因系得自真修實證,故名悟道證言。
一
未靜之時,體會天地人我之先,萬物未生,一切虛無,空洞之極。悟入此境,念自泯滅,而心自靜矣。
二
初學入靜,則躁妄難行。故開始先須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懶怠心較量,按住性子堅持下去。時間長了,心不求靜而自靜,自然安逸。
三
當身心大靜、元神初顯之時,自性如同新生嬰兒,對於陌生的世界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養之,自可安定,而與天地為一,與日月同體,再無驚恐之憂矣。
四
時刻把心態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時,便無情識攪擾之患。再加修持維護之,自無走失之患 。
五
天熱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涼。天寒氣縮,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陽光溫暖,便可驅寒。此乃真意調身之法,可以改變環境影響,保障功修。
六
驚雷閃電,不宜入靜,以防驚動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為所動,又可以之煉性。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悔,迅雷震於耳而不動,正合修養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擾。
七
炁動之時,極易入魔,見到各種奇異境象。此乃煉性不定,意動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煉得性住,心地純淨,決無魔境之患。
八
初學做功,易生躁妄,難以持久。必須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徹底磨去火性與惰性,方顯清靜本性,而獲自如。
九
茫茫廣宇之中,萬事萬物惟在我心,到我無心地步,複有何物可以擾我?悟入此境,心無掛礙。世間萬象,觸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靜者?則不必求靜,而自在靜中矣。
十
心中若無一念,萬事萬物皆歸虛無,自然外緣無從幹擾我心,悟入空洞之境,無往而不可也。
十一
常人每日紛紛擾擾,馳逐於外,分分秒秒的光陰,很難屬於自己。只有靜心之時,神炁內斂,方能使自己屬於本來真我,而獲生命之真實。
十二
只要活著沒有病魔來擾,永保乾健之軀,精神充實,身心愉快,即為現實之神仙。
十三
塵緣愈重,愈難見修持效驗;定力愈深,愈能夠放下塵緣。
十四
功夫入門,先須煉己還虛,降去後天偽火,方顯先天真如。
十五
清夜靜寂,自己也仿佛與天地萬物融合了。天人同一體,於此可見。
十六
入于靜境,周圍萬象悉歸銷溶。即使處於喧鬧之所,亦能聽之不聞,不受幹擾,覺其聲音如在百里之外。
十七
混沌之中,有時出現魔境,欲撼我心:或聲色來誘,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時後天心識已泯,不能做主。能夠戰勝魔障與否,全仗個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煉性之功。過得此關,方證真性不迷,內景自得,而道功精進矣。
十八
靜則意靈,動則意亂。
十九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與外物沒有分別。心物一源,物我一體。
二十
中者靜也,一也,道也,無也,虛也,……悟到徹底,都有同等含義,守中曰靜,靜曰得一,一合於道,道歸虛無。於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
靜,非一團死寂之謂,非固定不變之謂,乃在有動與無動之間狀態。靜而欲動、欲動未動之狀態謂之靜,不動不靜、動靜相容之狀態亦謂之靜。
二二
靜到妙處,萬物皆與我心心相通,萬物與我皆有情,而我獨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
夢聞:“老子講退死,講良知化形,講外生死,有離俗之方,以化生死。”醒來記之。
二四
夢聞:“積陽而動,積陰而返。”
二五
靜到妙處,空洞暢快,無邊道力,來自清靜。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棄卻塵累,歸入清靜,得大自在。
二六
進道之時,往往是道魔並現。此時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則進道,性動則入魔。
二七
先天三寶元精、元炁、元神,本屬一源,實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詰,相混為一”是也。只有後天三寶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才有分別。
二八
引經據典,談玄論道,或可盡一時之興。再去靜坐下功,容易浮游亂想,必定心念難平。可見高談闊論,有礙道修。
二九
嬉笑打鬧,擾神亂性,乃為心性浮動之表現。煉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興。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養之人,必定沉潛內藏,大智若愚。
三十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礙也。因修道是逆行,須反奪造化,顛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礙。克此阻礙,則魔歸於道,道乃大進。
三一
真炁發動之時,而元神 (非識神)隨之而動,且在一炁之先,方為炁之真
動,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離。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謂“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夠悟入先天混沌狀態,則煉精、煉炁、煉神三者密不可分,煉精即是煉炁,煉炁即是煉神,煉神即是煉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歸之,而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內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現,全不用後天人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為修煉進功之良好證驗。若能蟾光夜夜圓,靈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夢清秀觀音,人問之曰:“何謂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問:“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須能夠戰勝形體,方有修道之資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體;再求脫形,即擺脫形體;進而入於化形,即化歸虛無;最後精神與形體同歸虛無,做到無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體內炁動之時,惟有聽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態不可改變,即使躺著亦不可坐起。內部靜以應之,乃為真應。倘若形體一動,則其心必動,破壞先天,其景已失。再求進功,已墮後天矣。
三七
上半月陽炁漸長,炁易發動;下半月陰炁漸生,炁易混沌。觀乎
月之盈虧,自知合乎人身炁機。故丹書雲:“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
三八
凡物有虛必有實,性命之理亦然。實者形也,虛者神也。形須神立,形去神離,故謂之神。形則有壞,神則無體;形有時限,神無終竟;形可長生 (非永生),神能久視。
三九
濁源之水,可以意火煉之,去礦留金,以補後天。但是不能成藥,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
陽炁發動,一意清純,自會上升。若然一念轉濁,其炁驟變,迅即下行。清濁
之判,就在一念之間,成毀立見,如影隨形。所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莊子雲:“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古仙謂“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無念曰靜,靜極必動,動極複靜,動後之靜曰定,故靜與定有層次之差別。入靜之後,心中忽生一覺,此動也。隨後萬籟俱寂,又入靜地,此定也。再如靜極之時,真炁發動,炁動之後,歸入混沌,此又為定。靜者有可動之機,定則無動靜之分矣。
四三
靜定互變,定中亦有層次遞進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才是人間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時,閱讀丹經道書,則妄念於不知不覺中漸漸止息,亦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時,心氣較低,人事減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靜,所謂“閑緣人事少,多病道心生。”無病之人,當思患病之心態,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靜。
四七
修道人常用靜心之功,應物坦然,處變不驚,則時時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師雲:“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四八
乘車之時,觀見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靜觀外化,逍遙物外,怡怡自如,與打坐之時心境仿佛,亦可幫助悟道。
四九
所謂“悟”,一是心悟,一是體悟。心裏要明白,還要在身體上實際修證,方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為真知。
五十
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觀耳聽,渾身毛孔皆可聽之觀之也。
五一
萬類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
道家長生,有兩層含義: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長,至少可以盡其天年 (道教認為,
人的天年為一百二十歲至 150歲)。但是不會永遠不死,因為有形軀殼終難永生。一是人的壽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運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長年,又可以在厭居塵世之後撒手歸去。有時修煉祖師為了尋覓傳人,便用長生之法延長壽命。如《道統源流志》說:“(龍門第四代傳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臺道者張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頓空承傳宗派。”然後方才離世登真。
五三
丹家講“竅”,竅者非針灸之穴。竅原無形,炁機發動之時,方顯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難進。
五五
道本無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臥,臥中有一覺,一覺常相照,照見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掃盡後天識神,盡化先天一覺,是為真道之主宰。
五九
隨時應當注意蟄藏封固,否則炁易散失。
六十
真胎息者,乃為結丹之後,養胎之息。
六一
不采之采,不煉之煉,此皆性功有基,促進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動之時,識神全泯,身心皆定,方為真動。全賴平時對境無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處,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覺隔世。自然斷念去欲,惟願守我本來。
六四靜養功深,如入無人之境。雖應事接物,俱似虛無。入我心中,如同鏡之照物,物雖見而鏡不留,盡為虛象。此時觀事察物,皆一目了然。無需思考,於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靜皆是坐。
六六
豈在火候老與嫩,得其中和方為宜。
六七
道修在養,平日之間,常養靜養炁,日久必有大效驗。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與此理同。
六八
一念之際,正邪立判,魔道頓別。止念之後,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陽炁發生,化清化濁,全系一念。
七十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於天地,則功修不在人為,無為之中而無不為也。
七一
無念方生炁,無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無限生機。
七三
性主於命,無命何以修性;命系於性,無性何以煉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滿;以性煉命 ,命地有主。性命雙修,生道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雜亂之念,內心自現無比清涼,無比甜蜜,此由外入內之功。而後返觀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為物擾,此由內應外之驗。
七五
清平星月夜,靜默聞天籟,我立天地中,天與我合一。
七六
進入虛空,搜求妙有,會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覺自在。此時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覺一意獨存,與虛空相照,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也。
七七
心中無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
全身應一神,一神領全身。身神合一處,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機應萬變,妙道化真身。
七九
修道要求對境無心,心如止水。所有後天識性,必須去掉。倘若掃意不淨,功夫出現良景之時,念頭即起,如雲蔽月,其景自失,尋之難矣。故平時須當注意止念定心,磨煉性情,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見。佛家講大徹大悟,見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講長生久視,生道合一,是性命雙修。
八十
所謂去三心,即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其實就是一個現在心而已。
八一
造化處,即奪造化處。
八二
所謂自然,就是一種和諧的生機。
八三
陽炁旺盛之時,也是心旌最易搖動之時。如果放任念頭馳縱,則心火一起,衝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勢必分離,墮入後天,防不勝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關重要。
八四
真炁發動之時,真意亦隨之而注,意動炁即動,全身皆有感應。此時神炁為一,乃為真效驗。
八五
天機應於人機,人機合於天機,獨有道者知之。道不遠人,修至妙處,人身自合道機。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八六
靜功非死寂不變之功,靜中氣象萬千,因人因時因地而宜。盡在自然,不關人為。
八七
惟從靜中悟入,功夫自可進步。
八八
修道之人,必得經過一定程度的身心證驗,再加攻讀丹經道書,以及師傳點化,具備此
三項條件,方有可能入於丹道之門。
八九
修至妙處,道義自明。心地豁然開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複之中,忽見柳暗花明。得其一而萬事畢,明其一而萬化安。
九十
開悟之後,心中無比輕鬆,一旦輕鬆,極易發狂。切忌此時萬萬不可發狂,狂則失道,墜入魔途。必須繼續用功,攀登更高層次的修為。如此愈加深化,層層提高,功夫精進,愈趨精妙矣。
九一
倘若只求開悟,開悟之後,不再下功。功夫斷絕,知行脫節,則入魔道無疑。只有內外合一,即內修與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九二
道在自然,行功之時,不可用意念。當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無意之間。意重則入後天,非道也。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澈。九三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知深淺,恐有不測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則肉體難保,修證
無據;二則欲念難伏,把握不住。
九四
養靜之際,恍然無念,不由自主,入於虛無。此時萬象皆泯,唯我一靈獨存,所有人間事物,與我恍如隔世。邁入此境,乃可脫俗。
九五
修為不可過於執著,用意太過,反易出現障礙,欲速則不達。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當平平常常而為之,貴在堅持,功效自見。蓋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
老子曰:“為道日損”,“損”即減少之意,減少一切負擔,逐漸放下,每天比每天減少,自然感覺輕鬆自如,心中安靜舒適,而漸入于大道之門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損”之,則是易知易行,否則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
修道之“損”,就是減去心中的欲望,掃除後天識神之性,甚至包括後天的知識,都是修道的負擔。多一層知識,就是在心上多一層障礙,猶如明鏡上面蒙了一層灰塵。因為一切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宇宙和生命的真實都有一定距離,無法等同。所以後天知識,會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時,應當放下一切,不以後天知識作為障礙,才能培養出生命的智慧之果,獲得無邊道力。
九八
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觀周圍物象,皆與我心心相通。煩惱自失,怨嗔頓消。心火自然下降,欲發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與性功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之效力。
九九
道家以清靜為基,若能入靜,則功修自入妙境,無需人為。故道在天地之間,惟靜者能夠得之。皆在無為自然之中,道不遠人也。
一百
人心動處,道心斯滅。
一百一
大道希夷本清靜,清靜之中萬象生,萬象生處天地合,天地合處造化生。道,即宇宙之生命力。
一百二
“活子時”者,關鍵在一“活”字。“活”字之義,即變化不定也。然而不定之中必有定,“定”在時至神知之時。時至神知之“神”,乃為先天元神,非後天識神,可見此活子時亦為先天之“時”,而非後天。明白先天,其時即定,未入先天,仍屬不定。
一百三
意淨,至為重要,意淨則道自歸身,而入於先天妙地。倘若煉意不淨,導致念起擾心,墮入後天,則必失道。
一百四
道訣十二字:“掃萬象,求心安,合天地,得自然。”先須掃除萬象,了卻外緣;再求內心安定,淡泊寧靜;於是可以放下一切,諸慮皆空,心如明鏡,瑩徹光華,空空洞洞,合於天地;再去應接萬物,而與自然為一,則大道已歸自身矣。
一百五
修真有進,忽覺心地大開,一切迷惘頓然消失,好像暗室之燈,照燭昏暗。此時不明白的事情忽然明白,不瞭解的物象忽然清晰,許許多多的道理,忽然開朗自明。這是一種開慧的境界,絕對不可因此變得張狂,則易入魔。更有種種神通,偶現其間,尤其不宜驚世駭俗,道家之大忌也。
一百六
道者機也,得其機則昌,失其機則亡。
一百七
進道之人,最怕心火上升,難以自製,擾動真炁,傷身害命。其危過於常人,不可不慎,故爾性功至要。
一百八
有時有心靜坐,感覺平常,有時無心靜坐,登然入靜。總以自然為好,但無論結果如何,皆宜多坐,則效驗易得。
一百九
人能時刻保持不滅元神,退去識神,返歸先天,則隨時隨地皆在道中。蓋道無處不在,德無時不修。不修自修,方為妙境。
一百十
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
一百十一
處於紛紛擾擾的塵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驗,歸根結柢決定於靜定之力,以性功帶動命功之進步,又以命功促進性功之拓展,性命一體,相得益彰。
一百十二
性功之修習,首先在於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後才能不斷超越。無事之時,應當舍去心念,屏棄萬緣,心地虛空,方得自
在,乃至無處不自在,道自歸身矣。一百十三
應當時刻使心性得到滋養、增長和更新,在現實生活之中不斷昇華自己的心態,永遠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這樣隨時都會有新的境界產生。如此則新“我”不斷出現,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遠是我的新生,又永遠是新生的自我。達到這一境界,則道心漸生而人心漸消,陽漸長而陰漸去,心無所住,自合於道。
一百十四
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莊子》曰:“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悟得此中微奧,可入大道之門。
一百十五
大道無為,妙在心悟。須知一切語言文字,乃為悟道方便而設,不可有執守或分別之心 ,則偏離大道遠矣。如中、虛、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機、無、靜、德、玄、真、常、清、先天、無為、無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義諦,均須貫通為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體矣。
一百十六
修道就是真“我”的不斷新生,道無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長生久視矣。一百十七
徹悟大道之人,內在與道為一。則處處皆道,處處為修,大道無在無不在,吾人無處不自在也。
一百十八
體合大道,每時每刻都有新“我”之產生,舊“我”之消亡,亦即每時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道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則一時一刻之間,足以了卻生死大事矣。
一百十九
人之肉體存在新陳代謝,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陳代謝。惟須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體之新陳代謝失去常道,則不健康;心性之新陳代謝失去中道,則不自在。中者,勿墮於太過不及兩端。若人之心性系於舊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系於妄境,是有太過之患。皆不得中道,而為失道。非得合于中道,心境為一,則可隨心所欲,真常應物。所謂想什麼有什麼,要什麼來什麼,非為無稽之談,功到自然如此。
一百二十
悟得道妙,隨時隨地都能感覺到生命在流動、交融、歡暢,體會到生命的真實,獲得真正的自我。
一百二一
修真之人,理宜胸懷開闊,以無量之心,化盡濁惡之念。除去世間一切恩怨是非,歸於和樂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無氛穢,地無妖塵。所謂道在萬裏天,善在萬人心,美在千江月。
一百二二
常人之身,非偏於陰即偏於陽。修真之妙,在於能夠調節陰陽。首先收心入靜,即養陰也。陰極而後生陽,即靜默中出現炁之動機。採取之後,複歸於靜,陰極返陽。如此迴圈,動靜往來,陰陽反復,直至達到陰陽平衡,歸於中和。中和之體,乃脫胎換骨,由凡軀而入於仙體。此時跳出陰陽圈子,不受造化播弄。
一百二三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捨棄陰陽動靜之執著,頓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為體,自然而然為用,存神養性,與道合真。
一百二四
心念澄清,炁機順暢,自然胸懷開闊,恢宏坦蕩矣。
一百二五
炁定心自靜,心靜意自閑,意閑體自安。
一百二六
炁發神至,神領炁機,神炁相合,乃真道機。此時炁為先天真一之炁,神為先天不神之神,方為人體之真氣候,人身之大自然也。
一百二七
所謂修道,必須體合自然,順應天地,會得太空中虛無之生炁,以立丹基,則功成而道備矣。
一百二八
許多人都是在後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對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見日月,致道日晦 。
一百二九
丹經之中,或有岐義。蓋做功景象,因人而異,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須驗之實修,方可明其真義。
一百三十
內動外靜,是真內動。炁動意靜,是真炁動。
一百三一
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後天識神之性,使其化為先天元神之體,則元神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進無差。
一百三二
感覺陽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攝,免其散逸。神與炁合,炁即歸身。
一百三三
養至虛極靜篤,再看周圍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見如不見,此乃“視之不見”之真景象。功夫到處,自然可知。
一百三四
心合於道,無論入于何境,均可外卻物象,體合虛無,無掛無礙,自在優遊。須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煩惱,看作磨煉性情之良機,不為外物所動,方獲超拔。
一百三五
道教觀念,是以人與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圓滿,以彌補人生之缺憾。因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歸自然,才有可能鑄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類真正的歸宿。
一百三六
修道者,先須淡泊外緣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內在的心境才會光明。
一百三七
做功之時,先要達到外在的身體如如不動,形體大忘,則內部之炁機才會真正發動。
一百三八
心火不起,下元無漏,真炁自然上行。
一百三九
功夫時刻在於循序漸進,推陳出新,隨著時空發展不斷變化,故曰“道無止境。”
一百四十
所謂命功,只不過是為了促進性功的證悟,保住自己的軀殼。軀殼早晚是要壞掉。若悟性極高者,即可頓悟直超,不願長生,無需修術延命。
一百四一
所謂苦與樂,頗可參悟。並非勞動強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對內心深處的磨煉。修真之士,敢於去做本心不願去做的事情,以磨煉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這樣才是最苦。比如劉長生真人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煙花巷中,就在欲心與道心之間磨煉自性,可想而知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吃苦。過去的修士外出化緣,也是為了磨煉自性。所謂:“一瓢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緣之時,有的人家可能熱心對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嗇對你,有的人可能戲辱於你,有的人可能傷害於你。皆須低聲下氣,恭敬一切,這樣磨煉,當然很苦。但卻能夠磨去心中的障礙,達到心性圓明的高尚境界,猶如中天寶月,光滿太虛。當然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之下,並不提倡一定按照過去祖師的辦法行持,但是他們的吃苦精神,卻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發。故言真金不怕火煉,經得起火煉的才是真金。正是這樣,修真之人才能具備超過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達到修煉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後的結果是無極之樂。
一百四二
才聞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煉的。因為自覺山林之中無牽無掛,能夠了道成仙 ,是為自心仍受環境擺佈。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夠修煉自身?想當然地認為一入山林,就可以萬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來大修隱士,提倡:“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故言“大隱居塵”。修真之初,先須和光同塵,磨煉自性,待到對境無心,功夫自然進步。具備一定基礎,則居塵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
一百四三
少年之時,無所謂認識紅塵。因其對人世間閱歷甚淺,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只有中年之後,對於人生有了充分體驗,古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才有資格參透紅塵。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認清人生苦短,無常迅速,性命事大,從而趨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結生死。亦有少年篤志修為者,則是前世根基所定。
一百四四
道教人士,立足現實人生,不講看破紅塵,要在紅塵之中勵志修真,故曰今生現得。
一百四五
道無時不行,德無處不修。
一百四六
以俗觀道,道亦是俗;以道觀俗,俗即是道。
一百四七
日常悟道,先求內心世界的寧靜、平和、踏實、坦然,於是可以屏卻外緣,放下一切,做到一塵不染,獲得內心世界的無比瑩淨明徹,如同淨空澄月,明鏡無塵,此謂真空。再去反照現實,觀察萬象,乃有可能得到開悟。好象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樣地明確、安詳、自然,而我與萬物皆可溝通,此謂由真空進入妙有。有此體驗,逐漸可以超脫於萬事萬物之上,乃近道矣。
一百四八
天人合一見玄關,玄關顯象造化生,造化生處識妙有,妙有萬象餘心同。
一百四九
仙道為一,修仙必須合道,否則難至上乘。
一百五十
“吸舐撮閉”四字訣,來自于房中術。乃恐精走傷身,而強留之。以後流入清修,成為煉精化炁的一種方法。其實後天欲動之精,強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無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故其法乃屬後天有為之法,並非自然大道。
一百五一
關竅不通,無以降龍伏虎。
一百五二
一切氣的變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針對後天意識而言。
一百五三
丹道大患,在於用念。
一百五四
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於先天。
一百五五
以丹道層次相比而言,有些氣功之弊病甚多: 1意念太重,擾亂先天。2以意引氣,難以深入。 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發動功,不養真炁。5局部用功,破壞整體。6認假為真,妄言上層。 7追求功能,誤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為能,失于正常。 10打破正規,轉入羸狂。11過度迷信,神經錯亂。12道德為名,利欲為實。13集體授功,不顧個人。 14功法有弊,咎歸練者。15違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 ,悖於常規。 17妄解丹書,譭謗前賢。18執迷術法,淆亂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現象。 20功法學成,原地徘徊。……種種不利,為初學功者所不知。
一百五六
中黃乃一身關竅之總樞,而非中脈。橐龠不開,任督不開;任督不開,八脈不開;八脈不開,中黃不開;中黃不開,周身關竅不得全開。
一百五七
陽舉,陽微舉,均非活子時,而不可采。一陽初動,為地雷伏,其炁始發,在內不在外。丹書喻之曰“黃芽”,即在土內初萌之嫩芽,尚未見於太陽。若見太陽,其芽轉綠,而生中有殺,不可用矣。
一百五八
玄關開,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離乎身。
一百五九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
一百六十
後天肉體本屬濁質,先天精炁神乃屬清靈。修道貴乎以清靈之先天,點化肉體之
後天,使其化為清靈之質,功成道備,即純陽也。
一百六一
煉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煉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煉神還虛,即以虛化神。
一百六二
譚子雲:“虛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複化為虛。”修道之功,即從虛無之中奪取生機,而可不死,然後返老還壯,返壯還少,返少還童,返童還嬰,返嬰還形,返形還血,返血還炁,返炁還神,返神還虛。一切修為,皆在返還之功。
一百六三
“道”之義,在修煉概有四解: 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與人溝通的一條管道,亦即吾人返本還源的道路。 2顛倒之“倒”,張三豐祖師雲:“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 3盜取之“盜”,《陰符經》雲:“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又雲:“天生天殺,盜之理也。” 4宇宙運化之大道,即永恆不變之常道。修道者通過返本還源之手段,把有限的生命溶入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即為得道。
一百六四
煉精化炁,為有為命功;煉炁化神,為無為命功;煉神還虛,為有為性功;煉虛合道,為無為性功。此乃相對而言。
一百六五
佛家止修心性,本是走見性之途,捨棄今生之身,以求來世之果。道家以修今生為本,先求人身自在,再求元神解脫,此即性命雙修之理。
一百六六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後天,可用語言文字表達;人與天之間的交流為先天,只可用資訊相互溝通。此信息即無形無相之大道也。
一百六七
無形之精,不必采而自回;有形之精,即采之亦無用。修道功夫,妙在無為而得之,若有為反失道也。
一百六八
有所謂煉精化炁之法,先求丹田之炁沖入陽關,生出陽精,而後再用有為之法采煉之歸入丹田。如此勞精勞炁勞神,何如將炁養在丹田,而後和合凝集而封固不失耶!故上乘修道之法,求其不煉精而自化炁。
一百六九外腎舉時而采煉之法,用之化欲則可,用之煉丹則不可,止可結幻丹耳。
一百七十
煉精化炁階段,須開任督乃至中黃,直至閉陽關、結丹為止;煉炁化神階段,後天呼吸接通先天呼吸,以我之陽炁感通天地之陽炁,以為養丹,以上為命功;煉神還虛,純為先天呼吸,息住脈停,陽神出竅,身外有身;煉虛合道,全為性功,修為曠劫不變之元神,天地有壞,這個不壞,即與道合真矣。
一百七一
修煉之功,有兩種通經絡之法,一有為法,一無為法。有為法即積精累炁,炁聚丹田,炁足通關,其效速;無為法即清靜養神,神和炁融,漸通關竅,其效緩。其實神炁一元,唯有行功偏正之不同而已。
一百七二
性功與命功,其實不可分,性命原本為一,所不同者,唯其有為與無為之分而已。
一百七三
人身之炁機能與天地合,則守道不失,性命自主,可證長生久視;不能與天地合,則日趨衰老,性命無主,徒受生死擺佈而已。
一百七四
做功之人,講究潛修秘煉。一者用功需要沒有幹擾的環境,二者功修進步之後更須棲隱以防攪擾,三者免受社會視為怪異,俗言:“真人不露相”是也。
一百七五
精為人身生命之源,故道家寶之。丹書雲:“要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添油之法,非在他求,當修之於自身。所謂:“一度不瀉,一次添油。”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一百七六
原始之人,較少後天知識之累,能夠做到渾浩肅穆,因而合乎自然大道,此即人道本一之根源。修煉之士當由此悟,庶幾可以實際身心體驗,返樸歸真,叩開大道之門。
一百七七
修道之人,事有前知,猶如雪地鴻爪之象,但是存在先後之異。自然物象,是先有雪地無痕,如有鳥兒飛落,就會留下爪跡;人見其跡,可知已有鳥兒落此。道者前知,與此相反,好似鳥兒降落之前,已經先見爪痕,乃知必有鳥兒降落,其後定有鳥兒飛落地上,此為應驗。這就是道家無形顛倒的力量,得其趣者生死可了。學者悟之,中有深意存焉。
一百七八
心中有道,腳下有路。
修真內景談
僕幼慕玄風,青年入道。佩服祖師丹經,篤嗜修為之學。積於今用功九載,尋師訪道,搜羅丹書,汲汲其中而不知倦,乃於道妙略有所得。夫性命雙修之道,乃天人合一之絕學,其初由清靜入手,凝神聚炁,炁足開關,周身炁通,乃可天人感合,順天行事,反奪造化,一切功修皆在自然,而歸本于無為大道。其法易簡,其理易明,惟非親身體悟,究竟不知冷暖,故對修真內景,不可不探究印證之。觀諸丹經,歷來略談內景,令人感到道海茫茫,無從取證,甚至有望而卻步、退作他求者,此“道不輕傳”之弊也。僕本不敏,未敢自私,今特自數年悟道日記之中,摘錄修真內景十八則,刪其繁複,取其精要,務期分清層次,步步鮮明,匯以成編,公諸於世,以與真修實悟者相互參證焉。每則附加自注,以釋明不同內景之層次。修真景象,自然而然,妙本天成,非筆墨所能盡述,亦非詩文可作雕飾,是故信言未必美言,詞句樸陋之處在所難免,讀者切莫以辭害意焉,須知意在言外,得意可以忘言也。
一九九二年夏於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
一.虛室生白
壬子年,我讀小學一年級,時年七歲。暑假之中,外祖父接我到鄉下去玩,那時氣候炎熱,夜晚就在院子裏睡覺,躺下之後,面對滿天星空,人天相照,無比廣闊。剛剛入眠,景象立至,好似虛空存在強大引力一般,把自己吸收進去,恍惚不知所之,進入另一世界。
只見白光現前,浩渺無際,湛然清澈,雪亮如銀。過去的一切自動消失,萬事萬物不復存在,惟有虛空浩渺的光,極亮而不耀眼,我的身體沒有了,變成了不可言狀的光,此時我即是光,光即是我。直覺在此景象之中,無比清朗明徹,灑脫快暢,不知所之,其味難說。當時尚未悟道,不知“道”為何物,只覺頭腦特別乾淨,以後我在學校,感覺功課並不吃力,大概與此不無關係。
這一景象,在我童年數度出現,皆在平常睡臥之際發生,知而不知,覺而不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醒來之後,仍歸平常,吾亦平常視之,聽其去來。
自注:丹書雲:“上德無為,不以察求。”意謂童子修真,不用有為之法刻意追求,只學清靜無為之道,便可了脫性命,修證道果。童年出現的這一現象,當系童子天真,無欲無求,易入道境。(莊子)雲:“虛室生白”,即此境界。其時若知修煉,頓法即可了道,惜乎無人點撥。雖然如此,經過這番鑄煉,對於童年智慧開發,已經發生效益。《莊子》又雲:“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當時雖不知言“道”,但是已屬“道” 中境界,又何必定要知其為“道”耶!況且自知對其平常視之,已合“道”念,是知其實而未得其“名”,妙在無後天“強名”之攪擾,《老子》雲:“同於道者,道亦得之。”此亦個人根性所然,對於以後道修,無意中已經具備了堅實基礎。
二.性光圓滿
癸亥年,赴身東海嶗山,正式入道,清靜修煉。記起在丹房初次做功,是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起身打坐。兩手掐訣,垂簾塞兌,收心入靜,聚性止念。漸漸身心不動,進人忘我境界,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忽焉性光發現,圓似月輪,聚而複散,散而複聚,令我信心大增,雖腿酸腳麻亦不顧也,這是第一次認識自己的性光。此後每當垂簾靜心,皆有性光顯現,圓陀陀,光灼灼。功修亦隨之精迸,從無魔境幹擾。
自注:北宗性命雙修之法,先以性功入手。性功煉好,猶如夜行有燈,行去無差;否則就似盲人瞎馬,難以把持。故此性功層次之高低,直接關係命功之成敗,同時也決定了丹功全程之安危。性功澄澈,則命功水到渠成,純出天然,不假人為。
三.性住炁自回
那時堅持“行立坐臥,不離這個”,念茲在茲,勤而行之,身中出現以下內景:
1.陰蹻至丹田一路,似有一條虛線,平常之間,不時有炁流沿之上升,如同水中冒起的小氣泡一般。
2.熟臥之際,炁盈欲解,沖至陽關,猛然倒回,一路抖縮,如同傳電,其炁自還,感覺殊妙。
3.平時無意之問,忽焉腎根回縮,接連數次,類似槍膛之伸縮。非為外動,其形依然,內有機關牽動,其勢不在人為。其時自心不動,順其自然,感覺亦妙。
自注:性功之修習,終於帶來命功上的一系列進步。道家修煉,認為精原是炁,炁化為精。炁,乃無形清陽之炁,屬於先天,又名元精,丹經謂之“清水源”,用之可成仙道;精,乃有形濁陰之質,落入後天,又名陰精,丹經謂之“濁水源”,用之可成人道。中老年已漏之體,其傑成形為精,精走陽關為熟路,易入後天,故須勒之以化炁,使後天返先天;青少年童真之體,其精未形為炁,炁歸元海亦熟路,本為先天,惟須煉性以保炁,以虛無合先天。二者用功之不同,可謂涇渭分明。當然根據各人素質,二者並不絕對。尤其對於純乾未破、命寶完固的童體來說,性功之修煉至為關鍵,要知煉性即保炁也,即保自身之道也。純陽呂祖曰:“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自住”、“自回”、“自結”,皆系於性功之“不迷”。
四.還精補腦
如此行功月余,丹田之炁充盈溫暖,津液愈加甘美精醇,周身太虛,渾然無物。一夕做功,手撫丹田,神炁歸根,身心兩忘。忽焉甘露自天而降,由泥丸湧出天池,顆顆滾落而下。其露甚暖,其勢甚沖,不由自主,引頸吞之,如同雀卵,甘甜軟美。隨之一陣暖流,由巔頂布向腳心,融和之炁,傳遍周身毛孔。其中蘇綿美暢之情形,妙難盡述。
自注:丹書雲:“若要不老,還精補腦。”實指中樞神經之炁充盈流通,乃為人體健康長壽之保證。中老年人精炁已衰,腦髓轉枯,先須煉精化炁,炁滿自可補腦填髓,恢復青春活力,返還乾健之軀。青少年未婚者則不然,因其陽炁盈滿,毋須煉精化炁,只須存神養性,降下心火,促使腎炁上騰,飛上泥丸,上補腦髓。而後所降之甘露,非常人之唾液,乃由先天真炁資生而來,實為長生大藥,丹經又謂之曰神水,灌溉臟腑,堅固形體,可以接命延齡。道家丹經把“藥”字寫成“自家水”,即指此也。最好之藥物在人身上,最大之病患在人心中,倘能煉心合道,自得長生妙藥。
五.炁足開關
數日之後,便有炁拱脊背之現象,虛極靜篤,入於混沌。忽覺背部發緊,真炁上湧,一路轟鳴,直沖夾脊,暢通無礙。複上奔玉枕,撞之不動,其炁乖乖縮回,蓄勢待發,似乎消失。稍停複現,吼叫上沖,再撞玉枕,一撞而通。飛上昆侖,轟鳴如雷,腦門發麻,震動甚大,舌拄上齶,接下此炁。但覺氣流粗壯,直透脊髓,所到之處拱動劇烈,猶如鑽機通過一般。丹經所述“大藥過關”的“六根震動”之景,即丹時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後風生、身湧鼻搐、腦後鷲鳴等,此時均有發生。在此景象之中,自己四肢如石,神識無主,完全無力抗拒,絲毫不能主事。
那時所能讀到的丹經極少,在腦中尚未形成系統的丹道觀念,僅僅得到一點下手功夫,便去興功實踐,以至於內景發生之後,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其後才明白這是“炁足開關”之景。
自注:此炁足開關之景,乃先天真炁之發動,由脊髓而通關,衝開任督二脈,丹道或謂之“小周天”。與彼氣功家以後天導引之皮下炁通,斷然不可同日而語。先天真炁之發動,必得到達先天境界而後可,這就需要性功圓滿,合乎先天,然後才是元神主事,識神退位,身心無主炁是主,神行而非我行,丹書亦言:“十分好漢,到此無一分主張。”蓋有主張,即落後天也,所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曰:“百日功靈。”意謂需要一百天功夫,此則行功兩月,便得開關之景。總結速效之原因:一者在於童體炁足,二者在於性功精純。另外,正因腦中尚未形成系統的丹道觀念,頭腦乾淨,沒有負擔,無心而求之,合於先天,反而易得,得之亦真;相反,倘若事先知道有此內景,先有模式,充塞頭腦,有心而求之,落入後天,反而難得,得之易假。所謂求之而不得,不求而自得,相信修證丹道的悟士,亦有類似感受。
六.陽炁開八脈
任督二脈打通之後,其他八脈之陽維、陰維、陽蹺、陰蹻、沖、帶諸脈,漸次衝開。皆從自然無為中來,絲毫不假後天意念。每逢自身陽炁旺足之時,易入混沌,其炁便發,自動沖脈,衝開之後,歸於平常。
自注:任督二脈,為全身百脈之總綱,任督打通,百脈皆通。張紫陽(八脈經)雲:“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衝開,故能得道。”又雲:“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蓋常人所行者十二經絡,修士所循者奇經八脈,此人道、仙道徑路之不同也。
七.男子修成不漏精
此後每遇陽炁盛滿之候,活子時出現,混沌之中,陽炁發動,不行陽關,自升昆侖。皆自然而然,毋須人為搬運。其中景象頗多,茲舉一例:
丁卯年六月二十六日晚上,靜定之際,渾然忘我。忽焉真炁騰發,直沖漕溪(督脈),猶如飛龍,吼吟而起,隆隆作響,升上巔頂。與之同時,出現三顆光珠,接連穿過右、左雙眼,顏色黃裏透紅,光彩晶瑩奪目。但覺此炁升騰不已,其時身心無主,從其自然而已。旋頃自停,複歸無物。平日睡臥,內炁自交,陽生之際,時至神知,炁動神隨,即有真炁隆隆,飛升巔頂,兩耳轟鳴,如雷行天。從此再無“道解”之患(即漏精),而獨得清修之樂。
自注:人體內部之陽炁,總在不斷地生髮,以維持人體之生機。生髮到一定程度,盈滿而溢,就會出現動機,丹家謂之活子時。太陽初升之際,未露太陽,先見陽光,人體之陽升亦然,故陽炁發動伴有光珠出現。關於採取活子時,此中又有中老年與青少年用功之不同:中老年己漏之體,活子時到來,易行人道而走失,惟用有為之法將其勒回,加以采煉封閉之功,補益自身,若用無為之法,必走熟路而有漏;青少年未破之體,活子時到來,外行陽關非熟路,任督已通無陰氣閉塞,清陽之炁自然歸內,沿督上升,不必用後天有為之法也,所謂“不采之采,乃是真采。”從此之後,炁行任督,陽關止閉,而無道解之患,所謂“男子修成不漏精”是也,清修之真義在此。惟須平時注意保持養性,神合先天,方保無失,大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間也。
中老年人修煉,需要煉精化炁,補滿三寶,方能返還童體,與青少年純乾之體相匹。青少年命寶未喪,三寶豐滿,本身素質已較中老年大為優越,倘知下手興功,可以省去煉精化炁一著,而直接從煉炁化神入手,獲得較高層次的修為。道之易求,可知矣,修真青年豈不悟耶!
八.大道甚夷
丁卯年,開始修習站功,每日堅持,從不間斷,每次至少保持兩個小時,有時四個小時。以之悟證內修,感覺相付。十月二十日晚上八點,吾在全真祖庭白雲觀退居樓習站,面向東方,似看非看,獨立守神,身心若一,虛靈挺拔,松和自然,津液時湧,咽納不已。過了約有一個小時,東方慢慢冒出光華,吾知其為新月初升,沒有在意。但見此光升起,卻非月亮,乃是好幾個碎塊。大小不一,懸在空中,極為明亮。吾仍獨立,見同不見。碎塊在相對靜止中慢慢上升,卻又變成一顆亮星。繼續上升,旁邊又出現一顆小星,亮度稍弱於前星。此時不解,檢驗是否幻覺,揉揉眼睛,再看仍然如此。吾獨立不改,靜以待之。只見兩顆星慢慢上升,複變為長方形的塊狀物,極亮。接著上升,才是一輪月牙。吾平常看到,仍以平常視之,依然獨立下去,直至兩個小時之後收功,此景出現之後數日,更有不可思議之景象發生,但是修煉非淑詭幻怪之事,茲略不談。
自注:舉出這樣一件實例,並非說明自己的功修與眾不同,更不是為了驚駭別人,乃是借事說理。修真途中,可能遇到一些令人費解的特異現象。有些屬於道之變化,出現神奇;有些屬於意識恍惚,便成幻覺;有些屬於境界不同,異於人間;有些屬於人心未定,念動起魔;有些屬於煉意不淨,識神作祟;……種種不一。只要不是肉體感到痛苦的,一般來說都不是壞事,可以不去管他,順其自然即可。同時,這也正是檢驗自己道心的試金石,《老子》曰:“大道甚夷”,只可視為平常,不可以為怪異。如此,自會增長道力,否則的話就是桎梏,就是魔障,《悟真》雲:“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是也。
九.大妙中黃貴
戊辰年正月十九日(丘祖聖誕日),時在嶗山太清宮,臨窗養靜,渾然無我。先覺頂額如有蟻爬,似知非知之中,忽焉腦後如雷轟鳴,一股粗壯炁流,自天降下,直沖“中黃”,透體下行,全身震顫,不由自主。其炁一路嘯聲,直達海底,流溢騰發,散向四肢。但覺周身舒暢,妙不可言,複歸於混沌,其後面部猶熱。
自注:此炁透“中黃”之景也。中黃,又稱黃中、中道、黃道、正黃、正脈、黃脈、真黃、橐龠、真橐龠等。乃系處於人體之正中大脈(非八脈之沖脈或中脈),而絡通於四肢。因其脈聯絡七門,即天門泥丸、地門尾閭、中門夾脊、前門明堂、後門玉枕、樓門咽喉、房門絳宮等,五臟六腑皆稟焉,故歷代修煉家多重此脈,且視為不傳之秘。丹經道書談及此脈,亦僅片言隻語,且甚隱晦,往往為人忽視。此乃往聖仙真,一脈心傳。如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太上黃庭內景經》:“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七門之義見上),此非枝葉卻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呂祖《敲爻歌》:“玉爐之中文火爍,十二時中惟守一,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張紫陽《悟真篇》:“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摶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丘祖《龍門派薪傳百字譜》:“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此脈修通,心腎二炁即無阻隔,全體關竅俱開,一炁遍達周身。“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即在此一道路。丹道或謂之曰“大周天”。
以上所舉,主要是真炁流布、小大周天之內景,尚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景象,俟後詳述。
十.真人之息以踵
此後,初步體會天地相合之時,人身感覺特別舒適。甚至初步體會到氤氳之景:真炁沿兩腳升騰而上,與心炁交會於中宮,全身舒暢,毛竅開合,天地之炁歸於我身,如沐春光一般快活。另外,感到由朔至望,人之性宮漸趨明朗;由望至晦,人之性體漸歸混沌。
自注:中黃打通之後,周身關竅皆開,真傑遍達周身,人身之炁始與天地之炁接通。所謂真炁沿兩腳升鷹而上,即《莊子》“真人之息以踵”之義也。一般人用外呼吸,最多炁達丹田,非得中黃開通,暢於四肢,胎息內轉,才可至踵“
從前做功,皆在肉體腔子裏面模索,今日方知跳出肉體樊籠,體悟天人關係。若無命功之蛻化,豈有性天之超升。相距悟至“天人合一”,雖不中亦不遠矣。
十一.天人合一
己巳年六月初一,調至中國道教協會工作,居於北京白雲觀內。自來之後,便體會到更為醇厚的氤氳炁象。平常之際,忽焉有炁循兩腿升騰,直匯中宮。丹田仿佛有股吸引力一般,一直向內吸炁,非平時之由外往裏吸也,乃是由內從外納炁,而且只吸不呼,亦不見其滿。上面有炁隨之入內,上下二炁,交會中宮,如磁吸鐵,相戀相抱,溫和醞釀,氤氳不散。就在二炁相抱的一刹那,呼吸頓止,而人恍然如醉矣。四肢百骸,皆不能動轉,直覺神在炁中,炁包神外,兩相交接,恍惚迴旋。真炁薰蒸,遍達周身,蘇綿快活,妙不可言。全身毛孔盡皆開放,元炁闔辟同乎天地。真炁上蒸,化為甘露,清涼如醴,咽納不已。二炁相交,只在片刻之間,交畢之後,歸於平常。此景每在平常之際發生,忽焉而來,忽焉而去,往來無定,不可追求。
其間景象,亦有變化。有時正在看書寫字,忽覺腿部有炁騰起,上交中宮,頓然全身如浮,身輕如蝶,恍惚如在雲空,乃知景到,不敢妄動,任其自交;有時真炁會於中宮,甜蜜非常,津生濃醴,身軟如泥,如醉如癡,手懶得動,口懶得開,直願養此天機,便有無窮快活,非得其炁交透,身體才願活動;有時真炁自腳心升起,兩腿於是格外輕快,便樂意悠情漫步,涵養中宮炁團,任從我行,全不知倦;有時好似身後有炁推動,舉步毫不費力,猶如漫步太虛,縹緲輕舉;有時動作之中,真炁沿兩腿上升,直上夾脊昆侖,蔓延四肢,一路融融,遍傳周身,稍加用意,周身便似火蛇亂竄,聚殲八萬四千毛孔、三百六十骨節所藏之陰神,何等暢快,惟武火不敢多用耳;有時炁來甚速,迅即在中宮抱團結胎;小腹盈滿,靜以養之,呼吸內外開合,全體美快之至;有時感覺混沌,臥以應之,上下二炁,會於中宮,交接甜美,流行全身,暖融暢適,周身太和,太虛與我同體,而我為太虛之主;有時二炁相抱中宮,紐結一處,如同活龍在內遊動翻滾,動轉升降,美妙非常;有時真炁抱團,丹田暢適美快,其感覺非冷非熱、非寒非燥,一團舒妙之景,形成天然火候,早先以丹田發熱為好兆,今日成為笑談矣。……種種景象,變化萬千,非筆墨所能盡述。
時間稍長,觀察天地變化,乃悟我身氤氳之候,正是天地相合之機,及至有形,其景自失。證驗至此,方才領悟何為“天人合一”。
自注:天地相合之機,乃是天地之傑相交之時,亦為人身氤氳之候,這便是“天人合一”之內景,《陰符經》謂之“天人合發”。常人不察此機,惟修煉者不期而獲,此須由真修實證,方能悟之,非字面理解可知。當此之時,天炁下降,地炁上升,二炁相合,氤氳交感,將雨未雨,將雷未雷,在卦為之“地天泰”,古人稱曰“天地氤氳”,天地之造化在乎此也,丹經雲:“人身為一小天地。”修煉者能夠合乎天地之德,自然可與天地同參造化,吾身氤氳之機,亦合天地氤氳之機。感覺有炁循兩腿升騰者,其實地炁循腳心上升也;有炁自上降入中宮者,其實天炁由頂竅下降也;感覺真炁薰蒸、遍達周身者,其實天地之炁由毛孔而入也。在吾身中,為心炁下降,腎炁上升,氤氳交感,相聚中宮,如同結胎相似,經雲:“道胎”,又雲:“胎因息生,息因胎住。”其胎順外呼吸而結,結胎之後,外呼吸即斷,化為胎息。丹書所謂之取坎填離、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神炁合一、性命合一者此也,道即在斯矣。及至有形,天地無形之炁交已畢,無形生出有形,故其景自失。
于此可見,天道、仙道、人道其實一也,皆為陽炁下降,陰炁上升,陰陽交感,氤氳結合,化為甘露,產育新的生機,天地由此而長久,人身由此而長生,夫婦由此而傳代。古人雲:“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得此道則昌,失此道則衰。
十二.先天活子時
亦且悟得,每當天人合一之景出現,皆是天地之陽炁生髮之時,亦人身之陽炁生髮之時,即“活子時”出現之機,天地之活子時與人身之活子時同步,合成一個活子時。而其氤氳景象,往來無定,久暫不一,隔段時間總會出現一回。其間亦有強弱緩速之不同,感覺強時,必是天地氤氳正濃,萬裏和合,其勢浩然,見形亦速,其形亦大;感覺弱時,竟是天地清靜平淡,萬裏無雲,其勢和順,見形亦遲,有時無形。其中微妙,多有不可言述者。
每遇此時,天地之炁交和,產生新的陽炁,天炁發暖,人身融融,便得毛竅開放,而天地交和之陽炁,循毛孔之闔辟而人於我身。此刻自身陽炁旺盛,活潑圓融,而天地之陽炁,和合心腎二炁,天地人三家相見,和合凝集,氤氳相抱,團聚中宮。其炁交畢,歸於平常,而吾身之精神面貌,則如蟬脫殼,煥然一新。
自注:天地陽生之活子時,與我身陽生之活子時,二者“陰符”,天人合一之道得矣。因其往來無定,亦可見活子時之“活”也,若不知活則容易當面錯過,丹書雲:“十二時,皆可為。”非必限定於子時打坐之“死子時”也,丹書亦雲:“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
天地之炁,氤氳交感,產生新的陽炁,此陽炁乃至真至純之生炁,即先天清陽之炁,非後天孤陽之氣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炁,一炁生夭地,天地二炁相交所生之陽炁,謂之“三”,萬物得三,方得長養,人同此機。故《陰符經》雲:“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天地由此陽炁而發暖,人身亦得毛竅開放,便覺融融,而與天地同其闔辟,天地交和之陽炁,入我身內,所謂“盜天機,奪造化”者此也。而此陽炁,正是常人下生之後,逐於外物,失於虛空之先天生炁,本為自己所有,今且“盜”回(此“盜”非偷盜之義,乃指反奪,即是把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回來),還歸於我身。活子時到來,天地所生之清陽之炁,和合心腎二炁,天地人三家相見,氤氳中宮,和合凝集之後,結成一粒黍米,丹家又稱“黃芽”。所謂“黍米”,是言其極精極微,漸漸積累,聚之可結道胎,又曰“嬰兒”,《悟真篇》雲:“三家相見結嬰幾,嬰兒是一含真炁。”
經雲:“一點落黃庭,戰罷平常。”其炁交畢,歸於平常。此活子時陽動之機,皆平常而來,自然而然,不在人為。前雲:“不采之采,乃是真采。”於此更可明其義。故此天人合發之活子時,非彼外腎立舉之活子時也,由此可以分為“先天活子時”與“後天活子時”。先天活子時,在天人合一之時,無形無象,合乎先天,所采者傑也;後天活子時,在外腎立舉之時,有形有象,掇弄後天,所采者精也。先天活子時,採取先天清陽之炁,和合自身陽炁,點化自身陰質,以成就純陽之體,符合天道,可以成丹;後天活子時,採取後天濁陰之精,至多補益自身,自身仍屬陰質,仍然是一團孤陰,不合天道,何以成丹?二者相比,一無為而一有為,一先天而一後天,一無形而一有形,一自然而一勉強,實有雲泥之差,豈可錯認!
有些丹書,所雲外腎立舉為活子時者,乃是針對中老年人說法。中老年人所謂煉精化炁,是從後天活子時下手,運用周天火候,採取後天,返還先天。這種活子時,一天可能出現好幾次,有雲人體之活子時與天地之活子時不可同步者,實指後天活子時也,尚未證悟先天活子時之層次。徜若執著後天活子時,摸索肉體裏面一團陰氣,終究有壞,落入空亡。歷代成道祖師,多有批駁後天活子時者,如鐘離祖師曾雲:“一身四大皆屬陰,莫把陰精裏面尋!”黃元吉先生亦雲:“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藥產,豈知此是後天之知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藥?”
一般說來,青少年純乾未破之體,先天的成分較多,可以直悟先天,採取先天活子時,較為容易;中老年精衰已漏之體,後天氣質較重,需要培補先天,採取先天活子時,才有希望。青少年若不知及時修煉,貽誤良時,等到老年精炁轉枯,再去下功,金飯碗變成討飯棍,悔之遲矣!
此天人合發之活子時,三豐祖師又稱“一身內外陰陽之真消息”,內陰陽者心腎也,外陰陽者天地也,旁門誣指外陰陽為男女,較之後天活子時,又等而下之,何其謬哉!
惟此天人合一之道機,歷代祖師秘而不宣。陳翠虛雲:“都緣簡易妙天機,散在丹書不肯泄。”藏諸丹經,隱喻頗多。或曰“玄關一竅”,或曰“玄牝之門”,或曰“真橐龠”,或曰“真鼎爐”,或曰“氤氳”,或曰“闔辟”,或曰“先天一炁”,或曰“無中生有”,或曰“靈藥”,或曰“懷胎”,或曰“外天機”,或曰“夫婦配合”,或曰“采大藥”……種種不一,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十三.拳道合一
吾於每夜子時,堅持習煉內家拳法,一年四季,從未間斷。正當其時,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神人太虛,感覺每夜行功最為舒適之時,正天地氤氳之時也,亦為人身之活子時,內感外應,若合符契。此時行功,周身不松而自松,不靜而自靜,行拳邁步之問,猶如行雲流水,完全無需後天拙力,皆在自然而然。行到妙處,陽炁溫潤,周身太和,暖融快暢,妙不可言。乃可至於動靜合一,動不知動,靜不知靜,不動而動,不靜而靜,動乎其不得不靜,靜乎其不得不動。交感強處,竟至渾然不動,神形俱化,萬物與我同在,而我與天地為一。
通過動功煉形,將天地人交和之陽炁,運化於周身內外,闔辟周流,散溢四肢,其樂無比,其妙難述。故操內家拳法,可以行炁化欲,以證丹法。曾見博得內家拳法之秘奧者,每言武道同源、拳道合一,初聞似乎難解,今日方知含有內在體認也。
自注:夜半子時,陰極生陽,靜極生動,陰陽之傑始交,正天地默會之時,亦人身體察內外感應之良機也。正好下功,修煉與拳法合為一體。內家拳法,其實修煉之動功也,雖曰動功,實為內修,非只運動形體,其實煉神煉炁,故稱“內家”。當初三豐祖師留傳內家拳法,即為輔助修煉之用。蓋純動純靜,不合道體,動靜失宜,則有陰陽偏盛之患。故應內外兼修,動靜合一,自可運化周身陽炁,充溢百骸,外固形體,內凝精神。因之常見修丹道者多輔以拳,操內家者多悟以道。
十四.道法自然
從此之後,功修歸於平常。平時持志虛無,清靜無為,諸般景象,人眼皆空。待到天人合發之機,玄關兆象,先天活子時發生,我身自與天地氤氳之機相合,而與天地同參造化。採取黃芽,積累道炁,順天行事,自然而然。功夫只在頃刻之間,時至神知,水到渠成,不必追求,道自歸身。再看嫩枝抽芽,鮮花怒放,空山鳥語,流泉飛瀑,自然萬象,生機盎然,無一非道之所在。心契於道,足可怡然齊物也。
吾自入道,堅持做功多年,保持童體,依法修持,而今明白種種法門盡屬後天。道法自然,不假人為。從此不必拘泥形式,亦無需有心作為,行立坐臥皆可,就在日用平常之際得之,大道何其“易簡”哉!
自注:功修至此,歸於無為大道。雖曰無為,其實無可不為,《悟真》雲:“無為也有功夫在。”《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曰:“頃刻而成”,真正功夫就在頃刻之間,無為之中而有為,平常之中出非常。所謂“種種法門盡屬後天”,乃明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後證知,未入此層,不可廢棄有為之功。
十五.春之炁在肝
功達無為,廓然無礙。隨著先天活子時的自然出現,其他景象亦隨之發生。庚午年正月十二日,靜養之中,杳杳冥冥。但覺炁聚丹田,氤氳不散,且在中、下二田之間,來回悠蕩。全身如雪入水,漸漸溶化,體合虛無,混混沌沌。大靜之中,右脅炁盈,伺機欲動,如同待發之師,瞬問真意自注,若得將令,其炁驟發。快似決堤之水,突然迸流,又象萬馬奔騰,勢不可擋。滾滾炁浪,奔流激蕩,波湧全身,震顫肢體。自身六神無主,完全任其所為。沖溢之後,遂而消失,杳無影跡,不見其形。稍歇,右脅之炁複盈,真意隨之一注,再次發動,炁浪滾滾,沖布全身,旋而自止,再次消失。稍歇又發,發後自失。如是數度,炁勢遞減,漸自安定,複歸混沌。翌日早起,天降大雪,是天人合發之驗也,皆在道妙之中矣。
自注:查此時間,乃為立春(正月九日)之後第三日,正當初春陽炁生髮之候,其炁屬木,在人身為肝(右脅),天人合發,在人身為肝炁動,正其時也。此景過後,天降大雪,應驗其為天人交感之時,即先天活子時。由此可知,先天活子時之發動,不惟與天地交感之機相合,亦與二十四節氣之陰陽變化相應。亦可謂二十四節氣陰陽變化之炁機,亦合天地陰陽交感之炁機也。
是知活子時之“活”,活中亦有“定”也。較之先天活子時之天人合一,又開闢了一個新的層次。
十六.冬之炁在腎
庚午年臘月初四,餘回山東看望父母。夜臥靜室,渾然大定。忽焉顛頂神光下盼,足心之炁隨之上朝,上下互感,頓覺天地恍惚,氤氳迴旋。此刻吾仍保持平躺姿勢,寂然不動。只見(神遇而非目視,此時雙目正閉)有兩道黑炁,穿腳心同時上行而來。如同兩條光帶一般,寬窄相同,其光為漆亮之黑色,非晦暗之黑色也。兩炁上行,非常明晰,只見雙雙由腿內上行,行至中宮,觸及內臟,頓時如有東西在內抓捏一般,臟器隨之顫躍,既感覺新奇刺癢又不可抗拒。此時六神無主,無力抗拒,其炁動畢,歸於混沌。
自注:此時正值隆冬季節,乃為冬日陽炁萌發之候,冬之炁屬水,在人身為腎,天人合發,在人身為腎炁動。腳心屬腎,故其炁發於腳心(前述中黃之炁已通,暢于四肢,方達腳心)。其炁色黑,正應腎主黑色也。此為先天活子時之發動,合於四季陰陽變化之傑機。可見古人以四季配五行,配五臟,配五色,中有道妙存焉。
十七.夏至一陰生
辛末年五月初十,上午景生,中宮之炁,結團相抱,氤氳不散,蘇綿快活,妙不可言。午後養靜,內炁充盈,甜蜜妙暢,渾然忘我。杳冥之中,真炁騰發,直沖漕溪,飛上昆侖,轟鳴不已。薰蒸升騰,周流不息。此時自身無主,任其升騰。旋頃自止,歸於混沌。
自注:查五月十一日為夏至,夏至之時,一陰初生,在此之前,為陽之極。陽極必動,故為天地蘊蓄之陽炁發動之機,天人合發,在人身亦為陽傑發動之候。故應於初十日,人身之先天活子時發動。天人合一,時至必發,三豐祖師雲:“不差毫髮。”
十八.印證丹經
吾之內景所談,在別人看來,或許認為又是一家之言。殊不知大道為一,法乃不二,雖其內在景象,因人或有不同,而論及功夫之階次,則仍與古聖仙真所言,印證無差。丹經疑迷之處,至此渙若冰釋,乃知聖真“心傳”,均可一以貫通,默會其意,如與祖師坐而論道。只是各種丹經,多為中老年人說法,且以有為之法居多,青少年不宜邯鄲學步。觀諸各派丹法又有層次高下之不等,若無身心驗證則易誤人迷途。故此,本文為破析其理,直指大道,於隱微處亦有所闡發,秘則揭之,晦則明之,大道為公,善與人同。
若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妙境,論述詳明者,當推陰符道德、純陽祖師、紫陽祖師、重陽祖師、長春祖師、三豐祖師、黃元吉先生、陳攖甯先生諸真。
自注:摘引道言祖語如下:
《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
《道德經》: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大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莊子》:
“形全精複,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和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