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個故事,王陽明是明朝理學家,他也學過佛,學過道,打坐工夫很好。學佛走的是天臺宗止觀這個路線,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沒有資料可查。有一點在他的傳記裏記載,當時有一個道人叫蔡蓬頭,蓬頭是外號。因為修道的人把名利已經看得不值錢了,所以自己姓什麼、叫什麼都沒有關係。這人道行很高,王陽明曾經專門去山中的道觀拜訪他。蔡蓬頭站在道觀的山門外面,王陽明老遠就跪下向他磕頭。這個蔡蓬頭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進山門去了,王陽明趕快站起來,跟他走進道觀大殿。

這個蔡蓬頭當時走進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這個王陽明。王陽明一上大殿,又跪下來磕頭,蔡蓬頭又拂袖而去,向後面上了一個假山上的亭子,王陽明跟到亭子上,又磕頭。蔡蓬頭回頭看看他,對他說,你呀!前庭後堂拜了我三次,“禮雖隆”,你這個禮貌很隆重了,“終不離官氣”,他說你不能修道,功名還有份,將來官做得大,事業好。

我們讀書看道書,看到這個地方不要輕易放過去。一個人的習氣是很難變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習氣。這一點我們講兩句古人的詩,大家聽了不要灰心。古人說“此身未有神仙骨”,這個身體上沒有神仙的骨格,“縱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見仙佛是生來就有種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亂求,你求了有什麼用?王陽明雖前庭後堂三拜緊跟,蔡蓬頭接著掉頭又走,王陽明又在後面跟,但卻找不到人了。

02

我們引用王陽明的故事,是告訴大家我們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卻不要輕易想當神仙。這個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棄了一切,這個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們放棄不了的。換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內多欲”,但並不見得能“外施仁義”,這樣豈能成佛成仙呢?這個話要自己提出來警告自己。

無論學仙學佛,講到養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於寂滅無為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可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們對於色欲與飲食的追求,與貪圖富貴功名的享受並重,要想作到“離情棄欲,所以絕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我記得在一本筆記上看到一則故事說:時代一位巨公,聽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十多歲,望之只像四十歲的中年人,便請他來,問修長生不老的道術。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這位巨公聽了,便說:“那有什麼意思,我不要學了。”這個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都是注重男女飲食,便是人生真諦的思想,如出一轍。

但是,相反地說,仙佛之道,的確也非易事,丹道家對於修煉神仙方術的人選,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乘賦,所謂“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來,骨節珊然,但懶殘道祖只許他有一十年太平宰相的骨相。麻衣道者謂錢若水,子無仙骨,但可貴為公卿耳!杜甫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這正如道家所說:“學道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是同樣的雋語。

03

在相學上講,一個人根骨輕靈,是清淨相,有道之相,很快就能成道。這種人身行如行雲流水,步伐如蜻蜓點水,而步步踏實,如風飄過。這樣的人會短命嗎?未必,要看他的腳跟有沒有落地;有落地,步步踏實又是另外一種相。身心輕靈得輕安,或因修止而身心轉化了,就有這種現象。不像一般人一身都是粗重,走路笨笨的,水泥地都會響,這是粗重。

真得了定的人,這個父母所生之身轉了,凡夫平常是粗重,在道家叫做沒有仙骨,所以骨骼非常重要。得了道,有了定力的人,骨節一定輕靈,離開了粗重之身。雖然作人做事,永遠起不了煩惱;不是故意不起煩惱,是想起都起不了煩惱。所以道家說“煩惱無由更上心”,因為心解脫了,所以永遠沒有煩惱。

這就想起清朝的一位名士,叫張船山,他的一首詩中的兩句話:“此身可是無仙骨,石火光中鬧不休。”“此身可是無仙骨”,中國道家、佛家都講過,若想修道成神仙,先問問自己有沒有仙骨。道家講,“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修道要先看看自己的根骨,假如根機不對,如果沒有“仙骨”,不是成仙成佛的材料,你就是碰到了“真仙活佛”,你也不要拜師求道啦,修也修不成功的,因為沒有這個本錢。“石火光中鬧不休”,古人沒有打火機,拿兩塊石頭互相一敲,火光亮一下來取火,可是馬上就滅了,形容人的生命很短暫,拼命在鬧,忙了幾十年一下就過去了。

道家認為,一個人沒有修道的根骨,不是這個根器,沒有這個身體稟賦,不能成道的,修死了也沒有用。難道沒有修道的根骨,與修道就無緣了嗎?當然不是,方法就是:只有這一輩子種善根,修一切萬善的功德,再投胎來,才可能培養出來這個根骨。

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沖舉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 奇若子晉之驂鸞、琴高之控鯉,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屍解。複有道成而隱,但為身 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只為有道存爾。周子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 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先哲雲: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此身虛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速如水上之漚, 瞬若石中之火。人壽雖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一息不來,倏然長往,命未告終,真靈已歿於別殼矣。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鐘,家豐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悉皆拋下, 非已有也。所有與于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故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回光集雲: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失人身再複難。

悟真篇雲: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麼?

呂純陽雲: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速覺悟, 出迷津,莫使輪回受苦辛。

張紫陽雲:休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回莫怨天。 三夏斯語,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欲免輪回,而不墮於世綱者,莫若修煉金丹,為升天之靈梯,超凡之徑路也。其道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躋聖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專精,專精而不勤久,是以學者眾而成者寡也

若夫至聖神人,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 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 是以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振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 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離陰既實,則複純白為乾矣。

斯時補足乾元,複全渾敦,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 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 則盆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現。真人出現,變化無窮, 隱顯莫測,而與鐘、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

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 陽盡陰純,死而為鬼。故紫陽真人曰:嗟夫!人身難得,光 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 終。若臨期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轍,則動經塵劫,無有出 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 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安汝止,欽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緝熙 敬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立不易 方,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渾然在 中,粹然至善。誠盡處腔子,裏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 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 天,天下歸仁,退藏於密,保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 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複命關, 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門,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朱砂鼎、偃月爐、神室, 氣穴、土釜、穀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 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難以悉紀,要而 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 真實地、總持門。彼岸、淨土、真境心他極樂國。如來藏、

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 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 動道場、波羅蜜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 道也。

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 心性者,本體也。

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 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 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餘於是而知:不執中、不一貫,其成聖而孔子乎?不守 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 釋迦乎?唯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霹出端 倪,強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 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地地,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 王之大道,原於此也。

聖得此而聖聖,玄得此而玄玄,禪得此而禪禪。而聖玄 禪之大道,原於此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