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利膽排石湯。

       組成:金錢草30,玉米須15,茵陳15,雞內金10,川楝子10,郁金10,甘草3

       用法:水煎分2次服用,每天1劑。

       另外每天以金錢草30、玉米須30,加較大水量煎煮,代茶飲服。

       30天為一療程,每一療程結束做一次B超檢查。

       效果:服用28劑後,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肝膽未發現異常,原來肝內膽管0.6×.05cm的結石不見了。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病原因與膽道感染和膽汁滯留有關。感染是導致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的必要條件,就是說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並形成結石。

       因此,在治療原則上,我認為要從三方面考慮:第一是殺滅或抑制微生物,控制膽管感染;第二是鬆弛Oddi括約肌,疏通膽汁排泄管道,降低膽管壓力;第三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總量。第一、二方面共同起到治本作用,阻止結石的形成和增大;第二、三方面共同起到治標作用,通過溶解、沖洗結石,以達到縮小和排出結石的目的。本病要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特別是第三方面應放在首位,而其次是第二方面,再次是第一方面。

       在組方用藥上,考慮到本病的治療過程可能會較長,應儘量少用苦寒峻猛之藥,以減少對身體的損害,保證能夠長期用藥。應儘量選用療效確切和兼有多種治療作用的藥物,做到藥簡力宏。

       通過篩選,我列出具有第一方面功能的藥物是:金錢草、茵陳;具有第二方面功能的藥物是:川楝子、茵陳;具有第三方面功能的藥物是:金錢草、茵陳、川楝子、郁金、玉米須;同時選出有軟堅化石作用的藥物:雞內金。於是,形成了方劑的初步框架。

       既然是採用中醫治療,最終還是要回到中醫理論上來,按照中醫的組方原則和方法,確定了方劑的藥物組成(見篇首)。

       用中醫理論來解釋,我認為:本病或因飲食厚味,勞逸不當,濕熱內生,或由外邪久侵,阻遏氣機,鬱滯肝膽,以致膽汁瘀積,燔煉成石。治宜清熱利濕、疏肝解鬱、利膽排石。本方金錢草、玉米須、茵陳清熱利濕、利膽化石,共為主藥;雞內金軟堅化石、健脾消滯,川楝子、郁金行氣解鬱、疏肝利膽,以為輔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疏肝解鬱、利膽排石之功。

       處方既成,馬上抓藥。藥店沒有玉米須,就到菜市場玉米攤撿。玉米須鮮用要視其幹濕程度,最濕時要用60克。上方服用十多天后,右脅的輕微不適感不再出現。雖然對自己的感覺不敢完全肯定,但我還是充滿了信心。服用了28劑,剛好距體檢1個月,我得空就到醫院複檢。醫生反反復複檢查,就是找不到石子,去請她的師傅來,兩人忙了很久,還是連個影子也看不到,只好在體檢表簽上“肝膽未見異常”的結論。肝內膽管結石藥物治療之難,使她們寧願懷疑自己檢查的準確性,也不相信我已經排走了結石的事實。我樂滋滋地從B超室出來,背後她們還在竊竊私語:1個月前0.6×0.5的石子!怎麼就不見了?是不是……

       28劑,每劑2.30元,加上2包金錢草10元,總共不到百元。就是這樣,不用百元,就治好了自己的肝內膽管結石。當然,我還要鄭重感謝菜市場裏的菜商,是他們慷慨奉獻了功用很大的玉米須。

       在排石4周年前夕,我將處方命名為“利膽排石湯”,並把這一經歷整理出來,以為紀念。

       作者敬告:本人並非醫生,本文只是個人體會,只供參考。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患有其他疾病者,以及病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