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三十六則中最要緊之功夫,乃用誠意迴光返照于下丹田,勿忘勿助,若存若亡,順其自然,不任其自然,即老子“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之旨,只在有意無意間。守下田功夫,至簡至易,只在如何運用誠意爾。誠意即真心,真心即真意,而火候即真意之作用。
丹道從下手以至了手,都離不開真意之運用。而真意是否為真,則全視平日煉己功夫是否純熟爾。先生所作三十六則,前十則,講述下手積精累氣;十一至二十二則,為開關展竅;二十三則,乃溫養內丹;二十四則,乃溫養道胎;二十五至三十六則,乃出神以至肉體氣化。中間得藥、結丹以至大藥過關,則省略不談也。
茲將三十六則列出如下:
1、學習靜坐,先須正其姿勢,次將誠意存于下丹田。
2、極力抑止雜念。
3、用目內視,即所謂迴光返照下丹田也。
4、但不可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可。
5、初入坐時,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
6、初學靜坐,呼吸自然不勻,不可強調呼吸,但將誠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氣,自然漸深漸勻。
7、靜坐時,不可過於著意,亦不可一時無意。
8、著意即落于有,無意即落於空,皆非道也。須設想一切皆無,即自己身體,亦不覺其有,唯有一點誠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
9、有時雜念忽起,是即誠意已弛,宜速收誠意于下丹田,則雜念自滅矣。
10、有時忽見人物、花草諸幻象,是即誠意已冥,檢點誠意,則幻象自滅矣。
11、補身已畢,一團陽氣,聚滿下田,晝夜溫暖如陽春之日,有此情況,仍宜照舊靜坐,及至陽氣丹田不能容納,其如火珠之氣,即尋覓竅道,上沖則有心臟壓迫,不得伸張,於是下奔陽關,直沖外腎,外腎既有感觸,此時宜緊閉陽關,不使外泄。
12、陽關即閉,則沖過下鵲橋,轉奔穀道。此宜緊閉穀道,免泄其氣。
13、因穀道既閉,勢必沖至尾閭穴,此時當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尾閭關。
14、然有時火候不足(誠意如火,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經之火候,即誠意之作用也)陽氣不充,行至尾閭,力不能通,可不必強其通,仍返誠意于下丹田,照舊靜坐,生化其氣。
15、待氣機再動,如火珠之勢,又至尾閭,仍以意引導,使其通過。
16、一次或數次,必有通過之期,及至通過尾閭,此團熱力,又至夾脊關,仍求通過,是為第二關。
17、能通則通之,否則仍返誠意于下田,照舊靜坐,以待氣充。
18、再以意引導之。
19、既過夾脊,此團熱氣,則又行至玉枕關,此所謂第三關也,此時仍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玉枕,而入上田。
20、能通則通之,否則仍返誠意于下田,以待其機,仍照前二關過法行之。
21、三關既通,再引此團熱氣,經明堂,過上鵲橋,由口之左右穀,直下重樓,抵于黃庭。
22、由下丹田、陽關、下鵲橋、穀道、尾閭、夾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至黃庭,為任督二脈全通,過關服食已畢,是時只宜一意綿綿,永存不散也。
23、不特靜坐之時如是,即行走、飲食、睡臥之時,片刻不可馳懈誠意。因誠意一散,陽氣即不發。亦如爐鼎煮水,火明則氣旺,火滅則氣無。以誠意喻火,非妄立是說也。丹經有曰:水怕幹(水指精氣),火怕寒(火指誠意)。
24、自是絕食,入大定,進而出神。出神時期,仍以誠意一點返照中下二田,使陽氣發生,以補胎神不足。
25、胎神既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坐中忽見有物,如雪花形狀,紛紛飛舞於目前,即是出神時期至矣。
26、此時即當移神上田,設想自己由泥丸宮上升空際。
27、經屢屢設想與誠意引導之,能出則出,如不能出,仍宜返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機。
28、極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導引,久之自可出神。陽神既出,即是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乃萬劫不壞之體也。至此方為功成名就,永免輪回之苦,而作無上真人矣。雖然如此,仍宜施行養育之功,故陽神一出,宜隨即收回。
29、收回之後,再行調神出殼。
30、日日如此訓練,靜坐之功,唯存上田而已。
31、陽神出體之後,即有許多神通,萬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潛默,謹慎涵養。
32、即陽神出殼,起初不可遠出,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一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遠,庶無迷失之患。
33、陽神既出,或以為修煉之事已畢,其實不然,凡由靜坐而出陽神者,系以法造成,為時太速,其往日之習性,恐難絕滅,即有不壞之身,尚無不遷之性,是了命而未盡性也。故於出神之後,仍當靜坐,坐法仍舊,唯持陽神一點之靈于上田,無偏無倚,允執厥中。
34、漸而中亦不執,法亦無有,專持一片清虛,與太空冥合。
35、漸而太空亦無,真與虛空冥合。
36、虛之又虛,無之又無,無無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是時虛無即是本性,本性合於虛無,靈體精純,則又在祖氣之上矣。行道至此,謂之無上之上,立身至此,謂之無前之前,真正功圓而果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