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容先生被稱為當代第一”盲人佛學家”, 在佛學研究上,造詣頗深。雖年近古稀,雙目失明,歷盡坎坷,然其為法為生之志始終不渝,實屬稀有難得。 先生將“三界唯心造(唯識)”與“緣起性空(中觀)”兩者結合,形成內因緣(識)生一切法的有為緣起論,建立起業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觀決定客觀的人定勝天思想。這樣,學佛成佛,就完全由自己把握了。

開悟,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

什麼是迷呢?

我們一切有情由有無明的障蔽,把現實中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了的都認為是真實有的,這就叫迷。

認為我們自己的身體裏有個真實不虛的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

對於身體乃至周圍的環境,如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動物、植物、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認為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

有了我執與法執,就叫顛倒夢想。開悟就是破我執和法執。二執既破,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怎樣才能破這二種執呢?

如果我們對一切事物,內而我們的精神、心理活動;外而身體乃至整個宇宙的現象,都認為是一種夢、幻、泡、影,就象夢中境界一樣,象幻相一樣,象水泡一樣,象影相一樣沒有實體,沒有真正的我及法。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就破我執和法執。

破了我執、法執,在生活上言語行動都合理,都合戒律,並且還生活得很藝術。

在生活中有了這些感覺,在我們的心境上會有哪些感覺呢?

我們會感受到心中開闊、空曠,愉愉快快,很安祥、很自在、很超脫,這就是初步開悟者的心理現象。在身體上,特別輕安,特別舒適。在現實生活中,你的身和心要是有這樣的變化和感受,這就是開悟。

開悟有三個過程。

第一就是要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就是如夢、幻、泡、影,沒有真正的我,沒有真正的法。《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你要是通達了本來無我無法的道理,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懂得很清楚,在現實生活中對一切事物沒有我執和法執,排除了顛倒夢想,這就是一個初步開悟者。要徹底懂得本來無我無法,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沒有實體。要深入懂得,徹底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必須懂得如何才能成佛的方法。成佛最正確而直切了當的有效方法,是把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如夢、幻、泡、影這個微妙而究竟的道理,真正懂得並能夠自覺地把這個道理和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達到“八風”不動的境界。什麼是“八風”,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面臨這八種景況,心裏如如不動,這就叫“八風”吹不動,這是第一步開悟。

第二步開悟要做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能真正見性。

見什麼性呢?見一切事物本性空,只有幻相而無實體這個真理,生活就安住在有相無體的真理中,內心境界就是涅槃。《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了這種境界,就叫見性,這是第二步開悟。

第三步開悟要象釋迦佛那樣坐在菩提樹下圓滿大覺。

轉生死為涅槃,轉八識成四智,得了大涅槃大菩提的佛果,是為圓滿開悟。開悟就有這樣三個過程。

今天我要求你們開第一步悟。

怎樣開?一要懂得人生宇宙的真相;二要懂得學佛成佛的最正確而又直切了當的方法,要懂得這兩樣,要毫無疑惑地承認這兩樣。人生宇宙的真實相是什麼呢?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人生宇宙的真正實相,要掌握這個真實相,就要懂得這幾句話。什麼叫一切有為法?天、地、草、木、人、山、河、鳥、獸、農、工、商、學、兵,凡屬一切有形象的、包括宏觀和微觀的事物,都是只有幻相而無實體。

為什麼是幻相呢?因為這些東西在一定條件下有,在另一時間條件變了,沒有了。所以說凡屬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整個宇宙是成、住、壞、空,隨時都在變化,因此我們確知萬事萬物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在一定條件下有,條件變化了就沒有了,萬事萬物都是幻相,如鏡花水月,沒有實體,有而非真,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象晚上做夢一樣,夢中也有個我,有天、有地、有人、有物,正做夢時迷而不覺,認為所見一切都是真的;一旦醒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白天所見的一切,所經歷的一切,與晚上做夢是一樣的,迷而不覺,跟做夢一樣把一切都當作真的;其實時間一過,條件一變化,什麼都沒有了,哪有真的嘛!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僅僅憑著他們的直覺感受,也常常慨歎“人生如夢!”居士們!你們首先一定要明白人生宇宙都是夢。有不有呢?有!但不是真實的!有是幻相,一晃而過,抓不住,無所得,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佛法,就通達人生宇宙的實相。

既然人生宇宙的實相就是一切如夢,要怎樣才能解決顛倒夢想的這個大問題呢?這就要懂得如何才是成佛的方法。因為只有成佛才能解決這個大問題,成佛就是改造人生宇宙,要把如夢幻泡影的宇宙改造成國土莊嚴的佛世界,佛的世界沒有成、住、壞、空的變化,是很光明的世界,很美滿的世界;另外要把我們這個有生、老、病、死的肉身,改造成如來的法身、報身――沒有生、老、病、死苦的身體。

所以,第一個要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第二個要懂得成佛的最正確、最直切了當的有效方法。

成佛的方法是什麼?成佛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六祖壇經》上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佛是從摩訶般若大智慧中來,《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方法就是要有般若智慧。

怎樣才能具有般若智慧?這就必須深入徹底的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懂得我空、法空,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有而非真,不可分別,這就是成佛的主要方法。一句話,要成佛就要有智慧;智慧就是要深入徹底懂得人生宇宙如夢如幻、找不到實體的這個道理。

那麼,要怎樣才算深入徹底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呢?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要入“不二法門”。這就是成佛的必由之路。入不二法門就是般若波羅蜜。

入不二法門,從那裏入呢?要以什麼為基礎呢?

首先要發大願,要發成佛的大願,要在實際生活中把坐位擺在度眾生中去。怎樣擺呢?要象《金剛經》上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樣做就是把坐位擺到度眾生中去了。要度眾生,這是第一件,入不二法門就是要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入,也就是說,要在生活當中去入不二法門。《金剛經》接著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要在度眾生中入不二法門,這條重要得很!古來很多所謂的祖師都沒有把這一條抓住,就連《金剛經》後面的讚語也沒有抓住這一條;五祖、六祖是抓住了的。五祖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要有大慈大悲憫眾生的心。六祖說得好:“若識眾生,則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居士們!要發願度眾生,自然而然就把坐位擺在眾生中去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破迷開悟。不然,你在深山老林中枯坐,我法二執未破,入定也好,得神通也好,升天也好,還是一個迷人。要度眾生!把小我溶化在眾生中去,饒益眾生才能真正的破除我法二執,成就大我才能真正做到無我、無法,這樣才能破我法二執,破了二執,就與佛的境界差不多了。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胸襟與佛一樣,自然你的所作所為也與佛一樣。所以說入不二法門,要在度眾生的基礎上,在實際生活中去入。

什麼叫二?有分別就叫二。什麼叫不二?無分別就叫不二。

舉例言之:我手裏拿這個叫拐杖,對拐杖來說,怎樣叫二,你認為它是個拐杖,這就有分別了;或者你認為它不是一個拐杖,還是有分別的,這個就叫二。要怎樣才叫不二呢?因為法性空故,我不認為它是個拐杖;又因為幻相有故,也不認為它不是個拐杖,這就叫不二。因為我們認為它是個拐杖,就把它當成一個實在的東西了,就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實相相反,所以認為它是個拐杖是錯的。反之,你認為它不是一個拐杖,又把它當成不是拐杖的一個實在的東西了,又與上面說的真實相相反,也是錯誤的。所以這兩種錯誤,皆由分別而起,都是顛倒夢想,都叫迷。怎麼辦呢?我們要不認為它是個拐杖,也不認為它不是一個拐杖。它是什麼呢?實法不可得故,它什麼都不是,不是也不是。對它不起分別,恰恰就把它當成如夢幻泡影在看了,就符合了上面說的事實真相――如夢幻泡影的真理了,這就叫“悟”,這樣就遠離了顛倒夢想。可見,不二法門,就是見性成佛的一條直路。《金剛經》上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認為它是個拐杖,就叫法相,要空掉;你認為它不是個拐杖,就叫非法相,也要空掉,這就叫入不二法門。《金剛經》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非法的“法”字,即說它是個拐杖,錯的!應當除去;非非法的“非法”二字,即說它不是一個拐杖,錯的!亦當除去。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在拐杖這一法上入了不二法門。拐杖上能入,難道在其他事物上不能入嗎?事有無量,其理是一嘛!所以對森羅萬象,都要以“非法、非非法”的不二法門去看待。這個道理,你們真的懂得了,就開悟了!

再舉個例來說吧!譬如今天我講經,在這件事上,你也可以入不二法門。如果你認為今天有個唐某在講經,有許多居士在聽經,錯的!因為你把這件事當成實在的事去了;假如你認為沒有個唐某在講經,也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錯的!因為你還是把它當成實在的事去了。兩者都是執著,都不是諸法的實相,這就是“迷”。要怎樣才不“迷”呢?不起有個實在的唐某在講經、有許多實在的居士在聽經的增益執,也不起沒有唐某在講經、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的損減執,如如不動,不起有無分別,才算你實證了諸法離言不二的真實性。這樣,你就不會被一切現象所迷住,不迷就是“悟”。

懂得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呢?懂得,你就能在一切事事物物中,處處入不二法門,處處都不迷,處處都能使你覺悟解脫。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你能夠處處都不迷,心中隨時都是清清淨淨的。心裏清淨,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障,就不造有漏業,也就不感有漏果,當下就能解脫了,就成佛了。頓悟成佛的意義就是這樣的。《金剛經》上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心。今天叫你們入不二法門,也就是入佛知見。今天講的是《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是直接成佛的大法。《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們要想開悟,就應好好把《金剛經》上的話記住,並深入理解。把今天我講的話記住,開悟不難。只要下決心,求明師指點,快得很!學佛不求開悟,等到猴年馬月也見不到破執的實效,一切等於零。

要離分別相,心裏才會清淨;離了分別相,才能見性;離了分別相,才得無生法忍;離了分別相,就要登地。神境智通也有,真能空掉我法必有大自在力,所以常說真空妙有。要在生活中入不二法門,要在度眾生中去與諸法接觸,見一切有為法的空性,才能見性。眾生在生活中“迷”,在生活中執“二”;我們就要在生活中“悟”,在生活中悟入“不二”。俗話說:“那裏跌倒,就從那裏爬起來”。真能懂得這個道理,就算開悟!不懂這個道理,就不會有真知灼見。沒有真參實悟,講禪,這就不是真正的禪。不懂的人,以為打個盤腳坐起,就是在修禪;或者,參念佛是誰,狗子有無佛性。那怎麼行呢!所以要大徹大悟,就要上面所講的種種道理,徹底懂得,躬行實踐才行。六祖說:“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今天講的,來之不易,是釋迦如來一代聖教之精華;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心印;是最偉大祖師之秘密方法。這是我多年研究學習的結晶,交給大家,沒有半點保留。為什麼呢?是要真正度眾生,使你們得解脫。《維摩詰經》專門有個《不二法門品》,《金剛經》上雖沒有“不二法門”的名字,但說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又說:“非法,非非法。”這些話顯示的就是不二法門。非法是指有,非非法是指空。有要空,空也要空,所謂“如筏喻者”。過河以後,筏子就不要了。也跟生病一樣,知道病已好了,就不要把吃藥當成目的了。“空”是破“有”的執著,“有”的執著破了以後,“空”也要丟。六祖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破除煩惱,要用正念去觀空;知道了對治只是手段之後,邪也不要取,正也不要取,就隨順了無所得,心裏就自然清清淨淨了。

六祖說:“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今天我講的就是六祖所傳的見性成佛的、無上甚深微妙的大法。你們如能把它運用到度眾生的生活實踐中去,就一定要見性,一定能成佛。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如果下定決心求開悟,就一定能實證現觀、大徹大悟。我今天駕大法船,只要你們肯上船,就能度到涅槃彼岸。

唐仲容老師講于新都寶光寺

一九九二年十月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開悟一詞可用於世間善法之上,也可用於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惡業是感三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業是感人天福報之因而勤修,這是人天乘人在世間善法上的開悟。若於四諦法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終得解脫,是為聲聞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若能深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而勤修觀行,斷除無明而永得出離,是為獨覺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

上述三種開悟,雖皆是善,而較低級,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開悟。若人能徹底通達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而在生活實踐中不取不舍,真參實悟,達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見性證真,這才是至極高尚、無與等倫的開悟。這種開悟是自覺覺他、成就無上佛果的殊勝法門。《華嚴經》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均指此法門而言。

這種法門是“瑜伽”、“般若”中道了義教的精華,也是達摩、慧能祖師禪法的心要,它自有其隨順必然性因果規律而形成的無上妙法,是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最簡要、最精妙、最直接有力的入道方便。

可是千多年來,有不少的人卻用玄之又玄、高不可攀的玄學觀點去表詮,弄得求深反晦;更有不少的人用野蠻、粗糙、莫名其妙的神學觀點去理解和行持,弄得一無是處,唐捐其功。從而使茫茫宇宙、無邊眾生,欲求見性解脫而無門可入,長夜沉淪。

筆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悲痛萬分,而思為文,大聲疾呼,以拯救之!本期講學四川省佛學院,星期日為遠近前來的四眾善友宣講開示,根據佛言祖語和自身躬行實踐的的微薄體悟,就怎樣見性開悟這一問題,精心細談,指示門徑,當下座中曾有多人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今且將此講述精加整理,並補充要點數則,寫出《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以張妙道,而期與天下有志於見性開悟的智者共勉。

怎樣見性開悟

善友們,今天向你們講講學佛第一重要的大事——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

什麼是見性開悟?這種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麼是迷呢?人們經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為最極真實。把我們自己的身體認為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對於自身及周圍的環境如天、地、認為真實,這就叫“法執”。有了我執與法執,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法執,自然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慧能六祖說:“迷來悟度。”蕅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正是此義。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無著的見性。他在生活上、視聽言動上都合理合律,而至善至美;在心境上,內外明徹,開闊空曠,而自在超脫;在生理上氣血流暢,身體輕安而健壯有力。由斯超凡入聖,得無生忍,登歡喜地,神通自在,遊百佛土,侍百如來,上承下化,有大威力,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正是指破了我法二執的見性開悟者而言。

怎樣見性開悟?對此問題,簡要地說,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下大決心,拼命要求在一定時期內見性開悟,並堅決自信,定能如願以償。

古人雲:“心誠求之,不中不遠”;又雲:“有志者事竟成”;俗語也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人能誠求見性開悟,自然就是其中的有志者和有心人,當然就一定會勝利地成其所為。如來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因為下決心拼命求開悟,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決心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促使內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衝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釋迦佛坐菩提樹下自發誓言:“若不證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座。”結果在七七日內即成大覺,就是一件顯明的事例。筆者在多年來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此也有較深的體會。故知此段所說的下決心和堅強的自信心,是見性開悟法門強有力的敲門磚,學人慎勿等閒視之。

(二)溶小我於大我,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眾生中去。

一切有情,特別是人都是互利互助而得生存,若離眾生則無自身,故眾生是大我,也可說是真正的我,而人們必須時時刻刻報眾生恩。學佛者猶須本著佛典所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的教誨,自始至終舍小全大,普度一切眾生為事。怎樣度眾生呢?初發心時即當端正態度,不是為我成佛,而是願一切眾生成佛。如皈依偈言:“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領大眾,一切無礙。”在平常起心動念時,必須生四無量心:即慈愛眾生而思與其樂;悲湣眾生而思拔其苦;見眾生止惡修善、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同時雖在在處處關心眾生而常知眾生如幻,安住上舍而不取相。更須在行動上勤修四攝:見愚昧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迫害者,施以無畏,而廣行佈施。來求法者,含笑先言,樂說無厭,而常修愛語;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時時刻刻關心眾生慧命,與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總之,目視耳聽為眾生而視聽;口言、身行為眾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無時無處不是利益眾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眾生。若能如是修學,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積而自積集無邊。胸襟寬闊,氣度雄偉,風格高尚,基本上與佛無異,而自然有見性開悟的雄厚基礎與活動場所,又何患性之不見,悟之不開呢?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湣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則我執難破,雖終日持戒,入定觀空,而始終跳不出個人主義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絕不能斷障證真,成就無上菩提。故欲見性開悟者,首須深明此段所說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

(三)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羅蜜。廣度一切眾生,即是不舍;在度眾生中,知一切法,如夢如幻,而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即是不取。如是不取不舍,即是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而必成佛果,故如來說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祖慧能悟得此中奧義,知見性成佛必須從不取不舍的方法上用功,所以他懇切地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怎樣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呢?當知度眾生,首須為他們廣說正法,在說法時首須如《金剛經》所說:“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教導,對眾生有請必說,甚至無問自說,耐心地說,反復地說,務必使眾生言下有悟,如是演說正法,即是不舍;同時應知說法者如幻,聽法者如幻,都無實體,於言上離言,於分別上離分別,而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即是不取。不僅在說法時為然,因為我們是活著的人,必須吃飯、睡覺、工作、學習、說話、走路,一一都須不取不舍。

例如在吃飯時,當食知量,遠離欲樂、自苦兩邊,按時而吃,如律而吃,念眾生苦,思與拔濟而食,是為不舍;同時,更應深知吃飯者如幻,食物如幻,食的動作亦如幻,轉眼過去了不可得,而心無所住,是為不取。

在睡眠時,按時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思度眾生而睡,是為不舍;同時更應深知睡眠的人如幻,睡眠的法如幻,有生以來,年年睡、天天睡,皆一晃而過,永無蹤跡,了不可得,由是身心安詳寂靜,是為不取。

唐代龐女談見性禪法時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正是指此而言。飲食睡眠如是,在工作學習上、說話走路上不取不舍的修法,例此可知。

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自爾“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正是《金剛經》所說的“生清淨心”,清淨心的具體表現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無所住,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不取),即是“無相三昧”。在應事接物上自然會隨感隨應,直往直來,當言而言,言得如理;當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三昧”。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恰是《維摩詰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活生生的悟境,定慧等持的無相禪,教下稱為登地,宗門呼為見性。

六祖對見性開悟有極生動而確切的描述,如《壇經》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為般若三昧。”得此三昧,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見性開悟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然複當知,見性開悟所用的不取不舍的方法,必須在廣度眾生的願行中修學乃有卓效。因為廣度眾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為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眾生中教學相長,於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上下手,而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願學佛求開悟的同人,對此深思之。

(四)在現實生活上入不二法門。

諸大乘人必須以大雄無畏的精神常常弘法利他,廣度眾生,在度眾生的現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但這種入法有由理入和行入兩種。由理入主要是默識心通,離兩邊的分別執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無滯,遠離二邊,而行契中道。本來一切法無一而非內識隨因緣力之所變現,如夢而有,如幻而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說,不可分別。學人內心必須參透此理,對種種法深知其不是實物,不可認為它是個什麼,也不可認為它不是個什麼。如果認為它是個什麼,便與它如幻非真的實性相反,是為取法相;如果認為它不是個什麼,又把它當作一件不是什麼的實物,也與它相有體無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別,是謂之二;若離兩邊分別,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門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在理入不二法門時,不僅是對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對內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應行乃至無為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淨,而不可分別言說,統統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這時心境上萬法無滯,沒有絲毫掛礙,而有一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清淨無相之實相現前。這個實相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為真如,見此真如就證得如《心經》所說: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四諦、無菩提、無涅槃的無相真空。到此時刻,便是真正的開悟見性。但是開悟見性所修的不二法門,它不是僵死的,而是靈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變,而是原則不變,用法多變的。這就是《維摩詰經》所說“方便善巧而得解脫”之義。因之,不二法門不是在深山古洞裏閉關,或靜室臥榻裏坐禪的枯寂心境能入的。原因是度眾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樣有吃飯穿衣的生活,有視聽言行的活動,故必須在現實生活的行為上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維摩詰經》所說“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樣由行入不二法門?它的總原則是:在行為上不偏不倚,而契會中道。

眾生執有而沉淪生死,二乘達空而安住涅槃。

入不二法門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維摩詰經》說:“雖知佛國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眾生。”正是教人在行為上不落空、有兩邊而入不二法門。諸學佛者在弘法時既依世俗諦講,又依聖義諦談;既說世間善法,又講出世聖道。在持戒時,既守防非止惡的律儀戒,又修積福利他的攝善法及饒益有情戒;在修禪定時,既修於所觀境專注不散的止,又修於所觀境簡擇諸法的觀。如是一切皆是遠離二邊而心無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種種行為上入不二法門。

前面所講由理入的不二法門,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智境;此處所講由行入不二法門,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別法相的方便智境。

理入是行入的先決條件,無內證何由能指導其行動;行入是理入的表現形式,無外功安能驗證其悟境。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質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談不二法門必須理行雙入,內外俱闡,方能對見性開悟的殊勝方便,有著近乎全面而曲盡其妙的說明。依“瑜伽”教理談,理入的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門是“後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談內外兼備的不二法門,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問:為什麼不二法門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門主要在於見性開悟,而見性就是徹底對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達,于諸法相上親見法性。若與現實生活取遠距離,則何由與種種具體的法相接觸而親見其本性呢?同時見性必須在對具體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觀當體即空,才能見具體的事上而無事,於具體的相上而離相,對具體的境而無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現證現觀而得親見諸法本性。因之,直接見性開悟的不二法門,必須在一切現實生活上狠抓當體即空而修而入。若離現實,又在何處去狠觀當體即空呢?《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這些聖言都是意味著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入不二法門,才能真正見性開悟。

問:《維摩詰經》文殊師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為什麼今言入不二法門卻未重點談及必須離語言文字而如淨名之于此默然無語來顯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當然不可用語言文字進行分別;但是語言文字所詮諸法,皆是緣生,無實自性,而語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語言文字分別諸法,亦皆從緣生,無實自性。若徹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門,則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里還有所詮的種種法相?哪里還有能詮的語言文字相,以及用語言文字進行詮說的種種相?若然,則在用語言文字時即離語言文字;分別諸法時即離分別。而文殊師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也等於沒有說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而與淨名之默然無說來顯示不二法門一樣。不然,文殊用語言文字顯示不二法門,與淨名之離語言文字顯不二法門還有高低之別麼?同時《金剛經》既言:“夫說法者,無法可說。”而釋迦與善現應對“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反復問答,反復闡述,淋漓盡致地說了厚厚的一部《金剛般若經》,你當作何理解。釋迦常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難道釋迦在四十九年內真的一字未說麼?若然,則三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的法藏又從哪里來的呢?由此應知入不二法門時,即見一切法的真性,言與離言無二,離言與言亦無二,一切平等,一切無所得。此理微妙,千多年來能通達及此而加以詮說者曾未多見,實可慨歎啊!

善友們,現在我把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大致談清楚了。總起來說,首須下決心有堅強自信心求見性開悟;進而必須把小我溶於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眾生中去;再進而在度眾生中處處不取不舍;更進而深入到在現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這種有規律性的修學是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見性開悟的科學方法,對於所求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可說是見性開悟微妙法門的中心關鍵。誠心希望善友們對此好好聽、好好悟、精勤修學,一躍而入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補充要點

(一)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四十二章經》雲:“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華嚴經》說善財童子有五十三參禮文殊。釋迦佛又多處說求善知識難。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導學佛者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開示指點。

什麼是大善知識?

簡明地說:深通教理,戒行莊嚴,並有高度的真參實悟,才足以當之,但這樣的人千載難遇。

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稱大善知識。因為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見和正行,也可說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開悟者,亦可虔誠地向他請教。

所謂虔誠,為了求開悟,不管路程怎樣遙遠一心去。在經老師考驗時,無論工作怎樣艱巨耐煩做。在教言上,無論詞義怎樣幽微,耐心體會。不但如此,還須時時親近他,與之同居,與之同遊。在老師的作風笑貌上求潛移默化,在他的閒談偶話中探求奧秘。因為大善知識對教理有深入而正確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細緻的參悟,經驗豐富,他所說的話真實不虛。所謂良師“一言道破千載疑”,學人“一口吸盡法海乳”。甚至某些只詞片語能使學人言下大悟,頓超數劫修持。故求見性開悟的人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二)對關鍵教典及警句,熟讀深思力行。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諸經豐富多彩,妙義無邊,然因對機不同,各有側重,務當擇優取精。或取中道了義之深密;或取觀空遣相、破妄顯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權實兼備之方廣;或依宗說兼通、頓悟成佛之禪典;或據某些簡要精粹的文句、偈語。對如是等要典、要句,多聞熏習,以生聞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見性開悟。

從古代史實上看,許多法門龍象、高僧大德,雖博通三藏而總以專精一經、受持讀誦而貫通一代聖教,以自覺覺他,開派立宗。龍樹、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觀;彌勒、無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師依《法華》開悟而立天臺;杜順、賢首依《華嚴》開悟而立圓教;達磨奉《楞伽》而傳心印;慧能本《金剛》而開頓悟。這些古德都是取關鍵性的佛典來受持、鑽研而得開悟見性,立萬世法。

至於專從某句某偈而得開悟者,亦複不少。六祖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徹悟;玄覺誦《淨名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讀《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即中道義”一偈而立“空、假、中”三諦三觀;大梅法常聞馬祖”即心即佛”之說而專守不移,馬祖許其開悟。這些都是古人專從只詞片語上生長智慧的實例。

筆者在自修教人的過程中,亦往往是從某一經、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早年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對“由我法執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聖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數句,即知佛法的實質是闡明人生、宇宙因果規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規律的偉大科學。由讀《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數句,而找出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修法;又于《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數句,而深知學佛必須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觀空遣相,才能悲智等運,成明行足。在《壇經》中,於“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見性的頓悟禪法。於《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壇經》中“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及五祖所說:“念念無住,萬法無滯”諸語,便懂得見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縱橫自在、大通無礙的解脫。筆者以這些引起省悟的聖言開示學人,學人亦多以此聖言而引生智慧。縱觀古今學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淨聖言之所引發,所以五祖弘忍教導神秀說:“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為什麼見性開悟必由聖言引發呢?

因為佛所說法是如來親證清淨法界平等流出,能滋養眾生慧命的法乳,學人於中玩味,可以滋養其慧命。同時佛所說法是佛般若淨智之所演說,也就是如來的般若燈。學人的般若燈必須在佛的般若燈上點一下,才能發光生焰,而有慧命。若無如來教法的般若明燈,學人雖有燈具,怎能點得燃而見性開悟呢?例如某家有燈,未曾點燃,不能破暗,必須在他家燃著的明燈上一觸,才能點燃發光。准此則學佛人欲見性開悟點燃自己的般若燈,必須要在聖教的般若燈上一點始燃,亦複如是。

此理極為顯明,無如六祖以後,禪宗學人多認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才是禪的宗趣;又認為達磨所說:“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從而固執學佛人必須根絕名言,無情無心,猶如頑鐵,才是見性。殊不知禪宗所講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達磨所說“心如牆壁”不過是見性者心常如如不動的形容詞,並不是如牆壁那樣的毫無生氣。他們無此正確理解,在開悟的用功上,廢除聞思,不從聖言的引發上下手,而別開生面,主張在心地上言忘慮絕,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毫無抓拿,自然會別有天地,現出一番新氣象,也就是認為“山窮水盡疑無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真的山窮水盡,已經到了地面的盡頭,全是真空,立足之地也沒有,哪里還有柳暗花明的樂園可游、安宅可居呢?所以這些禪者比較聰明的,結果毫無收穫,而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歸宿。比較少智的人,盲修瞎煉一陣,心亂氣餒,往往導致瘋魔。由此可見,欲求見性開悟者,必須從正法的語言文字上多聞多思,受持篤行為宜。

為了強化學人對言下開悟的信念,在這裏還有必要把見性開悟的法爾規律淺談一下:精勤學佛的人首先必須從某經或某些精煉佛語上深深懂得性空的道理,即得文字般若,是初步的開悟;繼而自會將此性理在許多佛典上去貫通;同時,自會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種種具體事物上反復驗證,到達功夫純熟、爐火純青之際,一下親見一相無相的實相,一切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這時就達到了言忘慮絕真正的見性開悟。學人懂得這個法爾如是、不可違逆的規律,自必在見性開悟的問題上功不唐捐。

(三)樹正除邪。

六祖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所以在我們的身心上樹立正行,除去邪行,是見道的首要一著。

但是,什麼是正行?什麼是邪行?又怎樣在這裏樹正除邪呢?大概說,殺、盜、邪淫此三是身業上的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語業上的邪行;貪、瞋、癡是意業上的邪行,總稱為十惡業道。戒殺放生,戒盜行施,戒淫離欲,是身業上的正行;戒除妄語而說誠實語,戒除兩舌而說和合語,戒除惡口而說柔順語,戒除綺語而說莊嚴語,是為語業上的正行;廉正無貪、慈悲無瞋、明智無癡,是為意業上的正行,總稱為十善業道。若行者對此十惡努力戒除,對此十善努力修積,是為在行持上的樹正除邪。其他在某些方面還要防微杜漸,防嫌杜疑,以除微細的邪行。隨時隨地都要謹小慎微,勤修戒、定、慧三學,從多方面利樂有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清淨,而戒行圓滿,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活菩薩,可使眾生聞而景仰,見而敬崇,為人天師表。

契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中三條前二是身語兩方面的樹正除邪;後一是意業上的樹正除邪。學人能依此精進修學,就能有雄厚的開悟基礎而達到真正的見性。見了性則心清淨,使戒定慧三學,不勞修學而自圓滿。《壇經》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正是此義。由此可見,見性開悟前後始終都要止惡修善、樹正除邪。而古來有些禪者不知此理,單從聖義諦出發,以為無我無法,只要無執無著,任意說、任意行都有功無過,於是呵佛罵祖、烹狗斬貓而肆行無忌。殊不知“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失。”他們撥無因果,恰恰犯了六祖所痛斥的“第一莫著無記空”之戒,其結果形成了神經病的狂禪。玄覺禪師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對這類人是有尖銳針對性的。

其次樹正除邪,非惟於行持上如此,在心中見解上猶當堅持正見,除遣邪見。

因心有邪見則生貪、瞋、癡三毒,造諸染業,感生死果;若堅持正見,則三善根用事,而自止惡修善,遠離欲行、惡行,更能修出世道,而得出離解脫。《壇經》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此頌意顯邪見壓倒正見則為魔,正見除遣邪見則成佛。佛者覺也,也就是樹立正見,除遣邪見,則能見性成佛。所以《壇經》又說:“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可是,有哪些是邪見而當除,複有哪些是正見而當樹呢?以要言之,認為作善無功,作惡有利,不信因果,是為邪見。在有情生命問題上執常執斷,是為邪見;執邪為正,混淆是非的見取,是為邪見;於五蘊身執為實我,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等惡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是大邪見;執一切法真實不虛,貪愛五欲,樂住世間,起所知障,礙大菩提,是極大的邪見。如是等見,過患無邊,皆當遣除。至於正見呢?以要言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知見是正見。篤信因果,知十善業是感人天福報之因,十惡業能招感三途之苦果;觀四諦能斷煩惱障,成阿羅漢;觀十二緣起,知實無我,斷除無明,成辟支佛;修四攝六度,廣積福慧,成無上覺。能知如是染淨因果規律,是最殊勝的正見。對如是等正見堅持不舍,即能除遣上述種種惡見,自能內心清淨而得見性解脫。但是此中對見性開悟起主要決定性的正見是什麼呢?簡略地說精勤地度一切眾生而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正見是極殊勝起決定作用的正見,樹此正見,即是樹佛知見。佛知見即是佛眼,既具佛眼,則見性的事不言而喻。

再次,見性開悟更重要的還須在心念上堅持正念,遣除邪念。

六祖說:“一念迷即佛是凡夫,一念悟即凡夫是佛。”在心念上迷而不覺則為邪念,起一刹那的邪念,就會使能成佛的人墮落而為凡夫。若人心裏悟而不迷,有一刹那的正念,就會使人超凡入聖。這說明了堅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見性開悟上的重要性,而學人必須在觀心察念上百倍其功。六祖說:“迷來悟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其意義就是要在種種邪念生起時迅速用與之相應的正念來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察念功夫。因為意識陣地經常邪正交爭,若不盡力樹正念以除邪念,則心必染汙而不清淨,必難入道。永嘉禪師所說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禪功夫,即是據此而言。但是學人若欲迅速達到見性開悟的目的,又當樹什麼有力的正念以為之呢?根據六祖的禪法當堅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有為法皆由心識之所顯現,如夢如影,全無實體,不可分別執著。這種諸法不可分別執著的清淨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應作如是觀”,就是在一切有為法上反復參悟,經常參悟其不可分別言說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而一切雜念皆得遣除,這就是六祖所說的“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的見性禪法。所以六祖又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智無餘。”能夠經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種種或善或惡的妄念,自會有清淨智慧現起,而得見性成佛。故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必得道果。”

本文對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作了比較詳明而扼要的闡述,為了便於學人對此中妙義易於理解和掌握,特對其中各各要點進行條分縷析,分門細辨。但是,道貴守約施博,行宜舉一貫萬。在此中所說諸修法中如何進行總持而一以貫之呢?直切了當地說:抓“悲智等運”四字而已。悲能廣度眾生以積福,智能觀空遣相以積慧,兩者並行,恰是自覺覺他之成佛妙道。學人如能切實行之,終身不移,自必豁然開悟而速證真空本性。

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實心、實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此一心有諸多不同名稱),也是禪宗所謂的破本參或破初參,或是俗稱的開悟。

此心是有情眾生生命之最初與最後的根源,證得這個無形無相人人本有的真實心,便能如實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別、思惟、覺觀的心,不是能聽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時還能觀照分別的心;而且能夠時時刻刻觀照此心,確定此心是真實不滅的本來面目,也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也能夠現觀此心藉緣能生萬法,與蘊處界及一切萬法非一非異,現前領受阿賴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識等體性。明心時不但可以親自體驗此心的體性及運作,亦可隨時隨地照見其他一切有情此心的運作,親自觀見中道實相而不墮一異俱不俱等邪見中。

而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一詞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禪門裏面所謂的重關(即第二關之意;禪門的第三關則是牢關)。

真如是本體,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備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雖從真如而來,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與真如非一非異(譬如燈之與光)。真如無形無相,不可眼見,佛性雖然也是無形無相,但卻可以眼見(《大般涅盤經》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識由一切有情無情身上照見自己的佛性,方可稱為見性之觸證,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見佛性者,皆不能稱為見性。眼見佛性者,若欲見時,隨時能見;不欲見時,則可不見。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顯現,所以佛性雖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為空有兩邊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兩邊,見性的當下就住在中道實相之中,不會像明心之人比較偏向空的一邊。從此以後,可以時時刻刻體驗真如和佛性的運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實感,頓時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觀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見性,則六根一時俱見,亦即眼能見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見佛性;此時就會看到佛性與感覺不即不離,佛性和感覺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卻不是感覺之性,不是我們一般人妄覺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話,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就會永不退失。

欲求眼見佛性者,須具三種資糧:定力、慧力、福德因緣。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識無法相助,十方諸佛現前亦不能助其眼見。眼見佛性之親證,不易勘驗,唯證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藉口說手呈其自心藏識的運作即能驗其虛實。勘驗者唯能依據被勘驗者所描述見性之情境而判斷,不能藉被勘驗者之眼根而檢驗之,故說極難勘驗。

在明心的階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見地永遠不會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為他悟得真實,所以身見(以色身為我)、我見(以能覺知、能覺照之心為我)會斷除,疑見、戒禁取見隨後也就跟著斷,從此永不入三惡道。但是見性的階段不一樣,會隨著定力的退失,而無法保任眼見佛性的境界。

明心見性之人,雖然已經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癡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回。必須悟後曆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之修所斷煩惱,才能獲得盡智,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或進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輪回。必須悟後漸漸的斷除第八識中累積的無數煩惱習氣的種子,再修學無量百千三昧,斷盡塵沙無明,才能于最後身菩薩的明心見性之時成佛。

《學佛的覺醒》鄧正枝居士著:

何謂證悟?

接下來就是說,當你不是選擇阿含解脫道,而是選擇了函蓋阿含解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實行菩薩道而廣度有情眾生時,首要之道就是先斷我見及求明心開悟。想要明心的話,對於參禪悟道必須具備的正確知見,必須先熏習。如同採摘中藥草,須要先了知藥草的形狀、特性等等才能去採摘,否則茫無頭緒,如何來采?證悟明心也是一樣,您想要證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麼心?真心有什麼特性?有什麼功能?什麼是常住不壞的真心?什麼是緣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異處?都先要有一些認識,您才不會像在大海裏撈針一樣毫無目標;否則,連門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門而開悟?禪宗開悟雖然是無門之門,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識,他必有善巧方便,來引導您步入無門之門,不會像一般的瞎眼阿師說:“禪是無法可說的。”或者說:“開悟是不能講的,也是講不出來的。”那麼請問你:“佛說法四十九年是在說什麼?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說什麼?歷代祖師的公案又是在講什麼?”真的無可說嗎?只有尚未開悟的阿師,怕徒弟們問他有沒有開悟,才會說是無可說、不能說;那是不懂裝懂,讓您以為他真的是懂,只是籠罩您罷了!要是真悟的禪師,必有為您處,決定不會說:“禪悟不可以說出來,禪悟說不出來。”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對八識心的體性有什麼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從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過,心王有八: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及前五識;有時合說為前六識,是指第六識及前五識。八識心王依體性之不同可分類為四種,略說如下:

(一)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恒而不審”;前七識及六塵萬法皆從祂而生,無始以來心體常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心,祂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六塵萬法,故六塵萬法雖從祂而生,祂卻對它們從不思量亦不作主,這就是開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實心。

(二)第七識(稱為末那或意根)是“恒審思量”;祂遍緣一切法,因為恒時於其所緣諸法思量該取該舍、該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塵萬法中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之心。祂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卻不自知,反執第八識為自內我,將第八識據為己有。由不肯承認自己虛妄故,由遍計(貪著)諸法故,恒令第八識流注自身之種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斷的從第八識出生,而能於三界中現行不斷,吾人之五陰亦因此而不斷的於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於六道中輪回生死不能出離,皆因意根之執著而起;而意根這個執著性,卻是由意識的無明──錯誤認知──而使意根不斷的產生執著性。所以順觀十二因緣法時“無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羅漢皆因斷了意識的無明而使意根的我執滅失,才能滅盡十八界而入無餘涅盤。又意根因了別慧很微劣,不能細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經常令第八識出生前六識來協助分別。

(三)第六識意識是“審而不恒”;意識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轉(即聽命於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別六塵萬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諸法之利弊得失,讓意根能作主決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識須依意根與阿賴耶識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運作,也不能離開法塵而單獨現行;必須同時依于阿賴耶識、意根及法塵(若生於欲界尚需依於五色根)才能現起、作用,故屬依他起性。又五色根為吾人意識之所依,當五根之功能羸劣時,意根便不令祂現行,讓五根休息,故意識非是恒時不滅而是夜夜斷滅的識。尚有其他狀況意根亦會不令意識現行,此處略而不說。

(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是“非恒非審”,只能了別五塵粗法;如眼識之了別青黃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別細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識、提供意識所需而使意識能作更微細之分別判斷;其餘四識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識來運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斷。

此八識心王雖然各有體性,但卻能和合似一,配合無間圓融無礙,凡夫眾生往往把這八識誤認為只是一個心。在這八識心王之中,每一識各有每一識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換,你不能夠把第六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夠把第七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說悟了或成佛以後只剩下第八識而沒有了第六識、第七識,仍然是八個識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後種子不再變易,八識心王都是究竟清淨的,因此而發起四智圓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個識當中,誰是真心?誰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則誤把妄心當作真心來認、來修,錯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識當作是開悟的實相心,那今生想要開悟就很困難羅!從五蘊十八界的一一蘊、一一界去探討分析,能如實的思惟推敲比對與現前觀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脫道的實證來說,五蘊、十八界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無有常住不壞之我,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說五蘊是無常。又五蘊中之識蘊六識心一直在分別六塵,前六識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但意識心如前面所說是緣生緣滅之無常法;意根是依於第八識及自己的我執無明而生,亦屬因緣所生法,也有斷滅的時候,在阿羅漢入涅盤時也是要斷滅的。二乘聖人入無餘涅盤時十八界皆滅,所以七轉識都無真實不壞之自性,都是可壞滅之法。如此去實地現觀以後:“喔!我瞭解了!原來前七識皆是妄心,不是我應該追求寶惜的,就只有真實不可壞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我應該回歸的真正家鄉。”

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識是妄心,是虛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識滅掉,進入無餘涅盤,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嗎?那不就開悟了嗎?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如果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了前七識,第八識離見聞覺知且不能返觀自己的存在,根本就無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來明心?沒有前七識,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來修學佛法、求證菩提、明心開悟?所以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開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捨棄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別、不參禪的無記狀態,卻想求明心證悟實相,終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滅了,十八界滅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無餘涅盤的境界中,阿羅漢自己的七轉識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識如來藏在何處?所以還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還是不知道如來藏在哪里。就因為他們沒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所以不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說他們只是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果而已,不能成為實證佛菩提的菩薩。

大乘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親證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盤,如是才能現觀第八識的種種體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實相智慧;若沒有證得如來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實相的表相,無法發起真正的實相智慧;所以想要證得真正實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證如來藏──禪宗的開悟明心。

想要證悟明心,必須要有工具,這個開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會分別、會思惟、會尋找的妄心意識,來尋找無分別性的真心如來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來藏而明心;因為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有分別性,所以祂不會自己找自己,也不會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訴您。當代的大師們全都悟錯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變成第八識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當成真心,就說是開悟了,結果都落到意識裏面去了!因為妄心意識永遠都是第六意識,永遠都是因緣所生法,不可能變成本來常住之第八識如來藏。

他們都是把意識修行到一念不生時之境界認為就是開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識如來藏卻本來就是一念不生、本來就是無分別,不是靠修行才變成一念不生及無分別;他們的一念不生卻是修行以後才獲得的,並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後就永遠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識如來藏卻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開悟以後也仍是一念不生,是與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識覺知心同樣一念不生的;而意識出定以後出生妄想、妄念時,如來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後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滅法,非如佛經所說本來常住不滅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識修到絕頂的純清,進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極長時間住在離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識,不能改變意識心成為真心如來藏;因為能覺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識,以及能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備真心的體性,永遠都不可能藉由修行來變成第八識真心。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將完全不具備真心體性之妄心變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飯”一樣的無智,飯是要以米來煮成的,不是以沙來煮成的;米是如來藏,沙是意識,不可變來變去、混為一譚。

佛菩薩都說七識心是妄心,是教我們不要去執著祂,因為妄心不是常住不壞的心,也不是本來清淨的心;祂不是我們所要親證的真心,但卻是要用祂來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來藏;因為真心無形無相而又離見聞覺知,不會返觀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處,所以我們得要有能分別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捨棄能分別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別的妄心,來找到本來就是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心,才是禪宗般若禪的正確禪法;當您找到了本來無分別的心,才是真正的親證實相,才會開始出現般若實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經所說的智慧;然後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地地增上,圓滿成就佛道,這才是真正的證得無分別智──既是無分別而又同時有智慧可以為人說法──不是一念不生而無分別、不能為人說法,成為無分別而無智的白癡;也不是悟時無分別,為人說法時就變成有分別;而是悟後獨住時以及為人說法時,都是無分別而同時又有實相智慧而能分別,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為人說法。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如果所證悟的不是第八識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這種無分別而又有智慧的實相境界,就絕對不能說是開悟明心親證實相。

有一位大師說:“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開悟,說自己已經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開悟。”說這句話的大師是根據什麼來說的?這其實是不如理作意,以及想要隱藏他自己未開悟的事實,而又要令大眾認為他已經開悟的說法,此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我們不禁要請教這位大師:“當您說這句話的時候,您心裏認為自己是開悟了呢?還是未開悟?若您認為自己已經開悟,那跟說與不說又有何差別?若您認為自己未開悟,那您是如何知道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開悟?”正如同一家旅行社的領隊,他心裏一定知道自己是領隊,不管他有沒說他是領隊,他還是領隊,當他有必要的時候一定會向別人說他是領隊,您能說“領隊不該說自已是領隊,說自己是領隊的人就不是真領隊”的話嗎?這話能說得通嗎?真正證悟的善知識所說的法,是不會違背了義經典的,是能經得起諸方來揀擇的,能夠長時間經得起諸方嚴厲考驗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識,特別是能面對全體佛教界的最嚴格檢驗者;所以辨別真假善知識,不在於善知識說悟與不說悟的問題。真正證悟的善知識,絕對是有證量的,如同領隊旅行的人,必須有親自走過觀光勝地的領隊經驗才是真正的領隊。從密意來說,開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說的,這是遵從世尊告誡之意:密意不得洩漏給悟緣尚未成熟的人。所以除了不可說密意之外,其他的皆可說。如同禪宗公案,所說的皆同一味,不都是開悟的人已經在說開悟的境界了嗎?只是未悟的人看不懂而已。

說自己開悟的人,他就是沒有悟的人。”這話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譬如《六祖壇經》六祖開示雲:“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這不正是六祖明說自己證悟了嗎?而且他說法利生三十七載了,能說六祖“自稱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悟”?只是真正證悟的善知識,不會逢人便說自己已證悟,只是告訴您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找到第八識真心,會觀察您是什麼地方悟錯了,善知識會指導您正確的方向,而且能確實了知您是否已證悟,因為善知識是如實走過來的。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菩薩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請問佛世尊開悟了否?佛不是公開說自己已證悟了嗎?依照那位元大師的邏輯,他心中是否在指責佛陀沒有開悟呢?

真正的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所證悟的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把妄心處在離念靈知境界而自以為悟。自己要先證悟到第八識如來藏,然後才有能力來教導佛子們證悟明心;已證悟的善知識,他所撰述的著作與開示之法語,與未證悟的人所說的開示,絕對是迥然不同。未證悟的人卻說能幫人證悟,在佛菩提道上來說,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就好像是不會游泳的人,說他能下水把人救出來一樣,那是滿口荒唐言,只能矇騙三歲小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