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悟世間法即佛法
了心以後,要起大用,要那個大用幹什麼呢?世間法就是佛法,一切地方都是道場,一切眾生都是普賢王如來。吃飯穿衣就是我們無心的妙用、道的妙用,這是
四、明悟世間法即佛法
了心以後,要起大用,要那個大用幹什麼呢?世間法就是佛法,一切地方都是道場,一切眾生都是普賢王如來。吃飯穿衣就是我們無心的妙用、道的妙用,這是第四層悟。
到了這一步,要知道外道也是佛法,魔和佛沒有區別。那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道理,染汙就是清靜,下地獄和天堂沒有兩樣,這是不可思議境界的悟。如果能夠在理上悟透這些,那麼你見到境界,見到各種的說法就不會怕,不會動。象當時聽到維摩詰居士講六十二見就是正見,外道的師父就是你的師父,很多佛的弟子就怕了,那怎麼可能呢?不可能這樣子的。而一個悟到這裏的人,不論反面的話、正面的話、側面的話,都動不了你的心!你都會知道,噢,這些都是法界的顯現,都是法爾的存在,根本就沒有善惡,都是我的作用,你們都是我的本體顯現的作用而已。像電視裏面放的各種人物、各種形象,這有什麼可怕呢?都是影子顯現,我也可以顯現,做遊戲一樣,顯現萬物。
所以說顯現的萬物不要取捨,不要壓制它,這個顯現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佛,很多人不認識,為什麼?他永遠在顯現當中,他是空的,他是虛空藏。佛在哪里?佛在答錄機裏、在杯子裏、在經書裏、在一切地方。佛的覺性的光明,他是一種靈明的光明,遍一切處,都在顯現。
我們現在就坐在佛光裏,但是為什麼不相應呢?就是有執著,有無明沒了。你悟到第四層了,你就知道,你一直在佛光裏面,一直在顯現當中,當下就是淨土,你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不在遠處,這才是第四層悟。為什麼說淨土這麼高呢?就是因為在這裏。當你悟到了以後,原來淨土就是這樣的。所以說西藏密宗裏面講你自己就是本尊,會講很多的活佛是什麼什麼人,再來再現,就是這樣的原因,都是自性的顯現。當你悟到這裏了,你可以就是觀音菩薩,也可以就是阿彌陀佛,都可以這樣顯現。這是第四層的悟,就是大用無盡,盡未來際都在這個世界裏,在無邊的世界裏,哪里有緣在哪里顯現。
悟的問題我只能講到這裏了,具體還要你們自己去悟。
悟到了,你就不需要再去聽別人講課,不需要聽那麼多磁帶、看那麼多書,也不需要去分別這個人怎麼這麼講?那個人怎麼那麼講?你都會明白他們是在哪個層次上講話。你就腳跟著地,不需要依倚別人,你的師父就在心裏面,這個悟性的智慧就是你引導修行的師父,在心裏面顯現,時時刻刻都是它在用。
這就是禪修第一層次的要瞭解的,就是悟的問題。
下面講第二層,方法問題
(二) 禪修的方法
第二個問題就是方法:光有悟能修行成就嗎?還是不行的,還要有方法。怎麼樣的修行方法才能成就呢?這是很多修行人要提出的問題。
一、正確的修行方法
這個方法必須是萬法歸一的方法,必須是能夠使萬法歸一的,一切佛法都能攝持在這個法上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不會修成功。像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經、禪、密、律、淨都在裏面,那麼這個法你會修成功。如果你能夠念一句咒,你說我這一句咒一切佛法都在裏面,那麼你會修成功。如果說我這個修行只是一個加行、一個基礎,我要修很多很多的法,那麼你不會成功。當年阿底峽尊者,他從印度來,在拉薩見到了一個喇嘛,他修行很好。尊者問他的法,他都懂,他都修過。尊者說:“啊呀,不該來西藏了,密法、顯教他都懂、都有,西藏都具備”。這時他再問:“你懂不懂、知道不知道,能夠有一坐當中把一切佛法都修完的法?”哎,他一聽:“這個我不懂”。尊者說:“喔,你還不明白這個。那我還不會白來一趟”。
一次打坐當中把所有的佛法都修完,只有懂得這個法的人才能夠修成就。那麼懂得這個法它有哪些條件呢?第一當然前面講的悟性要有,第二他要懂得法是起什麼作用的,怎麼樣的法能夠包括一切。比如說我們念一句六字大明咒,這是一句咒,這句咒是果地的觀音菩薩的成道的咒,是他道上流露的,那麼這個咒就是代表著觀音菩薩,代表觀音菩薩的所有的功德成就。首先要明白的這個,它就是法界的一切功德,就是法界的光明,就是圓滿的果位,除了這個咒以外,沒有觀音菩薩。你首先要悟到這一點,這就是說對咒的本身的理解,你要理解的很深透,就像理解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樣,要理解得很深透,能夠理解到它能包含一切,包含阿彌陀佛的所有願力和功德,那麼這句佛號或者咒語才會得力,才會有全部的信心、全部的力量,才能體現所有的功德。不然的話,體現不出來,這是第一個問題,對於你修的方法要理解。
二、修行中的注意事項?
法有了,那麼這個法在哪里用?因為前面的悟性,當然不會在外面用,你不會一邊念、一邊追求,不會執著感覺,不會計較時間,不會執著數字,不會老是想我念得怎麼樣,念得好不好。有了前面的悟性,你會懂得這個法能使你攝萬念歸於一念。
當你用法時:
⑴ 你首先要明白這個法是最殊勝的,是具有一切功德的,在你的自性光明中,在你心靈裏面是全部的功德。
⑵ 在修法時要攝萬念歸於一念,不能東想西想,不能再想這個法的功德怎麼大,我念到什麼光明的境界體會等等,不能作道理理會,所有的理解要全部離開,全部放棄,要攝萬念歸於這一念當下去念它。而且在念時要包括正見、見地,就是無分別的智慧。發心,當你念時,要知道自己的心就是咒,咒就是心,我的心和觀音菩薩都是不二的,這叫發心。
⑶ 要明白念這個咒就是無上的供養,因為念這個咒時,自己的心就是全部的光明,全部的功德,供養無上的佛,供養十方菩薩。為什麼?因為十方的佛菩薩最歡喜的是眾生的心契入他們的境界,契入他們果地的功德,他們不需要你供養什麼東西、什麼財寶給他們,這僅僅是接引人的一種方便而已。他們是希望你凡夫的心能契入他們的光明的世界,這是他們最歡喜的事,這叫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那麼你就會體悟到你念咒或佛號時已經是無上的供養,都具備了。
⑷ 你正念咒、念佛時你的心靈和佛菩薩相應時,凡夫的情感、理念,對希望的執著,身上的感覺都脫落了、放棄了,這就是消業障,就是金剛薩埵消一切業障,消得很快。原來你很沉重、很煩,念了就沒有了,就是消業,一下子像天上降下來一樣,非常輕鬆,這就叫修得好,是修得相應的象徵:呀,原來的煩惱、胡思亂想都沒有了,咒念不出來以後就沒念頭了,沒妄念了,這境界就是無念境界。萬念歸一念以後再念,放開時就是無念,無念還不是無心。為什麼?因為無念時還會想起不起念頭,後面的這個念頭正是無明。在無念中起想的或不起想的都是無明。無念不是見性,無念是無明,這是要進一步照破的。我們攝萬念歸於一念之後,再念也不執著,念咒念佛,讓它自然、無分別、無取捨、自然任運,這就是一心不亂。
在無念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事情
念頭攝不住,老是跟念頭跑,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要把念頭當真的,不要去分別念頭,也不要壓制它。只是如果佛號沒有了、咒沒有了,拉回來。在佛號、咒上念,不要用太執著的心,要直持、受持它。如果你和妄念產生了對立,老是去感覺有沒有妄念,是不是跑掉了,那麼你就不能歸入一心。就不要管它有沒有,不要去照顧妄念,要照顧你的咒和佛號,照顧你的當下,不要去照顧妄念。妄念是浮雲,是空的,來來去去總會有的,甚至有的阿羅漢還有細的妄念。如果他注意妄念,他就不空。如果他體會到空,妄念就不知道。譬如說你注意念咒,你妄念就不知道,其實還是有,如果你一注意,它馬上就出來很多很多,只是你注意不注意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要注意妄念,現在要注意念咒。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身體打坐能坐多久的問題?痛,一般老年人千萬不要去熬這個痛,不要練這個腿上的功夫,腿放開、自然一點,能夠坐兩小時的,你少坐一點,不要勉強,就坐一個半小時。坐一個半小時的坐一小時,讓自己輕鬆一點,但是可以多坐幾次,一天坐2—3次,可以安排,這個是第二個問題。要讓身體舒適自然,不要逼它,不要約束它,不要太勞苦它。這和過去年輕的時候出家人不同,年輕的時候如果不苦、不逼他的話,他會欲望很多、念頭很多,他根本無法修行。要讓他苦行,讓他把世界的欲望的心會打死。但是老年人,如果你這樣逼他會不適、不適應、不適合,反而修不上去,要隨順。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說在你用功中發生的各種的境界,無論是佛光照來了,或者說恐怖的境界,都不能分別,不能取捨,也不能讓它走,也不要說是好,不要落在這個上面。這是關於境界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不能和別人比較,哎呀,我用的怎麼樣,你用的怎麼樣,或者聽聽別人的體會,啊呀,你怎麼樣了,打坐的時候能坐多久呀,有沒有什麼境界呀。絕對是不可以的,你這樣一比較,你的功夫就有障礙的。自己的境界也不能說給別人,別人的境界你不要打聽。這是第四個問題。
第五個問題,就是說上座和下座你的心要一樣,不要覺得上座我一心用功,下座就散開了。下座你的體悟、你的那個功夫的覺照還要在那裏,不要馬上放開,要安養在那個功夫上。這是第五個問題。
第六個問題,就是說用功的過程當中不要造成違緣。違緣是什麼呢?特別動腦筋的事情,特別負擔重的問題,要去創業,要去辦什麼大事。很操勞的很用心的那些事一來,你的功夫會破壞,這個要注意的。修功夫要有福報的,要有一段很平穩的生活、很自然的生活,那才能保得住。事情一來,一興奮、一激動、一焦慮,功夫就會破壞。
第七點,就是說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買菜、做事,要去培養無分別心,不要過於抉擇。但是必須要思想的地方是要用思想,但是不帶煩惱心、不計較。帶煩惱心就是有計較,計較了呢,會反復思想、思量。要直接一點,思考一個問題直接了,定下來就算了,不要老是反復、老是想,老是想就會顛倒,功夫會破壞。這是第七點。
第八點,功夫用到一定的時候,他必然要進入一個階段,什麼階段?如癡如呆,好像人情世故都忘了,自己叫誰都不知道了,如癡如呆一樣。人好象對外界反應不靈敏了,自己不知是誰了,自己有時候吃了飯了,不知吃過沒有,經常會這樣子。這是好消息,絕對不能破壞它,要進入這個如癡如呆的境界一段時間,你才能把身心世界全部化空,全部化掉,才能證悟到這個根本,這是第八點,非常重要的。
那麼你注意到這八點方面的問題之後,你再用功呢,肯定會進入無念。無念的時候到了,人就會如癡如呆。無念到了,如果無念保持住的話,人就沒有思想了,很簡單。外部什麼事發生了沒有感覺,看電視一點滋味也沒有,不想看,不想說話,不想迎合人,不想注意別人的表情怎麼樣。自己也很難注意到自己,走路啦、說話啦、做事啦,自己好象不存在。進入了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要迴光返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