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先賢格言立身準則,他人行事又作規箴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閑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注釋】 先正:指先聖先賢。規箴:規是畫圖的器具,箴具有規勸性質的文體。規箴是指可以規正我們行為的道理。

【譯文】 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們行事的法則。

102、身為重臣而精勤,面臨大敵猶奕棋

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注釋】 陶侃:晉鄱陽人,為人明斷果決,任廣州刺史時,經常運磚修習精勤。甓:磚的一種。可企而及:能夠做至意思。謝安:晉陽夏人,淝水之役,前秦符堅投鞭斷流,人心為之惶惶,當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絲毫不驚慌,閒時仍與友人在別墅下棋,鎮定如常,最後他的侄兒謝玄大破符堅于淝水。

【譯文】 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閒暇的時候,仍然運磚修習勤勞,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相謝安,在面臨大敵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103、以美德感化人,讓社會更祥和

但患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注釋】 濟人:救濟別人。

【譯文】 只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104、幸福可在書中尋求,創家立于教子成材

何謂享福之才,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注釋】 創家:建立家庭。

【譯文】 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關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105、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物),勿溺受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注釋】 未漓:尚未變得澆漓。自肆:自我放縱。

【譯文】 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難的,因此應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要太過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壞,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機會。

106、若成事業,不可無識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注釋】 僨事:敗壞事情。

【譯文】 如果一個人竭心盡力,雖沒有什麼才能,只要專心一志在工作上,還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沒有什麼知識,必定會產生偏見,將事情弄砸的。

107、有時勿忘無時,踏實勝於僥倖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注釋】 僥倖:意外獲得。

【譯文】 人即使處在順逆的環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還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意外收穫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

108、心靜則明,品超斯遠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注釋】 品超斯遠:品格高超則能遠離世事的糾纏。

【譯文】 心能寂靜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般。

109、讀書人貧乃順境,種田人儉即豐年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注釋】 豐年:米谷收成豐盛的年頭。

【譯文】 對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逆的日子;而對於種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儉用,就是豐收的年頭。

110、講求正直,莫入浮華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于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注釋】 迂:不通世故,不切實際。

【譯文】 做人太過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兩種人還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111、異端為背乎經常,邪說乃涉於虛誕

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揚墨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注釋】 異端:不同於一般想法的學說或人。

【譯文】 人們都認為佛家和老子的學說不同於儒家的正統思想,然而卻不知凡是于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有背於儒家思想。人們都知道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是旁門左道,卻不知只要內容荒誕虛妄的,都是不正確的學說。

112、亡羊尚可補牢,羨魚何如結網

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浮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注釋】 浮慕:表面上仰慕。

【譯文】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時候都不嫌晚,因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補羊圈,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羡慕是沒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魚,不如儘快地結網。

113、道本足於身,境難足於心

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境難足於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注釋】 盡行:完全。

【譯文】 真理原本就存在我們的自性之中,充實而無所缺乏,如果還不斷地追求,仍然會感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難令人心中的欲念滿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麼也就不會覺得不足了。

114、讀書要下苦功,為人要為人好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注釋】 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讀書若沒有下功夫苦讀,卻非分地想要顯達榮耀,天下哪里有這種道理呢?做人對他人毫無一點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問題是沒有付出,這些福分根本無處生起,又能從哪里得來呢?

115、有錯即改為君子,有非無忌乃小人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注釋】 改圖:改變方向,變更計畫。

【譯文】 剛覺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便毫不猶豫地改正,這就是立志成為一個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議論自己的缺點,仍不反省改過,反而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這便是自甘墮落的行為。

116、交友淡如水,壽在靜中存

淡中交耐久,靜裏壽延長。

【注釋】 淡中:指君子之交淡如水。

【譯文】 在平淡之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維持很久。而在平靜中度日,壽命必定綿長。

117、外事突來必熟思審處,家事瑕隙須忍讓曲全

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不幸家庭釁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注釋】 貽:留下。釁起:有了瑕隙。

【譯文】 遇到突發的事情,一定要仔細地思考,慎重地處理,以免事後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須儘量忍讓,委曲求全,不要使過去的情感破壞無遺。

118、聰明勿外散,腦體要兼營

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耒,入而橫經者矣。

【注釋】 纊:棉絮。旒:帽子前面下垂的飾帶。負:扛著。耒:耕田用的農具。

【譯文】 聰明的人要懂得收斂,古人曾有用棉花塞耳,以帽飾遮眼來掩飾自己的聰明的舉動。耕種和讀書可以兼顧,古人曾有日出扛著農具去耕作,日暮手執經書閱讀的行為。

119、腹飽身暖人民所賜,學無長進有負人民

身不饑寒,天未嘗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注釋】長進:增長進步。

【譯文】 身體沒有受到饑餓寒冷的痛苦,這是天不曾虧待我;若是我的學問無所增長進步,我有何顏面去面對天呢?

120、勿與人爭,惟求己知

不與人爭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注釋】 惟:只要。知:智慧。

【譯文】 不和他人去爭名利上的成功或失敗,只求自己在做事之時增長了智慧與能力。

121、依規做事要知規之所由,做事遵章莫要依樣葫蘆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注釋】 矩度:規矩法度。傀儡:木偶。章程:書面訂定的辦事規則。權變:通權達變。

【譯文】 如果為人只知依著規矩做事,而不知規矩的精神所在,那麼就和戲臺上的木偶沒有兩樣;做事如果只知墨守成規,而不知通權達變,那麼只不過是照樣模枋罷了。

122、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注釋】 化境:變化之境。

【譯文】 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貴就如同煙雲一樣,是虛無的影像。

123、察倫常留心細微,化鄉風道義為本

郭林宗為人倫之鑒,多在細微處留心;王彥方化鄉里之風,是從德義中立腳。

【注釋】 郭林宗:郭太,字林宗,東漢介休人。範滂謂其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生平好品題人物,而不為危言駭論,故黨錮之禍得以獨免。王彥方:王烈,東漢太原人,字彥字。平居以德行感化鄉里,凡有爭訟者,多趨而請教之,以判曲直。

【譯文】 郭太鑒察倫常的道理,往往在人們不易注意之處留意;而王烈教化鄉里風氣,總是道德和正義為根本。

124、騙人如騙己,人苦我也苦

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閒。

【注釋】 憨人:愚笨的人。

【譯文】 天下沒有真正的笨人,哪里可以任意地去欺侮詐騙他人呢?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吃苦,我怎能獨自享閒適的生活呢?

125、弱者非弱,智者非智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謂予智,終是糊塗。

【注釋】 懦弱:膽怯怕事。

【譯文】 甘願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認為聰明的人,終究是糊塗的人。

126、功德文章傳後世,史官記載忠與奸

漫誇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任教聲名煊赫,人品心術,不能瞞過史官。

【注釋】 漫誇:胡亂地誇大。煊赫:盛大顯赫。

【譯文】 只知誇耀財富和地位,也該有值得留于後代的功業或文章才是。儘管聲名顯赫,個人的品行和居心是無法欺騙記載歷史的史官的。

127、目閉可觀心,口合以防禍

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禍出於口,而口則有辱,闔之可以防禍也。

【注釋】 胞:上下眼皮。

【譯文】 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來傳達,而眼睛則有上下眼皮,合起來可以養精神。禍事往往由說話造成,而嘴巴明明有兩片嘴辱,閉起來就可以避免闖禍。

128、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注釋】 寒士:貧窮的讀書人。

【譯文】 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

129、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醫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注釋】 苟:隨便。

【譯文】 人只要有了隨便的毛病,這個人便無法振作了。一個人的心性只要流於俗氣,就是用藥也救不了了。

130、志不立則功不成、錯不糾終遺大禍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注釋】 不忍言:發現錯誤而不忍去指責、糾正。

【譯文】 一個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業。對人對事若發現錯誤而不忍心去指責、糾正,那麼必然會因為不忍心去說而造成禍害。

131、退讓一步難處易處,功到將成切莫放鬆

事當難處之時,只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注釋】 難處:難以處理。

【譯文】 事情遇到了困難,只要能夠退一步想,便不難處理了。一件事將要成功之時,只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132、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注釋】 夭:短命夭折。孤:老而無子。

【譯文】 沒有錢財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羞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

133、知過能改聖人之徒,抑惡揚善君子之德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注釋】 惡惡:前作動詞解,指厭惡。後作名詞解,指惡事惡人。嚴:激烈。

【譯文】 能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加以改正,那麼便是聖人的門徒;攻擊惡人太過嚴厲,終會成為君子的過失。

134、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注釋】 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

【譯文】 讀書人必須以詩書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

135、德澤太薄好事未必是好,天道最公苦心不負苦心

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注釋】 德澤:自身的品德和對他人的恩澤。自矜:自以為了不起。

【譯文】 自身的品德不高,恩澤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臨,未必真是幸運,得意的人哪里可以自認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盡心盡力,一定不會白費,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136、自大便不能長進,自卑則不能振興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注釋】 振興:振作興起。

【譯文】 若將自己評估得過高,便不會再求進步;而把自己估得太低,便會失去振作的信心。

137、有為之士不輕為,好事之人非曉事

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注釋】 鄉黨:鄉里。曉事:明達事理。

【譯文】 自古以來,凡有所作為的人,絕不是那種輕率答應事情的人。在鄉里中,凡是好管閒事的人,往往是什麼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138、為善受累勿因噎廢食,諱言有過乃諱疾忌醫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也。

【注釋】 緣:因。噎:食物鯁在喉嚨。當規:應當糾正。諱疾忌醫:對疾病有所忌諱,不願讓人知道,而不肯就醫。

【譯文】 偶爾因為做善事受到連累,便不再行善,這就好比曾被食物鯁在喉嚨,從此不再進食一般。明明知道有過失應當糾正,卻因忌諱而不肯承認,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醫生一樣。

139、賓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無佞人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注釋】 賓入幕中:被允許參與事情的計畫,並提供意見的人。又為納入心中的朋友。瀝膽披肝:比喻竭盡忠誠。

【譯文】 凡被自己視為可信任的朋友而與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與自己能相互竭盡忠誠的人。能夠被自己當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個言行有缺失的人。

140、種田要盡力,讀書要專心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久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注釋】 要言:重要而謹記的話。真訣:真實而不變的秘訣。

【譯文】 地要竭盡所用,不能浪費;人要全力耕種,不可偷懶,這是種田要謹記的二句話。心要不向外奔;氣要不向外散,這是讀書的兩句訣竅。

141、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注釋】 暴殄天物:不知愛惜物力,任意浪費東西。

【譯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弟。不知愛惜物力而任意浪費東西,自然使兒孫未來受苦受難。

142、和氣以迎人平情以應物,師古相期許守志待時機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注釋】 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許。器:指才華。藏器待時:懷才以待見用。

【譯文】 以祥和的態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應對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許,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時機。

143、今日且坐矮板凳,明天定是好光陰

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錯過。

【注釋】 且:暫且。

【譯文】 這小小的板凳,暫且坐著吧!人有許多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偷偷溜走了呀!

144、苟無良心則去禽獸不遠,不行正路則行荊棘之中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矣。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中矣。

【注釋】 苟:如果。去:離開。荊棘:困難的境地。

【譯文】 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獸無異。聖賢教導眾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難的境地中。

14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廓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釋】 廓廟:朝廷。

【譯文】 世人說到快樂之事,都只說讀書的快樂和田園生活的快樂,由此可知只要在自己本行工作中努力,便是最安樂的境地。古人說到憂心之處,一定都是憂天下蒼生疾苦,以及憂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負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146、人欲死天亦難救,人求福惟有自己

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注釋】 好生:即上天樂見萬物之生,而不樂見萬物之死。悔禍:不願再有禍亂。

【譯文】 上天雖然希望萬物都充滿生機,卻也無法救那種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將要發生的災禍不發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147、薄族者,必無好兒孫,恃力者,忽逢真敵手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注釋】 薄族:刻薄對待族人。薄師:不尊重師長。恃力:仗力欺人。恃勢:倚勢壓人。

【譯文】 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沒有好的後代;不尊重師長的人,不會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見過許多了。以為自己力氣大,而以力欺人的,必會遇上比他力氣更大的人;而憑仗權勢壓迫他人的人,也會遇到足以壓過他的人。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148、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注釋】 教人:教導他人。

【譯文】 求學問不外乎兩個字。教導他人,首先要讓他去掉兩個毛病。

149、知己乃知音,讀書為有用

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注釋】 無慚:沒有愧疚之處

【譯文】 人難得一個知己,在面對知己時應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將學問用之於世,才不枉然。

150、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曆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注釋】 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說明以洗刷清白。

【譯文】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導他人,即使他不聽從,只要我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於理有損。以誠懇的心對待他人,他人或者因為不能瞭解而有所誤會,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明白你的心意,不須急著去向他辯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