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狀態是人生成功的關鍵;人生成功與健康長壽的奧妙,是一步進入好狀態。 也許你剛才的一瞬間、一個時辰中狀態不好,你在煩惱,在牽掛,在執著,在焦灼;突然,靈光一現,進入好狀態,祛病健身,心想事成……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習練中華養生術,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可以緩解壓力,提高效率,使人更有活力和創造力。中華養生術與古文化結合,有如下36個法則是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運用的重要格言,我們稱之為“中華養生三十六真諦”。“真諦”分四部分:一天人;二妙訣;三開悟;四靈慧。

 

(一)人天相應,人天合一
  這八個字講的是人和宇宙、人和自然、人和天氣、地理、人和周邊環境、人和周邊的風水──從大到小──都有全息的相應,都有合一,那就是“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的互相的感應。
  人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人又不是無緣無故地成為這個樣子。為什麼人能夠去觀察、研究和探索宇宙?為什麼宇宙給了人這樣一個特長?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承認自己和宇宙有相應性,有合一性。
  氣功的奧妙只不過要非常徹底地感覺這一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感覺,是從生命深處,信念深處,直截了當地體會、相信人天相應和人天合一。這是古人在直覺思維中得到的真切感覺,也是古人在冥想、靜坐、內省的思維方式中得到的感覺。如果你在練功中不斷進入這種感覺,又不斷提升對這種感覺的信任、理解,就能更好地“心誠則靈”。

  (二)陰陽相合
  “陰陽相合”。“陰陽相生、相轉化”。這是《易經》也包括《黃帝內經》中貫穿始終的一個法則。西方有很多哲學,比如黑格爾的辯證法,講事物的“一分為二”、“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孰不知,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陰陽相合的理論不僅含著辯證法的智慧,還含著西方辯證法不曾含有的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事物並不只是對立統一的、一分為二的,這種對立統一內部還呈現出陰陽的性質。陰陽的劃分幾乎在一切領域都存在: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雄為陽,雌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主動為陽,被動為陰;進攻為陽,防守為陰;積極為陽,消極為陰;上升為陽,降沉為陰;乾燥為陽,潮濕為陰;強硬為陽,軟弱為陰;運動為陽,安靜為陰;直為陽,曲為陰;正為陽,偏為陰。各種各樣的陰陽劃分、陰陽對立組合充滿了微妙。因此,“陰陽相合”的法則,也是氣功修煉中要引用的一個古文化。

  (三)人定勝天
  第三個法則,“人定勝天”。
  人在進入禪定狀態之後,能夠產生改變自己命運──所謂天的安排──的那個力量。
  自古以來,在人的命運中有兩種說法,都含著真理。
  一種說法是,人有命運,命運有安排。這句話無疑有真理。因為人確實被某種環境、外在力量、先天力量、大的局面所安排。承認這個,是真理。但是,只承認這個,還不是全部真理。如果只承認這個,人就不需要修煉,就不需要各種努力。這無疑是不對的!
  那麼,第二個真理就是“人定勝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要氣功修煉,才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承認命運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心誠則靈
  第四個法則,“心誠則靈”。
  這句話可能被人說成了套話,其實是一個極其微妙的真理。
  世界上很多奇跡就是心的奇跡。
  為什麼有的人做宗教儀式的時候,能產生奇跡?與其說是佛的奇跡,不如說是心的奇跡。自心即佛嘛。當我們用非常虔誠的心理來對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
  舉一個例子,一個開飯店的大老闆今天朝拜佛去了。他把飯店裏剩餘的食品打了一大包,拿到廟裏供奉,然後,他就許了願,沒有起任何作用。可是,一個窮人跋涉千里到了廟裏,他饑寒交迫,懷中只揣著一個饃饃,他把這個饃饃供奉到佛的面前。他許了個願,居然如願以償。為什麼?後者的供奉,後者的許願,是真心的供奉,真心的許願。
  奧妙在“心誠則靈”。心誠了,就能產生力量。

  (五)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德經》中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仁、義、禮”,這裏講到了練功過程中不同的層次,而且是一個日積月累、逐步提高的層次。
  你現在還沒有得大道,你就在德的層次上做事情;你現在連德的層次都沒有達到,就要在仁的層次上做事情;你現在仁都達不到,就只好在義的層次上做事情;你義的層次都達不到,就只好在禮的層次上做事情。
  人只有不斷提高層次,才能達到“道”的層次。

  (六)不亢不卑
  “不亢不卑”,講的是對待人的態度,在社交中的態度。
  在氣功狀態中,又是所有氣功修煉者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不僅對人,而且對世界萬物,做到不亢不卑,是非常有意義的。
  就是那種平和的態度,平等的態度,平常的態度。
  萬事平常心。萬事平和心。萬事平等心。既不因為見了一個偉大人物就很自卑,對自己毫無自信;也不因為見了一個小人物就很得意,就狂妄,就自傲。不亢不卑是對周邊世界的人和物都平常心的真正質樸的氣功狀態,是對萬事萬物都無病的狀態。
  自卑就是有病的狀態;狂妄、高傲也是有病的狀態。
  兩種狀態都沒有,就是沒病的狀態。像站在地平線上,那樣平穩而安詳。

  (七)大慈大悲,普渡眾生
  這是在“不亢不卑”的基礎上產生的更高一級的狀態。
  大慈大悲的狀態,普渡眾生的心理,人類社會不會有人提出反對。無論是現代社會,還是後現代社會,絕不會有人反對用“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心態對待周邊世界、周邊人物。因此,它與當代社會無疑是契機相合的。
  同時,這種大慈大悲的狀態有助於氣功修煉者自己,也有助於氣功修煉者周圍的其他人。
  朋友們可能經常看到廟宇中佛的雕塑,那個雕塑其實是俗人做的。雕塑的工匠並沒有看到過釋迦牟尼,他們雕塑的佛只是把自己所處時代最美好的大慈大悲的表情與相貌凝聚在雕塑中了。芸芸眾生面對大慈大悲的佛像,無疑會感到靈魂的震動。
  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能夠修煉得好一點,不妨觀想一下,進入一下,體會一下廟宇中那個佛像大慈大悲的表情和面貌。做大慈大悲的面相,進入大慈大悲的狀態,體會一下大慈大悲的感覺。你會發現,你的眉宇是展開的,你看待世界是平平和和的,對各種各樣的煩惱是平平淡淡的。你既關心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又有距離感,你在生活中,對生活又有一份超脫。你對人類很關心,但這個關心又不是表現為執著和牽掛。你進入大慈大悲的狀態,用這種心態看著你的家人和周邊的世界,看著自己,就發現自己和人類有很多不該有的勞累。

  (八)頂天立地,正氣凜然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做到“頂天立地,正氣凜然”。
  為什麼有的人用中醫的話講,一會兒腎氣虛,一會兒心氣虛,一會兒脾氣虛,這常常和我們在生活的狀態、行為的狀態相關。如果你在生活中、練功中處在“頂天立地,正氣凜然”的狀態中,這些病就可能不治而愈。沒有頂天立地,沒有正氣凜然,假如一個人做的事情都是歪歪曲曲、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他就沒有正氣,他的氣到處都是虛的。
  我們也可以想到,為什麼有些人,甚至可能是極普通的人,因為他頂天立地、正氣凜然,有可能在某一個事業中、在某一個社會活動中表現出驚人的能量。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九)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修禪
  “心平何勞持戒”,一個人心平了,都不需要像修煉宗教似的去持戒。持戒,就是為了讓你心平。如果你已經心平,都不需要持戒。心平有這麼大的力量!
  這句話用另外四個字講,叫做“心平氣和”。佛教為什麼要持戒呀?為什麼連酒都不讓喝(戒酒)呢?其實,一切戒律,就是為了使人能夠達到真正的心平。你在世俗中生活,你沒有出家,又不能嚴格地持戒,那麼就做一件事,做到心平。心平氣和。
  “行直何須修禪”,你只要做得直了,那麼連禪都不用修。也就是我們講的“理直氣壯”。如果你做得直,確確實實能夠做到非常正確、符合道理,本身就是好狀態。

  (十)光明正大
  “光明正大”講的是一個人對待人、事、宇宙、自然、社會,一個光明正大的心態,一個光明正大的表情,一個光明正大的做人方法,做人姿態。
  當我們在氣功技術中講光明正大的時候,是通過一個動作、一個咒語來修煉的。
  放大到做人的態度上,光明正大就是練功、也是做人的大智慧。

  (十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誠意,要誠心誠意;正心,心要放得正;修身,乃是修煉自己;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家庭、為祖國、為人類做好事。

  (十二)萬物皆有靈性
  萬物皆有靈性,這是中國古文化中包含的一個深邃又奧秘的思想。
  不僅人有靈性,萬物皆有靈性,這就使得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感應更加微妙,更加體會到生命的本質,更加能夠進入氣功微妙的境界,進入生命科學的奧秘。
  “萬物皆有靈性”,會使得我們在世界上有更好的生態意識。

  (十三)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今人一般用它來形容英雄的勇敢、不怕死,但是我們說,不光是對英雄才用這四個字,“視死如歸”講到了我們對生命的達觀態度。一方面,我們熱愛生命;另一方面,我們對生命又達觀、視死如歸,能夠正視生死,正視死亡,把它作為生命的歸宿而已。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熱愛生命,懼怕死亡。但有時我們也發現,有的人就因為懼怕死亡,執著于所謂長壽,結果弄得反而不長壽,不健康,也不達觀:生也痛苦,死也痛苦。
  所以,在萬物皆有靈性,熱愛生命的同時還要對生死達觀。

 

(十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入?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入?”是《黃帝內經》裏的話。
  當我們沒有那些過於稠密的七情六欲折磨心靈的時候,當我們既很積極,同時又以一種超脫狀態生活的時候,當我們既不回避一個普通人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又顯得恬淡虛無這樣一個祥和狀態的時候,真氣就跟著你。
  許多朋友都有體會,這段時間你煩惱,多事,你就沒有好感覺。但是你哪怕就在此時此刻,在某一個夜晚練功的時候,心態放安靜了,想開了,渾身一下子就有了氣感,這叫“真氣從之”。當我們像個沒頭蒼蠅一樣滿世界亂撞的時候,精神是渙散的;一個精神渙散的人沒有好的生命狀態,渙散的極致就是生命的結束。反過來,只要你體會一下自己的精神,在練功狀態中用觀想的方法內視身體,這個簡單的技術會使你的心收回來,處於精神內守的狀態,這時候叫“病安從入”,疾病不會侵入你的身體。身體的一個重要防衛是精神本身,精神渙散,邪念從四面八方侵入。因此,對於氣功修煉者來講,要永遠保持精神內守的狀態。
  誰要是“魂不附體”,“魂飛魄散”,“魂不守舍”,早晚是要生病的。
  “精神內守”,就沒有疾病侵入的可能。
  
(十五)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講的是人不被七情六欲所折磨的時候,在社會生活中不那麼貪心的時候,他的智慧是明白的,他能處於開慧的狀態,處於心明眼亮的狀態。
  “寧靜致遠”,講的是人在寧靜狀態中,可以思謀到遠處,可以對世界有大範圍的感知,可以對世界有某種準確的預測,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事物的秘密有清醒的洞察。
  中國語言的讀音和語義是相聯繫的,聽一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八個字,在心中默念這兩句話,就有可能使你進入這種狀態。如果你將這八個字掛在牆上,當你看到這個條幅的時候,不由得心中一片寧靜。語言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你走在街頭,看見一個“紅燜羊肉”,什麼感覺?那是一個噪雜的、熱鬧的感覺。你看見牆上寫著“瘋狂迪斯可”,什麼感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看這八個字,一讀這八個音,就進入安靜祥和的狀態。
  
(十六)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引自《道德經》。
  就是在練功中,要進入一種空而虛的狀態,不是死守住一個地方,是飄飄渺渺。請朋友們嘗試進入一種飄飄渺眇、恍恍惚惚的狀態。它不是睡眠,卻是一種比睡眠還舒服的狀態。
  “守靜篤”,就是安靜到極端的程度,安靜到非常穩定的程度。什麼叫高境界?安靜,比任何人更安靜。誰安靜到特別穩定的程度,特別深的程度,就容易發生微妙的變化。
  “致虛極”,就是把身上、心中所有的東西都放空了,乾乾淨淨的狀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請想一想,平常人心頭背了多少累,萬念焦心,各種各樣的執著、牽掛爬滿你的心頭,哪有安靜?哪有清靜?哪有功力?請進入特別安靜的狀態,將心中的一切放掉,放得乾乾淨淨。安安靜靜,結合上乾乾淨淨、空空靈靈的心態,這是氣功修煉的奧秘。
  能夠使自己經常進入這個狀態,就是高級的境界。
  
(十七)萬念歸一
  人有的時候想安靜,安靜不下來,想放得乾淨,放不下去,怎麼歸?
  很簡單,萬念歸於一念。比如,頂天立地一站,用一個“松”字震動全身。只有這一念。這一念就把你的心拴住了,平靜下來,萬念都失去了。
  這樣,萬念歸一念,由有進入無。
  
(十八)聚精會神
  “聚精會神”一般用來形容人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但就其奧妙來講,這句成語是真正的氣功術語。
  “精”、“神”是氣功修煉中兩個特別重要的範疇。我們一直講練精化氣,精怎麼能化成氣呢?為什麼練氣可以還神呢?為什麼練神可以還虛呢?道理在什麼地方?要體會。
  對“精”字的理解,可以理解成我們生命力,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能力,包括我們繁衍後代的能力,生長的能力。“神”是什麼?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智慧。當我們在氣功修煉中體會其中的奧妙,它是一個具體的操練方式,也涉及到一個真正的奧妙。
  入靜。聚精。感覺在肚臍下的丹田位置,小腹部位連同會陰部位、生殖器官部位。在這個部位裏,主要體現精的含義。你安安靜靜地把它聚集好,不要讓它走散。體會自己的小腹、丹田、會陰那種圓融、放鬆的感覺。放鬆,再放鬆。那裏紅彤彤,暖融融。有些人一練,發現自己各方面的生命能力年輕化,返老還童。要領是放鬆,圓融。
  確實要用“聚精”二字來體會它,聚攏生命的能力。
  神在哪里?神基本上在天目穴兩眉之間這個位置。我們的觀想往往在這個部位發生。你一想這裏,這裏出現一片發白、發亮、發紅、透明的光亮。
  聚精會神,用丹田部位去體驗那個生命的能力,那個微微讓你感到麻、脹、熱,甚至還帶一點生理上活動、衝動的感覺,和你天目穴那個地方的神光相會。彼此照耀,彼此滲透。
  聚精會神有很多內涵,以上講的是在氣功修煉中的一種體會。這種體會延伸擴展到生活中,就經常表現為做一件事情時,那種聚精會神的身心合一的感覺。比如你在做操,動作由生命的肢體發生,和你的生命力相聯繫。但是,你的精神要和這生命力的所有運動相會,互相照耀,神體合一。你在做事的時候,也可以聚精會神去做,你的生命力和你的精神互相照耀,神體合一。自信的狀態。一種做起來最謙和、最柔和,而實際上是最有進取心的狀態。努勁,我這個地方有一點不舒服,我努個勁。那不行,勁用不上。用那個勁不如去醫院開刀。它是要在一種微妙狀態中,等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十九)出神入化
一個人畫畫,寫字,舞劍,打太極拳,各種各樣的創造性活動,都可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這時候,它就表現為一種高級的氣功境界,一種不假思索的行為,一種元神出遊、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狀態。那時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在有意無意之間實現,很多功夫(所謂成功之功)在有意無意之間出現。
“出神入化”是在高度入靜和放鬆時出現的狀態,一種高度自然的狀態。
當我們在生活中、創造中有很多執著、牽掛、勞累,很多焦灼、煩躁的時候,沒有這種好狀態。一旦進入了鬆弛自然的狀態時,“出神入化”就開始了。
在練功中,不要追求出神入化,出神入化是自然而然到來的,是在你“致虛極、守靜篤”,在你“萬念歸一”,在你“聚精會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
那時出現的種種奇跡,你慢慢體會它,跟蹤它,把握它,存於心中。

(二十)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經》講“知其雄,守其雌”。
這句話可以從氣功的多種含義來注釋它,理解它。你可以把自己的意念和體感當做一個陰陽對立的事物。你可以守住本心,同時去體會氣感的運轉。你可以用意念來體會和跟隨自己氣感的活動。你也可以在修煉中對周圍的草木、山川、日月星光進行體會。這裏有很多奧妙。
“知其雄,守其雌”還可以表現為在生活中一種安安靜靜的狀態,一種表面看來柔弱溫和,實際上最最有生命力的自信的狀態。一種做起來最謙和、最柔和,而實際上是最有進取心的狀態。

(二十一)抱一守中
“中”字在氣功修煉中是一個奧妙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說我身中,我身外,或者說,左右之間為“中”,前後之間為“中”,上下之間為“中”,這是一個空間意義上的“中”。你還會說,過去和將來之間有一個“中”,那乃為此刻。這些都還不是“中”的真正含義。
它是任何片面性、偏頗性都放棄之後進入的一個狀態。
放棄前後、內外、左右、上下分別之後進入那個狀態乃為“中”。
喜怒哀樂未發之際,乃為“中”。對事物判斷不偏不頗,乃為“中”。對這個世界的判斷不片面,乃為“中”。對事物的走向判斷不片面,乃為“中”。對自己生命的感覺判斷不片面,乃為“中”。那麼合適,那麼不偏頗,那麼不執著,那麼自然而然。
“中”是狀態,而不是位置。要體會“中”的狀態。那是圓融的感覺,圓融的體會。人在生活中有可能會滯留於一個偏向。當他執著於一個偏向的時候,就失去了“中”的狀態。

(二十二)複歸於嬰兒
“複歸於嬰兒”出自《道德經》。
我們在練功狀態中複歸於嬰兒態。
請想一想你二十年前是什麼樣子?體會一下。再往前體會,到你十歲的時候,七歲的時候,三歲的時候,兩歲的時候,一歲的時候,零歲開始的時候。
講這個體會不是妄言,人可以做到這個體會,要不就不存在體感思維的技術。你完全可以體會自己出生的那個時候和隨後嬰兒狀態的感覺,進入那個狀態。
嬰兒狀態就是無執著的狀態,是汲取宇宙能量最敏感的狀態。進入那個狀態,要使你的身體柔弱至極。練功要使自己身體柔軟,到最柔軟的程度,像嬰兒一樣。
僵化是生命的結束。人從小到大,生命的演變就是由柔軟變得越來越僵化。要向柔軟方向返樸歸真。從某種意義上講,練功就是和一般的生命消費、生命消耗、生命由生到死的發展逆向前進。順則凡,逆則仙。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進入那個狀態的。
複歸於嬰兒,還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那種年輕的、活潑的、快樂的狀態,還表現為在自發功狀態中那種活潑自然的狀態,還表現為在擺動自己五臟六腑的時候,那種年輕活潑的狀態,還表現為用微笑的眼睛看待世界時,那種無邪快樂的狀態。
在街道上行走的時候,我們發現微笑的人少,苦惱的人多。在大街上走一走,很少看到微笑的臉。有些人也笑,有得意洋洋的笑,有很矯情、很做作的笑,有端著架子的笑,很彆扭。
什麼表情最好?就是像孩子一樣純真的微笑。不要裝樣子。
請你從心底裏漾出這個微笑。那麼開心地像小孩一樣的笑容。
那時候人才是沒病。

(二十三)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練功,要對天有感覺,對地有感覺,對人、對自己有感覺。
天是變化的。午時十二點的轉化。子時十二點的轉化。春、夏、秋、冬,夏至、冬至的轉化。春分、秋分的轉化。天,有很多微妙的時刻。地,有很多微妙的時刻。
人,也有很多微妙的時刻。微妙的時刻才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就像兩支隊伍在拔河,如果勢均力敵,就是微妙時刻。這時候,一邊跑去一個小孩,加一隻手的力量,平衡就失去了,就發生了傾斜。本來勢均力敵,好像挺穩定,一下子天翻地覆。這十個人被那十個人拉過去,潰不成軍。為什麼?微妙的時刻,稍微加點力量,就發生變化。
練功中要尋找對天時、地利、人和這種關係的微妙感覺。
氣功修煉就是把人調整到非常微妙的狀態之中。人只有非常松靜、安靜、恍兮惚兮的時候,才能進入這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一個意念,一個良性願望或者一句話,使得你發生本質變化。氣功不是努勁,我這個地方有一點不舒服,我努個勁。那不行,勁用不上。用那個勁不如去醫院開刀。它是要在一種微妙狀態中,等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二十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人在世界上生活,總有這種毛病那種毛病,這種誤區那種誤區,要進入好狀態,就是走出壞狀態。
如果你此時正在為一件事煩惱,那麼,把這個煩惱變成不煩惱,就叫“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不要迂回曲折,在邊緣徘徊,要找到內心中最直截了當的問題,直指人心,使自己立地成佛。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是直指人心,使對方立地成佛。
善於用這個方法對待自己,對待別人,是大的智慧。

(二十五)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有人問,我怎麼才能開悟,怎麼才能達到高境界?慧能講,沒有什麼太複雜的,最簡單的就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有很多時候不是處在好狀態裏,你在做事的時候一念閃現,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什麼地方,知道自己錯的一瞬間,你的靈光就顯現了。
這句話很質樸,很深刻,是六祖慧能關於明心見性、頓悟、開悟的最精彩的警句之一。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體驗,有時候,你可能被某一個七情六欲、某一個煩惱、某一個牽掛、某一個執著、某一個不自然的東西所束縛,那時候,人就成了被煩惱束縛的俘虜。
如果你一下放下來,知道它錯了,心頭立刻一片明亮。
那種輕鬆感是非常寶貴的。

(二十六)放下心來,便是真悟
什麼叫真悟?很簡單,放下心來。
什麼叫放下心來?就是把那些壓在心頭的東西放下來。
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經常覺得故事裏的人很不聰明。何必那樣呢?孰不知,我們自己也在一個故事中扮演著角色。對自己不一定能看得很明白。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並不是不吃飯,不睡覺,不組織家庭,不繁衍後代,不盡社會責任。那是石頭的事情,不是人的事情。人活在世界上,有這些生活項目,但同時,他要有一種取其自然的狀態。
取其自然的生活狀態,就要把那些不自然的東西從心頭拿掉。
舉個小例子,你坐公共汽車,從甲地到乙地,交通堵塞便著急。這時,我們要說,既然上了車,你又只有這種選擇,這時你的著急叫不自然狀態,叫額外支出。你著急也是兩小時到,不著急還是兩小時到。這兩小時的著急、煩躁、罵自己、罵交通、罵一切與交通有關的單位,對自己並沒有什麼用處。毒化了自己,還毒化了周圍的人。等下了車,還要毒化和你交流的朋友,煩惱之心還要帶到他的面前。到了家裏,還要把這兩小時的煩躁帶到家裏。也可能因為你煩躁,造成孩子沒休息好,第二天考試沒考好。孩子沒考好,也可能回來又把你和愛人惹煩了,家裏的老人也煩了,一家人都過不好。
一切源於兩小時沒必要的煩躁。
很多人都在做那些沒必要的額外支出。要放下心來。人不是被做正經事累死的,是被這些不必要的支出累死的。做正經事本身消耗不了多少,大多在那些額外支出上。

(二十七)煩惱即菩提
煩惱是壞東西,要經常放掉。但為什麼又是“煩惱即菩提”?
正因為有這些煩惱,你就要經常放掉它,放的過程就是修煉的過程。煩惱,並不是說不經修煉就成為菩提,是因為你經常要把煩惱作為練功的素材,由此就成為菩提。
就好像人生中,苦難是壞事情,但有可能苦難倒把一個人練好了。這時,苦難就成了好事情,煩惱就成了菩提。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不要怕世間有煩惱,不要怕生活有麻煩。處理好了,煩惱會成為練功的素材。
你本來處在一個多煩惱的生活環境,當你將所有的煩惱都很好地克服和放下來,練出一個好心態──在煩惱中都不煩惱,你就比那個不煩惱環境中生長起來的人有更高的功能。

(二十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人在世上生活,如果你的觀念不正確,那就是“苦海無邊”。
朋友們走到街頭看一看,愁苦的人很多:這些人有的有錢,有的沒錢,有的有工作,有的沒工作,都在愁苦。你坐在公共汽車上,看著滿街走過的人,也是苦臉居多。
苦什麼?“苦海無邊”嘛。這時有四個字,“回頭是岸”。
煩惱只要被放下來,就是聰明。一明白,就是智慧。
當我們用不正確的觀念生活的時候,生活就是苦海。
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觀念,回頭就是岸。
我們都是普通人,也會有一些通常意義上的煩惱。怎麼辦?練出來。回頭一次,看見岸。再回頭一次,又看見岸。慢慢就站在岸上了。不神秘。就要練出那種狀態來。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並不是讓人回避生活,出家。
它是讓我們換一張面孔,換一副眼光,換一個心態,世界立刻在我們眼前生出光輝和燦爛來。哪怕它現在還不是很理想,當你用這樣好的心態對待它的時候,世界就多了一分你的光芒所照亮的地方。

(二十九)我不病,誰能病我!
現代醫學發現,很多生理的毛病,都來自心理上的毛病。
這段時間你心頭、思想中有消化不了的事情,馬上就表現為你的腸胃消化不了,中醫說是“思傷脾”。
這段時間你在心理上感覺到有重負,就脊椎疼,不是頸椎,就是胸椎。
心和身全息對應。你的臉會發愁,你的腸胃也會發愁,心臟等器官都會發愁。
你一高興,臉上就微笑。一微笑,豈止臉,身體都在微笑。
練氣功首先要有健康的願望,有戰勝疾病的願望,有不病的願望。
觀念很重要。如果誰想生病,或者覺得自己現在病得還不夠重,有得是方法“幫助”你。讓你生病很容易呀!你這兒有點不舒服。我們告訴你,你趕緊去醫院檢查呀!你要注意休息,這很危險。如果醫院檢查了,告訴你沒事,我們就說,這個醫院檢查還不夠準確,再到其他醫院檢查。你臉色不對呀!家裏人對你要多加照顧,班也不要上了,先歇上半年,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都要注意呀!稍有不舒服,別人就這樣對待你,有可能變成一場大病。可有的時候,好像很大的病,很不舒服,自己心理上很坦然,就好了。
人想造病很容易。要有健康的心態:我不病,誰能病我!

(三十)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練功要進入什麼都不練的感覺,才是好感覺。
練功如果練到什麼都在意,這也是病氣,那也是病氣,哪兒都不敢去,哪兒都不敢動,這個不能吃,那個不好,就是誤區。哪有那麼多事!練氣功講宏願、信念、德性,要相信自己!
對這種高級境界,今天不懂,記住,明天想起來再體會。
如果哪個氣功門派一天到晚告訴大家: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注意,那個注意。前怕狼,後怕虎,就不是高境界。有一本書,叫《中國禁忌大全》,專門告訴人哪天不能出門,哪天不能吃什麼,哪天不能幹什麼。看完以後,什麼都不能幹了。我告訴你逢三不能出門,他告訴你逢四不能出門,再一個人告訴你逢二不能出門,又有人告訴你逢七逢八不能出門,結果一看,你哪天都不能出門。
無論是練功還是生活,都要心懷坦蕩,萬事不要太在意。

 

(三十一)善巧方便,當機立斷
練功、做事要講方便。隨機應變,當機立斷。不要弄得特別複雜,特別繁瑣。要善於運用各種方便法門來應對世間的事物,這樣才能找到好感覺、好狀態。
所謂“善巧方便,當機立斷”,就是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練功環境、不同的做人態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以解決問題為正確。
遇到需要抉擇、付之行動的時候,當機立斷,不猶豫。
這是練功的奧秘,做人的奧秘,也是做事的奧秘。

(三十二)無住無留,無執無染
不被舊觀念所束縛,不被舊說法所固定,不被陳舊的看法和做法限制住。不停留在他人的某一個說法中,也不停留在自己的某一個見解上。不停留在一個資訊對你的印象上,不停留在一個經驗對你的記憶上。總之,要生動得像一條河,流過來,淌過去。
練功要這樣。做人也要這樣。一定不要停留在某一個地方。
有一個笑話,有人曾問幾個大文化人:三點水一個“來”字念什麼?這幾個大文化人一想,說念“來”,淶陽的淶。又問:三點水一個“去”字念什麼?他們都不認識了,說:沒有這個字呀。這人最後說:沒這個字,那方法的“法”怎麼寫呀?一群人哄堂大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可笑的事情?因為人們容易停留在舊的觀念裏。
因為三點水一個“來”字念“來”,所以三點水一個“去”字一定是念“去”,結果,就變成沒有這個字。這叫什麼?由三點水一個“來”字形成了一個舊概念,你停留在這個舊概念中,當你用這個舊概念去套一個新現象的時候,就失去了真理。
鬧這個笑話的人包括一些著名作家,著名評論家,著名詩人。
這件事說來很可笑,孰不知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在犯這種錯誤。
當少數人不犯這個錯誤的時候,才能發現新東西。
所以,在研究氣功技術,研究人生智慧的時候,要無住無留,不要住在這裏,不要留在這裏。無執無染,不要執著於這裏,不要受環境資訊的污染,才能做到智慧。

(三十三)應語隨答,應用隨作
什麼叫“應語隨答”呢?就是提出問題,馬上就回答,不假思索。什麼叫“應用隨做”呢?就是需要做事情的時候,馬上就拿出方案來。這是一種很高級的狀態。
你能夠進入“無住無留、無執無染”的狀態,就能夠進入“應語隨答,應用隨做”的狀態。就好像在氣功這個範圍內,提出什麼問題,馬上就可以作出回答。不需要想,不需要說等一會兒,不需要說明天再講。當然,必須修煉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這一點。

(三十四)道法自然
對“應語隨答,應用隨作”做一個更加理論化的概括,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就是一個人要遵循大地的規則,因為我們在大地上生存。可是“地法天”是什麼意思呢?大地又遵循天(宇宙)的規則,天更大。“天法道”,天聽誰的呢?聽道的,聽從天下大道理的管理。道又聽誰的呢?“道法自然”。自然是最根本的東西。
所以,最好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判斷是否得道,依據是什麼?自然。
我們要因循自然,做事自然,取自然狀態。
就好像你在練太極拳,練一段舞蹈,動作不自然就不好。動作再好,都要自如。做事要自然。做人要自然。說話要自然。動作要自然。交流要自然。練功要自然。練功中的一個姿勢,到底應該怎麼掌握,怎樣擺動才正確?以自然為原則。以自然為基本的要求。做人也一樣。做人也要自然,你不自然,弄得別人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家人還不舒服。
道法自然,就是遵循宇宙萬物最大的規律。
搞科學的,搞哲學的,搞藝術的,一切創造,最高境界是自然狀態。
做人,無論是大人物,小人物,年紀大的,年紀小的,男的,女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練功,最高境界是自然。如果你練功練到很高境界,那就是功裏功外,個人練功,眾人練功,生活的各種場合都那麼自然,那麼隨意,那麼舒服,那麼自在,那麼和諧。

(三十五)萬法歸宗
對於萬法歸宗的惟一正確解釋,就是“道法自然”。
天下不管有多少現象,多少事物,多少規律,在氣功範圍內有多少練功的方法,最終歸一,歸道,歸自然。任何法門,如果不能使人在生活中自然,使人在練功中自然,使自己的生活、人際關係、整個生命和社會顯出更自然的狀態,不值得稱道。

(三十六)無為無不為
“無為無不為”這句話含義很深。什麼都沒做,什麼都做了。什麼都沒有想去做好,但是什麼都完成了。什麼都好像不執著,沒努勁,但是卻什麼都解決了。
這種無為無不為的狀態,就好像大自然對待世界,它沒有執著於某一個方面。
天地管理這個世界,它是不是很周密地設計哪天下雨,哪天不下雨,給哪個地方下雨,不給哪個地方下雨呢,它設計嗎?大自然並不是那麼繁瑣地在那裏“為”,在那裏“計畫”,在那裏“分配”,它很無為,無心,無意。然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該發生的就發生,該結束就結束,該交替就交替,該演變就演變,該轉化就轉化。
一切都照顧得很好,萬物都有各自挺合適的軌跡。
要體會這種無為的狀態,無心的狀態。這是一種高境界。

“中華養生三十六真諦”來自中國古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宇宙觀、人天觀,也包含了處事觀、做人觀,包含了練功的技術、做人的方法,還包含了人生開悟的高境界。
我們要練功、做人一體化。要做智慧的人,高尚的人,平和的人。
這才是大的修煉。這一切都需要在練功中不斷體會。
如果練功,練到技術提高,身心健康,同時生活自然,在生活中和氣,和順,出神入化,左右逢源,隨機應變,應語隨答,應用隨作,祥和光明,正氣凜然,為自己、為家人、為整個世界找到一種很好的生存狀態,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