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把四季氣候標注出二十四個刻度,每個刻度上都有著微妙的變化,合在一起就形成大的變化,我們因此能感受到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四季更替。人是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天地的孩子,自然與天地母親息息相通,因此我們講天人相應,這是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關係,也是母子感應的道理,我們生在天地中,自然受著天地之氣的影響,春暖時,草長花開,萬物萌芽,人體陽氣也隨之生髮。夏熱時,萬物生長,生機勃勃,人體之陽跟隨壯大長強。秋涼時,葉落草枯,天涼氣收,人體之陽跟隨著向內收斂,冬冷時,雪花飄零,萬物封藏,人體之陽也跟隨著潛伏冬眠,以待開春。

在這四季迴圈中有一個重要座標——冬至,別看它只是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個,但其意義卻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節氣。

冬至處在一年中的子月上,子月的意義又非同一般,它相當於一天中的子時,23點至1點,淩晨時刻,陰氣盛到極致,天地中化生出一點真陽,陽為乾,為天,為生生不息的那股力。冬至就像這子時,一個終點,終了那股潛藏,收斂的陰,而同時又是一個起點,未來一年的生機由此而生髮轉折,因此,要想來年身體壯,當在冬至養真陽。

冬至的養生就像懷孩子,內心竊喜,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用極心志養護腹中的小生命——初生之真陽。轉眼就到冬至了,大家都來做回“准媽媽”吧,把自己調到孕婦的狀態上,用心去孕育腹中真陽,懷著喜悅以及感恩天地的心,靜待一種新生之力,在體內漸漸的萌生,發育,長大,待到來年春暖時,你就抱上自己的“健康寶寶”了,它能借著春天生髮之力出來,又能承著夏日旺盛之機生長,經秋天收斂之力而成熟,受冬天封藏之功而穩固,到那時它就是真正屬於你的。日子一天天過,節氣一個個數,循環往復,如環無端,你的健康經歷一環環培育,已經奪天地之造化,秉四時之正氣,此時的你就真正達到了《黃帝內經》中所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所以,朋友,你明白冬至的意義了嗎?它難道不算一個珍寶嗎?它難道不算老天伸給我們的一雙救命之手嗎?你要做的就是握住它,順應它,每晚臨枕將睡之時,用心去感覺一下,那棵老天給你種下的健康種子,是不是已經開始生根,它正在積極的生長,孕育,等待著開春破土而出,長成能撐起你一生健康的棟樑之柱。

冬至養元孕真陽全功課:一樁一坐一息一臥

一樁:渾圓樁

這個樁在迷羅書中已經講過了,很多內家武術門派都有它,是打底的功夫,也是不傳之秘,不要以為這個簡單,就往那雙腿一彎,雙手一抱,看似平淡,卻是養元的最好方法,古人講:山環水抱必有氣,就這麼一站,雙腿彎而不曲,下肢受力,承接地氣,通足三陰、三陽經。頭正椎直,含胸拔背,上承天之清陽,雙手環抱於胸前,虛中有實,氣聚而生,通手之三陰、三陽經。將所有的意識都專注於呼吸,使陰陽氣血能交匯于丹田,文火慢煉,終成體內混元一氣,為我所用。

具體方法為:

雙腳分開與肩寬,雙腳內側平行,脊椎正直,下顎微收。

雙腿微曲,如坐高凳,膝蓋不超腳尖。

雙手緩緩上提於胸前,呈抱球狀,兩手手指尖相對,相距大概五釐米左右,五指自然張開,手掌距離胸部大概三十釐米左右,肩膀放鬆,手略高於肘。

注意事項:站樁時,避風防寒,剛吃飽不站,太累時不站,

心臟病、高血壓者初練不適合久站。剛練完半小時內不適合沾涼水,儘量不大小便。

前期從每天5——10分鐘開始,但不拘於時間,我的觀點是,站到雙腿微抖,或者手臂發沉時,再站上三五分鐘即可,隨著功夫的加深,腿抖的時間會逐漸延後,慢慢的就算站上一兩個鐘頭都紋絲不動,那時候,你可就真的有功夫了。

一坐:七支坐

這個靜坐也是迷羅一直在提倡的,西方的一些國家都開始有正規醫療機構在推廣靜坐,認為是一種很好的精神療法,但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我們始終認為,靜坐對於人的改變不僅僅在精神層面,而是貫穿了身心靈氣等每一個層面,多年的靜坐習慣使我對這種養生之道有深刻的體會。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動的多靜的少,這是整個社會氣場浮躁的根源,你就算坐那不動了,心念還在電閃雷鳴,在社會與工作的壓力下,人人都抱怨太累,不光身累,心更累,能不累嗎,你從來都不曾停歇,對於更多人來說,不是不想停,而是停不下來,思維的慣性讓我們失去專注,讓我們心煩意亂。

有時候,瑜伽能打動人的正是它那種讓人心暫時停下來,小憩一會兒的魔力,這一個小時的瑜伽練習中,你的心都放在呼吸上了,都專注於呼吸和動作的配合延展上了,從繁雜混亂的思維中抽身悠閒了一會兒,只這麼一會兒你就能感受到久違的輕鬆,在這個角度上,課程中雖然在動,但心卻靜了,所以也屬於靜修的一種,外在的形象並不要緊,重要的是內心不動,外離相為禪,內不離相為定。有修為的人,行走坐臥都在靜坐之中,而我們前期卻很難做到這點,於是還是需要有些方便的法子來引導我們,使我們能入手,七支坐就是首選。

具體方法:

(一)坐姿,雙足伽趺(蓮花座)。蓮花座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姿勢,如果做不到,可以把兩腿自然交叉盤坐在一起,以舒適為度。

(二)脊椎,脊樑直豎,要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

(三)手勢,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觸,這種手勢,叫做定印

(四)肩膀,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下巴,前顎內收,但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可以抑制大腦思慮。

(六)眼睛,雙目微張,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兩三米處,或者微閉

(七)舌尖,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建議每天晚上從5——10分鐘開始,尤其在睡前,讓我們的白天躍動的思維沉澱下來,歸於安靜,只有心氣伏下來了,腎氣才能上升,心腎相交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睡眠,在睡眠中養元才會成為現實。

一息:腹式呼吸

有的朋友對我們的這項基本功能很不屑:“呼吸嘛,人人都會,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沒什麼特別的。”但在養生中,卻把呼吸當做補氣培元的上乘大法,無論是在瑜伽還是中醫養生中都很重視呼吸,甚至在瑜伽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人一生呼吸是有數的,你呼吸得快,消耗就快,生命完結的也快,所以我們應當學會放慢呼吸。

古人發現龜、象等動物壽命大大超出人類,其中主要一點就是它們的呼吸很慢,於是通過反復觀察,總結形成特有的呼吸方法,補元之息,什麼樣的呼吸能補元延壽呢,兩個秘訣,一是要緩慢深長,普通人的呼吸次數在每分鐘12——18次,而長期養生調養的人呼吸次數會下降到每分鐘4——8次,這樣人體的代謝消耗會降到最低。

第二就是要深,現代醫學發現人的呼吸普遍很淺,常人的呼吸模式是胸式呼吸結果大部分人的肺底的部分是用不到的,這就導致了至少有1/3的肺臟沉積了很多的雜質,因此我們現在要轉換一下呼吸模式,從胸式呼吸轉到腹式呼吸,當吸氣時小腹輕微的擴展,呼氣時腹部輕微內收,這個過程中,肺泡得到更充分的收縮與擴張,而隨著橫膈膜的升降,胸腹腔的內臟也得到很充分的按摩,所以每天50次腹式呼吸,就可以補氣養元,減壓養心肺,是最便宜的補藥,同時也為長壽存下了根基。

一臥:子午覺

冬至是陰陽轉換的節氣,陰氣盛到極點,陽氣開始萌芽,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你一定要精神安穩、不急不躁,不過度勞累,不熬夜。此時最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睡‘子午覺’。

中午儘量午休,但時間不用太長,睡上半小時就可以培陽生陰。晚上要在11點之前休息,可以養陰生陽。在這個節氣,你只要把‘子午覺’睡好了,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但你可別小瞧這睡覺,其實未必誰都會睡呢,‘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只要會睡,就比吃什麼補品都強。”

子午覺可謂補元的不二大法,時間上我們都會有點印象吧,子時是夜晚11點到1點,是肝膽排毒,自調修復,陽氣生髮的關鍵時間,迷羅認為:子時睡出黃金健康,有的朋友誤以為11點是子時,12點也是子時,那我只要在12點前睡覺就算是子時覺了吧。

要知道,所謂子時覺是要您在子時前就已經睡著,只有經歷子時的睡眠,人體才會進行自我的修復與調整,所以建議您十點左右就應該準備睡了。

那午時呢,它與子時正好對應,是中午的11點到1點,這個午時覺也就是我們講的午後小憩,有人吃完午飯以後就倒頭呼呼大睡上幾個鐘頭,這也不正確,午時陽氣達到最高點,陰氣萌發,我們需要靜臥一會以利於陰陽轉化,但不宜太長,半小時左右就好,午睡時間太長反而疲勞。

如果睡不著,就可以靜臥或者靜坐,閉目養神一會,也有午休的效果,順利通過午時的陰陽轉換,下午又會精神飽滿,生龍活虎。

我們清楚了子午覺的意義,是不是準備開始落實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