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林則徐對教育後輩有自己的理解。他有句名言: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子孫若比自己強,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若是愚鈍之人,過多錢財則會增加他的過失。
和他相反的是,從古到今都有一類人,口袋但有一分錢,都想拿去給兒孫買這買那,自己卻捨不得吃穿得好一點。
《增廣賢文》裏有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很多人只知道上一句,其實整句是: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1
很多人老了以後,總以為“子女好,自己就好”,把自己的儲蓄都投在子女身上,沒照顧好自己,結果反而給子女更大的負擔。
貼補兒孫,不必留金山。
湖北有個老人,叫顧韶安,他和老伴每月養老金加起來才4000元,他把錢分成六部分:
生活費1500元,存1000元;
300元用於保健,500元作為旅遊基金;
300元作為孫輩支出或其他,400元作社交費用。
他說:“養老金雖少,可我們去過16個省,出國4次了”。
人上了年紀,是要富養的。
管好自己,富養自己,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心情,自己過得好,全家都有福。
有閒錢,再考慮幫襯子女。自己吃住好,身體好,心情好,全家都心安。
2
對兒孫付出是愛的表現,但要掌握尺度。
不要溺愛,不要縱容,不要適得其反。
之前有個新聞:一位23歲的男子在家中活活餓死。原因是家裏人對他過度溺愛,不教會他基本的生存技能,反而把他養成了“廢人”。
長輩對後輩的呵護,有時是盲目的,一廂情願的,感動了自己,卻害了孩子的成長。
兒孫自有兒孫的路要走,要獨立面對人生的坎坷和顛沛流離。
在安樂窩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人世間更多的是風雨;習慣了安逸的孩子,在舒適區裏成了廢人。
不管我們多愛下一代,怎麼替孩子操心,也不能替他們過一生。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不用過分為子女操心,可以給一些過來人的經驗,讓他們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
不要過多摻和子女的生活,愛是尊重,是成全,而不是佔有。
3
人生過半,不是落幕,而是新生活的序章。
操勞半生,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是時候犒勞自己,讓自己能更投入生活,享受生活。
就像網友喜愛有加的摩西奶奶一樣,她是一位從沒進過美術學校的普通農村老太太,突然喜歡上了畫畫。
儘管年紀大了,但她還是拿起了畫筆,
很多親朋對她說:
“你這麼老了,還折騰什麼?”
“你這麼老了,還能畫出什麼名堂。”
但76歲的她還是拿起了畫筆,“我不管,我就是喜歡畫畫。”
這一畫,就一發不可收。94歲那年,她登上了著名雜誌週刊的封面。
不讓年齡和身份限制自己追求喜歡的人生,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
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敢去嘗試,越老越年輕。
衰老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生命規律。但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命運和人生。
兒孫有自己的福,我們也要好好的富養自己。好好愛自己,不給孩子添堵,也不給他人招嫌。
自己活得舒服,過得精彩、瀟灑,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