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時間裏,走在空間中,然而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卻是一種幻覺。在本質上,根本沒有時間、空間這回事(這需要你仔細研讀本篇文章及做深入思考)。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節:什麼是相對論
為了明白時間與空間的虛幻性,我們要理解“相對論”,以及相對論是如何帶給我們“時間變慢,空間收縮”奇異現象的?雖然理解相對論比較費腦力,但卻是一件不可思議和十分有趣的事情。
愛因斯坦最早對相對論的思考起始於14歲那年他問老師的一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問題:“如果我以光速飛行,我的臉在鏡子裏就看不見了嗎?”為了說明愛因斯坦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先做幾點小說明:
一、是光子反射讓我們看到自己的臉
記得我在十歲時,一次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快?”結果有說馬的,有說鷹的,也有說火箭的。最後大家統一了答案:只有眼睛最快。為什麼呢?因為在你一眨眼的瞬間就可以看到遠處的大山。這一眨眼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理由就這麼簡單。
這個現象現在看來也是完全正確的,只不過那時不知道是“光”的速度快而已。就是說,那時我們以為看到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夠”到了山,所以說眼睛去“夠”的速度很快。實際上,不是人的眼睛去“夠”到山,而是山上反射的太陽光射到了眼睛裏。所以,實際的速度是光的速度。
更清楚地說,我們可以想像光是像乒乓球一樣的粒子,而之所以你能看到青山,不是青山放射出“光子”射進眼睛裏,而是由太陽放射出來的“光子”先射到青山上,再反射到你的眼睛裏的。如果沒有陽光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實際上,我們永遠看不到一個不發光的物體,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這物體對太陽光的反射,而不是物體本身。比如,大家都知道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被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所以,我們之所以會從鏡中看到自己的臉,是由燈光或陽光照射過來的光子射到臉上,光子再反射進鏡子中,然後光子從鏡中又反射進眼睛裏,這樣我們就看到了自己的“臉”。
二、光速不變原理
在愛因斯坦創建相對論以前,人們已經證明了光在任何一個運動系統中的速度都是每秒30萬公里。這一定理就被稱為“光速不變原理”,相對論就是以這一定理為基礎創建出來的。這一定理說的是一個什麼現象呢?
現在想像你站在一處小型的火車站月臺上,一輛火車以每秒 30米的速度由西向東行駛。而你的一位朋友坐在火車上,這時他用手向東扔一隻乒乓球,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每秒3米。對於站在月臺上的你看到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火車30米/秒+3米/秒=33米/秒”,就是你看到是乒乓球是以每秒鐘33米的速度向東運動的。而你的朋友在火車中看到乒乓球則是以每秒鐘3米速度相對於他在運動。
假設一位太空人靜止在太空中,他看到地球以465米/秒的速度向東轉動,那麼在他看到這只乒乓球則是向東以498米的速度在運動(乒乓球的速度3米/秒+火車速度30米/秒+地球轉動速度465米/秒=乒乓球的速度498米/秒)。這樣的物體速度簡單相加的定理是經典牛頓力學的。也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
而光速不變原理的意思是,假如這個乒乓球換成為“光子球”的話,那麼相對於你、火車上的朋友、太空人都會看到“光子球”是以每秒鐘3米的同一速度在向東運動。這一點讓人感覺到不可能,但事實就是如此。
三、經典牛頓力學與光速不變原理的衝突之處
由以上理解為基礎,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假設愛因斯坦坐在一艘以光速運動的飛船上,面前3米處立有一面鏡子,那麼,1、如果按照牛頓的理論(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光速30萬公里/秒縮短為“3米/秒”),即如果“光子球”以每秒鐘3米速度在也以速度為3米/秒的太空船上運動的話,光子球的速度應該被簡單相加為“飛船3米/秒+光子球速度3米/秒=6米/秒”。就是說,光子球的運動速度應該是每秒鐘6米。這樣光子球就可以追上愛因斯坦的面前的鏡子,也會再反射回愛因斯坦的眼睛裏,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臉了。
2、如果按照人們實際測定的,無論相對於誰,“光子球”永遠以每秒鐘3米的速度在運動的話,那麼當愛因斯坦坐著飛船以光速運動時,飛船、他、鏡子都以每秒3米的速度運動,進而一個從他臉上反射的光子也以3米/秒的速度運動,結果就會發生“愛因斯坦、鏡子、光子球”都會以同一個速度、同步並行地向一個方向運動。這樣的話,從愛因斯坦臉上出發的“光子球”也就永遠無法追上前面的鏡子,既然光子球追不上前面的鏡子,也就無法再從鏡子中反射到愛因斯坦的眼睛裏。這樣愛因斯坦就永遠無法看到自己的臉了。
所以,因為牛頓定理被認為完全正確,而光速恒定性也是正確的,這兩個理論結合到一起就產生了矛盾。雖然愛因斯坦提的問題十分簡單,但連老師也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
結果,愛因斯坦最終找到了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點,也最終證明了,如果他以光速運動的話,那麼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臉,但卻會發生奇異現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四、問題答案:時間會變慢,空間會收縮。
首先想像一下,愛因斯坦乘坐一艘以光速三分之二速度(假定光速為每秒鐘運動3米),即每秒鐘2米速度運動的太空船上,從你面前向東運動。
在飛船上,距離愛因斯面前3米處立著一面大鏡子,這個鏡子的目的就是讓愛因斯坦能夠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臉。
在這時你看到,一個如乒乓球樣的光子以每秒3米的速度由太陽發出,射到了愛因斯坦的臉上。然後這個光子就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愛因斯坦面前的鏡子出發。這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看到這個光子球相對於你來說,是每秒鐘走3米的速度在前進;而同時你也看到,愛因斯坦乘坐的飛船相對於你以每秒鐘2米的速度在前進。
在你的時間裏,你看到這個光子球,一秒鐘後就越過了愛因斯坦的臉一米的距離,這一點很清楚,大家也都能理解。所以,你會看到,你的時間過了3秒鐘後,這個光子才以愛因斯坦的臉為起點,相對於愛因斯坦的臉走了3米的距離,而後射到了愛因斯坦面前3米處的鏡子上。
而關鍵點就在這裏了:在你看來,這個光子球在以每秒鐘2米的速度運動的太空船上,需要3秒鐘的時間才能相對於太空船中愛因斯坦的臉運動3米的距離。而這時,愛因斯坦也看到這個光子在他自己面前運動了3米的距離。就是說,你的時間是過了3秒鐘後,太空船上的光子球相對於你運動了9米的距離。而愛因斯坦卻看到,這個光子球,在自己面前只走了3米的距離,而時間卻只過了1秒鐘。
所以,在你看到這個太空船中的光子相對於你、在你面前、運動了3秒鐘的時間,走了9米的距離,你測量到的光速是“9米÷3秒鐘”=速度為“每秒鐘走3米”。而關鍵點是,愛因斯坦卻感到只過了一秒鐘,光子在飛船上相對於他自己走了3米距離。由此愛因斯坦測量到的光速也是每秒鐘走3米。
所以發生了什麼事了呢?很簡單,你的時間過了3秒鐘,而愛因斯坦只過了1秒鐘。愛因斯坦的時間變慢了。在你感覺到在3秒鐘的時間裏,太空船以每秒2米的速度共計走了6米。而愛因斯坦卻感覺只過了一秒鐘,而飛船的速度是每秒鐘走2米,這樣愛因斯坦感到飛船只走了2米。相對於愛因斯坦來說,他的空間也縮短了。
而這就是相對論帶給我們的,當一個人以一個高速度運動的話,這個人的時間將變慢,而空間會縮短。(這裏要說明一下:宇宙中沒有任何物體能夠以光速運動,只能以接近於光的速度運動。而愛因斯坦那個問題——想像自己以光速運動,只是一個假設的思維。實際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以光速運動的話,對於他來說時間將停止,空間也等於不存在)。
相對論帶給我們一個超越常識的現象就是,不是愛因斯坦主觀感覺上的時間過了1秒鐘,他的生命生理新陳代謝過程、牆上的鐘、手上的表都會慢下來,也就是說他真的會比你更年輕2秒鐘。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當我們認識一下到底什麼是時間就會清楚了。
第二節:什麼是時間
假如宇宙中只有一個原子,那麼時間對於它來說,就等同於沒有。為什麼呢?因為老人可以相對于孩子而老去。而只有一個原子存在的話,它永遠也不會老去,或者說從來也沒年輕過,因為它找不到一個相比較的物件。空間也等同於沒有,因為它相對於誰而有距離呢?既然沒有距離的話,空間就是不存在的一個事物。
如果宇宙中出現2個原子的時候,空間就出現了,因為既然是2個原子,就肯定存在著距離,這樣空間也就出現了。當這兩個原子發生相對運動的時候,那麼它們之間的位置就會發生改變,而在這時,就要對這兩個原子之間發生的位置改變作一個標示,這時時間也就出現了。對原子之間不同的、序列性距離相等位置變化所作出的標記,就被稱為時間。
進一步說,當一堆原子大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程度——大到手錶上的一個秒針,而且這個秒針以60個小的相同位置進行序列化移動一圈時,這一圈的距離就被表示為“1分鐘時間”。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時間是對“物體運動量”的度量。
在137億年前的一次“點”的大爆炸,突然讓宇宙產生了無法計數的原子,當然也隨之出現了無法計數原子間的相對運動。時間隨之產生了。在根本上,原子相對運動的速度是度量時間的標準,那麼原子運動的速度有多快呢?
在室溫25℃的情況下,每一個原子在空間中運動的距離是它本身體積的10兆倍。如果按照這一比例放大到人體的話,這個人就會在一秒內狂奔5兆米,也就是會橫穿過100萬個地球的距離。由於原子實在太小了,所以雖然它移動了自己本身體積的10兆倍距離,但在我們的尺度下,這個距離僅是200米。
可是每一個人都由原子組成的,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以每秒鐘200米速度移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每一個原子每一秒鐘都會改變運動方向至少1000億次以上。所以由1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組成的水分子,在1分鐘內最多也只能移動0.1釐米的距離。原子實在是太小了,那麼,在這麼混亂的運動中如何分辨出時間呢?關鍵取決於原子運動的尺度。
比如說,我們一天的時間就是一大堆原子,即地球旋轉一圈的時間。這一圈的時間也是我們可以重複看到兩次太陽的時間。在一千年前,人類才將一整天劃分為24等分,即24小時的由來。而在5億年前,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是20個小時。現在一小時的時間是人們根據今天地球自轉一圈而制定出來的,所以,一小時的時間是人定的,而不是一個“想當然”的事情。
也許令你無法相信,鐘錶上分針的出現僅僅不到300年的時間。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人們需要更精准地計算工作的時間與報酬的合理性。當然火車也要更精准地開,工人要正點上班,所以分針就從鐘錶的錶盤上長了出來,秒針也隨後出現了。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就是說,人們以地球自轉一圈為基準劃分出了24小時,又以一小時為基準分出了60分鐘,再以一分鐘為基準分出了60秒鐘。所以一秒鐘的時間完全取決於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而地球赤道的周長是40075.7公里。而一天中有24小時×60分鐘×60秒=86400秒。所以用40075.7公里÷86400秒=0.4638391公里≈465米。就是說,你原地不動,地球就會帶著你以每秒鐘465米速度向一個方向飛奔。當然一天你會飛奔40075.7公里,這也就是人們很熟悉的“坐地日行八萬里”的由來。
所以,我們的1秒鐘就是對地球轉動465米距離的度量。而我們很不方便即時去測量地球轉動距離來計量時間,那麼,我們又以什麼“東西”為測量時間的工具呢?
1583年,19歲的伽利略一次在風雨交加中,通過觀察比薩大教堂搖擺的吊頂而發現了擺的定律。他用自己的脈搏計時,他發現無論吊頂搖擺的幅度有多大,它完成一次迴圈擺動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由此伽利略提供給人類一個在相等時間內,完成一次振動的計時工具,這也讓人們至今還用這老方法製造機械鐘錶。
那麼,一分鐘內鐘擺的擺動是多少次呢?這依賴於我們用多大的鐘錶和其內部構件。比如,是教堂上的大鐘,還是座在地上2米高的大鐘,或者是掛在牆上的小掛鐘。所以,人們是反過來將地球自轉一圈1440分之一區間內,即一分鐘時間內,讓一個秒針圍繞錶盤轉一圈定義為一分鐘。又將這一圈劃分成60等份,而當秒鐘移動一個等份的時候,就定義為一秒鐘。
所以,人們不是根據鐘擺的晃動時間定義分鐘,而是通過觀察確定,一個特定大小的鐘擺,在地球自轉一圈的1440分之一的區間內——地球自轉465米距離的情況下,這個特定大小的鐘擺會以相等的時間,規律性地擺動多少次。然後,再反過來將確定後的鐘擺擺動的次數,定義為一分鐘的時間。
如果一個精緻鐘錶的鐘擺在一分鐘內來回晃蕩了600次,那麼我們就可以將時間精確到十分之一秒——因為每秒鐘,鐘擺會以相等的時間晃蕩10次,所以才能夠被精確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劉翔以12秒88打破世界記錄,而如果用一個機械表來測量劉祥的成績的話,就會非常困難。因為大的掛鐘很難精確到百分之一秒的時間,而一分鐘鐘擺能晃蕩600次的鐘錶也只能精確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能發現一個事物可以在1440分之一的地球轉動區間內,即一秒鐘,以相等的時間振盪的次數越高,那麼我們精確到的時間就會越短。
在1967年,人類發現銫133原子釋放出的電磁波每秒鐘恒定地振動9192631770周,並在國際上,由此定義了一秒鐘的世界統一時間為這種電磁波來回擺蕩9192631770周的時間。也就是說,在理論上人類可以將時間精確到9192631770分之1秒的時間。當然我們也製造出了這種計時器,這種計時器叫做“原子鐘”。
今天人類製造出的原子鐘其運行一億年才有可以走慢或快一秒鐘。這個鐘完全超出了我們需要計量時間的精確度。所以,在本質上,時間只是人類對物質運動“量度”的一種標記方法。
既然時間本質上是原子“相對運動”量的一個標示,那麼原子相互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答案:依化學反應規律進行的。而化學反應,就是原子與原子發生相互間連接變化,再次組建成新分子結構的過程。比如,氫氣在燃燒過程當中,會由原來兩個氫分子(一個氫分子含裏有2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分子(一個氧分子含裏有2個氧原子)發生重新組合成兩個水分子(一個水分子含裏有2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原子、分子發生重新組合的過程就是化學——即變化的學問。
人體每一個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劇烈的化學反應。比如,一個糖分子被蛋白酶“砸”成兩個丙酮酸分子,丙酮酸分子再裂解釋放出氫原子、碳原子。而後,這些氫與碳原子與你從呼吸得來的氧原子結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來自豆漿或牛肉的蛋白質被分解成更小的“磚頭”——氨基酸。最終,這些“磚頭”就被用來組建你的身體。所以小孩子才會長大,傷口才會癒合。
化學反應就是原子發生重組的過程,而原子能夠重組的動力來自於原子的激烈運動。如果能夠讓原子停止運動,那麼化學反應也就停止了。既然原子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再發生變化,時間也就停止了。所以我們追尋時間追尋到了原子的激烈運動上了。而進一步的問題是,是什麼讓原子“活蹦亂跳”的呢?
第三節、是什麼讓原子“活蹦亂跳”的
我們已經說過,如果把一個原子放大到足球場那麼大的話,原子中的質子僅如一粒細沙,而圍繞這粒“細沙”在週邊旋轉的電子像一顆灰塵一樣大小。而原子的“活力”就來自於電子圍繞質子旋轉的速度和離原子核的距離。
那麼,電子的速度有多快呢?答案是,電子以接近每秒鐘20萬公里的速度瘋狂地繞著質子旋轉。而電子為什麼會這麼瘋狂?因為圍繞著電子周圍瘋狂旋轉的是每秒鐘以30萬公里極速飛奔的電磁場——當電磁場被表達為塊狀的時候,就被表示為“光子”,所以,圍繞電子旋轉的是無數的光子球。
在電子周圍旋轉的電磁場,被我們標記為負性,即負電場。而在質子周圍的電磁場則被標記為正電場。電子與質子之間的“膠力”是通過相互交換電磁場來完成的。由於用來交換的電磁場平時我們看不到,所以就被稱為“虛的”,所以科學家將這些看不到的“場量子”命名為“虛光子”。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以每秒鐘30萬公里運動的東西,被封閉在十分狹小的原子內,它所蘊含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如果燃燒如人體一樣重的木材的話,在十米之外我們就不會被它烤到。但是要把一個人體所擁有的原子全部轉化成能量的話,至少會將半個地球化為一片火海(每爆炸一顆原子彈,最終所轉化的物質是微量的)。
就是說,人體內每一個原子中被封閉的能量實在太大了。而能量是什麼?就是電磁場。當電磁場以一個特定頻率在空間移動的時候(當然,電磁場總是以一個永遠不變的速度移動,即光速不變原理),我們看到的就是光。所以,最終原子運動的活躍程度取決於其內部圍繞電子和質子瘋狂旋轉的電磁場的能量。而電磁場的速度是絕對的,即30萬公里∕秒,那麼電磁場的能量是如何被表達的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以每秒鐘運動30萬公里像乒乓球一樣的光子,當它由原子內共振被增強能量時,它的速度不會變慢,它在每秒鐘振盪的頻率會增加。所以,能量被儲存在光子振動的頻率上,而不是速度上。比如,當一個光子球擁有以每秒鐘振盪1億億次頻率的能量運動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太陽光。而以擁有每秒鐘一千萬億億次振盪頻率能量運動的時候,就是我們無法看到的紫外線、X射線等。當以擁有每秒鐘一萬次頻率振盪能量的時候,就是我們手機上發射的無線電波。所有類型的電磁波速度都一樣,但擁有的能量卻不同。 時間的存在依賴於原子之間發生的相互運動,而這相對運動依賴於原子的活躍程度。原子的“活蹦亂跳”的程度,又取決於電子與質子之間相對運動的激烈性,而這“激烈性”又取決於圍繞電子與質子旋轉電磁場的速度和振盪頻率。
所以,最終的一切取決於原子內電磁場的速度和振盪頻率。如果有一個方法讓電磁場停止與電子和質子之間的相對運動和振盪,則會直接導致原子之間停止相對運動,化學反應即為停止,生命的進程也就停止了。進而,時間也就隨之凝固了。而如何能夠讓電磁場停止相對運動和振盪呢?
第四節:是什麼讓電磁場停止運動的
為了能夠簡單、清楚地說明,以下只說明到光子圍繞質子旋轉層面,而不深入到光子振盪層面。
在原子內,電子圍繞著原子核(質子)做高速旋轉,而電磁場(光子)圍繞著電子、質子及電子與原子核之間以光速旋轉振盪和傳遞著。那麼,當這個原子以光速向一個方向運動時,則光子、電子、質子就會平行地向一個方向同步運動,這樣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也就處於停止狀態。進一步說,電子與質子之間相對運動停止了,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相對運動也停止了,這時化學反應停止了。既然所有的相對運動都停止了,那麼基於時間本質上是物質相對運動量的度量,所以時間也就停止了。
為了更清楚說明這個現象,下面我做一個更形象的比喻。
我們把電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絕對速度——每秒鐘30萬公里比喻成每秒鐘走10米(這樣的比喻,也以此類推到電子圍繞質子的旋轉、原子圍繞原子的旋轉)。
現在想像一下,你、我、愛因斯坦和另外一百個人在一處廣場上站立不動。而每一個人周圍都有一個小孩子以每秒鐘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個人為中心,作周長為10米的圓圈轉圈。包括小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手上都拎著一個鐘錶。小孩子圍繞我們每轉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長度,而每一個人手上的鐘錶也都是走了10秒鐘。
現在,愛因斯坦相對於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鐘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進。這時,圍繞愛因斯坦轉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鐘走1米,所以他為了能夠追上愛因斯坦,就不能在圍繞著愛因斯坦旋轉了,而只能與愛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進。結果靜止在原地的我們看到,過了100秒中後,我們身邊的小孩子已經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轉了10圈,而圍繞著愛因斯坦的小孩子由於無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絕對性)和必須能夠追上愛因斯坦,所以小孩子與愛因斯坦之間的相對運動是靜止的。就是說,小孩子連一圈也沒有圍繞愛因斯坦轉完。
然後,讓你以每秒鐘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過了100秒鐘後,我們身邊的小孩子已經圍繞我們轉了10圈,而你身邊的小孩子由於是以每秒鐘10米速度運動的,而你是以每秒鐘0.9米的速度運動的,所以每過一秒鐘他就會比你快0.1米的距離,也就讓他能夠在每秒鐘余出0.1米的速度圍繞著你作旋轉運動。所以結果是,100秒鐘後,你身邊的小孩子只相對于你移動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離,而正好圍繞你轉了一圈。
進一步說,在100秒鐘後,圍繞著愛因斯坦身邊的小孩子一圈也沒有轉完,而圍繞著你的小孩子轉了1圈,而在原地圍繞著我們轉的小孩子轉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絕對速度為基準,不同的運動速度,就會導致不同原子之間相對運動的速度,進而所經歷時間就是不相同。所以,什麼是時間?時間就是測量物質相對運動的一種“量度”。當你以接近光速運動時,為什麼會比靜止的我們更年輕呢?
任何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人們之所以會衰老是因為由於原子之間法生激烈的相對運動所導致的。而細胞內原子之間相對運動有多激烈呢?
細胞內的每一個蛋白質都是由幾萬個原子組成的,而這些蛋白質每秒鐘都會相互撞擊10億次以上。在10億次的撞擊中蛋白質要完成1000件任務——砸開葡萄糖分子以釋放出能量,或者組建新的蛋白質——胰島素、肌肉纖維、腎上腺素等。在人體每一個細胞內每秒鐘都會完成六萬億的分解與組建蛋白質的事件。這當然包括你腦中擁有的1千億個的腦神經細胞。
當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個方向以光速運動時,則光子、電子、質子、原子、分子、細胞都會朝一個方向以絕對速度運動——光速不變原理。因為是絕對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對於電子、電子相對於質子、原子相對于原子、分子相對于分子、細胞相對於細胞、我相對於你、秒針相對于鐘盤、鐘擺相對于鐘座,一切相對運動都停止了,化學變化和手上的鐘都也停止了,時間也就停止了,空間也等於不存在。 而當這堆原子——比如說是你乘坐飛船脫離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鐘27萬公里”運動時,你身上所有原子內部的相對運動就會相對於靜止在地球的我們就慢了10倍。當我們身體上的光子圍繞電子旋轉10圈的時候,由於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圍繞電子才會轉1圈,進而你身體任何一個細胞內的化學事件只能發生了六千億件,而不是六萬億件。進而你的時間會比我們慢10倍(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量度)。你手上鐘錶裏的原子也會比我們手上鐘錶裏的原子的相對運動慢10倍,這樣你的鐘也會走慢10倍。你的心靈也會慢10倍——在你感覺過了“一小會”的時間裏,我們已經過了10個“一小會”的時間。
第五節:意識是如何變慢的
人的意識過程會變慢擁有十分深奧的內在含義,由此可以體悟心靈本質。那麼我們的意識是如何變慢的呢?
我們平時看到的日光燈是一直亮著的,實際這是錯覺。日光燈的光線是以每秒鐘100次閃動的。我們可以把日光燈每閃亮一次定義為一個“燈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當一百個“燈量子”連續出現時,我們就看到了一個連續被點亮的日光燈。
而我們所體驗到的任何一個意識的過程——比如欣賞音樂或觀看美女,都是我們“意識量子”連續出現的過程。我們以為意識感受是一直出現的,實際這也是錯覺,我們的意識感受也像日光燈的閃爍一樣,以每秒鐘25次的頻率閃現在我們頭腦中的。那麼,如何通過我們平常生活中的事情來證明“意識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鐘=1000毫秒。而我們腦內出現的每一個意識量子的時間是40毫秒,即一秒鐘我們腦中會出現25個意識量子。
其次,如果兩個事件,比如兩次滴答聲或兩張圖片先後出現在40毫秒鐘的時間框限內(即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短於40毫秒)的話,我們在意識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個聲音在前,那個在後;而圖片景色將成為雙影,因為意識會將這兩個事件整合為一個事件。
當這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正好是40毫秒時,我們不但能分清楚這兩個事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還會將這兩個事件看成是連續出現的。當這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超過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話,我們即可以分清先後順序,還會將這兩個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連續的兩個事件。最好證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電影膠片。
當電影膠片(每一個膠片都是由一個單獨的圖片組成的)以每秒鐘50個圖片——即每2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電影幕布上連續出現的話,我們就會看到景物的模糊雙影——因為這時兩個圖片會在40毫秒以內同時出現,我們的意識就會將之整合為一個整體。當電影膠片以每秒鐘25個圖片——即每4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幕布上連續出現的話,如同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一樣,電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連續運動的。當電影膠片以每秒鐘20個圖片——即每5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幕布上連續出現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連續的運動的物體,而是連續出現的圖片。
那麼一個意識量子是如何在腦中被“突現”出來的呢?這取決於我們腦內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個人腦內都由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每一個神經細胞又與其他超過20萬個的神經細胞相互聯繫。這樣大腦就成為了一個超級複雜的資訊處理系統。而用以傳遞資訊的是我們由食鹽獲得的正、負離子為載體的神經電流。腦神經纖維內幾乎每時每刻都流動著這些帶攜帶電磁場的離子。
腦在整體上,每一秒鐘會同步發放25次的“高峰電流”。每一次高峰電流都會讓我們產生一個意識量子,也都會讓我們體驗到一個十分鮮明的意識感受,比如聞到玫瑰香、或看到紅蘋果。這樣我們每一秒鐘就產生了25個意識量子。
就是說,當腦內神經電流每秒鐘發生25次同步放電時,就產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識感受。
所以反過來說,我們的思念及意識感受依賴於腦內神經網路每秒鐘25次電流發放的同步振盪。而電流的產生依賴於神經纖維內原子與原子相互碰撞所導致的化學反應。而這些原子的運動又依賴於原子內電磁場圍繞電子和質子旋轉的活躍程度。
當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鐘27萬公里運動時,神經細胞纖維內的電流的運動速度是我們的十分之一。進一步,神經電流所引發的振盪次數也減少到我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腦內在10秒鐘振盪了250次,而你只振盪了25次(你的意識量子減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識的產生也就比我們慢了10倍,即我們念了10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時你“享受”到的意識也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過了10秒鐘,你過1秒鐘的時間。我們經過了十年的時間,你則經過了1年。一切都是變慢了。而時間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識及思想都變慢了。
也許你會認為這種“時間變慢”與你很遙遠,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只是由於我們之間相對運動速度很慢,無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而已。
比如,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到火車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車晚點了,這樣你焦急地以每秒鐘1米速度回踏步在鐘樓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車上以每秒鐘10米的速度向你駛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鐘樓、你、火車上的朋友都會經歷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就是說,相對於光的絕對速度30萬公里/秒而言,時間每過一秒鐘,因為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經歷的時間就會比鐘樓上的鐘慢了30萬公里×1000米/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時間;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鐘10米的速度前進的,所以就比鐘樓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時間,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時間。也就是說,一秒鐘等於30萬公里的空間距離,這時空間與時間有了一個對等的相互轉換的關係。不但品質與能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時間與空間也是如此相對的。
這種時間與空間相對轉換的關係與另一種情況是不同的。什麼情況呢?比如有人在街上問你:“距離這裏最近的銀行有多遠?” 這時你不太可能會回答“有500米的距離”,而你很可能會說:“從這裏向前走10分鐘就到了”。這時距離和時間轉換了,這種轉換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以行走速度和距離在到達目的地時間上的判斷。
而一秒鐘等於30萬公里卻是一個非常識性的問題。
比如,當我們把九萬億億爾格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憑空將1000萬噸重——如一座大山——的東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點亮你家廚房60瓦燈泡7萬年的時間)轉換成物質的話,就只是一克的物質。而反過來說,任何一克重的物質,比如一小塊冰糖、一粒細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轉化為九萬億億爾格能量。物質轉換為能量是巨大的,而時間轉換為空間也是很寬的——1秒鐘可以轉換為30萬公里。
當人類能夠製造出超越光速的機器時,我們就可以回到過去,或到將來。就像愛因斯坦一開始對物質與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只是一種理論,而後在人類擁有相應儀器情況下才得到驗證及運用一樣(如原子彈、核電站),雖然今天對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理論早已被提出,但什麼時候能製造出一個時間機器,至少現在還無法作出精確預測。
第六節:我們是一隻蘋果蟲嗎
當咬一口蘋果,有時你會發現一隻蘋果蟲,而那只蟲子也在驚訝地發現著你。因為在你沒咬開這只蘋果之前,這只蟲子會以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啃一小口蘋果,它都會認為已經為自己擴展出一小塊宇宙空間。
蘋果蟲有自己感知到的氣味、味道和紋理,也許還有自己的遊戲和藝術。但對於蘋果樹、田野、汽車、甚至月球來說,根本毫無所知。 就算在幾百年前,人類還以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為宇宙就這麼大。當驚訝發現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人們還固執認為“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當發現原來宇宙中擁有那麼多的恒星和星系時,卻突然迷茫了。
一切沒有盡頭,因為沒有人能夠保證,今天的我們不是“蘋果蟲”。下面,就看一下我們的“宇宙蘋果”有多大,以及時間—空間是如何虛幻的。
一、對宇宙空間的度量
如果把體積是地球130萬倍的太陽縮小為一顆核桃大小的話,地球就是在1.5米外圍繞它作旋轉運動的一粒灰塵,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陽系足有322米寬。離我們最近的另一顆“核桃”卻在418公里以外。
在這個比例中,含有超過1千億個“核桃”的銀河系竟然有965萬公里寬——也就是,太陽如核桃大小,銀河系的空間有800個地球連在一起那麼的寬敞。進而離這顆“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萬公里之遙遠。就算星系之間有這麼的遙遠,它們還是會相互膠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團”。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就是與其他近40個星系組成了科學家稱為的“本星系團”。而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星系團——“室女座星系團”卻擁有2500多個像銀河系一樣龐大的星系。
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團是“室女座星系團”,但到底離我們有多近呢?還是以在太陽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團”在“核桃”64億公里以外。而這64億公里是什麼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陽是1.5億公里,而在這個比例中卻被縮短為1.5米。而我們離“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是,64億公里×1000米/每公里÷1.5米=42266億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即63999億億公里。
注意:這是在太陽如核桃大小的情況下,“室女座星系團”離這顆3釐米大小的“核桃”有42266億個1.5億公里的距離。
此刻,我們對天文數字已經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個星系團,在整個宇宙中卻是被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因為一個星系團相對於宇宙來說,就像地球相對於一塊拳頭大的石頭一樣,而平時我們誰又會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塊石頭呢!
二、對時間的度量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圈的時間,我們稱為一年,即一個地球年。我們感受到的一秒鐘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時間。我們覺得一秒鐘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因為連一次呼吸都無法完成,但對一個原子來說時間卻太長了,因為它至少要與其他原子完成10億次的撞擊。
而原子每撞擊一次,即10億分之1秒的時間,對於電子來說時間又太長了。因為在原子每撞擊1次的時間裏,電子要圍繞原子核轉了10萬萬億圈。也就是相對於電子來說過了10萬萬億電子年。而接下來,一個電子年的時間對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轉的質子來說,又是無限的久遠。質子看電子,就像我們看天上固定不動恒星一樣,幾千年也不見移動一點位置(比如,對於我們來說,北極星幾千年來一直固定在那裏;而對宇宙意識來說,北極星又像我們看電子一樣,嗖嗖飛奔)。往大一點說,我們以為一地球年的時間很長,但對於太陽來說,這時間簡直就是一瞬。因為在一個太陽年(太陽圍繞銀河系轉一圈為一太陽年)時間裏,人類經過了2.5億年。而星系與星系、星系群與星系群之間相對運動的時間又變得無限久遠了。而進一步,宇宙與宇宙的相對運動對我們來說,就像蘋果蟲無法想像竟然還存在汽車或月亮一樣!
三、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空中
當有一天,你能夠以99%光速——即每秒鐘29萬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處運動時,我們在1秒鐘內感知到的意識,如被針紮到時的刺痛,你卻需要100秒我們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意識感受過程。一年後,當你回到地球時,我們早已經死去,因為地球已經過了100年的時間。而問題是,我們相對於誰而衰老,又相對於誰而有意識變慢的情形呢?
因為此時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鐘465米速度自轉著;地球又以每秒鐘30公里的速度圍繞太陽旋轉;太陽帶著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鐘250公里的速度圍繞銀河系旋轉(旋轉一圈需要2.5億年);銀河系則以每秒鐘600公里的速度向長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電腦前,每秒鐘會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個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萬里,而是7607萬公里,每年你會走277 億公里)。而銀河系所在的星系團又相對於其他星系團,或類星體相對於我們以每秒鐘20萬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處狂飆。
每一個星系團都如同是宇宙中一個“泡泡”,而泡泡之間都以瘋狂的速度狂飆著相互遠離。宇宙中沒有絕對的靜止,每個星系團泡泡都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度量。
進一步,因為一切都在高速相對運動著,所以,從星系團到星系團,從星系到星系,從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電子、也許還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時間—空間泡泡中”。
四、我們體驗到的永遠是過去,此時此刻也是幻境。
實際上,我們永遠無法活在“現在”上。當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時,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萬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為從他身上反射過來的光子,需要3000萬分之1秒的時間,經過十米距離後,才能走到你的眼睛裏。當你與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電話時,你聽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聲音,因為無線電波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從他的手機上“走”到你的手機上。
進一步,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光要走8分鐘才會到達這裏。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永遠是8分鐘以前的太陽——我們看到永遠是過去。假如某一天,太陽一下子堙滅了,我們要等到8分鐘以後才會知道。
光一秒鐘走30萬公里,而一分鐘會走1800萬公里,一天會走259億公里,一年會走9兆4608億公里。而這個數太大了,表達起來也不方便,所以科學家就很聰明地將9兆4608億公里定義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
更近一步,當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時,你看到許多星光都是幾百萬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發出來的。就是說,幾百萬年以前,當這星星發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光芒時,人類還沒有被進化出來,而此刻那顆恒星也許早已暗淡無光。而當你用望遠鏡看1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時(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個星系團時),所看到的是100億年之前這顆類星體發出的光。而那時,太陽還沒有誕生,因為太陽今天只有50歲億歲。也許此刻,那裏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遠鏡朝我們看過來,他看到的也是100億年前的這裏,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類及地球,至少還要等在100億年。
從另一方面來說,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團,也許現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實際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們看得到的星星還要多)。而從那上面進化出來的高級生物也許正乘坐著太空船向我們奔來。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中,而這個時間——空間本質上,也只是我們腦中對過去事物所作的一種標記。我們無法留住過去,也抓不住未來,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時此刻中!而此時此刻也是虛幻的,因為我們留不住任何一個“此時此刻”。
最終,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個東西不是虛幻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第七節:覺者,佛也;這個不是虛幻的。
凡是我們能夠用意識感受到一切的思想、運動、空間、時間,都是腦內原子相對運動的測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層次的事物——電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陽系、銀行系、宇宙,都在作著相對運動,而意識就逐層次擴展開去——向原子、電子深處,向恒星、星系、宇宙層面,都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意識——也都是對一個意識的不同呈現——即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萬物都是同一個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鑽入電子深處,你會發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宇宙體系。而我們的宇宙,對更高層面“意識”來說,也是一個“電子”!
所以,佛性不是虛幻的。佛性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個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懷瑾老師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禪師,整天打坐,縣長來訪,亦不加理會,把縣長惹惱了,叫人把這個和尚丟到河裏,河裏浮出一座蓮花,他就坐在蓮花上面,這下子把這些人嚇住了,因此感化了這位縣長,成為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後來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難過得哎呦哎呦地叫。旁邊服侍的徒弟說:“師父!您叫輕一點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麼大聲,讓人聽見,多丟臉!師父啊!您當年的威風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師父生病還哎呦哎呦地叫,這像什麼話?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聽不再叫了,說:“哦!不對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裏,有個不痛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幾個徒弟都說不知道。師父說:“我傳給你們要不要?”徒弟答: “當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這個是不痛的!”然後,兩腿一盤,走了。
靈魂、本心、意識、如來、是多麼淺顯而易見。當我問你,為什麼會相信有靈魂的時候,你會說,我知道自己活著;我知道清風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時人們會忘記這點,我還知道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
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死去了,我們相信他的那個“知道”就是他的靈魂,而相信他的那個“知道”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
許多人卻要到身外去尋找靈魂、本心、意識或者如來——創建出許多理論來滿足自己的想像,卻不願意相信,此時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來本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祖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而問題是,佛祖說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麼個真心中物”卻沒有說。實則無法說,因為只有深入禪定中才能夠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經中一直教導我們要修禪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學的發展,對於如何“真心中物”卻可以我們去窺上一窺!接下來,我會努力打開、擴展可以窺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無論如何,此刻我們還活著,我們以我們的時間來度量意識的呈現。而最終,一但離開腦神經系統的運行,即原子的運動,我們的意識還存在嗎?或者說,還會存在另一個有意識的覺察嗎(記住:佛者,覺也)?
實際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我們不應當問,腦神經系統是如何呈現出意識的,而應當問,意識是如何創造出腦神經系統運行的。只有超越常識的提問,才能獲得超越常識的答案。最終是“怎麼個真心中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