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高血壓是人體自己調高的,不然細胞不能正常生長

,骨刺,增生,癌細胞等,也是人體為了自保長出來的,象牙,上牙掉了,下牙會長長去補上牙的空間,那時下牙成了上牙的牙刺,只有把了,

所以糖降的成果,根原不在糖,在送糖到細胞的路通不通,和不通的面積大不大

 

道教的修煉分性和命兩方面,性主要指“心”,即心理方面,命則指肉體也就是生理上的鍛煉,道教認為只有性命雙修,才能修成神仙,與道合真。無論是性、是命,其下手修煉,仍不離於一“靜”字。

我們知道道教的內修“五經四書”中有一卷經叫做《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這也是《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的首經;這是道教性功修煉具指導性的著作,是太上老君開示後學的除《道德經》之外又一重要經典,該經主旨講的就是“清靜”,經中明確指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下面,我們就通過對這卷經的學習來瞭解一下道教性功上是如何習靜的。

經中說作為宇宙之源的“道”,它有清、濁、動、靜等不同狀態,如果人能夠去濁止動,像水一樣安靜下來,澄清下來,保持一種清靜的狀態,那就能夠得道了。經中說,作為人身的主宰——我們身中的神,它原本是喜歡清寧的,卻常常被我們的心擾亂了它;我們的心其實也是喜歡安靜的,卻常常被種種欲望牽引著它。這就導致人始終不能得到清靜。

經中分析了眾生之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和過程:因為眾生都有“妄心”,就是一種不安分的妄想之心,有了這個“妄心”,就會驚擾著我們身中的神,然 後驅使我們對萬物產生一種執著,就會對種種事務產生無量無邊的貪求,這種貪求一旦產生,就導致了無窮無盡的煩惱,這種煩惱妄想時時煎熬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在苦海中沉淪,永遠地迷失了真道。

有什麼辦法將我們引入正道呢?經中說,唯有經常的排遣欲望,如果我們能夠經常的排遣欲望,就能使心自然安靜下來,經常的澄清心田,就能使神自然保持清寧。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我們會進入這樣一種境界:向內觀看自己的心,發現心不是心了(心沒有了);向外觀看我們的形體,發現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形沒有了);向遠處觀看萬物,發現萬物也不是萬物了(物沒有了)。這時只見一切都是“空”,再然後連這個“空”也不見了,全歸於“無”,再往後連這個“無”也不是了,只覺一片清明寂靜,最後連這個清明寂靜也不存在了,這時候欲望還能產生嗎?種種的欲求,種種的毒害地都消滅了,這說明我們已達到了“真靜”,只要我們經常保持這種“真靜”,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也不影響這種“真靜”,那麼說我們就是清靜的人,那就是入了真道了,那就是得道成仙了。

雖然對於得道成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身心健康的良好願望,我想大家的看法還是大致相同的,尤其在當代,隨著時代的前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競爭愈趨激烈,人們身心疲累,各種不健康和亞健康接踵而來,這種情況,我想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它的成因,更加清楚它的危害,所以我們是不是該下定決心去扭轉它改變它呢?大眾不妨多讀讀道經,領悟一下祖師聖人的妙語真諦,切實按照祖師聖人的教導,儘量地減少外在的、虛榮的、不必要的種種欲望,能夠全然斷欲固然最好,如不能,也應循序漸進,時時捫心自省,細細思量所作所為于人生到底是得是失,慢慢做到無欲無求。這個很關鍵,人往往因為不能全面地權衡得失,所以才做出許多不符合道的作為,如果我們把握好“道”的準則,以“生死大事作為考量的唯一標準,我想這就很容易理出輕重,分出是非,由此才可能做到“靜心”。我們要清靜的是後天的識心、欲心、塵心、妄心,而要始終保持一顆“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淡然之心,一顆“寵辱不驚”的超然之心,一顆“事來則應、物去不留”的常然之心,一顆“天地與我為一”的空然之心,如止則與道近矣,將來證仙證真證聖亦將以此為基也。

前面我們瞭解了道教性功上如何修靜,至於命功的修靜又如何呢?道教的“命功”也就是修煉內丹,大致以人體為爐鼎,以人身三寶——精、氣、神為藥物,通過一定的方法而達致“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到內丹修成,自會脫胎換骨,陽神出現,脫殼飛升。這是一套複雜的人體鍛煉工程,向為教門之秘,如不得真師指點,盲修瞎煉,反易出錯。本來咱們全真道索有“先性後命”的傳統,也就是主張修煉以修心性為主。當年長春丘祖十九歲便隨重陽王祖修行,但從師三年時間中,祖師並不傳一言內丹口訣,只是時時事事磨煉其心性,丘祖只有一次偶然地偷聽了祖師與丹陽馬祖的談話,偷學了一點養氣的工夫,後來丘祖得道後,才領悟到祖師的用心,如果沒有心性的靜定,是難以成丹的,而當性功完滿之時,丹藥卻卻能自然合成,所以丘祖總結全真修行為“三分命功,七分性學”。按此,我們只需勤修心性,自有所成,固不必著意于煉何功修何法的。只是有些居士反映說,空談修性,沒一個下手實處,總是難以把握。為此我想借用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近代著名仙學家陳攖甯居士所提倡的“靜功”與大家分享。該功法是陳老先生于解放後指導神經衰弱患者療養的辦法,一般的人也非常適合學習。

這“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工夫,比起其他功法來,此功是有利無弊,做得合法,能多治好很多醫藥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體上也多少有點益處,縱然沒有效驗,也決不會做出新的病來。此外無論男女老幼,心思靈活不靈活,只要願意做都可以做,只是性情浮躁者比性情安定者得效要慢一些。

做這“靜功”以身心完全休息為原則,姿式不關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或全閉或半閉,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如水準,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於水平線的床上,這樣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可用硬床,將頭部下面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令床一頭高一頭低即可,但腦貧血的病人則不宜。無論坐臥,都需全身儘量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如皮鞋、皮帶等皆應去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用功時間以早晨天剛明時最佳,其餘時間也隨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鐘,最多不宜超過一小時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時間長短,能睡幾時就是幾時。惟飽餐後不宜即行用功。其他還要注意要選擇寂靜的環境,使聽神經不受刺激;要保持空氣的清新,使嗅神經不受刺激;光線要不太明不太暗,使視神經不受刺激;飲食要清淡,最好戒煙酒,使味神經不受刺激;要做好氣溫的調節,不太冷不太熱 ,遇雷雨天氣時不宜練功;平時如果能夠配合一些諸如太極拳這樣的柔軟動功效果更好;當然最好能多斷絕世緣,使思想寄託於“心息相依”的工夫上。

此“靜功”分三步,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起首做工夫時,不論是坐是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它有局部的緊張,不讓它有絲毫的拘束,自己感覺非常的適意,做得恰到好處時,時間雖然經過長久,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酸疼、麻木等各種難以忍受的情況,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但思想上有纏縛尚未解除;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預計,腦筋完全休息,這樣就是精神得到安靜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個“我相”存在;更進一步,就入於渾渾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不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假使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仍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這樣不能算真正的忘我。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道家立出許多法門,其中以莊子的“聽息”法為最好。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都忘記了,這是有效的入靜方法。

入靜之後,有少數人會出現身體不由自主地動起來的情況,這是一個排除體內疾病障礙的過程,幾次之後,障礙排清了,四肢百節氣脈順暢以後,身體自然就不動了。所以此功法治有治癒病症的作用,尤其是屬於亞健康狀態,總覺得不舒服,檢查又查不出什麼毛病,吃藥也不見好,用此靜功療法確有神效。如果那種自發的動作過大過強,且不易停止的話,就應該暫時停止煉功,等諮詢過有經驗者再行煉功。

大家看這個靜功,說是一套功法,但實際上它並沒有象其他功法那樣有固定的動作套路和具體的意念方法,一切都是那麼隨意,只是要求思想入靜就行了。這就是道家“無為”的體現,這才是道家最正宗的道法,《道德經》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旦執著於具體的動作方法,那就錯了。這裏沒有跟大家介紹道教內丹如何修煉,實際上內丹就是在這入靜的基礎上自然合成的,沒有什麼神秘的。

  在這一講裏,給大家簡單介紹了道教修煉的基礎——習“靜”,《道德經》中說:“靜為躁君”,又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道教徒的氣質應該是清靜而不渾濁,沉靜而不浮躁的,作為一個道教的信徒,如果想在道教的修持上有所精進,務需切記這一個“靜”字。最後以先師寶垣公垂訓的一首偈子結束本講,亦與眾共勉:“精神耕耘,靜心隨司,靜志靜事,隨緣隨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