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

真正的入定,是24小時清醒、清澈、確定,是明瞭洞知一切,卻遠離意識分別,遠離思維造作,遠離體驗覺受,遠離情緒波動,卻在一切情感波動中,清淨無掛,在妄想念頭相續紛飛中,念念了了晴明,心靈柔軟安詳,不隨妄念起伏。禪定不以坐上與坐下劃分,而由心識攀緣外界,或者內守,來呈現心性迷幻或者覺醒;心識攀緣外界名色,心神擾動,身心被世界名相牽引,被六根色塵擾亂,散亂心即名凡夫,被因緣所困,定隨業緣牽引,墮落生死苦海;若心識內觀,凝然專注,內守內察,淨化心識分別,熄滅欲望我執,心靈展現原始明空寂靜,就是入定,心靈見證自性原本清淨,就是入禪,心靈覺悟自性圓滿的過程,就是修行。

只要我們還有對於現實生活的渴望,就無法真正進入禪定。

因為我們把虛假的業力相續,所現的自我意識覺知,當做了自己。

眾生認為的自我,覺悟者也有,但是覺悟者將身心自我,當做修行佛法的資糧,是度過生死大海的竹筏,但是眾生將自我當成了真實,當成了真正的,永恆不變的自己,我們都將這個肉體、思維、意識,當作了自己,卻不知道偷竊我們生命的,就是意識對於六根欲望的貪戀攀緣,正是因為意識攝取六根塵色,聚合習氣體驗,在內心形成境界,境界與六根相續,就是世界,內外世界的景象體驗,帶動內心分別取捨,就是自我。我們所謂的自我,根本上就是扼殺我們先天自性的騙子、小偷、兇手,我們被這個愚昧可憐而又自私小氣的自我,帶入無法停止的愛恨情愁,帶入無法止息的喜怒哀樂。我們所謂的自己,真的是生死痛苦的根源啊!

如同我們將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當成了自己。

甚至於,禪定境界中所有的種種境界體驗,都是心識分別,牽引六根形成的習氣體驗;如同用河水淘洗沙子,沙子隨著水流慢慢清淨,我們就會覺得,哎呀,禪定的境界真的好殊勝好美妙啊。其實,淘洗沙子的水,和沙子本身的清淨,都是虛幻不實,都是累世業障幻覺的聚合。

你能夠看到世界,因為所看而有一個能看的你,這個能看,就是我們確定的自己;你能夠聽到聲音,因為所聽而有一個能聽的你,這個能聽,就是自我存在的組合;你能夠聞到氣味,因為所嗅而有一個能嗅的你,這個能嗅,就是我們存在的證據;你能夠觸摸物質,因為所觸而有一個能觸的你,這個能觸,就是固化自我的依據;你能夠嘗到滋味,因為所嘗而有一個能嘗的你,這個能嘗,就是自我存在的延續;你能夠意識分別,因為所意而有一個能意的你,這個能意,就是自我的根本核心。

注意聽……

能夠看到世界的見性,不會被所看扭轉了見的性質,不會因為看到黑,見性就成為黑,而無法看到白。也即是說,能看的見性,不會隨著所看的對境而改變。

同理,能夠聽到聲音的聞性,不會因為聽到了聲音,就被聽到改變了聞性,——“什麼都聽不到”也是聞性的展現,聽不到也是聞性在聽。

能夠嘗到味道的嘗性,不會因為嘗到苦,就成為了苦,從而永遠無法嘗到甜,也就是說,分別甜與苦,並不是嘗性的性質,僅僅是嘗性的作用,如果是嘗性本身苦,就不可能嘗到甜,嘗性可以依所嘗的因緣,體現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卻不會被所嘗的味道,改變了嘗性的性質,嘗性的作用,隨舌根所現,能現酸甜苦辣鹹五味,如果舌根壞了,無法品嘗五味的無味,依舊是嘗性的延續體現。

我們通過意識,分別世界運動的形態,對於動靜,明暗,冷暖,高低,生滅,尊卑,老幼,男女,世界自然萬象有了概念化,抽象的認知,將世界事物概念化後,概念的積累形成記憶,記憶庫中,積累的概念,與意識提取六根回饋的資訊,進行交換互動,形成了對比、分析、檢驗,意識與記憶的相續過程,形成了思維,思維不斷地提取記憶概念,與六根反射的世界資訊相互交融、分類,儲存在大腦的不同反射區域,形成了我們人類,所認為的感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不同體系。

我們可以思維善,可以思維惡,可以意識詛咒,可以觀想諸佛,意識本身,並不會被所想像之事,而改變了能分別的性質。如果想了神佛就不會想到魔鬼,那麼眾生只要一學佛法,就都成佛了,如果想了魔鬼就無法想神佛,那麼我們氣憤他人的仇恨,當下我們就在地獄,永無出期,意識分別所現的內心體驗,僅僅是意識分別的相續,妄念習氣聚合形成的業果,果無法改變想的本質。

意識是心識攀緣六根,所現的意根色塵聚合,自我意識阻礙著心識明照,心識清晰,則意識分解;意識分別凝聚,則固化心識成為體驗。當意識不再分別外界,內心體驗清淨柔軟,則心識與意識的相續,就會逐漸淡化,淡化了意識對於肉體覺知的攀緣取捨,心識的分別二見,就會逐漸停息,停息心識分別的心,猶如海浪消散平息于大海,心體就會如同虛空一般,湛然朗照。

好了,既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僅僅是心靈見性的投射,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光明,與所看到的黑暗,二者本身沒有本質的區別,看,僅僅是眼根的生理性質,光明或者黑暗,本身對於內心見性,沒有絲毫差異,是我們心識對於肉體六根的攀緣分別,形成了光明與黑暗的對境。

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光明,閉上眼睛,看到黑暗,能夠看到黑暗的心識,並不會因為我們閉上眼睛而消失;恰恰是心識分別,取捨了光明的體驗,從而辨認光明的運動,取捨光明運動的陰影,而呈現出對於黑暗的認知。

若是心識不攀緣肉體六根,眼睛看到光,或者閉上眼睛,看到黑暗,覺知明暗的心識本身,不會被明暗二相所觸及動搖。

或者說,黑暗與光明,是心識沾染六根塵色,形成的幻影分別。猶如純粹無雜的光,透過染色玻璃,投射出綠色、紅色、藍色七彩光線,染色玻璃就是心識分別,有色光線就是六根資訊,展現出明暗、動靜、生滅諸相;而純色的光就是覺性,雖然被染色的玻璃,所扭曲投射成有色光,但是光覺照事物的性質,不會隨著綠色、紅色、藍色七彩光的顏色而改變,修行就是在有色光中,體驗覺察純光無雜無染的純然覺照。

隨順六根呈現見聞覺知功效,展現眼耳鼻舌身意六用,相伴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卻無染無雜,清淨周遍,隨順寂滅,如如圓覺;於身心意識分別中,柔和柔軟,安住見性之光,隨順六根,清淨六塵,反觀逆流,反聞聞自性,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根皆是圓覺正道,則色聲香味觸法,法法皆是解脫之門,心攀緣根塵,即名生死,心返觀心識,清淨六根,識融於心,則名解脫。

舉個例子,我生長在北方,冬天在西北有一道名小吃,是“軟兒梨”,這種梨的品種很奇怪,正常生長的時期,肉質粗糙、酸,屬於梨中的下品。如果在秋天將梨摘下來,放在稻草上,在數九寒天的時候,凍上一個月,裏外發黑的梨,冰晶溶化形成的梨湯,那就是潤肺健身的良藥,令人讚不絕口。

好了,我的心識,調動意識,意識調取記憶庫中凍梨這個概念記憶,於內心體驗升起了甜美的覺受。凍梨的概念,與曾經體驗過它的六根覺受習氣聚合,形成了內心凍梨甜美的境界,境界左右我的意識,帶動肉體,到了冬天就想吃凍梨,想起凍梨,就會浮現凍梨的模樣,升起凍梨的味道,身體就會有條件反射,會流口水,深入的仔細回憶香甜的梨汁,身體就會有體驗甜美梨汁的享受感。

這就是五蘊相續的過程。

如果你是成長在南方,一輩子沒有見過凍梨,以你對於水果的認知體驗,見到黑色的凍梨,就以為一定是凍壞了的爛果,趕緊扔掉,不要中毒了。

識陰未曾儲存想陰對於凍梨,這個因緣業果的分別,受陰未曾積累對於凍梨的習氣覺受,就算是眼睛看到了凍梨,這個空間的因緣業果兌現了,心靈也無法升起對於凍梨的業境,甜美甘冽的美味體驗。注意,注意——你眼睛看到凍梨的能看,這個功能與我的眼睛一樣,你意識分別凍梨的分別意識,與我的意識分別一樣——你的情感體驗,對於凍梨的麻木或者排斥感受,與我對於凍梨的激動渴望,體驗的性質一樣——你內心深處,覺知凍梨,是存在的事物,與其他存在的事物,在存在的表現上,有不同的名相分別,確定世界是存在的,這個存在感與我也一樣,可是為什麼,我看到凍梨就會激動感動,而你卻無動於衷?

因為,我們對於凍梨形成的記憶體驗不同,也就是想陰分別六根色塵,聚合習氣形成的體驗不同,色、受、想、行識,眾生因想,而展現不同的生命差異。

或者說——我們目前、此刻、現在,認為的這個世界,這種生活,這個活生生的自我,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識,所幻想出來的。

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理解到的,品嘗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心識分別,所願意看到的,所能夠看到的,只能夠看到的,以及被心識構成的業力因果,所——“被看到,被觸到,被聽到,被嘗到,被想到,被聞到”。

因為心識本幻,並無實質存在的主體,而是覺性光明,辨認光影流動,所現的困頓錯覺,錯覺融解,覺性無生,則見諸相非相,本性清澈,隨諸法生滅,卻寂靜圓覺,伴隨因緣聚合,卻清淨無染,即相離相,即心離心,隨眾心現量,非性而性有,於心性所現業果,卻於業境幻心中,不取一相,如如不動,是名涅槃,亦名如來。

所謂的禪定,就是要在身心自我活動的當下,體驗心靈深處,不變不動,不染,清晰明確的純然,於內外境界中,當下認識自我本性原始的面目。

以六根、六識、六入的相續,剖析了自我與世界,本質因緣和合,並無實性。

一切皆是心識的造作,在所有的運動名相,我執幻覺中,心識原本的明照,卻是不動不搖,清淨隨順,圓滿無雜,在心識色陰中,覺性的呈現,是欲望清淨,不貪色相。

在心識受陰中,覺性的呈現,是隨順體驗,卻不染體驗,能夠體驗覺知一切,但是於一切覺知中不染著,在一切體驗中,安然寂靜,柔軟祥和。

在心識想陰中,覺性的呈現,是內觀深觀,是意識分別心,內觀意識分別的本體,意識深觀心靈覺知深處,安定地住在心意覺知中,清淨不動的明澈晴朗。

在行陰境界中,覺性的呈現,是于光明波動中,身心柔軟,覺知清淨,隨順光明海洋波瀾,卻不分別光明境界,不貪戀光明海洋中,生滅起伏,于光明世界中,不作思維體驗,心靈寂靜,觀世界光明大海,如夢如幻。

在識陰境界中,覺性的呈現,是湛出與合湛;虛空朗寂,不掛色塵,落落清淨,舒緩鬆弛,映照光明流動而無取,于倒影眾生世界而無受,于諸法諸相無貪無受,于空有名相不辨不思,於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分別,離清淨心而清淨自在。

如果我們能夠在活著的當下,安住內心深處,心靈覺照,心雖然依心識分別,可以明辯世界,依習氣清晰覺知世界,心卻不被分別覺知所現的世界紛擾帶動,隨諸心生滅而覺照清淨,居一切處不起妄想,于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宇宙中一切生命,皆因存在而有生,這種存在體現出十法界,從一念妄動,覺明為咎起,“覺明”就是本覺投射的夢境,因夢境本覺有了體現,猶如我們通過靜止的湖面,看到了倒影的自己,可是,倒影自己的湖面本來就是夢境,通過夢境所倒影的本覺,與倒影的湖面,皆是性空本幻的。

猶如雲彩在虛空中聚合、流轉、消散,雲彩組合成為不同的圖案,展現雲彩的命運起伏,善惡對錯,可是雲彩畢竟沒有永恆長駐的實性,雲彩的本質,是虛空,虛空因雲彩的展現,而呈現虛空的不動,雲彩消散於虛空,虛空也就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實性了,能所雙亡,那就是我們的自性如來。

無論我們今生犯過多少錯誤,都是因為心靈迷失了原本的自己,從而被六根色塵蒙蔽了心靈,扭曲靈魂成為自我,這個自我塑造著因果,也被習氣因果所塑造,心於業輪轉,成為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不同世界的自我,那就是六道輪回。

這個自我,真的不是我們原本的自己。這個自我,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社會傷害,從而去傷害別人,傷害社會。這個自我,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地索取世界資糧、索取讚美、索取承認、索取肯定、索取情感、索取欲望、索取價值,同時被價值固化,被情感蒙蔽,被肯定束縛,被承認鐐銬,被讚美欺騙,被貪婪世界的欲望所綁架,這就是我們,被因果業力所塑造綁架、牽引、傷害,永無止息的我們。

我們真正的自我,是內心無染的覺性。可是我們卻將覺性綻放在肉體六根門頭的光,當作了自己,我們能看、聽、聞、說、觸、思維、感受,我們就以為,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自己,我們就以為,能夠見聞覺知的思維意識就是自己,我們為了滿足見聞覺知的貪婪,去肆無忌憚地、無所顧忌地滿足六根貪欲,滿足內心妄想。我們就是被貪欲妄想蒙蔽的心靈,產生的惡業因果,可是我們卻沾沾自喜,毫不自知,被貪欲妄想的習氣相續,帶入永無終止的生死苦海,我們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無奈地、恐懼地面對死亡,因為,死亡的結果,就是我們渴望生活更好的心,所塑造的未來,你珍惜肉身貪欲的自我,就必定面對死亡的黑暗苦難。

覺性投射著本覺,本覺以覺性呈現法界,法界就是本覺的幻影,猶如我們用手捏住眼皮,看天上的月亮,會同時展現出兩個月影,佛陀將覺性稱為“第二月”。

覺性依覺體驗本覺,對於本覺的理解,呈現出智慧,通過智慧認識本覺的程度,呈現出法界浩瀚海匯世界,眾生對於自我,本覺寂滅性的覺悟,阻礙著本覺先天清淨的容顏,呈現出眾生光明法性,猶如透明度不同的玻璃,掩蓋虛空,呈現出虛空不同的空明境界,對於明空性質的還原,呈現出眾生智慧境界的層次,這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覺性檢驗自性的眾生,依覺性塑造著法性的存在形態,因為智慧的本質是空性,因空性程度不同,而體現法性光明境界,空性不變不易,不動不搖,空不異空,因此法界海匯無量眾生,本性皆空,互攝互用,猶如燭光、燈光、陽光、月光,雖然光明程度,照耀範圍在形態上有所區別,可是光的空性性質並無更改,光融於光,光統攝光,光與光並無二質,光與光同性一體。

法性光明呈現覺性明空,明空覺性的寂滅程度,展現眾生智慧大小,體現法性生命境界高低,依覺悟本覺寂滅,而展現法性空性有所區別,空、明、覺性本是一體,依覺現空,依空現明,依明現覺。

覺性依法性光明展現,法性光明消散,則覺性無存,若法性光明掩蓋了空性本質,則覺性境界降低,呈現在法性形態上,就是光明眾生所現的法性光,越來越具體,普照法界空性的境界,隨著光明的具體化,從而縮小著光明身的範圍,光明黯淡,黯淡的法性明光,掩蓋了空性,阻礙了覺性;覺性對於黯淡的法性光明,形成了認識,猶如,光明非常強烈的時候,在強光中是無有陰影,亦無對於強光的分別;我們是光,光明驅散一切黑暗,沒有明暗對比,就無法體驗光的存在,因為性空無掛一絲疑慮,明空驅散所有陰影,而無有“光明”形態存在的對境。

當光明減弱,陰影展現,我們對於光明的辨認,覺性的細微思慮,將覺性與原始空性牽引偏移,覺性對於光產生了認識,認識蒙蔽自性空明,幻取光明影像,就會呈現光明的形態,光明有了形態,就會有形態的相續,相續即是陰影,陰影呈現出黑暗,如同光明黯淡時,看到光明映照身心,倒映在地上的身影,被黯淡光掩蓋的空性,形成了覺性的疲憊,疲憊的覺性對身影產生了辨認,猶如高速奔跑的人,疲憊後,就會對於身體產生了體驗感知。

分別光明的覺性,被光明法性的表現,束縛蒙蔽了覺性的空性,空性對於光明形成了倒影,覺性對於倒影形成了分辨,分辨倒影的覺性,因為“確認”光明是存在的,這一念確定,將明空覺性,瞬間束縛固化在“確認”之中,確定就是存在感的基礎,存在感是確認分辨的具體化,存在感就是識陰,也就是三界無量世界,無盡眾生的源頭與基礎。

存在感將覺性,折射為靈覺,也就是最初的念頭,念頭的生,呈現出虛空不動,虛空就是空性的具體化,念頭的本質是光,光明的展現,就是存在感折射明性,成為具體的光明,覺性明空無染無掛的自性,被存在感束縛在一念辨認的疲憊勞頓之中;在一念困頓中,展現出光明靈覺的運動;這就是三界最原始、最高處的本源,一切生命與真理的源頭。

所以說,三界世界,眾生真理,是法界聖賢的倒影,猶如放映電影的人,自己被電影情節蒙蔽,身心進入電影螢幕,被螢幕之中的電影情節,所帶動蒙蔽,完全忘記了放映電影的自己,卻不知道,電影劇情之中的自我角色,其實是電影外放映電影的人,所投射出來的幻影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