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義

只有出家是真正的修行。那麼什麼是出家呢?出的是生死家,出離生死是為出家,而不是出世俗的家,並不是你到寺院裏面去,穿了一身袈裟,受了三壇大戒你就是和尚,不是。我們的人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我們這個肉體,在每分每秒地走向敗壞和死亡。我們的思想,從我們一生下來開始,心靈就在不斷地通過我們的六根,去積蓄外在的經驗,然後傳遞給我們心識,讓我們內心將這些經驗形成確認,這個確認,就會形成我們的意識。

所謂的出離生死,生死在何處?生死在我們心意的相續之間,相續稱為生死。你無法將你的心與意斷開的時候,心一定會被你的意識分別帶著走,心精擾亂就是輪回。出家人,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出的是生死的家。那麼廟在什麼地方呢?廟不在外面,廟在你內心的清淨當中。

什麼是佛法?佛法根本的意義是什麼?祂並不是經書上的文字。文字上的經書,只是指導我們去認識內心真實的面貌。當你認識到內心真實的原始面貌的時候,一切法就寂滅了。什麼是法?迷茫是法,煩惱是法,生滅是法,迷失是法。覺醒之後就沒有法可言了,一切迷茫的生滅法皆是如來的圓覺智慧,皆是如來的方便隨順,皆是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法船。

所以說,法因分別生,亦因分別滅,破除煩惱的方法稱為法,當煩惱熄滅,法自無生,無生無滅,緣起性空,名為諸法。就像我們過河一樣,需要有竹筏,需要一艘船。我們這艘船,我們現在都沒有,所以我們需要圖紙。這個圖紙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佛經,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地域,給不同根性的人講的修行方法,我們把它稱為圖紙。造船你還要有材料。你的材料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木頭,釘子,膠水……這些東西比喻成我們人身是什麼東西呢?是你的貪欲!

你成佛的資糧是你的貪欲和煩惱。你能夠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去觀察自心,觀察自己的思想,覺醒自己的煩惱和我執的時候,就是利用了煩惱和我執,利用了貪欲的情緒,利用了情感的附著,去破除情感的附著,淨化貪欲的自我,從中在貪欲破除的當下,諸法同時寂滅了,佛在煩惱中,煩惱滅盡,就沒有一個承受清淨的本體,法我皆空,無生遍滿,當下即永恆不動、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來無去的如來,也就是說,出離生死的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可以去度化你自己。

在人世間,自古以來,包括三界六道當中無量的世界中,佛法是非常稀有的,非常難得的。為什麼呢?因為三界,就是眾生無明心所現的業境,共業聚合而成的一個幻境。在幻境中,幻境蒙蔽覺性,而形成了心,心攀緣幻影,幻影帶動了心,心境相續所現眾生世界;心,對於覺性光明認識的不同境界,而形成了三界六道當中不同的神靈;這些神靈,就是被心識蒙蔽覺性所現的光明,因為迷失自性,他們認為現有的自己是實有的,認為法也是實有的,並且利用他們覺悟境界中,業塵聚合所現的眾生,在不同的道裏面,不同的世界裏面傳播著他們的法。他們的法都是二元對論。

什麼是二元對論呢?有自我,有成就。通過某一種方法,將我現有的身心淨化,達到某種程度,可以在天界,可以在梵天,可以在更高的境界當中永恆常駐,這個稱為外道。他們認為自我是實有的,法是存在的;而佛法的究竟圓滿,是法我皆空,于諸法生滅間不掛一法,于諸相聚合間不取一相。

佛法跟外道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祂的究竟義認為是世界是自心現量。現在在座的幾十位同修、朋友們,我們的身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包括我們的心靈都是刹那間相續緣起的,所以這個宇宙根本的實相是緣起性空。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被獲得的,沒有一個感受是可以常駐的,沒有一個覺知可以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是在刹那相續的生滅之中。世界的本質是空性的,無所生也無所滅。

既然世界本身是性空的,祂為什麼會有緣起呢?這就講到了我們修行的道路上。我們的修行的道路跟外道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外道是攀緣外界,有名相的神。無論你是什麼佛,無論你是什麼濕婆天,蒼穹的主人,包括什麼造物主,根本的宇宙本源,它都是有名相的,有確實的法——我遵從什麼樣的辦法,我淨化身心,我去印經書,我去做功德,我去拜火拜月,我去每天給神靈磕多少個大頭,我去把我的身家性命供奉給他,為他生生死死,或者說我把我的所有的資產變賣了之後捐給廟裏面,以期許獲得未來的福報,這個都稱為外道法;而佛法的根本的究竟義理只有四個字——自心現量。這個宇宙外的神,是因你內心的對神的認識,而投射出來你的覺性的身影,它稱為神。

這句話說得比較繞口,用一個比較通俗的講。就像這位大哥,我現在在跟你說話,你認為我是你的老師,你在我面前是學生,是這樣子的吧?您對我內心很尊重,並且非常細心地在聽我給你講法,所以在這一刻,“謝安朔”這個名號,我這個人的形象,就會成為你的老師的形象,他不會變,是吧?在這一刻你是我的學生,在你意識裏接受了這個概念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升起來相應的體驗。一想到“謝安朔”我的名字,我的形象,包括對於我的體驗就會升起,我,“謝安朔”就浮現在你的腦海中,這就是自心現量。那麼你是謝安朔的學生的這種體驗,在這一刻有,以後你想起我的時候也會有,從而在心裏面升起恭敬心。這個是你的身份——謝安朔的學生。

你回家之後,見到你老伴兒,你們兩個辛辛苦苦幾十年,把孩子餵養大,經歷了年輕到年老的整個的風雨歲月,一日夫妻百日恩,她不僅僅是你的愛人,還是你的恩人,還是你的至親的人。你在她面前就不是學生了,而是伴侶。因為對於她的認識而產生了你的丈夫的身份,這個就是你第二個身份。你想到她,你見到她,心底裏面升起了親切、放鬆、柔軟、溫暖,這種體驗,這又是自心現量。你因為對她的認識而產生了心靈中認識的對鏡,認識固化了體驗,體驗攀緣了認識而形成了不變的情緒。你想起你老婆的時候,你就知道——這是我最親的人,這是我的恩人。這是你第二種身份,你是某一個女人的丈夫。

你回家後,看到自己的孩子,他已經工作了,回來看你,你心底裏面很溫暖,很溫馨——這小子長大了,懂事了,會孝順老爸了,好不容易回來一趟,今天晚上跟兒子好好談談心,看看他最近工作怎麼樣,“老伴兒,燒幾個菜”。你見到你兒子的時候,你就不再是某個女人的丈夫,不再是謝安朔的學生,而是某一個人的父親。你對於兒子的認識和體驗,形成了“父親”的心態,這個“兒子”的體驗就是你認識的對境。他是我兒子,這個是你的概念,聚合了你心中體驗,形成情緒的狀態。你的兒子反過來,是你的心識分別,被體驗和概念固化成為的某種心靈覺知的投射。如果你此刻失憶了,你記不起他來了,你兒子,這個人依舊是存在的,可是你卻升不起來他是你兒子的這種心靈體驗。也就是說,他是不是你兒子並不是有沒有這個人,而是你心識分別對外境攀緣,所現的境界。這就是第三種身份,你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

這三種身份哪一種是真實的?這三種身份如果是有自性的,你如果是謝安朔的學生這個身份,這個體驗,這個心靈的覺知是真實的,就不會再有你是別人的丈夫,你是別人的父親的固化的體驗,因為真實的是不會變的。這三種體驗會隨著環境,會隨著你的心攀緣外境而發生轉化,就證明這三種身份的性質都是因緣聚合,本身都是空的。只有空性的才可以生出萬有,只有性空的隨順萬有卻不被萬有形態所改變。

我們現在從這三種身份裏,找到能辨認這三種身份真實的自己。你這個人的思想、情緒、體驗和心裏面的覺知,隨著不同的環境在發生變化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很累嗎?一會兒是謝安朔的學生,一會兒是某某某的丈夫,一會兒是誰誰誰的領導,一會兒又是某一個人的父親,一會兒又是某一群人的朋友。這些身份束縛了你的心,讓你見不到本我。你的心因為攀緣了這些身份,身份固化覺知,而成為了你的自我人格,這就是你的意識心、思慮心,以及你情緒體驗的根本。你的心在攀緣的同時,被所攀緣的名相給束縛了,這就是生和死。

當你的肉體四大分解的時刻,如果你不能夠覺醒內心不動的清醒,被世間名相所困縛的,最原始的辨認世界的清醒覺照,心原始本初的清醒,就一定會被所辨認的情緒和概念牽引帶動,業境聚合會顯出三界六道不同的世界,心識會因為辨認而產生的體驗、習氣妄想所刮起來的業風,將你席捲到輪回業境當中去,那就是你下一個輪回。在那一個輪回當中,因為你的心,被心識辨認所聚集起來的情緒和體驗,被能辨認的意識分別所帶動著,凝固聚合,相續著你這一世,更早以前世,更更早以前世的一切因果,你就被因果帶入了另外一個時空,塑造成為另外一個人。

那個人也會有父母,也會有妻子,也會有兒子,也會有導師。那個人的心和你現在的心是同一個心,卻因為心靈覺知所攀緣的對境不同,對境反過來束縛心靈覺知所塑造的體驗和業境不同,業境聚合而成為另外一個人,而那個人的靈魂與你卻是同一個靈魂,就是現在聽法的這個你;心靈深處,沒有辦法解脫所覺知、所分別的情緒的凝固,而產生出來凝固的心所派生出來的業境,那個就是你下一世的輪回。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在今生的當下,在你此刻,見證到,能見一切色卻不染一切色的,內心純明無掛的覺照。

怎麼找?你剛才一直在聽,我今天說的話,大哥你可能不一定能完全聽懂,我給你舉例子。你看著我,你再看看你旁邊的這個大姐,你看看她。你看我的眼光和看她的眼光是一個眼光,你心底裏面確認她是女的,確認我是男的,這個確認是一個確認,明白嗎?我跟她的區別,僅僅是在於你意識中概念的分別,以及你心底中體驗的覺受,聚合而成名相的取捨不同:她是女人,我是男人,她是你的師兄,我是你的老師。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僅僅是在於你心靈裏面的攀緣,取捨帶動你的意識分別而形成的名相的相續,但是你心底裏面確認她的“確認”,和確認我的“確認”,卻本身並沒有分別,僅僅是確認而已,確認就是生死的源頭——取捨所現分別。

我們好好去體會這一點。你的眼睛可以看到我,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她,你不會因為看到她而看不到我,你不會因為看到我而看不到她。你的眼光不會因為看到她是個女人,眼睛就只能容一個女人。你不能因為你看到她是個女人,再看到我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女人了,你的自性,你心底裏面清醒覺照一切,卻不會被所覺照的名相沾染的覺性,就像虛空一樣,一切名相在虛空中相續生滅,虛空是不動的。你內心深處的覺醒心如明鏡一樣反映萬物,但又卻不被萬物所沾染的清醒明澈,祂是不會被所覺知的名相所改變、所帶動。那裏就是解脫分段生死,不入輪回的橋樑。

所以說,修行,是你自己束縛了自己,是你自己將自己捆綁在生死輪回的車輪上。怎麼去解開它?向自己內心裏面的煩惱去尋找釋放,向你自己內心裏面的貪婪和欲望去尋求佈施。你能將你自己內心深處最捨不得的東西,能夠去無償地給別人,能夠在別人罵你的時候,能夠在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並且是傷害你自己最親近的人的時候,在怒火沖天的那一刻,你去觀察自己內心深處,能夠覺知怒火,本身卻不被怒火所帶動的,覺知深處的清醒,無生就是不動,清淨就是定力。所以,修行,是一個不斷認識心的過程,出離生死是為出家。生死在何處?在心意的相續當中。心意的相續還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貪愛。你不貪愛就不會有心與意的相續。

你既不能阻礙生,也無法挽留死,既然生死不受你的控制,那麼建立在生存之上的現象,為何你要苦苦執迷,被期許的恐懼所鐐銬?深觀無常的道理,瞭解貪欲是錯覺,離舍貪欲則執著融解,執著消散則自我熄滅,自我消散,無掛自我的心,就是本覺之圓滿;本覺妄取了自己,認識自性的明覺,就是你當下意識的根源。

舉個例子:我現在說話,你們在認真地仔細地聽。你覺得這個是你老師,要恭敬,而且你覺得你老師講得很有道理。那是因為你的內心對我有所取捨,取捨就是心靈的迷茫。我覺得這個老師講得好,認識就是貪愛。這個時候,旁邊有人說話你是聽不到的,你只能聽到嗡嗡嗡的聲音,他們在說什麼,我不想聽,也聽不到。同樣是聲音,我在說,他們也在說,你為什麼不去聽他們說呢?因為你的內心對於他們並沒有取捨,所以你的六根雖然聽到他們講的聲音,卻是充耳不聞的,明白了嗎?你心意的相續,包括你的自我,一定是由內心最深處的願望,取捨六根色塵,心塵相續形成了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你的心中目前所看到的我。實際上你的耳朵一刻不停地在聽聲音,背後有人說話,外面有車的聲音,你為什麼聽不到呢?並不是你沒有聽,而是你的心不取捨。你們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內心沒有願望,你的肉體六根雖然處在鬧市,但是卻充耳不聞的,你的眼睛雖然在遍觀世界,你卻視而不見的。為什麼現在咱們視頻的時候,你的眼睛在看到這個電腦螢幕的時候,電腦螢幕背後的牆你為什麼不看?你為什麼不看桌子?它們是實際存在,你為什麼不看它?你為什麼只看到了這個電腦螢幕上的我?因為你的心只想看到我;我們晚上行走在漆黑的馬路上,眼睛只會追逐路燈的光,以免陷入黑暗中,街道兩邊的樹木,樓房,路邊的垃圾桶,你為什麼看不到?並不是我們看不到這些存在的景象,而是,我們內心在眼根攝取的光線中,只會取捨心識渴望獲得的景象;反過來講,我們活著的這一生,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願意看到的,是我們的心所能夠看到的,是我們的心只能夠看到的,是我們的心被覺知和感受捆綁之後所看到的因果,因此蓮花生大士說,一切眾生皆依自身的業境投射出世界。

你們兩個人,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雖然一個生活在青島,一個生活在黃島,都在山東,但是你們倆肯定不是一個人,這個毫無疑問。我坐在你們面前,你們兩個在心靈裏面對於謝安朔的體驗、感受、經驗和覺受都不一樣。這位大姐,可能會覺得我非常親切;這位大哥,會覺得老師講得很深奧啊,很難懂,我要認真地聽。

同一個謝安朔,為什麼在你們心目當中變成兩個謝安朔了呢?是因為你們兩個人的心,心被覺知綁架的過程,覺知形成的前因後果不同。你們兩個看到的謝安朔,是你們兩個的心,過去積累的習氣,所折射出來的謝安朔不同的名相,導致了心看到了這個名相的不同。就像玻璃,它本身是透明的。光照過來,光本身是無二的,光和光,不論是橘色的,藍色的,紅色的,黑色的光,它的性質是一樣的。光本身無色,是因為玻璃上的顏色,有黑色,有橘色,有綠色,有藍色,折射出來的光,就會變成了七彩的光。這個七彩的光,就是你們看到的不同的世界。實際上只有一個世界,在你們的心裏面的體驗卻不同,是這樣吧?

也就是說,你們只能看到你們的業力所看到的東西。但是,玻璃上的這些雜塵如果清洗乾淨了,你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世界。我看到就是你看到,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玻璃上的灰塵是什麼東西呢?——想,想陰。

這個想陰,想陰不是人類概念當中的那種想,想像啊,思想啊這些東西,不是。那都已經很粗糙了,那實際上人類的想已經在色蘊的境界當中。我們思想,我們的意識,實際上都是想陰,被色蘊和受蘊綁架之後,已經把它攪拌成泥團一樣的,很粗糙的所謂的低級能量,這個稱為想。就這個低級能量,外道會認為它們很高級:我一想就變出什麼東西來,我的思想可以創造出多麼大的能量和神通來。這個全部都是胡說八道!想陰本身是沒有根的。想陰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呢?不在你的意識。想陰的根本是心靈對自己的體驗。

那面鏡子,那面玻璃原本很乾淨。原本無色的玻璃,折射人的自性光的時候,對光是沒有取捨的。僅僅因為分辨光明的形態,對於光明形成了存在感,存在感就會折射性空的光明,成為光明的形態,分辨光明的存在感,就是三界的頂端,三界的基礎,眾生的“命源”;無生遍滿的覺性純光,透過存在感的鏡子,折射出來是什麼東西呢?是行陰流,就是光明的形態,五色光具有了光明存在的形態,存在的光,就一定有存在的體現,體現就會擾亂對於光明認識的存在感,產生細膩的,對於光明的細膩分別,這就是行陰流,也稱為沙塵惑,細膩不易察覺的迷惑,擾亂了原本整體圓明不動的存在感,存在感對於細膩光明生滅的流動,形成認識,這個認識呈現出對於光明的取捨、明暗、動靜,過去,未來,當下,就此產生。

原本一念錯覺所現的虛空,因為折射覺性,而形成了對於覺性的分別,分別取捨了覺性光明,投射出光明形態,光明被存在感的認識局限,扭曲,形成光明細膩的差異,差異的相續就是行陰流,光明存在的形態,呈現出空間,光明運動的形態,呈現出時間,時空交錯,激蕩,震盪延生,拓展出三界內無盡、無量、無邊、無際的時空;而一切時空的本質,皆是對於光明形態的認識,認識分裂了原本整體的存在感,或者說,存在感對於光明形態,細膩差異的取捨中,在一切因取捨而現的時空錯覺中,都會呈現出存在感的分別,分別就是世界,取捨就是眾生;你的心,確定自己是存在的這個存在感,就是造物主。所以造物主不是在外面,不是祂創造了你,而是因為你的妄想創造了造物主,造物主又蒙蔽了你的覺性,而創造出來了你。它是個迴圈,是你創造了整個宇宙世界,你被你創造的宇宙世界所束縛了,就會成為了宇宙世界當中,不同世界當中流浪的眾生,但是宇宙世界的根本,卻是你自己覺性的迷失,而產生了陽焰的火花。眾生這種陽焰的火花,聚合成海,就會成為三界六道的業境。

文殊菩薩說: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複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你只要破除了想陰,進到行陰流,你、我、他,我們三個人是同一個生命。你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是互攝互用的。

為什麼到行陰流就解脫了三界分段生死呢?因為光中沒有自我。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有的只是對“存在”的經驗和覺受而已。有存在的經驗和覺受,但是卻不被存在的形象所帶動,這是“奢摩他”。解脫了分段生死,你就不會像是一般平凡人一樣生生死死了。反過來講,你觀其他人八萬大劫的生生死死,就像你面前擺著的一盤水果一樣,清清楚楚。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玻璃上沒有顏色,你當然可以看到其他玻璃上的顏色,看得清楚細膩,毫釐不差。

眾生是玻璃上沾染的顏色,扭曲了光芒而形成的色相,你呢,是無色的玻璃,完全透射著自性的光,圓滿而不被那些有顏色的光所帶動,但是這個純淨玻璃所折射的圓明的光,跟有色玻璃所折射的有色的光,光的性質是一樣的。這個性質是什麼東西呢?這個性質就是眾生的佛性。

佛性沒有好壞,佛性不在善惡當中。你能夠說透過無色玻璃的光,就一定比透過有色玻璃的光顯得高貴嗎?光的本身,是沒有區別,沒有取捨的,因分別所現有色光,分別就是沾染玻璃的顏色,或者說,分別即無色玻璃的擾亂;是因為玻璃上的色塵而折射光,形成了善惡對錯、生死輪回,而一切善惡對錯、生死輪回都是因緣聚合、本質性空的。性空的東西你能說它是對的,是錯的,是善的,是惡的嗎?沒有。光中無色,空性無生,本無生滅,圓滿一如,為無分別。

人類看覺者,本能升起神秘感崇拜,似乎神靈代表著無窮的浩瀚,無量的壽命,無邊的法力,無盡的莊嚴富貴,這只是無明心,貪嗔癡所投射出的業境;覺悟者,只因脫離迷幻而認識了當下,而當下即自性清淨涅槃,實相遠離覺與所覺,熄滅照與所照,脫落身語意三業牽引,觀眾生世界為一念空幻,是自性迷失的倒影。

要去在內心深處找到這個自性的光明,首先就要清除內心的染著,就是那個玻璃上的顏色,那些五顏六色的雜塵要把它清洗掉。怎麼清洗掉呢?在貪欲當中去尋找不被貪欲染著的清淨。怎麼去尋找呢?比如說我現在很想喝這瓶水,非常想喝。這個想喝,分為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喝,一個是想。喝是我的身體需要,我喝它無罪,這個叫無記業。就是你做了之後,雖然也是業力因果的體現,但是它不會掛在你的心上,你僅僅在喝它。我“想”喝它,這個就是有為法,這個就會變成我下一世因果輪回的一個緣起。我想喝它,我對這瓶水的名相非常渴望,這個叫貪欲。

如何在一瓶水當中,去覺照你的原本自性呢?你只是去喝它就可以了,不要對它的名相產生貪愛分別和貪欲,那麼這瓶水就變成了養育你生命的一個方便條件,而不至於成為帶動你生命進入輪回的緣起。輪回是心與意的相續。什麼時候你能夠在心和意的相續當中,覺照到內心深處可以觀察心意相續的清醒,卻不被心意相續的污垢所染著的那個清醒,那就是折射在玻璃上的光,完整地就呈現出來了。這個玻璃是什麼東西呢?玻璃就是三界的緣起——存在感,也就是識陰,識陰依行陰流所呈現,就如同存在感一定要攀緣存在的形態,才可以長存一樣。行陰流,就是存在感的表現。

寂靜中觀察心,心離取捨,靜默中融化觀察,離分別即性空,即自然任運;決絕的出離心,剝離身、心、靈自我保護的索取,身心脫落,即不可思議;並不是看到何種震驚景象,而是意識思維,覺受體驗整體脫落,身心靈魂猶如遮擋光明的燈罩脫落,圓明覺性純寂裸然,圓滿周遍,空中無色,脫思慮覺知,故不可思議。

佛教,並不是崇拜佛的宗教。修行,並不是在心中樹立一尊神,以此引導靈魂歸屬的方向;而是,認清心靈深處,此刻最珍愛的眷戀,覺察祂對於心靈的擾亂,擾亂即是痛苦,離痛苦即是喜悅;離舍貪愛,安撫渴望,當心靈恢復到原本自由的純然,解脫驚詫的錯愕即安詳極樂,圓明寂照的明澈清純中,不為取捨割裂的寂靜,無生的圓滿即究竟涅槃;佛教是佛陀的教義,是智者、覺悟者的教義。釋迦牟尼佛當年,他講法的時候,不光是他的弟子在聽,很多外道,婆羅門教,包括很多邪教的人都過來也在聽。聽了之後他們去信受,他們去履行。他們在履行佛陀的這種教義。時間長了之後,我們把佛陀的這些話語總結起來,稱為佛陀的教義,簡稱佛教。

我們內心深處逐漸地去履行佛陀的教義稱為修行。怎麼去履行?佛陀告訴我們,諸惡勿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名佛教。前兩句話好理解,善事,咱們要積極地去履行,惡事不要做。自淨其意,怎麼個淨法?這就需要通過法。通過不同境界,不同階段的佛法教導的義理,去淨化我們思維當中固有的觀念、轉化既有的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來融化心底裏面對概念攀緣而形成的凝固的覺受。當覺受融化,思想意識就接著脫落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疑鄰盜斧”。你們家有一把斧頭,這把斧頭不得了,是花了大價錢買過來的斧頭,你捨不得給別人用。鄰居過來想問你借把斧頭,想去劈個什麼東西,那哪能行啊?開什麼玩笑呢?這把斧頭兩千多塊錢呢!你劈壞了咋辦呢?好了,他沒有借到,他也很憤怒,因為他也很喜歡這個東西,也需要。

過了兩天,斧頭不見了。你就在想,誰會偷我的斧頭呢?只有知道我這把斧頭的人才會偷我的斧頭,肯定是這個鄰居。你看到他了之後,會覺得他的面目就越來越憎惡:這一看就是賊的樣子,這一看就不是好東西。他怎麼這麼可惡呢?然後你就每天想每天想,甚至於半夜想得氣得睡不著覺。這把斧頭是絕版,兩千多塊錢啊!我都捨不得用,你給我偷走了,你這個……甚至於還要把他的祖宗十八代問候一下,他這會遭報應啊,甚至於半夜你都會想要衝過去,把他罵一頓。

就是這樣。一把斧頭讓你的心陷入了仇恨的地獄當中。你見到這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就是賊!他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無一不像是個賊,簡直是太壞了。不行,咱們得報案去,趕快連夜寫材料啊。報案不行的話,那麼跟自己家人商量一下,怎麼去對待這件事情。是去跟他打官司呢,還是找幾個人把他警告一下?我這個也算是為民除害。又是因為你確定他是賊,這個人就真的變成了你心目當中的賊。

直到一個多月後的一天,你在清掃床下面的時候,發現那把斧頭在床下面放著,你突然間知道是自己錯了。你想起來了,那天為了不借給他,你放在床下藏起來了,你給忘了。瞬間,這個人在你心目當中就不是賊了。這就是,你,因為對這個人形成的概念而帶動了你心底裏面的體驗。這個概念的分別凝固了你心裏面的體驗,你的體驗又會促使這個概念不斷地延續,形成了新的經驗,經驗帶動意識不停地相續,相續的業果產生的境界,這個人就變成賊了,對吧?你甚至要去恨他,你甚至要去罵他,你甚至要去找人要舉報他。他百分之百是賊啊!但是當有一天,這個概念分解了:噢,這個斧頭在這兒放著的啊。那麼這個賊的體驗瞬間也就分解了,噢,他是個好人,我冤枉他了。

一個是賊,一個是好人,因為什麼引起?因為分別引起。分別在腦子裏面嗎?不在。分別在心靈裏面。分別在心靈的什麼地方呢?分別在心靈裏面的覺知深處。你覺受到這把斧頭是好的,你覺受到這個人是壞的,你的覺受這個人是壞的和覺受這個人是好的,這個覺受背後“覺性”是一個東西。它沒有好也沒有壞,祂只是“清醒”的確定“存在”而已;祂的清醒被你意識中的概念,和心靈中的體驗,這兩者的相續而成的境界給蒙蔽了,投射出來的業境,展現外界的這個人就變成了賊,一會兒又變成了好人。實際上這個好人和這個賊是同一個人,是你心靈隨意識所現不同的體驗、不同的願望而投射出來你的覺性的分別,而呈現出來了這個人的不同相貌。與他沒有半點關係,與你內在的覺性也沒有半點關係,僅僅與你的心靈願望,和願望攀緣意識形成的境界體驗有關係。業境相續,心意輪轉就是生死。

你們想過沒有?我們這一生,我們活了這麼大,60多歲了,我們沒有一天是真正活著的。我們不斷地在“他是賊,他不是賊;他偷我東西了,他沒有偷我東西”,這兩者之間相續徘徊著。好好想一想,我們內心深處那個覺醒心真正醒來過?我們什麼時候不被你的意識分別和情緒的體驗,不被它們帶動和凝固過?沒有。我們的心,就算是你現在獨處在一間屋子裏面,與世隔絕,你的心意相續還在不斷地去翻起來你對人生這一世的認識、經驗、感受,以及意識思維的、概念的流淌蕩漾:我年輕的時候,當兵的時候,我那個連長多好啊;你說我那時候,要是談戀愛的時候跟那個男人在一起,我這會是什麼樣的日子……你沒有一分鐘,沒有一秒鐘你的思慮是停止的,你沒有一分鐘,沒有一秒鐘你的內心是解脫情緒體驗的覺受的。

反過來講,情緒體驗和記憶概念的相續牽引心識,心識對於意識體驗的分別就是你自己。你就被你的概念的意識和覺受這兩者的相續所活著了。我們的六根也是如此。我看到這個,看到那個,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並不是你喜歡了這個外界的什麼東西,而是你的心取捨了你六根的體驗而形成了對六根的覺受。心如果不去取捨六根的話,你眼睛看到東西,你卻僅僅是看,卻沒有看到。就像現在一樣,我坐在你們面前,你為什麼只能看到我,而看不到電腦,而看不到你電腦背後的牆和桌子。為什麼?你應該同時看到的。你為什麼只看到了我?

因為你內心裏面取捨的是你心裏“願意”取捨的,或者說是你的內心被願意取捨的這個“覺知”綁架了,而體現出你所謂的看、聽、聞、嘗、觸,意。我們生命,我們真正的生命就被五蘊——色、受、想、行、識,給綁架了。我們真正的生命就被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給分裂了。真正的賊子,真正的強盜,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意識和心靈色塵的相續。自我是生命最大的敵人。

你的靈魂,是你真正的心底裏面那個最本質的心靈的覺知。你死的時候意識是不起作用的,意根不起作用,意根就像手一樣的,手能抓東西,意根能分別,僅僅是分別,它本身並不是動機,你內心裏面沒有分別的願望,意根不會去分別的。你死的時候,意根失去了分別的作用,你的心靈的覺知,就是你的靈魂,覺知就會被你平常形成的體驗、習氣、感受和細微的攀緣的願望所帶動著走。

所以說,我們要從敵人的綁架當中,從賊的偷取當中去尋找被它們偷去的東西。什麼東西呢?我們自性純澈的圓明覺醒。怎麼樣從他們的手中奪回來呢?去觀察你的貪欲,去覺醒你的煩惱,去在你最不敢觸及的自尊心當中去破除自我,在你最捨不得放下的自我貪戀當中去勇敢地佈施。放心好了,你死不了的。就算是把你最心愛的東西給別人你也死不了,死去的只是你的執著。別人罵了你一頓,別人打了你一頓,你對別人的那種仇恨,只能讓你陷入地獄,而對對方是沒有任何損傷的。在別人罵你,別人打你,別人侮辱你,別人誹謗你的時候,你還是能夠為他考慮,能夠放棄自己的尊嚴,放棄自己內心裏對自我的名譽和心靈體驗的愛護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是對生命最大的愛護。

為什麼呢?外界沒有一個罵你的人,是因為內心覺受了對自我的肯定感,才會出現一個對你評價的人。如果你對自己完全都能夠放下,完全都能夠捨棄得了,你對自己根本不喜歡,你把你自己視為六道輪回最大的魔羅的時候,你就不會渴望外界有人再說你好。為什麼呢?說你好,你信受了這個好,它會成為你輪回的開始。說你不好,你信受了這個不好,氣恨,那是你地獄的開始。原本你的心靈就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自我。我們的心靈原本是猶如虛空一樣,是空性無所掛礙的圓滿,是包藏一切宇宙色塵無處不在的清淨本如。

為什麼要將後天形成的,這些心性色塵因緣所現業果當成自己呢?為什麼要將整個大海上偶然泛起的一粒泡沫視為大海本身呢?咱們把話說到底,為什麼不去做佛,不去做莊嚴如來,而去當一個輪回生死的幻滅眾生呢?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懂法義,我們沒有地圖,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只能被我們心靈累世相續的妄想,所形成的因果業境,無助地被它們所選擇,被它們所活著,被它們所呈現業境,被因果業力帶到一個一個無窮盡的世界當中去,輪回生死,永無解脫。這是件極其可怕的事情!哪怕你下一世是皇帝,依舊會有做乞丐的時候,哪怕你是造物主,依舊會有當畜生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錯失佛法!佛法在哪里?佛法在你心性深處的出離心之中。

學習外道和邪法的人,他們的基點是錯誤的,他們的基點將人類的意識分別心當成了主元神。換句話說,就好像一個犯人,將鐐銬當成了自己,在不斷地圓滿主元神的時候,就在你的鐐銬上面不斷地加鎖鏈,加螺絲,越擰越緊,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個鐐銬無論再完美,它依舊是束縛靈魂的東西,你依舊得不到自在。因為邪教徒想要得到的那個自在,一定是建立在對比,獲得,高高在上的自在,這種自在,本身就是鐐銬靈魂的枷鎖。

我要拿起這瓶水,我要調動我的身體,我的心裏面對這瓶水有願望,我要調動我的意識,意識控制我的身體才能把這瓶水拿起來,所以這瓶水就成了我願望和緊張的對境,我的心因為對這瓶水的拿取、取捨而形成了我心底裏的緊張,這個稱為外道邪教。你們的緊張感是因為內心確認有一個果位可以得,才被一個可以得的幻想而凝固了心形成了自我,這個就是邪教。我的教法是:把這瓶水放下來。因為這瓶水是你內心貪欲的呈現,把內心裏面對這瓶水的貪欲和執著心放棄掉,你死不了的!這瓶水你依舊可以喝到,可以維持你的生命,沒有關係的。你既然相信有佛,相信有十方如來的加持,你就相信你的生命、你的靈魂是不死的。你既然相信你的靈魂和生命不死的話,那麼就要為你的靈魂和未來塑造一個好的環境,怎麼塑造?通過放棄自我的貪欲而呈現出來自性的清淨,清淨業折射你的自性,那就是天堂,包括阿彌陀佛的世界,一切諸佛的世界,都是修行者的清淨業折射自己的性光,而形成的覺性世界。祂是圓滿的,祂是沒有生死輪回,祂是不會有人世間的這些煩惱欲望的煎熬和痛苦的。

釋迦牟尼佛說過的,順著圓通根修,和不順著圓通根修,相當於一天跟一劫的差別。一劫是什麼概念?佛教裏面對物體長度有這麼一種描述,把它稱為一由旬(注:梵語中一由旬相當於一隻公牛走一天的距離,大約七英里,即11.2公里),就是那麼長寬高各為一由旬的立體邊界的那麼一個大石頭,每隔100年,你用一條絲巾,在上面輕輕地擦一下,直到把這個長寬高一由旬的這個大石頭,把它擦沒了,一劫還沒有過去,你知道嗎?但是如果你順著佛法的究竟義理修,外道修行一劫的時間,等於你在人世間修行佛法一天時間的功德,一天時間的成就。

什麼叫圓通根呢?返觀內視。覺察自己的心意,覺察自己的煩惱,覺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帶動心靈當下的體驗。當你能夠在覺察當中,能夠覺醒這些煩惱的本質,是內心的攀緣和貪愛,從此把攀緣和貪愛的根本——就是我很愛這個東西,我恐懼這個東西,把這個恐懼的對境,先去包容它,先去接納它。當你接納了你的恐懼,接納了你的仇恨,接納了你的煩惱,接納了你的貪欲,你就不會被貪欲、煩惱、恐懼所帶動的時候,你會發現,恐懼、貪愛和煩惱的本質,僅僅是心靈自己的妄想,它是想出來的,它並沒有實體。妄想消滅了,攀緣妄想的心,當下也就會融化,柔軟,清淨。那個就是你覺性的展現,那個就是你在一步一步地脫離生死輪回。

真理,即如來究竟義,祂可以還原我原始的自性,還原的過程就是自我不斷地同化真理,以真理的角度去認識這個現有自我的過程。認識了現有的自我,現有的自我分解了,佛法的義理,法義也就分解了。分解的當下,法我皆空,就是圓覺。你的自性就會裸然現前,那就是十方三世如來,你隨順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眾生的煩惱,所現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主尊——如來。

沒有一個真實的佛可以讓你成就。我們所說的如來,用人類來看,是一個很偉大,無所不能的神,祂只不過是我們妄想業力所現的因果而已。因為有我們的所謂自己,才會現如來的極樂世界。當內心深處,將構成自我的一切妄想、習氣,全部能夠清淨、割捨、離舍乾淨後,心離我相,就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遍滿虛空,十方三世,微塵佛土世界,只不過是我們的覺性折射本覺自性,所現清淨業,整體宇宙即如來清淨業之體現,佛國世界,是覺性折射自性而呈現出清淨業之圓滿,隨順清淨,圓覺十方稱為佛土;一切世界皆是因緣聚合的,包括佛的世界。當證到佛果的時候,諸佛隱退,自性包藏宇宙,滲透微塵,是周遍世界,無形無相,當下清淨涅槃。微塵眾生無量心都是你,你以任何一個眾生的思維心、煩惱心、名利心、欲望心呈現,在一切心意相續中,無取無舍,在所有因緣聚合間,如如不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是名如來。

所以說我們真正的修佛,就是在尋找著我們真正的自己。怎麼去尋找真正的自己呢?破除內心當下的貪欲,離舍貪欲相續的妄想,妄想的當下,妄想的本質就是佛性的圓滿。

這個宇宙當中只有一尊佛,這尊佛,就是你自己。你見到你自己原始的面目,一切佛都是你,你以一切佛呈現,一切佛都在表現你,世界是自性的表達,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迷茫,在妄想相續中所現的煩惱。

什麼叫度盡煩惱呢?眾生在哪里?眾生不在外界,我們內心如果沒有我執,清淨內心的煩惱,外界是沒有眾生的。就是因為我們心裏有了煩惱,我們心裏有了貪愛,有了執著,心被貪愛和執著綁架,心形成了對自性的確認,這個分別就是我們自我的緣起。因為確定自我是存在的你才會去維護這個自我,升起了貪嗔癡慢疑,升起了虛榮,升起了虛妄,升起了恐懼,恐懼即無明,無明即三界。沒有希望你就不會有恐懼,而虛妄和恐懼的源頭是因為你認為你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存在。心在維護這個自我的時候,自我就會帶動心,不斷地把心靈的煩惱和色塵塑造成為不同的因果,那個就是你的六道輪回。

什麼叫出離生死?出離煩惱就出離生死了。當你看清楚你內心的貪欲的本質,是你覺性的疲憊的時候,放棄貪欲,覺性就從疲憊當中復蘇了。當下你的內心沒有煩惱的時候,外界一切眾生都是你,都是你的化現,一切眾生都是你的體現,你無所不在,又無處不在,那個才是如來,那個就是你們未來圓覺的時候的狀態。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你,你以十方三世一切佛展現你的自性的智慧,你以十方三世無量微塵佛土的眾生,呈現你累世劫的迷茫和煩惱。眾生是我們內心煩惱的投射,當你內心解脫了煩惱,外界的眾生皆是諸佛。

世界因緣都是我們自心現量的產物,我們要通過現象看到心,通過對心的觀察,看到現象的根本是心靈的錯覺,通過對錯覺的覺醒,來熄滅內心的妄想,那麼妄想本身就是我們成道的資糧。

所以說,一切正法修行,皆因出離而成就;一切外道邪法皆因索取而墮落。我們就是因為習慣了索取,而被索取凝固了身心,將自己鎖在了痛苦的妄想當中徘徊尋找。因為我們最大程度地在捨棄、消融、淡化、放棄這個自我,這個自我放棄的當下,就是你的本覺如來清醒的圓滿。佛不在天上,佛在你的身心深處,那是你原始的自己。只要你破除了現在虛幻的自我,你就是圓滿的如來。離幻即覺,幻本身就是覺。因為幻是性空的,覺本身也是空性的,空不異空,空中無色是為圓覺。

修行者猶如流浪很久的孩子,要回到如來的懷抱,我們的家,就在我們當下的心念當中。因為心攀緣了意識,意識概念牽引心識,心隨業往,而流浪在六道輪回的生死當中;我們不會相信身、心、靈魂不是自己,因為我們被身、心、靈魂所綁架,被相續輪回的時間太久了,已經遺忘了純明無掛的圓滿聖容;我們因為心和意接受了邪教,接受了外道的言論,而將我們墮落到地獄當中;我們的心,接受了這些真誠、善良、寬恕等等美好的標準,把我們的靈魂牽引到天界中,但是那一切都不是我們究竟的家。我們究竟的家,就在心意相續的當下,覺察心意當下的清醒當中,那是我們真正的家,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家。

自性原本具足,未曾離舍,於刹那間亙古,於生滅中不動,是名“自在”;觀自在,即覺醒內在佛性,返觀欲望深處的動機,於動機深觀背後的經驗,於經驗中分解體驗看到分別,於分別中尋覓分別主體,當分別的主體,熄滅所分別體驗,體驗本質即是幻覺,幻覺無根,無有生滅處,幻覺本空,離幻即覺,無生即裸然明澈圓滿。

整個人的修行過程,就修的一顆心,什麼心呢?出離心。沒有出離生死的心,談不上修行!今天就算是受了三壇大戒,燙了九九八十一個點點,渾身燙滿,沒用的,現在就是穿上舉世名貴的袈裟,沒有任何意義的。出離生死視為出家,生死在哪里?生死在自我愛護當中,什麼時候能從自我的愛護,自我的貪欲,自我的恐懼當中徹底釋放這一切,從自我的保護和自我的索取當中,能夠看淡、能夠釋放、能夠接受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一切的接受和釋放當中,當下安定祥和,心地清澈圓滿,不隨接受和釋放所困縛的明澈清純,那就是你的佛性,即覺性本初之圓滿。

佛性也不是永恆的。佛性就是覺性,是圓滿的光明,無生的空性;大概描述一下覺性。識陰分解,無明消散即圓明十方的覺性,無生即覺圓滿,就入了佛地,但是還沒有成佛,是入無生法忍,八地菩薩以上,是自性明覺於貪嗔癡三毒中綻放,卻無染貪嗔癡三毒名色,出離煩惱即出離三界,於煩惱欲望中,無染無掛,無生圓滿是名覺性。覺性被存在感蒙蔽固化,形成識陰、識性折射覺性光明,所現虛空、光明、時空、世界,幻業相續,貪欲聚合所現眾生,眾生別名即貪欲,世界別名即無明,無明煩惱稱為三界。覺性,每個眾生都有,要是離開覺性的話,眾生就不可能存活,眾生即是覺性的迷失。我們所說的生命,皆是覺性綻放的光影。

眾生的覺性,我們怎麼去感受祂呢?就比如說,你沒有碰到佛法之前,你會經歷迷茫,會對人生產生困惑。這種困惑,就是你的覺性通過你的意識在尋找祂的出路。如果你的覺性是睡著的,我們不會感覺到困惑的,我們會覺得人世間很真實,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真實,這個自我很真實。那些修行的人尋找什麼真理,尋找什麼生命意義的人,那個就是吃飽了撐的——你看這個傻子精神病。

就是只有覺性醒著的人,他不滿足于人世間這個現有世界,他在人世間現有世界當中得不到能夠讓他清醒,能夠讓他滿足的喜悅,他才會通過你的思維和心態去尋找,這個尋找就是覺性的迷茫和困惑。

在你學法之前,在你修行之前,你會尋找人生的光明,人生的意義,想尋找人生的出路,這就是你的覺性在逐漸地醒過來了。在學法的過程當中,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的覺性在與法相應,突然間覺得內在好像什麼東西被觸動了——是這個意思,是這個意思。這個不是你的思維懂了,也不是你的體驗攀緣了什麼欲望感受,而是源於你身心內在的一種,很深層次的一種…… ,我用個什麼語言去形容它呢?叫確定感。

就好像是我過去見過光,後來進到黑暗的一個世界裏面去,多少千年,多少萬年,我都沒有看到過了,我已經把黑暗的相續當成了永恆了。但是當我偶然間透過一絲縫隙看到一絲光的時候,雖然光不明亮,但是我內心裏面確定,那個東西是對的,是,就是祂!這個黑暗並不是真實的,因為我很久沒有見到光了,所以現在猛地見到祂的時候,我雖然不能完全瞭解祂是什麼,但是內心深處有一種清澈無比的確定感,那就是你的覺性。你今生感覺找到了佛法,僅僅是你通過佛陀的智慧法,看到了你自性本覺的倒影。

因為一切法都因覺性而生,一切法都在破除覺性的迷幻,當所有的迷幻消失了之後,法、覺、迷幻,這三者盡皆寂滅,那就是周遍的如來,也稱為道。那個就是我們真正的自己,那是我們過去的自己,也是我們未來的自己,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走向祂。

祂,通往祂的道路在哪里?在我們心靈的貪欲煩惱當中。我們清除了心靈中貪欲煩惱,我們出離了自我的欲望和觀念,我們就見到了自性妙明的如意圓覺。那就是證果了。

祂無雜無色無味無相,祂隨緣而起,隨緣而滅,無生無滅,無處不在,這是覺性。覺性是通往自性的道路,因為自性困頓,一念妄動,才會升起來覺性的圓滿。覺性是自性所投射,自性無法言說,一切言說皆是自性的迷惑,自性無法觸及,所有觸及皆是自性的業障,自性無法覺悟,覺悟的最終,就是自性最初的倒影;知道的一切,都是為了走向解脫知道的束縛;實相中沒有知道,只因一切知道的途徑皆是煩惱,一切所知道的內容,都是錯覺所困擾;因諸法不可得故,諸法皆是佛法,因諸相性空故,諸相皆是佛相,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故,諸心皆是佛心;一切成就,皆因解脫所成就的幻境,所有智慧,皆是因為破除法相而成為正法。

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生死,寂滅原無法,因為解脫一切分別,故熄滅所有煩惱,煩惱體性本空,性空無生,無住,無掛,隨順清淨,圓滿如如稱為寂滅。寂滅法又可以稱為圓覺法,可以稱為佛法,因為祂跟十方如來,所講的一切諸佛的心意是無二無別的。在什麼地方去尋找佛呢?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對自我的愛護,對自我的分別,對自我的體驗,在自我當中,對自我的維護當中去尋找佛。放棄自我維護的當下,那就是如來的慈悲。

要成佛就必須證到覺性。就像我們爬樓一樣,有個梯子,覺性是梯子最上面的一格了,梯子往上就沒有了。什麼時候你爬到梯子的頂峰,梯子就會變成了障礙,放下梯子的那一刻,沒有一個可成就的你,消散自我自然展現成就;沒有一個永恆不滅的佛法,煩惱熄滅,諸法即是幻影;無所得處亦無所滅,清淨圓滿具足十方,修證即是迷茫;修證只是將迷失祂的顛倒還原,還原顛倒,自然無顛倒可以形容,因此,身心脫落,法我皆空,因此,法無定法,圓覺寂照;生滅即佛法,因果即佛法,眾生皆是佛;無法言說的清醒,周遍一切的寂靜,隨順一切的圓滿,遠離作意的自在,在一切污垢中如如不動,極樂的喜悅,無生的圓滿,清淨的本來,那稱為如來,就是圓覺的佛。一切眾生皆是你所化現,一切眾生見到自己原始的本性,祂就是你。為什麼講:“眾生即是迷失的佛,佛即是覺醒的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