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道論德

【文】: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譯】:天下的人都認為我與別人大大的不同。唯有我的大智慧所以與常人不相同。如果相同則我與一般人一樣只能善用一些小聰明罷了。

【文】: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我提倡做人的原則和法寶有三,並堅持長久地做到。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樸正直,第三是謙讓不敢成為天下人的排頭兵。

【文】: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慈衛之,天將救之。

【譯】:慈愛雖然柔弱卻能產生出勇氣;儉樸雖然甘苦卻能積累有餘,廣博智慧;不願意衝鋒在前謙讓在後,卻能成為棟樑之材而得以長期存在。

【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譯】: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死,長壽的約佔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佔有十分之三;本可長命卻妄自行動到達死路的,也佔有十分之三。原因在哪里呢?是因為人類重視他在人世間的生存要拼命享受來滿足他各種欲望及至奉養過度,反而使他不能長生。

【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譯】:死就是生,人類的血肉之軀已死靈魂則生。老百姓命賤明明不害怕死亡,為什麼統治者卻偏偏用死亡來威脅恐嚇他們呢?如果使人民常常害怕死亡這真是值得奇怪的事,那麼我就秉執權杖殺掉那些常常高壓恐嚇人們的統治者,看哪個還敢這樣!

【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譯】:當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苛政暴行時,天下就要大亂了則大的威懾力量到來了。所以統治者不要威脅人民的生存,不要壓榨人民的生活。只有這樣人民才不會厭棄他。只有德政,人民才不會討厭他簡陋的居室,不悔恨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也只有不感到厭煩才能不厭棄自己。

【文】: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由此可見,聖人自己知道自己的品德而不自我表現出來,自己尊重自己而不自我顯貴擺弄。所以捨棄那些不好的德行而留取那些好的品德。

【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調解人們心中所懷的大怨恨,必然還有殘餘的怨恨,這怎麼可以作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行為和準則呢?由此而言,聖人治理國家秉承著上天的告誡,而從來用不著去責罰於人民。就象有德者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無德者就象收稅人一樣嚴厲刻薄。自然法則不分親疏,總是把善果報應善人。

【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譯】:治理人類的行為和做事上天沒有不如此吝嗇即愛惜節省智力。也唯有愛惜節省智力,才能早些恢復原來的修身養性;早些恢復修身養性謂之行善積德;行善積德那麼就沒有什麼不被克服;沒有什麼克服不了就能達到天地的根源所在;達到根源就能打開天門,打開天門後沒有什麼不清楚了;無所不知則知太極有一個神居的領域;神居的領域的根源就是長久生存的地方也是人類嚮往的根本所在地;它是那麼的深長久遠,根基牢固,是修煉才能達到的神聖之所,也是人類長生久視的天極所在,客觀規律的發源地。

【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者,斯不善矣。

【譯】:天下的人類都認為美好美麗的東西不是實質的美而是虛幻的表像美,其實是最醜惡的,因為它為迷失人的心志。都認為善良有作為的東西不是實質的善而是人心叵測虛假裝出來的善良,所以是虛偽的面善。因為人類早已失去道的本質,不遵守物質生成運動的客觀規律久矣。

【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譯】:所以,有的東西是從無中生出來,無的東西存在於有的東西裏,困難來自於簡單的事物,簡單的事物積累變成了複雜困難,接短為長截長為短,高和下互相傾軋,音和聲互相附和,前與後互相跟隨,事物的本質產生現象,而現象與本質互為因果相互轉化。所以,富貴是以貧賤為根本即無貧賤也無富貴而言,貧賤的能發展成富貴的,富貴的也能變成貧賤的,同樣高大的東西是以低下為基礎的。

【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譯】:凡是翹起足趾尖使自身升高的多半站立不久;凡是跨著大步快步行走的多半不能堅持多遠;自己好表現聰明的反而不見得聰明;自以為是的人他反而不受到表揚;自己誇張自己功勞的反而使人生厭而淹沒他的功勞;自己炫耀自己能幹的人反而他的能幹不能維持長久。

【文】: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所以,按照客觀規律來看,這些行為和做事都是現象而非本質的是多餘無用的。自然萬物也非常憎恨這些行為和做事,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不會處在這樣的境界中的。

【文】: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譯】:古人所說的彎曲就能達到圓滿成為圓圈而無始無終而保全的哲理並不是虛言而用來欺騙人的啊!只有誠心修煉達到圓滿而全一而回歸到宇宙間生成運動的客觀規律上來,那麼就無始無終循環往復。彎曲就會保全,邪屈就會伸直,低窪地就會積存雨水而充滿,破舊的就會被新的替換,看起來很渺小東西其實內含非常強大的生命力,看起來掌握很多的東西有豐富淵博的現象智慧就會被迷惑而喪失了心志。

【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所以,有道德修養的聖人懷揣著全一的理論成為天下的楷模。自己不顯示聰明讓別人體會到所以是大智慧;自己不自以為是讓別人發覺所以是值得讚揚;自己不炫耀自己的功勞讓別人感覺到那才是功德無量的;自己不矜持驕傲讓別人感受到那才能長久得到尊重。正因為他達到無私無欲與世無爭,所以天下的有私心爭強的人沒法能夠與他相爭。

【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譯】:長江海洋能夠容納百川之所以能成為天下所有河谷的王者地位的原因,是因為它比任何一個河谷的位置都要低,水往低處流,因此,所有河谷的水,最後都會聚集到江海裏去,使江海變成最偉大的地方。同樣,只要善於放低姿態,放寬胸懷容納不同意見就能成為王者地位。

【文】: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累,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由此而言,聖人即使不得不在萬民的上方時,言行也會非常謙卑低下;要想獲得人民的尊敬,必須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由此來看聖人在人民之中不會使人感到有壓迫感,更不會覺得煩惱,即使在前方而人民也不會覺得有所妨礙。由此可見天下的人不但會一致擁戴聖人還會遵循聖人的教誨堅持修身養性而樂此不疲。這是因為聖人修養的德性已達到無為不爭的境界,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相爭的。

【文】: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由此而言,治理人類的聖人必須處謙卑低下放棄自己的一切私欲才能得到擁戴而在前領導群眾而生存。並不是他沒有私欲之心,是因為他扔掉了一切私念變得大公無私,並遵守客觀規律行事做人反而能成就他的私心即名聲遠播而留芳千古。

【文】:希言自然: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譯】:極少數人說自然萬物時:天地尚且不能長久地存在自然萬物,何況人類呢?是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客觀表像,所以,大風再吹也吹不了一清晨,急雨連續下也下不了一整天,就是他們最好的證據藉口。誰能做到這些即產生這種客觀表像呢?是天地的陰陽之氣交媾而形成的。

【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天能長期存在地能永久生存。天與地為什麼能夠永遠存在而不衰滅的原因,那是因為天地都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有所做為,所以才能長生不息。

【文】: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譯】:所以,研究宇宙本質自然客觀規律的人會相聚在一起;講究修身養性博愛之心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喪失了道德的人也會相聚在一起,是所謂的志同道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與瞭解宇宙本質客觀規律的智慧者在一起,那麼你也將得到這些道理;如果與講究博愛之心的人在一起,那麼你也將得到博愛之心;如果與喪失了道德的人在一起,那麼喪失道德的行為你也會得到,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潛移默化的影響啊。

【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譯】:有作為而認為沒有做什麼,那麼有事也會無事,有味也會無味而甘願。對於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不滿,要用博大的愛去感化他。

【文】: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譯】:解決艱難的事情要從它的容易處入手,做大事的要從它的細小之事開始;世界上困難的事情要解決必作書論易,易為《易經》,化難為易理;世界上的大事要解決必論章節作細緻的入手。

【文】: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由此來看,聖人從來甘處為下不自以為大,反而能成就他的偉大得到世人稱讚。凡是輕易許諾答應別人要求的人,多半是不能信守承諾而違約的人,容易的事積存多了必定堅難跟著增多。由此可見,有才德的聖人對處理各種問題先從難事關鍵入手,最終也沒有困難的事啊。

疏:

人道論德敍述的是人事方面的治理方法,老子提出了三個做人的原則:一為慈愛胸懷,二為儉樸正直,三為謙讓居下。並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肯定了這三個做人的原則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所提倡效仿的典範。

一般人往往為了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從而違背了以上三個做人的原則,成為不可救藥病入膏肓的勢利小人。一方面是對本質智慧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便來自統治階級的欺詐以利欲誘人。以利欲誘人其實質也是對本質智慧的無知,不只過這是高階層的盲點,平民百姓在古時很難受到教育而對本質智慧的無知則還情有可原,高層的無知那是危害性極大的,在不知不覺中違背了客觀天道無為不爭的運行規律,從而自掘墳墓引導人們走向毀滅還不自知,最為可悲可歎。

也由此說明,統治人民治理人事的利害來源於上方統治階級的政策如何,講究的是否是縱欲而爭名奪利,有為貴賢,還是抑制欲望而引導人們自身修煉而至長生久視。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個時代人類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引導是否是符合客觀天道還是違背客觀天道,唯一檢驗的原則是客觀公正,無為不爭,而這恰恰又是老子《道德經》貫穿一氣的總體法則。

長生久視之道,歷來對它眾說紛紜。我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說,從小範圍上講究的是人類怎樣達到無私無欲,無為不爭與客觀天道合一的修身養性之術,亦是長壽安康的訣竅。天人合一歷來是古代高智慧者提倡和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從大範圍上講究的是整個人類發展史是怎樣遵循客觀規律,從而達到永保和平安祥,長治久安的法則。也是不使人類落入因果迴圈輪回報應無窮無盡的鎖鏈之中的方法,從而達到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能永遠地保持下去,也不會出現人類自身毀滅自身的悲劇。

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表(外在)、裏(內在)二個方面的真諦,即現象與本質兩個方面。而且現象與本質互為表裏,互為因果。人類對事物的發展在認識上往往是片面的,很少人能全面地客觀地瞭解事物發展的相互關係。從而,人道運行規律總是違背公正無私,無為不爭的天道行運規律。

由此,人們往往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易走極端的人道規律又時時受制約于客觀天道規律,在客觀天道規律的制約下,事物的發展趨向就會在達到一定的量變關係時產生質變飛躍,因果關係就會相互轉化。

由此可見,過去一致認為美好的東西走向極端就會變成最醜陋的東西,認為善良的行為走向極端時就會變成虛偽裝飾出來的善良,仁義禮儀等就是這樣產生的。內在本質醜惡的東西有時會以優美的外表呈現出來,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者,斯不善矣。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因為人們往往會被虛幻的表像世界所迷惑,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違背了客觀天道無為不爭的行運規律。

對於人類自身來說也存在著表裏兩個方面的認識。老子的《道德經》講究得是注重人內在的本質智慧的修煉,從而達到與天齊一,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天人合一,無為不爭。

由此,抑制人類的各種欲望,清靜寡欲,慈愛儉樸,公正廉潔,謙讓居下成為了老子立論的依據,而這恰恰與現人類的發展行運規律相反。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人類重視世界的表像美,為自身這外在的軀殼謀求更多的利益,於是,如何使自身安逸舒適,如何使自身衣冠楚楚,塗脂抹粉,如何裝飾外在的華麗堂皇,現代工業文明更是變本加厲,搖旗呐喊,在虛榮心功利心驅使下做著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良行為。在這種前提條件下的所謂美和善如何去定論,不難想像那是一種人心叵測的美和善。

所以,作為有道德修養的聖人總是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做,順應天道,無為不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自甘謙下,用博大的胸襟去感化一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德的修養同一自化來自于人類自身崇尚的風氣,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由此,作為引導人類修身養性的聖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則就來得那麼的難能可貴。

注:

1)肖:相似,相同。(2)細:細小,小聰明。相對于大智慧而言。(3)三寶:三個法寶,做人的原則。(4)持而保之:永久地保持著,不使失去。(5)慈:博愛胸懷。(6)儉:勤儉樸素。(7)不敢為天下先:謙讓,不與他人爭先。(8)廣:積累有餘。(9)器長:有用的人才,永遠存在。(10)出生入死:自出生到死亡。(11)生:健康長壽的。(12)徒:方面。(13)死:短命的。(14)動之死地:妄自行動到達死路的。(15)生生之厚:重視生存,自身奉養過度。(16)狎:侵蝕,憂煩。(17)和:調解。(18)左契:左為上,契為告誡文書。(19)徹:清楚明白。(20)嗇:小氣,愛惜節省,這裏是指對智力而言。(21)無不克:沒有什麼不被克服的。(22)極:天地的根源,太極。(23)母:來源。(24)根深蒂固:如樹林般根大深厚,結蒂牢固。(25)道:道理,訣竅。(26)企:以足趾尖站立。(27)跨:大踏步行進。(28)自見者:自己好表現自己的人。(29)自是者:自以為是的人。(30)彰:表揚。(31)自矜者:自我誇耀才能的人。(32)餘食贅行:多餘的食物,累贅的行為。比喻多餘無用的行為。(33)曲則全:彎曲從而得到保全。這裏是指處事之道,俗話說的委曲求全則同一意思。(34)虛言:不切實際的廢話。(35)誠全:誠信而達全一。(36)枉:肆意而行。(37)窪:低下之地。(38)盈:充實,滿。(39)敝:破舊。(40)惑:不清楚,迷惑,迷惘。(41)抱一:與天齊一,天人合一。(42)式:法則,模範。(43)百谷王:山谷之最深大者。(44)上民:上是對長輩尊敬,上民是使人民對我尊敬。(45)言下:謙讓恭敬的言辭。(46)先民:站在人民的前頭,領導人民。(47)聖人:有賢能的君主,一般通指統治者。(48)累:重負擔。(49)自生:如生物一樣地出生成長。(50)後其身:把自身的享受放在後面。(51)外其身:把身置於享樂之外。(52)成其私:為名為利是人的私欲之心,成其私,即使他成名而得到享受。(53)希言自然:極少數人論述萬事萬物的本質的時候。(54)飄風:四處飄蕩的大風。(55)驟雨:急時有密有大的雨。(56)同於道:與道同化。(57)失:放棄,丟失。(58)為無為: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和成績是有所作為的。(59)事無事:以做到無事而成為工作的重點。(60)味無味:以香甜鹹辣的氣味淡化成無味一般,即不往心裏去從而受到誘惑。(61)大小多少:比作任何環境之下。(62)易:這裏是指《易經》,中國遠古文明遺留下來的最高本質智慧,是客觀天道的行運規律破譯的叢書,能解千古難題。(63)輕諾:輕口許下的諾言,即隨便答應人家的各種要求。(64)寡信:很少能遵守的信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