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土色尋找墓穴

盜墓賊通過觀察挖出土壤的顏色,基本上就能判斷出地下是否有古墓,古墓是什麼年代的。一般人都會覺得,這太神了。其實,一點也不神,盜墓賊的所謂“絕技”完全來源於其盜墓經驗。即便一天沒有盜過墓的人,看了下面的介紹也明白個大概。

《清稗類鈔·盜賊類》記述的一個叫焦四的盜墓老賊,便是“觀泥痕”的高手。 “觀泥痕”,就是觀察土壤的顏色,這本是北派盜墓賊的看家本領,當然也是盜墓的入門技能。

棺材下葬後封土時,使用的往往是特殊土壤。即便墓最上面回填的原地土壤,也因挖坑時不同層面的土混到了一起,而造成了不同的土色。這種土,有個術語,叫“花土”,也有人叫“五花土”、“大花土”,如果發現了“花土”也就找到了古墓的線索。

秦公一號大墓就是因“花土”的出現而被找到的。1976年,一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裏,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牆。鏟出的黃土有的土塊顏色很雜,與其他地方的土色明顯不同,有黃有紅,土裏還夾雜著不少碎石子,土質非常堅硬。

 趙姓村民閒談中,提到了這件蹊蹺事,正巧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前來調查,憑經驗初斷,這地下有東西。不久,考古隊趕來實地勘察,果然是一座古墓,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古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秦景公被找到了。

由於“花土”容易暴露目標,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種方法,就是挖葬坑時,將挖出的土按先後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時再反過來回填。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個也沒有發現,這與秘葬有直接關係。在秘葬時,蒙古人將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塊。土塊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槨下葬後,再按原位置將土塊放回。

這樣處理後的墓葬,即便北派盜墓賊擅長使用的“洛陽鏟”,也無法發現異常。

但漢族人就沒有考慮這麼遠,似乎不拘小節。不只不秘葬,還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墳頭讓人看著。這種有意無意的大意,給盜墓賊提供了極好的盜墓目標和機會。

如果看到“花土”,探針或洛陽鏟下去,再看到白膏泥,那下面有古墓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

白膏泥,學術名稱是“微晶高嶺土”,是一種極純淨的黏土,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分佈,但以江西景德鎮高嶺的白膏泥品質最好,故名“高嶺土”。高嶺土土質細膩、濕潤,粘性十足,最顯著特徵是滲水性小,是上等陶瓷生產用土和化工原因。景德鎮的陶瓷聞名中外,就是因為它的土好。

 高嶺土為什麼又叫白膏泥呢?因為這種土潮濕時呈青灰色,故稱青膏泥;曬乾後則呈白色或青白色,才稱“白膏泥”。

經現代科學檢測分析,白膏泥由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以及鈣、鎂、鈉、鉀等氧化物組成,因為粘性大,分子緊密,有神奇的防腐效果。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白膏泥這種特性,秦漢時期的大型墓葬很少不用白膏泥的。

 如果當地沒有白膏泥,則用石膏、石灰來合成,人造白膏泥,也相當管用。

現在大家一提盜墓就想起洛陽鏟,這種鏟子為什麼這麼神?就是容易帶出地下土壤。根據所帶出的土質顏色,特別是帶出了白膏泥,簡單分辨一下就可斷定底下有古墓了。

有經驗的盜墓賊,還會聞一下花土和白膏泥散發出的味道。味道重的,下葬時間可能越早,反之相反;再加上每個時代所用葬具材料和白膏泥成份的差異,所形成的氣味也不同,據此就能判斷出是什麼朝代的墓葬了。

從地表植被判斷古墓

我的前面的博客中,聊了“盜墓秘笈一:如何根據土色尋找墓穴”。這種方法是配套使用的,在決定打探洞之前,也就是下洛陽鏟之前,還有一個觀察的過程:即如何從地表植被來判斷地下是否有古墓,這是盜墓賊必須要學會的。試想,青山處處埋屍骨,總不能隨處打探洞吧,像野外地質勘察一樣隨便動土,那不早被人發現抓住,還能容你去“探地雷”?

前面博文說到的清末南派盜墓高手焦四,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的絕招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絕就是“看”——“觀草色泥痕”。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個字,但其技術含量卻十分豐富,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和掌握的,要給師傅“提包”幾年。

觀草色”,就是觀察地表的植被生長情況,如果附近的地上植被生長不好,草色枯黃,就要注意了,如果地下有古墓,特別是秦漢以前的大墓,往往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當地正是古代墓葬區,這判斷基本上就不用懷疑了。

 為什麼有古墓不長草,或是長不好?古人尋穴和造墓的技藝均很高超,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大陸核專家,他們在尋找核廢料的庫址和封存核廢料時,便曾以秦漢時期的古墓作為標本,作了深入研究。發現,古墓所在地方地下水位元很低,一般情況下地下水和雨水都很難滲進墓穴。再進一步研究,還與封土的方式有直接關係。原來古人將棺材埋葬時,並非用普通的土,而是使用了乾燥的木碳、粘稠的白膏泥、以石灰為主的三合土,由下向上,由裏及外,逐層覆蓋、回填、夯實。

由於此土經過人工處理,土壤板結,根本就沒有肥,土壤中的水份含量很低,故而植物很難生長。還以著名的秦公一號大墓為例,此墓的地表植被就是這樣,此墓坐落在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南5公里處的南指揮村。墓址及四周,不管春夏時節,也不管雨季旱季,莊稼就是長不好,成了一塊沒有人願意耕種的荒地。

古墓上草長不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能與墓中過多地使用了朱砂、石膽、雄黃、礬石、磁石、礜(yù)石這些有毒性的金石之物。古人常用這些“毒石”來煉丹藥,魏晉及以前時代的人特別喜歡服用,名為“五石散”,文雅地說法是“仙丹”,秦始皇尋找的“長生不老藥”,也可能就是這玩意兒。此藥實際是壯陽的春藥,服用後渾身發熱,下身也有生理反應,服後要吃冷食,要穿著木屐,穿寬鬆的衣服,以免藥性發作損傷皮質。還要披頭散髮,以方便體內毒氣散發,名為“行散”。時間一長,隨葬的這些“毒石”的毒素也會隨氣揮散到地表,影響地表植被生長,甚至會把植被“燒”黃,致枯死。

 焦四“觀草色”,找古墓的原理就在這裏。這一招其實最不神秘,早在曹操的三國時期就有人知道了。

《太平廣記·墓塚》(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條,便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魏武帝北征烏桓時,登上山嶺遠望,發現有一片山岡寸草不生。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據此認為,這個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時候,曾服用過生礜石,時間長了,毒氣揮發出來,導致地面寸草不長。魏武帝將信將疑,讓人掘開一下,下面果然有座大墓,裏面填滿礜石。

王粲的神奇判斷也透露出,魏晉時士族喜歡服用“五石散”的情況,不然,王粲也不會有此“經驗之談”。
當然,地下有古墓也不定就是植被長不好,有的情況正好相反,植被長得特別好,需要結合地形來判斷。反正,地下有古墓,地表植被的生長情況呈異常現象。

另外,如果在冬天,地面沒有植被,則要採取另一套判斷方法。在下雨下雪天,由於古墓所在的地層溫度與地面水吸收速度,與周邊地塊不同,根據雪、水融化情況,也可以看出來。有古墓的地方如果是平地,雪層較容易形成,潮濕速度卻比其他地方慢;如果地面高窪不平,或是有一定的海拔,這便更好判斷了,讓風一吹,積雪很難形成,看得更清楚了。

這些情況在剛下雪下雨的時候,表現特別明顯。所以,過去有經驗的盜墓賊都會選擇這個時候出來“拾糞”,或是披上雨具出村頭“看大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