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禪修,不需要影響工作。你甚至不必單獨安排時間來修行,坐車開車、上下電梯乃至行住坐臥都可以。事實上,在禪宗本來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觀心,從而認識心的本性,隨時隨地都可以轉變意念;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將心念轉變為對實相的瞭解,就是在禪修了。

  

  《五燈會元》裏有一則公案:唐宣宗問弘辯禪師:“什麼叫佛心?”禪師答道:“陛下每日處理種種事務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來作開示,也別無其他。”

  

  在座諸位每天的事情也不少,但如果你能觀心,也一樣會明白“即心即佛”——我們的心與佛無別。這種禪宗的修行竅訣,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過,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為了引發這種修行,我們要培養每日打坐的習慣。比如,早上起床後,你可以禪坐10分鐘到半個小時。坐好後先排垢氣:吸氣,然後伴隨呼氣,觀想貪嗔癡等煩惱從鼻孔呼出體外;這樣連排三次。之後,靜靜地安住一會兒。

  

  不要小看這十幾分鐘的修行,從這裏得到的平靜,將為你一整天的心態輸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調整作用。

  

  晚上睡覺前,最好也禪修幾分鐘。這時候禪修,就像通過按摩去除身體的勞累一樣,輕輕鬆松坐一會兒,內心的疲倦和雜亂就消失了。可以說,這是一種心理按摩。

  

  對於只會調身而不會調心的現代人來講,很多人心理出了問題,有時也作心理諮詢,但這個效果很難說。倒不如平時就培養禪修的興趣,以啟發內心的寧靜,當你有了這份寧靜,在生活的所有時刻,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條理性。

  

  佛教認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當你的心完全處於一種寧靜、澄清狀態時,會形成強大的專注力。就像非洲獵豹專注獵物並捕獲一樣,專注力可以讓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擇,讓科學家一瞬間得到新的發現,而前輩的佛教智者們,更是以一種非同尋常的專注,開啟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規律性的禪坐,以及行住坐臥中隨時隨地的禪修行為,我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不論是男士女士,我們終將迎來自己生命中的奇跡。

  

千代野的故事

  

  日本禪師千代野的奇跡,是在出家三十幾年後出現的。

  

  千代野是一位絕世美女,生在貴族家裏,當時的君主、貴族及武將們都追求她。但她生來對榮華富貴及世俗生活看得很淡,再經禪師點化,她對生命的無常也有了透徹瞭解,於是萌生出家之念,並真的開始了求道之路。

  

  千代野去過許多寺院請求剃度,但全都被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她長得太美,住持怕她守不了清淨戒律,就乾脆不接受。後來她來到常樂寺,求大覺禪師收下她,禪師說:“自古以來,美貌是女人修行的障礙,我怕你修不成正果,反而玷污了佛法。所以,你還是走吧。”

  

  千代野知道是容貌讓自己出不了家,但她求道的心非常堅決,於是用火炭灼傷整張臉,毀掉美貌。然後又來找大覺禪師。禪師被她的決心所感動,攝受了她。出家後,她每日在寺裏提水、劈柴、種菜,轉眼已是三十幾年。

  

  西元1282年的一個月圓之夜,她在提水回來的路上,看見桶裏圓圓的月影莊嚴優雅,不禁專注地欣賞起來。突然,破舊的桶箍斷了,水桶散落在地,水全部漏光,月影也消失了。就在這個時候,千代野開悟了。

  

  這個故事有點悲壯,但很精彩。今天我們修行,不一定要像她或許多古代禪師那樣苦行,不過也可以借鑒他們的風範,隨時隨地禪修——不論開車、走路,還是吃飯、睡覺,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修。那裏面的確有令你開悟的提示或因緣,若能把握得住,一樣可以見性。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時候,誰是你的本來面目?

  

  當你正在起心動念,或什麼都不執著的時候,以心觀心,瞄準它、觀察它,當下就能認識心的本性。這不是不可能的,因為由迷而悟,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已。

  

  通達心性,才是對心靈的終極救助

  

  當你在一瞬間裏認識心的本性,你將發現,原來心的本面如此簡單,只是無始以來我們和芸芸眾生一樣,從來沒有通達,所以才會一直在紅塵中翻滾,在輪回中流轉。

  

就心的本面而言,這裏沒有我們現在所見的對立、浮躁、不淨和醜陋世界,一切呈現除了純一而美麗的景象外,別無其他。這才是最精彩的境界,可惜我們還感受不到。正因為不瞭解這種空性本質,我們以再再疊加的分別妄念,將原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真實、堅固的存在,進而在執著、求取、計較、分別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墜入深淵。

為什麼不觀觀心呢?

  

  生存在這個世間,要生活要工作,也許你覺得又苦又累,也許你樂此不疲,但在佛教看來,最美妙的地方不在外界,而在我們的內心。什麼時候能認識到內心世界的奧妙,眼花繚亂、看似真實的外境,便當下崩塌瓦解,那時候,你也就安住在了妙不可言的境界裏。

  

  這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用文字描述、用其他任何方法把它指示出來,也是徒然。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如“啞巴吃糖,有味無可說”。這些禪宗和密宗證悟者的表述,是最貼切不過的。佛陀證悟後不也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佛陀也是擔心沒人瞭解,才安住了49天,經天人祈請後,開始轉動法輪。

  

  所以,如果我們想借由禪修來尋求心靈救助,最好致力於體悟心性。因為只有通達心性,才是對心靈的終極救助。

  

  不要覺得這個太高,其實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種因緣,人人都可以透過虔誠的信心和精進修持,證悟遠離戲論、不可思議的般若境界。當你掌握了以心觀心的竅訣,也能隨時隨地去觀照時,觀照中,外在世界就會完全融入你的心。

  

  那時候你就明白,為什麼佛教會講“萬法唯心造”。

  

  “心怎麼可能造物質?”這麼簡單的質問是難不倒佛教的,“萬法唯心造”不是假說和猜測。有人想不通,是因為對佛教的認識太少,修煉太少。如果能對這些深邃的思想有些認識,哪怕將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用在生活裏,我相信,你肯定會過得逍遙自在、快樂無比。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緣的阻隔,雖然我們遇著佛法了,也學習佛法了,佛法的境界卻始終離我們的心極為遙遠。那種真實和純粹,始終不能融入我們的心。

  

  不管怎麼樣,我相信年輕人有無限潛力。我很羡慕在座的老師們,因為你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心靈資助。幫年輕人成辦事業、爭取地位,頂多是暫時利益,而給予心靈指點——讓他們心理健康,具有利他理念和因果正見,才是對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光明前途,最不可思議的幫助。

  

  因此,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如果也能涉及慈悲觀與萬法真相等理念,甚至讓自他有所通達,你的教育就不一樣了。

  

  人生是無常的,海明威說“歲月不待人”,佛教說“生命在呼吸之間”。所以,當我們擁有生命、無常尚未到來時,應該用這個人生來做最有意義的事——幫助他人的事,而且是那些能最深刻、最長遠的幫助他人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