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理化,不如一個好爸爸。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也是這樣。”我的初中政治老師站在講臺上說著,聲音裏帶著三分譏諷、三分怨忿甚至是三分義憤。我完全理解他的話,不然我不會今天還記得。但我又沒有完全理解他的話,不然我不會今天才想起來,才大徹大悟而不是在之前求學的若干年就能經常想起來。


學校主要是以學習成績論地位的,再加上一些學生活動也就把人定了位,家庭的力量體現不大,所以我們常常在走上社會之後才對這一點有深刻感觸。正如我和原來我班的狀元在討論我與他如今的處境,以及其他一些原本並不努力但因家庭底子好,父母權力大而獲得良好處境的同學作對比時總難免唏噓感慨。
感慨過後就得思考,不然就白感慨了。思考的目的是挖掘根源並尋找解決辦法,不然就白思考了。如果你正是這樣一位家庭條件一般的青年或少年,例如你的父母是農民、工人,或者普通的職員、低層的幹部,看看我們這些年來總結的精華一定大有裨益。即使你的家庭條件良好,只要你的父母不是極優秀、有相當地位的人,看看本書也有一定的幫助。而且,越早明白這些事越好。

家庭條件一般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1.金錢的匱乏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衣食住行都和條件好的家庭有明顯差距。而且退一步講,就算我們不和人家比吃比穿,人家以金錢換來的優勢就足以讓我們乾瞪眼的。我是學習很努力的,尤其到了高三幾乎沒有一天睡覺超過8小時,更別說娛樂休假了。當然智力因素擺在這兒,咱也不是華羅庚陳景潤,就是熬白了頭髮也不一定能衝擊個狀元什麼的,但是從偏遠的西北地方(錄取名額少,好專業比例低)考上浙大也算不錯的成績了,何況又是女生學理工,不容易的,地球人都知道。就在我們忙著考試和報志願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沒有參加高考,直接花錢去美國讀本科了。我們那時候出國度門課還不像現在這樣普遍,那是屬於非常時尚和奢侈的事情。她的老爸是屬於既有文化,又趕上了潮流而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在我們當地買著最好的樓盤。她托老爸的福,吃的用的東西都是非常讓人驚歎的物品,用那句話說叫“只揀貴的,不揀對的”。想想當年我還並不羡慕人家,因為我的成績好,而她並不用功,成績也是在班上四十名開外。所以在學校這片小地方,她的江湖地位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我的。而物質享受嘛,更是絲毫誘惑不了我這樣意志堅定、黨性十足的人的。可當我大學畢業辛辛苦苦幹起銷售的時候,人家已經讀了美國的金融學碩士,然後進入渣打銀行的核心部門了。要知道,從國內申請出國讀金融專業就有難度,而進渣打銀行這樣的地方就連我們名校的畢業生都不一定有機會。當我還在聽著磁帶拼命學英語的時候,人家拿起電話和老外呱呱呱就是一頓說。語速那叫一個快呀,整個就是一託福聽力。如今我不得不羡慕了,人家老爸的錢是沒白花。
工作中差異更大了。一些家在農村的朋友,畢業了就得往家寄錢,換個工作也是瞻前顧後生怕接續不上換房貸。大家要都這樣也就罷了,只是人一比人,就要氣死人了。像我一個熟人,30多歲,打從大學畢業就沒上過班,老爸給創業資金,他自己找幾個項目,這個不行做做那個,就算幹不成驚天動地的大事,幹個幾十人的小公司也足以過得不錯了。
由於金錢的匱乏,可能我們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無法用錢為自己開路,甚至社交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我朋友家裏負擔重,老婆沒工作,父母在農村,兒子上了大學一個月才給500塊錢。同學過個生日這孩子連湊個份子給同學買蛋糕的錢都沒有,不能不說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同學的融洽關係。雖然我們並不鼓勵學生鋪張浪費,但一種氣氛一旦形成你個人想超越它脫離它恐怕有一定難度,何況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並不一定會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想,往往他們想的是“大爺你咋這麼摳nia?”

2.人脈關係的不足
看看你家裏都有什麼人來,看看你老爸一周有幾次飯局,看看家裏都擺著什麼煙什麼酒什麼禮盒,再看看你老爸老媽在給別人送什麼煙酒什麼禮盒,就知道你們家的人脈圈子是個什麼情況了。
如果你老爸一星期連一次飯局也沒有,家裏逢年過節超不過三個花花綠綠的盒子,那你們家的人脈力量就接近高危線了。一個人的力量是一,假如他認識十個人,這十個人都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十個人的力量都加在他身上就變成了十,而這十個人每個人都再認識十個人,於是他的力量就變成了一百。如此連接,人際關係形成一張大網,很多個人力量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人脈網就可以解決了。可惜我們一般條件的家庭沒有這樣的資源,而且就算有一些零星的管道,沒有金錢也很難在這張大網上行走。就像我高考時提前志願報了軍醫大學,檔案一遞上去就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招辦的老師忙著接來自各處首長的電話,手裏的條子壓得像書一樣厚。我的父母雖沒有本事,但爺爺奶奶還是相當級別的幹部,雖然老早退了休不在職,但憑著老臉找到個把關係還是可能的。我父母勒緊了褲腰帶拿出5000塊錢(90年代西北的工人階級認為這已經是一筆大錢了)給人家拿去疏通關係,人家一看牙都笑掉了:“同志呀,這個當零頭都不夠哇。看看你孩子的造化吧。”幾天以後,好幾個比我分低的同學都錄取了,我出局了。聖人說過,“成績好不是萬能的”,我這才信了。
如今我的客戶是煤炭行業的央企,於是我就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與煤炭挖掘、運輸和銷售有關的各色人等。只要家裏有關係的都參與了開煤礦,或者搞起了煤炭經銷,關係再強一些的都搞起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生意。有一個小老闆,家裏一個親戚在國營小煤礦當領導,另有一個親戚在當地的銀行。於是就靠這兩樣,人家就白手起家了。這可是真正的白手起家,貸款拿了煤(這煤只賣她不賣別人,煤是緊缺資源是賣方市場),在手裏壓幾個月到了秋冬季價位高的時候出手。這樣一年只做一兩次生意就有五六十萬的進賬,其他時間全用來吃喝嫖賭。雖然我並不擁護吃喝嫖賭,但我擁護五六十萬的進賬啊,於是我跟她說老姐我跟你混吧,人家一聽笑了:“妹子俺們不要大學生,公司就我一人,剩下的都是煤堆裏扛煤挑煤我臨時雇的,你來也扛煤去?”我沒話了,圈內人排斥圈外人啊。我一個小螞蟻般的角色倒無所謂了,只可惜早期的好多溫州商人在煤炭行業不景氣的時候到這裏開礦,如今煤炭火爆了,當地利益集團就把沒有人脈的溫州人全擠出去了。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又跟誰說去呢?剛才提到的還只是女流之輩,是煤炭圈子的小羚羊。而角馬級別的都有自己的礦了,每年百萬到千萬不等。至於獅子級別的,那就是和最高利益集團聯繫在一起,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在這裏就不便描述了。
我們做大客戶銷售也是一樣,我們銷售的產品或者是高技術含量的設備,或者是額度很小的必備設備用品。你要問為什麼不能做別的東西呢?我告訴你像這樣的央企或政府客戶,有許許多多的人圍繞著它在做生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企業或機關單位領導的子女、親戚或朋友。那些合同額度大、技術含量低的工程項目都讓他們攬過去了,剩下一些技術門檻高、他們沒能力做的產品和一些額度太小、他們不屑於做的產品才是我們這些沒有根基的企業要考慮的內容。
再說一些大家容易理解的情況。比方說如今公務員考試異常火爆,但那些肥缺的差事恐怕不是僅僅分高就能拿得到的。國家劃了一條線那是智商的競爭,只要過了線那就是情商和關係的競爭了。於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終折桂者那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樣的,在石油、電信、電力等待遇超好的央企和一些事業單位,你要是沒有過硬的技術或特殊本領而只想爭取一個是人都能幹的一般崗位,如果沒有系統內的關係恐怕是連一丁點兒的可能性都沒有。金融危機的時候中石油裁員,下的全是些沒有背景的,加油站的工人首當其衝,而每個加油站的三四個站長(遠遠超編了)卻還穩坐釣魚臺呢。

3.教育的缺陷
認識這一點就有難度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古英才出寒家”這類話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形成了兩派觀點。到底哪種觀點更有道理呢?你會說都有道理,恭喜你,答對了(王小丫)!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往往在吃苦(尤其是物質上的)、節儉和生活自理方面更勝一籌,有一些還往往有強烈的通過奮鬥改變個人和家庭現狀的願望,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品質。而家庭條件好的孩子經常在知識面、思維能力上表現出優勢,一些幹部家庭的孩子經常具有出眾的為人處事的能力,有的很小就具有了領導才能。
雖然兩方都各有優勢,但最終的比例會怎樣呢?統計資料顯示,最終成為人才的,出自教師家庭的高居榜首,其次是幹部、商業精英等,而農民和工人子弟排在最末,比例也少的可憐。不論你在任何一個國家調查,比例都大致相當。統計資料壓倒性地說明了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表現普通。那,為什麼呢~~~?除了因為前面所講的金錢和人脈的缺乏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上的缺陷。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教育的缺陷。

一、 讀書方面教育的缺陷
這個好理解。平凡的父母自己的文化水準就有限,如何能指導孩子念書呢?連孩子碰到的一道題都做不出,更談不上在方法和思路上指導孩子了。我印象中我媽就只指導過我先乘除後加減和說過寫作文要多用比喻句才不會變成流水賬,此外就無能為力了;我爸就只教過我經線是豎圈緯線是橫圈和地球是圓的,此外一道數學題都做不出,於是之後就全靠我自己了。那些我開了竅的科目學得都還順利,開不了竅的像數學、歷史,也就一直沒有找到方法,也沒有人指點,只好算了。那時候我們都特羡慕父母是老師的同學,覺得他老爸(媽)教的那一門課他就不用愁了。後來才發現,老師的孩子大部分門門課都不賴,因為他得到了學習方法和思路的指導,自然一通百通了。我一個熟人是化學博士在外企做技術,老婆是中學物理老師,他們兒子如今在人大附中名列前茅,想本科考去哈佛讀呢。我在想人家是怎麼教育的,一次和他們一起吃飯,發現在飯館等上菜的時候人家孩子就拿出練習題做了起來,隨時有任何疑問隨時問父母,連吃肉的間隙都思考著肉的物理狀態,調料的化學反應。父母的指導當然都不是直接的告知,而是引導他思考:“寶貝你想XX遇到XX會怎麼樣呢?下一步又會產生什麼呢?條件呢?……”孩子再笨在這種氣氛中也能學會思考,何況人家兩口子的基因怎麼會生出笨兒子呢。
雖然羡慕人家感慨自己,但現如今比起萬惡的舊社會那真是天上地下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新中國,感謝紅太陽,我們有了公立學校,有了義務教育有了希望工程,所以只要你肯學,就算父母沒力量指導你,學校的老師也會幫助你。所以讀書的過程還不算是一個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在於父母如何向你解釋讀書的意義,這可是個難度係數為7.0的問題。一般的父母會說,“好好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找著好媳婦,找著好媳婦才能……”,雖然目的導向是對的,但並沒有言中學習的真正作用——儲備知識,鍛煉思維,進而增強能力。所以孩子們也只知道考上大學能找好工作,至於為什麼能,自己也說不清楚。而且學習只重目的,過程中就缺少了趣味性,學習也難免會成為任務和負擔。如果能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得到了訓練,方法得到了加強,他就明白了學習的根本作用也能在每一階段更喜愛學習。
遺憾的是理解到這個程度的家長真是寥寥無幾,而且面對現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社會大現實似乎就更難以說服孩子了。所以這一點始終是普通家長教導孩子念書時的最大缺陷。

二、 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育缺陷
學校是不會教育你如何為人處事的,即便有思想品德課老師也只是講講空泛的道理而你也未必就真聽得進去。真正的做人的教育在哪里呢?全在家裏呢!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習慣的一套做人方法,他也習慣性地把這套原則方法傳授給孩子,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否則他這輩子就不這樣做了。但許多普通的父母就沒有想到,他這輩子的不成功是否和自己的為人處事方法有關呢,如果有關係,那他還能把自己的老一套再教給孩子嗎,讓孩子也一輩子不成功?
我一個大學同學成績很好,人也很有才氣。我見過他父母,父母對他的教育很上心,時時處處都在與他溝通。他們家是南方人,難免精細些,但精細到了一絲一毫都不肯吃虧的程度。在假期結束搬宿舍時為了避免幫女生搬東西他居然連開學報到都推遲了三天。於是男生都來了,就缺他。女生雖然沒說什麼但提起他都認為他是有意不來的。他是省力氣了,但另一件事卻費力氣了:他在追求班裏一個女生時讓人劈頭蓋臉就給拒絕了。也怪他不走運,恰好那個女生是個大俠性情,最看不上這一號人。所以即便後來他圍著那女生跑前跑後人家還是說了:“不用裝了,你以為把馬甲脫了我就不認識你了?”這叫栽的一個慘啊,不知道那當媽的怎樣想她教育寶貝兒子的方法,她可是精打細算一輩子啊。


其實為人處事這方面教育的缺陷主要體現為:1.重小利;2.不善交往;3.做人做事缺乏技巧。
重小利本身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爭奪小利會損害人際關係,讓周圍的人對你有意見有看法。而人際關係受到損害勢必會影響你在重大利益上的得失。這樣一進一出,最後就不划算了。所謂“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善交往也是一大問題。父親母親自己本身就不善交往,甚至是不喜歡交往,孩子在生活中根本無從觀察人際交往的細節和正確方法。
像我父母就不喜歡和人交往。除了單位裏的兩三個同事以外,他們不和任何親戚朋友來往,見了領導也是繞著走那一類的。我印象中我們家幾乎沒有人來過,我爸也從來不到外面喝酒,我們一家三口仿佛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如果這世上真有世外桃源呢我想我們家還真就算一個。不過這所謂的世外桃源讓我也形成了習慣:在學校只和一兩個同學關係好,跟老師就像兩個世界的人,從不深談更不親近。即使有一次我破天荒地想請同學來家裏玩也被我媽拒絕了:嫌麻煩。你想,這種環境中我能知道人際關係為何物?所以上了大學我就感到比別人落後了,不得不花了很多時間來補充學習這種能力,以致於當我具備了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時已經比別人晚了好幾年,可悲啊。
我公司副總為了培養女兒的社交能力經常把她帶在身邊,參加公司的活動、聚餐、旅遊。他女兒才5歲但和我們這些大人都能說上話,非常招人喜歡,而且一肚子的心眼比同齡的孩子不知強了多少倍。這恐怕就是早打基礎的收穫。
還有就是做人做事的技巧問題。有不少人,人品樸實厚道,專業技術也不錯,可就是一直沒上去,這些人大部分是由於做事缺乏技巧。我一個朋友技術不錯,原單位破產倒閉後又自謀了一份職業,收入不高還要養活一大家子人,負擔很重。於是他把自家的樓房出租了自己搬到平房去住以補貼家用。可就這樣每次朋友聚餐他都搶著買單,而且攔都攔不住。過節時誰要送他一點小禮之類的他都會兩倍、三倍地還禮回來。他心眼是真的不錯所以交際中花了許多本不該他花的錢。要是經濟條件好也就算了,講個仗義大家也都覺得他夠哥們,可他自己都捉襟見肘呢,這一下更困難了。老婆也埋怨他,孩子上學也緊張,有時候還要借錢。可他對單位領導卻從不這樣熱情,所以幹了一輩子還是個普通工程師。他孩子雖有時也對他不滿但做起事情來卻和他一模一樣,經常花了力氣不討好,幹事倍功半的事。但這也怨不得孩子,他在生活中從來就沒看見這些做事的技巧方法在哪,讓他怎麼學呢。

三、 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的教育缺陷
優秀的人和普通的人工作和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很多優秀的人上班很緊張,下班也挺忙碌,每天晚飯過後還要處理一會兒工作或和業務夥伴談談事情,有的還利用空餘時間學習充電。相比而言,普通人在同樣的時間段幹的事情可能就是看電視、聊閑天甚至打麻將。所以設想一下兩種人的孩子在兩種環境中各自會養成什麼習慣。你指望打麻將家庭中的孩子自覺讀書學習那確實是太不容易了。
思維方式差異就更大了。優秀的人遇到問題就想怎樣解決,自己出了哪些問題要怎樣修正。而普通人遇到問題首先是抱怨,其次再想別的,而且一般不會思考自己的毛病。兩種思維方式都自成體系,從外表來看你看不出它們直接產生的後果,所以作為孩子特別容易承襲父母的思維方式。但是恰恰就是思維方式是優秀與否的根本決定因素。優秀的人分析世界,分析自己,改變自己以適應世界,提升自己以駕馭世界。平凡的人不分析世界,不分析自己,固守自己並總是希望世界為之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餡餅。當然,他只是希望卻無力改變,所以他的狀況完全依賴於世界提供給他們的所謂命運。於是優秀的人在不斷改變中更加優秀,而平凡的人在抱怨固守中更加平凡。我們的青年一旦承襲了一種思維方式往往就決定了一生的定位,而且直至終老也未必能發現自己的思維導致了自己的命運。
我的家庭條件為什麼一般
說到家庭條件為什麼不好,恐怕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想過,或者想了也僅是想到種種不利條件造成了家庭的現狀。這的確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你的父母親自身的問題,包括努力程度、能力、性格意志等等。這其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但我們卻常常對它視而不見,應該說還是我們對於父母的愛讓我們閉上了這只眼睛。愛是偉大的,但愛也不應蒙上我們的理性。實際上,父母自身的努力程度因素和外界條件因素所起的作用至少是1:1,甚至可能是1.5:1。不信你看看我的分析。

1.條件的因素
把責任一代代往上推那真是再容易不過了。你的祖輩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你的父輩就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可以往上爬的階梯,也沒有創業的第一桶金。這是祖宗帶來的影響,你的父母奈何不得。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時代的影響,機遇的影響,好像也奈何不得。例如你父母如果生長在文革時期,那似乎就註定沒有讀書的機會;如果他們把家安在黃土高坡的農村,就必定要接受流血流汗卻沒多少收成的事實;而你的老爸如果前面有一個和他同齡的科長一輩子沒挪窩兒,那你老爸當一輩子科員也動不了窩兒絕對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些條件,我們暫且稱之為“不可抗力”。

2.努力的因素
若說父母自己不努力可能很多人要不服氣。你要說老媽每天從早忙到晚沒有閑著的時候,農村的老爸幹農活每日都是汗流浹背,進城務工的也是起早貪黑。但你要注意他們忙的都是簡單勞動,真正用在思考和進取上的時間真是掰著指頭都能算出來。其實他們做這些重複勞動的時候大腦往往是空白一片,並沒有思考下一步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所提高,所以他們也終日為重複勞動所累。因為只有進步了,才能擺脫重複勞動的命運。
我父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祖輩是高幹條件好,將我父親送去了部隊(那時是好去處),轉業後送入名牌大學讀無線電專業(相當於現在的電腦或金融專業的地位),然後送入無線電廠(恐怕相當於現在華為用友這樣的企業)當技術員。所有這一切都是他的父母利用特權替他包辦的,照理說條件已經好得不能再好,已經登上直升飛機了。但他並沒有就此飛黃騰達,而是一直在最底層崗位上待了一輩子,其間就轉了一次崗,從技術變成了銷售,直到企業改制而內退,如今在家已待了十幾年,還沒有到退休年齡呢。據我觀察,他出差的時候是很辛苦,住便宜的招待所,一天跑好幾個地方。但除此以外我從沒有見他看書讀報,學過業務知識,也從不在工作時間外多進行哪怕一點與工作和發展有關的事情。每天規定的任務結束了他就在睡覺看球和發牢騷當中度過,遇到問題除了怨父母怨社會以外就一籌莫展。所以當他的父母都從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就沒有人再能拉他,於是他就原地不動了,最後連崗位也保不住了。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大部分人到不了這個程度。但絕大多數不成功的人都不能否認自身的不努力,你的父母也不例外。就算他嘴上不承認,內心裏也是對自己有認識的。
所以條件的因素和努力的因素同時導致了你家狀況的普通。那麼哪個因素更重要呢?假如條件是河水,那麼努力就是小魚。河水可能會把小魚捲進漩渦,摔上礁石,但小魚也可以逆流而上,擇水而行。最終魚兒能不能到達目的地,你說是水的作用大呢,還是魚的作用大?
如果水流太急太猛,沒有魚可以遊過去,這就像農村失學的孩子,再努力也無法與條件抗爭。但只要超出了這個標準,例如你父母在一定條件下收到過基本的教育,那這個水流對他們來說就沒那麼急了。這樣的環境中,水與魚的力量比至少是一半一半,只要魚肯努力,完全有可能克服水的阻力的。所以分析一下你家的環境和你父母的意志努力,性格習慣,你對於你們家現狀的成因就心中有數了。


什麼樣的心態才是正確的心態
客觀看待我的家庭
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是毫無疑問的。不論父母心給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讓我們吃的是山珍海味還是雜糧野菜,我們都應以滿腔的愛來回報他們。這一點上不應有任何折扣,不應以父母向我們提供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及機會財富的多少來衡量他們的愛有多少。因為這些財富的多少往往取決於他們的能力而不是意願。只要他們的意願是好的,我們都應該心懷感恩。
感恩的同時一定要留一隻客觀的眼睛,就像二郎神楊戩的第三只眼一樣,永遠能透過妖精的現象看到本質。這只眼是不受另兩隻眼影響的,我們也不要以愛、恨或其他一些情緒來左右我們的判斷。知道家庭的現狀,承認父母的弱點,對於我們正確定位自己和採取適當措施提供了依據。有的人很維護自己的父母,不許別人對他們有一點微詞。當然這種愛是偉大的,但不要在維護中影響了你對他們的客觀認識就好。因為一旦不客觀你就很容易受他們的影響,沿襲一些不好的習慣。
這裏我還想說一說,客觀地看待家庭,同時也要客觀地對待自己。有的青年出身于農村,往往帶著一種自卑的心結。尤其是當他們猛然間進入大城市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簡直會有一種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的感覺。再一對比自己和城市同齡人的穿著打扮,吃的用的,那一下就差了一個甚至幾個檔次。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城市的同齡人怎麼就那麼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呢?所有這些都讓人不能不比,又不忍去比。越比,越會自卑。同樣出身城市的青年也有差異,有的就可以吃西餐,穿名牌,來往車接車送;有的只能騎車,和父母擠大雜院,遇到漂亮的女生連上去說句話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追了。這些心情我都能理解,但我要勸導你們的是:在內心中要把自己和父母劃分開來,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什麼叫做劃分開來呢?就是讓父母對他們自己負責,而你對你自己負責。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喜怒哀樂就可以了。別人的行為是你不能控制的,是與你無關的。如果你做了好事進步了,對自己產生喜愛與肯定是理所應當的;如果你犯了錯誤,那麼生氣自責也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督促自己。如果別人做了好事你大可不必高興因為不是你做的,相反如果他人犯了錯誤你也不用不愉快因為不是你造成的。我之所以用這樣大量的篇幅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想通這一點是很難的。家庭出身是你的父母帶給你的,是你不可控制的。條件不好不是你造成的,同樣由於條件不好而帶來的種種與人家的差距也不是你造成的,你大可不必因此而自卑自輕。只要你在現有的基礎上盡力做了事就應該為自己喝彩。相反,如果因自身的問題比如不夠努力,能力不足等導致的狀況倒應該引起你的足夠重視,好好檢省。
所以,不用管父母帶給你什麼條件,只要你自己盡力了,就值得驕傲。同時,也要客觀看待你的同齡人,不要過於羡慕人家,更不要嫉妒人家,要清晰地看到他個人的因素起了多大作用,在這方面與之進行比較,而不要比那些我們控制不了的因素。這樣一來,只要你認真對待你的工作和學習了,你就沒有任何必要自卑。

努力奮鬥
在起跑線就比別人落後的情況下,努力奮鬥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家庭條件差是一把雙刃劍。你若受困於不良的條件而不努力,那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但你如果披荊斬棘突圍出來,恐怕還能練就一身刀槍不入的硬功夫,以後的道路上將所向披靡。而這種功夫是那些家庭條件好的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得到的。這就是為什麼富二代永遠也趕不上白手起家的老爸的原因。所以這把雙刃劍要怎麼用,全在你自己了。

對待結果
奮鬥是一種心態:一定要對得起自己。對待結果則應換另一種心態: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要錙銖必較,對不可控因素則隨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計較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了,最後不但於事無補還惡化了自己的情緒。所以就像上面寫過的,人只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足夠了。心態放平才能延年益壽,不是嗎?

關於教育
如何對待父母的教育
不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可大不一樣。這之間的差別既有父母的文化水準差異造成的,也有教育意願的差異造成的。簡單分一分的話,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 優秀父母帶來的完美型教育
即便沒有專門研究過教育理論,優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都是不錯的。首先他有這個意識,知道教育對於下一代成長的重要,而且在準備要孩子之前很多人就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他不會選擇產生後代,因為他要對他的後代全面負責,而不僅僅是把他生出來就完了。所以越來越多的高素質父母選擇“計畫懷孕”。(而種上了就生的做法,說實話,與咱們的猴子祖先相比好像也沒多大差異)其次他有這個能力,既然自身能夠成為優秀的人,必然有著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做事方法。既使不能成為教育專家,僅僅把自己的人生總結傳授給孩子也相當有效了。如果再多投入一些時間精力鑽研一下科學的教育方法,完全有可能營造出相當完美的教育環境。
2000年左右出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大賣,一下讓劉亦婷及其父母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這本書直到今天還在賣並且又出了續集。雖然中間也有過一些批評說劉能進入哈佛讀書她父親的關係起了很大作用,但劉的家庭呈現給我們的基本可以說是堪稱完美的家庭教育了。
劉的父母親都是優秀的編輯,父親還專門研究過教育學和心理學。從孩子出生時起她母親就立志要把她培養成“神童”,教育類的書籍讀了不下幾十本。懷孕期的營養和胎教自不用說,難能可貴的是從孩子出生有意識的那一刻起母親就制定了詳細的早教課程,每天按時進行,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學習狀態。你要說那不把孩子累死了?大人也撐不住啊。人家當然有休息的時候了,只是休息玩耍的時候母親借機讓她學習另外一些知識,比如大自然啊,比如和小朋友的關係啊,這些事情在玩的過程中就學會了。而且最讓我感慨的是劉的母親即使到了自己忙得帶不了孩子的時候,交給孩子的姥姥帶也有詳細的進度日程表,並且在姥姥上崗之前竟然還對姥姥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這種用心的程度恐怕在全中國也是鳳毛麟角啊。所以等孩子到了法定入學年齡時用智商量表一測已經遠遠高於同齡兒童了。如果像今天這樣有非公立小學的話恐怕她提前2到3年入學都是有可能的。後來的教育劉的父親規劃得更好,為她選學校,選興趣班,設計小課程為她修正性格缺陷。即使劉上了寄宿學校也要保證每週至少一次和父母談心。父母把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都用來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一喜一怒,以成年人的經驗指導她處理各類難題。直至父親幫她設計面試演講的內容從而促成推薦人介紹她進入哈佛。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培養天才的搖籃,即使孩子本身並沒有神童的胚子,但經過如此的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也是毫無問題的。
雖然很多父母達不到如此程度,但他們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也是非常良好的。我的一個同學離開家以後老爸依然對他遙控指導,聽他描述他所在的學校和單位狀況,然後幫他分析環境形勢和利害關係,共同制定策略幫助他一路過關斬將。像學生時期參加學生會競選,有一個對手和他實力相當而且似乎還稍勝一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最終的競爭應該就在他們兩人中展開。怎麼樣才能穩操勝券呢?老爸給他支了一招:競選當天找了一個熟人在校門口叫那個對手,等那對手到了直接將他叫到早已準備好的車上,一溜煙把人拉走了。等對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到學校時競選大會早已結束,他因為缺席而被評委會認定自動退出,徹底無緣主席之位。於是,我們的主人公勝出了。這裏咱們別討論道德問題,就說關鍵時刻老爸出招幫他擺平了事情,這一點就是一般父母所做不到的。

雖然很多父母達不到如此程度,但他們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也是非常良好的。我的一個同學離開家以後老爸依然對他遙控指導,聽他描述他所在的學校和單位狀況,然後幫他分析環境形勢和利害關係,共同制定策略幫助他一路過關斬將。像學生時期參加學生會競選,有一個對手和他實力相當而且似乎還稍勝一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最終的競爭應該就在他們兩人中展開。怎麼樣才能穩操勝券呢?老爸給他支了一招:競選當天找了一個熟人在校門口叫那個對手,等那對手到了直接將他叫到早已準備好的車上,一溜煙把人拉走了。等對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到學校時競選大會早已結束,他因為缺席而被評委會認定自動退出,徹底無緣主席之位。於是,我們的主人公勝出了。這裏咱們別討論道德問題,就說關鍵時刻老爸出招幫他擺平了事情,這一點就是一般父母所做不到的。
工作時期也是一樣。剛畢業時他對於單位的各種狀況還不能很到位地分析,對於領導曖昧的表態更是拿捏不准,即使在校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也畢竟單純得多。於是一天和老爸通一次電話就成了家常便飯。也正是在這樣精心的指導下他很快瞭解了領導的心理狀態並全力迎合,然後理所當然地成了領導的嫡系。用那句行話說叫“成了領導肚子裏的一條蟲”。於是當他的直接上級調離後他就迅速補了缺,成為他們單位那個級別最年輕的人物。呵呵,有父若此,夫複何求?
所以在這樣的家教中,除非孩子自己對進步太沒有興趣,否則狀況都不會太差的。
2. 普通父母帶來的智慧型教育
有的父母自己沒有過人的才學和能力,但他們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都在哪里。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同時,有些聰明的父母知道應該在自己擅長和有把握的領域教導孩子,而自己欠缺的地方和不那麼遊刃有餘的事項則不要隨意給出指導,因為這類指導很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錯誤的。更有一些認識深刻的父母甚至從做人做事的整體思路上就能自我檢省,寧可不指導也不會誤導孩子。
我叔叔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當中的聰明人。他首先有個大方向,抓好兒子功課的同時著重抓外語。這個大方向肯定沒有錯,所以他盡心盡力督促孩子學習。功課和外語雖然他自己不會,但是監督和創造條件還是不難的。為了讓兒子練口語,每週末他都領兒子去英語角或尋找老外,不說夠一定的時間不能回家。兒子練的同時當父親的就在不遠處站著,幾個小時毫無倦意,生怕孩子年齡小自製力差而放鬆訓練。就這樣每週末堅持,一下來就是好幾年,所以兒子中學階段就把託福過了,上了大學頭一年就得了北京市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同樣在性格培養上他也很成功,我叔叔自己是個樂觀幽默的人,他也深知這種性格的好處,於是培養兒子也具有這樣的特質,因此兒子到了哪里都是個開心果,很受大家歡迎。相反,他知道自己沒上過大學,技術業務都不精通;同時自己混了一輩子到退休依然是個副科級別的辦公室主任,因此他經過反省推斷自己在人事方面也不在行。鑒於此,在兒子選擇方向的重大時刻(如選學校、專業、職業)他從不武斷地替兒子做主,而是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供兒子參考,然後帶領兒子去諮詢所有他能力範圍內能找到的相對優秀的人物,聽取他們的意見,最終和孩子共同商議出一個最優方案。不僅在大問題上如此,在日常生活和兒子的探討中他也從不把自己對人對事的根本性看法拿出來向兒子說教,而每次都是說:“以爸爸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有可能是……,但不一定正確,你認為呢?這個問題咱們要再思考思考……”這樣的父親教育孩子不僅僅用了愛心,而且用了智慧。
就像有一次看到我爸正在以他的主觀臆想慷慨激昂地教訓我時,我叔叔忍不住插了話:“哥,咱們這一輩子太失敗,事實證明咱們的思路是錯的,我看還是不要用這種思路灌輸孩子的好。”
“不用這種思路,你說用哪種思路?”我爸很不高興。
“好的思路我也不知道,要不然我就不是現在這樣了。但是寧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吧,也別把錯誤的教給他。”
我爸這才沒話了。

更難能可貴的還有一件事,我想想若我當了父母都未必能做到他這個程度。就是他兒子上大二的時候一次假期回家,悄悄透露已經和女朋友搬到校外同居。這消息一出來你猜怎麼樣,呵呵,和你想的一樣,當爸的立時大為震驚,差點當場發作。讓一個生於50年代的人立即接受這些前衛的做派著實有些難度,而且他兒子生於80年代前半期,還不像如今90後這樣如此開放。但即便如此,我叔叔還是忍住了沒有發作,只問他你們同學有多少人都這樣做,兒子說有大約三分之一。當爸的沒說什麼苦思了幾個晚上,最終做出了決定。你想會怎麼樣,恐怕要說當爸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婉言說服教育。但事實是,當爸的表了態:“我不支持,也不反對,但要注意兩個原則:第一要用套,絕不能出事;第二不能對學習和社交產生不利影響。做到這兩點,你要怎樣我也不攔著你。”當然,後面就如你所料,兒子高呼萬歲,飛著回到學校去了。後來就這件事我叔叔說,他當時苦思冥想,後來還是認為在一個時代形成潮流的事就沒有必要太逆著來,雖然他內心中認為這件事不對但他並不能確定在兒子所處的環境中這件事是對還是錯。但既然是順應了潮流那起碼就不會被千夫所指,既然不會被千夫所指那麼對與錯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在這個大前提下他決定讓兒子自己去摸索,還落得個“善解人意的好老爸”的美名,和兒子的心更貼近了一層,何樂而不為呢?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成功的,兒子不僅沒受到什麼影響,反而和女友雙雙考了GRE,一起到了美國。
3. 普通父母帶來的愚昧型教育
在普通父母當中這一類型恐怕數量最多。“愛之深”所以“責之痛”,但“責”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習慣都帶進去了。糟糕的是這一批人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從來沒有反省的習慣,也看不出自己的現狀和自己的習慣有什麼聯繫。他們唯一能承認的就是:“咱也是一般人,沒人家那個能力。”可是承認歸承認,和人家差距的細節他們可從來沒有想清楚過(當然也是沒能力想清楚)。於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管教孩子,至於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片面的甚至愚蠢的,他自己完全不清楚。

最有意思的是我媽,她是國企的工人。當我小的時候她比周圍其他的工人要強一些(她是城市出身,而別的工人許多都是農村出身),知道給我買課外書。幼兒時期買連環畫,上小學以後買童話、民間故事,訂《故事大王》,所以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就能寫出三年級水準的作文。可當我上了中學後課外閱讀就突然中斷了,原因是未成年人的書籍已經太淺,而要看更深一些的作品肯定要選擇成年人的書籍。但成年人的書籍必然或多或少要涉及到一些有關愛情的描寫(不論有沒有性的描寫),於是我媽下令:堅決斷絕和一切成年人書籍的接觸。不給買,也不許自己買,也不許借,總之絕對不能看。不幸的是我住在家裏而不是學校,每天上完八節課後必須要回家,所以自然地,在嚴格的監督下我幾乎沒有任何機會接觸成年人的書籍,更別提影視劇了。現在想想真的好笑,我17歲時想增加一下知識面於是從學校圖書館借了《紅樓夢》來看,我媽下班回家一看到這本書立刻火冒三丈,大喊“不要臉”。幸虧我告訴她這書是借來的,不然我想她的手非變成一台碎紙機不可。想想也有意思,連中學課本都能選取《紅》的節選作為課文(更不要說偉大領袖毛主席讓李訥6歲就讀這本書了,還說看不懂也要看),當媽的還將之視作洪水猛獸,我真不知道她是哪個朝代的人了。所以後來為了避免和她發生爭執,我只好不再碰任何書了。但是這前前後後下來就是五六年,等我上了大學和很多優秀的同學一比才發現自己除了功課以外幾乎就是一張白紙,不僅無知,而且幼稚。準備起演講稿來連一點素材也沒有,考慮起問題來也是一點深度都沒有。後來經過好長時間的惡補才算達到了同齡人的平均水準。但當媽的不知道這些情況,一直以來她都認為是自己成功地防止了孩子早戀,自己是一個英明的母親,在同事當中是叫得響的。(但事實是,她女兒沒有早戀主要是因為長得醜,沒人願意跟她女兒談戀愛;而暗戀別人的事情嘛,她女兒是一樣也沒少幹過。)

我一個師兄學通信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待遇也不錯,工作也輕鬆,父母很是放心。但有一天他遇到了進入華為的機會,就和父母商量要不要跳槽。父母雖也算知識份子但作為上一個時代的人並不知道華為是何物,而且當聽說華為開出的待遇比兒子現在的公司還要低時立即沒有了好感,堅決反對兒子跳槽。在他們眼中踏實穩定乃是人生第一要務,跳槽這種事是一聽到就會讓人坐臥不安的大事,一輩子寧可沒有。這兒子也是聽話的孩子於是沒挪地方。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後悔了:華為公司那時發展極為迅速,業績成倍增長。原來底層的人員很多得到了提升,收入是原來的數倍不止。而且他意識到進入華為後的發展空間是原來的公司所不能提供的。可是這時候他想進入,機會卻沒有了。於是他只好待在原公司。等機遇第二次眷顧他時已是三年後的事情,他雖如願進入了這家中國的標杆企業,但內部排號(取決於工作年限)卻遠遠地排在末端,這樣他的待遇就比早幾年進入的員工差很多了。如果當初他沒有聽信父母的主張,恐怕要少奮鬥幾年呢。
4. 不負責任的父母不教育
雖然不負責任的父母從總量上來說很少,但並不能否認這一些人的存在。由於自身的不成熟或人格的不完善,有些人產下了後代卻沒有負起應負的責任。我們屢屢能夠聽到有拋棄子女或是離婚時不願撫養孩子的事情;同時也有只負擔孩子基本生活卻不肯在孩子教育上花錢花精力的父母。真要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那是一個人的不幸。但畢竟在我們廣大的社會中這樣的家庭只是極少數,所以我們就一帶而過了。

以上四種類型基本可以把我們的父母全部概括。當然,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可以嚴格地放入某一種類型中。所以更合適的做法是,你父母的某一些行為可以放入某種類型中,而其他一些行為則可以放入另一種類型中;或者你父母一段時期屬於這種類型,而另一段時期則屬於那種類型。比如我母親在限制我接觸文化產品時屬於普通父母進行的愚昧型教育;而在我選擇專業職業時又屬於普通父母的智慧型教育,從不參加意見;可在我大學畢業前後又一度成為不負責任的父母,連我上學的費用都不管了。所以如果你願意仔細琢磨琢磨,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你的父母。
分得這麼細,可能很多人看煩了。但只有分得細才能選取相應的對策。因為對待不同的父母教育只有採用不同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興利除弊,使家教環境有利於我們的發展。所以我們下面就這幾種家庭狀況分別來講講對策。
1.上述第一種。你的父母是精英,或者只有一人是精英,不論是政壇還是商界,都要恭喜你了。你要做的就是多和你的精英老爸(老媽)交流討論,即使他忙得顧不上細問你的情況你也應該主動找時間和他說說這一段時間你都做了些什麼,遇到什麼情況,自己怎麼處理的,然後聽聽他的意見和評價。年輕人涉世不深,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很牛X,凡事一拍腦門就決定了。特別對於中學生來講,如果你有一個優秀的老爸(老媽),真的大可不必建立起個人的隱私地帶將他排斥在外,比方說給同學打電話不讓他聽見,日記上把鎖什麼的。其實成長過程有人關注能少走不少彎路,相信你老爸如果夠優秀的話肯定也不會因你的幼稚想法而笑話你,因為他也是從這個年紀走過來的。而早年就有成年人的思想幫你導航則可以讓你比同齡人走得更快一些,你未來的成功也會來得更早一些。
2.上述第二種。父母雖普通,但知道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有這樣的父母也不錯,起碼不會對我們的發展起反作用。而且其實,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生在這樣的家庭已經挺幸運的了。對於父母無能為力的那些事情,主要還是靠我們自我教育和尋找其他一些可能的教育,具體方法我會在後面兩節什麼是我需要的教育以及如何找到我需要的教育詳細介紹給你。
3.上述第三種。生在這樣的家裏,問題就來了。父母很負責,但很多做法很不高明。要命的是,很不高明但還很堅持。於是許多青少年朋友的苦惱也由此而生;還有另一些未曾感覺到苦惱的,則在溫水中變成了青蛙,被你父母潛移默化了。這樣的矛盾自古以來都是大矛盾,仿佛因此還產生了很多經典的故事像什麼《孔雀東南飛》之類的。由於矛盾的另一方是我們的血肉至親,所以鬥爭起來尤為痛心疾首,因此有的人頂著壓力前行,有的人覺得代價太大就不得不放棄了。但是這裏我要告訴你們的是:要為自己的未來鋪路,要追求成功,就一定要堅決鬥爭到底!當然,鬥爭一定要講究方法,要讓各方面的損失降到最小,包括感情損失,物質損失和機會損失。
當父母用愚昧的思想教育你時,聽聽就過去了,不用按他們說的做。如果父母很強硬,一定要你按他的意見來,那麼分別有三種策略可選。

當父母用愚昧的思想教育你時,聽聽就過去了,不用按他們說的做。如果父母很強硬,一定要你按他的意見來,那麼分別有三種策略可選:上策是說服溝通,中策是我行我素,下策是陽奉陰違。
為了將策略細化,這裏我們還可以將這一群父母再分成二類:
第一類,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缺陷,但不知道缺陷在哪里;(定為A型)
第二類,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缺陷,認為自己挺高明。(定為B型)
這些父母當中,以A型為最多。
好了,細述對策。
(1) 上策:說服溝通
誰也不希望兵戈相見,誰都希望友好協商解決問題,不然要聯合
國幹嗎的?兩國交戰還先要談判呢,談判不成才動刀動槍。所以對待父母更應該如此。父母親是我們最親的人,是貫穿人生始終都不能拋卻的親情,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損傷這種關係,要竭力維護這種關係的良好。所以如果能通過說服溝通而獲得理解的,千萬不要輕易去嘗試中策和下策,以免造成感情上的損失。說服溝通是很需要技巧的,當然概括起來還是那八個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具體能做到什麼程度也要看你的水準和你父母的水準(A型較容易,B型就很難)了,不是我在這裏三言兩語就能迅速提升你的能力的。但是別擔心,倒是也有能迅速幫你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很多人抱怨無法說服父母時,尋找外援是一條捷徑,尤其是當你父母頭腦中有“孩子家懂什麼”,“我是你老子,你還有本事教訓你老子了?”這類的想法時,不找外援幫你恐怕是很難成功的。那麼尋找哪些外援呢?要找到能夠令他信服的人才可以。我幫你總結了一下在你能力範圍內能夠找到的外援,寫在下面。
第一類:權威。
你不一定能直接接觸到權威,但你可以通過媒體、書籍等聽到看到他們的思想和主張。當然咱們也不是說絕對意義上的權威,只要在各領域能夠稱得上專家的人就可以了。你聽到專家的說法,想辦法讓你父母也聽到專家的說法就能奏效了。
我記得央視的《我們》節目有一期討論網路遊戲問題,有一個九歲十歲左右的小朋友就非常聰明。他喜歡打遊戲,但他媽媽反對。小朋友認為打遊戲並沒有耽誤自己的學習於是想說服媽媽,就拉媽媽參加了那一期電視節目。當媽的很關心網路遊戲問題所以也很願意參加。節目期間好幾個專家各抒己見,其中有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叫金韻蓉的就允許自己的兒子在完成學校功課的情況下適當地玩一些遊戲。這個小朋友一看太好了,正合吾意!怎樣讓媽媽聽取這個金老師的主張呢?等了一會,機會來了,主持人讓小朋友說兩句話發表點意見,他站起來就說支持這位金老師的觀點(金老師當然很高興),然後解釋了幾句,後來就說請金老師在這裏做一做媽媽的思想工作,讓媽媽也給他一定的空間。當時現場就有很多人鼓掌驚歎,心想這麼小的孩子居然能想出這麼聰明的法子,真是頗有些心計手腕。金老師當時雖然面露難色(網遊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在千萬父母心中是不亞于白粉的重磅毒藥,自己的觀點鬧不好會誤導孩子得罪家長甚至招來唾沫板磚一大片的)但還是硬著頭皮勸了那位媽媽幾句。媽媽雖然原本態度堅決但是面對權威馬上畢恭畢敬,洗耳恭聽。我想事後當媽的就算不能全盤接受權威的觀點起碼也聽進去了幾分,態度會有所緩和。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以後可以陸續再做媽媽的工作直到她大程度地轉變。
如果沒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權威,那麼可以找到與你看法想一致的權威所參加過的電視節目,網路上的博文,所寫的書籍,還有講座VCD等,想辦法讓你父母看到。
如果你擁有A型父母,那麼比較容易,你可以把你想讓他看的東西直接推薦給他。因為他是承認自己有不足的,所以他一定會接受你的建議。但看完之後你如何與之討論並加深他的理解就看你的本事了。
如果你的父母是頑固的B型,那麼最好是想辦法讓他不經意地看到這些東西,而不是你有意拿給他看,不然他容易起戒心,認為你有意想修正他的觀點,反而對自己的觀點更固守了。
比方說你想讓他看一個節目,你可以換到另一個台然後說請他來看這個,看兩眼說不好咱們換一個看看,然後換到你真正要讓他看的節目,說這個還行,就看這個吧。一邊看可以一邊和他討論,往他身上引,他就開始思考了。再比如你想讓他看一本書,可以將這本書與另一本書放在一起(比如都放在書架上或都放在書包裏),你請他去幫你拿一下另一本書,於是拿另一本書的同時他就看到這本書了,就有可能拿起來讀。當然,之後你若要和他討論的話可千萬別提這本書。同樣,你也可以將目標博文設定在他的電腦上但不要讓他看出人為的痕跡(你們電腦都比我牛肯定有很多法子)。總之類似的辦法很多,充分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吧。

第二類:你父母的親戚、朋友。
在你父母生活的圈子裏總有一些與他關係密切的親戚和朋友,這些人你肯定是知道的。其中有一些人是他比較欣賞的,願意與之溝通的。可以找到這些人,請求他們來幫助你說服你父母。(當然,你要找的人一定得和你的觀點相一致才可以,否則你還得去做他的思想工作,豈不是太麻煩了?)這些人一旦出馬,十有八九都會有效。不論是行為上還是思想上,你父母多少都會受他的影響而有所轉變。
我一個朋友學音樂的,專業是小提琴。她從美國畢業後在當地的樂團幹了幾年,後來為了照顧父母回到國內,同時也為了葉落歸根在國內成家。她父母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很希望女兒也能夠留校當老師,過穩定安逸的生活。對於女兒以前在樂團的工作他們認為太辛苦——到各地演出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出差,而且如今樂團的經營也很不景氣。而且如今高校老師可是肥缺,多少人削尖了腦袋也擠不進來,何況又是小提琴這種氾濫的專業,人才太多了,職位太少了。她父母想趁著在單位裏還有影響力的時候趕緊托人把女兒的事情給定了,免得以後沒了能量求人也求不動。但女兒很喜歡表演的生活,還是想待在國內的樂團,面對父母的苦口婆心只好搬來了大姑當救兵。大姑是北京一家大雜誌的高級編輯,接觸的人多思想也多,關鍵的是與她父母關係非常要好,是能勸得動他們的人。大姑完全能理解孩子的選擇,但真要插手來勸還是猶豫再三。後來還是孩子的執著感動了大姑,讓大姑感到了某種生命的共鳴,於是找弟弟弟妹說了。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她父母馬上聽了進去,開始站在另一高度上想問題了——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當然,現在她已經在樂團拉起了提琴,每天快樂極了。
同樣你還可以在你父母的朋友、父母、師長當中尋找合適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有如下幾個特點:一、長輩比平輩更奏效(比如讓你爺爺出面就比你伯伯說話更有分量,中國人都不能不給長輩面子的);二、你能和他說得上話(也就是你要和他熟識,並且他是喜歡你這個孩子,認為你這個孩子有可取之處的,至少你想讓他支持的觀點也得是他非常認可的);三、人品正直,心腸好(只有心眼好的人才會無償地幫助你,你一個晚輩又不能給人家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
找到目標後如何請動他是個技術活。當然,你作為晚輩去請他他一般都不會直接拒絕,中國人做事都是很婉轉的,但是他幫你幫到什麼程度(也就是替你說話說到什麼程度)可就說不好了,主要還是看你工作做得怎麼樣。一般來講,對你父母的這些平輩和長輩,主要方法還是盡力闡述你的觀點以獲得他立場上的支持(曉之以理),然後向他描述你現在的無助狀態(動之以情),必要的時候掉兩滴眼淚也是可以的。不要嘗試給他送禮來讓他幫你,因為他一定不會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