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密度:

對一個“點”的覺察和認識;物理的事物。這個振動水準是最基本的。它為原子和分子的構造提供物質和能量供應。比如,由礦物質和水構成的最基礎的生命形式,都來自於第一密度的運作。人類也懂得這個在他們自身內在的振動頻率。它構成了基本遺傳編碼。

 

第二密度:

對一條“線”的覺察和認識;與生物性有關係的事物;群體屬性或者物種的屬性。

【意識】通過第二密度的振動來展現表達時,還不具有自我意識(或者稱“小我”)。大多數種類的植物和動物王國,存在於這個密度  內;然而它們在這個密度裏的位置和安排,依賴於很多附加因素,其中包含著“小我”的駐紮或離開。

 

第三密度:

對“體積”的覺察和認識;自我意識;失去群體屬性,個體個性身份屬性的發展;在當下的感知認識下,具有回憶過去和認知未來的功能能力。這是人類出現的密度。它是一個構造出分離錯覺的振動,並且因此形成一個趨向於覺醒的挑戰過程。不久,人類就會通過一個轉換期,轉入第四密度現實實相,而這一轉變期,可以對人類正在經歷的許多迅速而激烈的變化給予(原因上的)解釋。這是一個最大程度展現---從一個整體存在中分離----的振動頻率。有關於整合一體化融合的很多課程,也正是通過這個密度,被學習和完成。這是內在的【自我】,做為它的---“成長培育”的全部所有層面中,最緊張和激烈的一個階段。

鯨類動物(海豚和鯨魚)目前同時存在於第三和第四密度,並且隨著人類一起存在於第三密度的轉換期內。靈長類動物的意識也存在於第三密度。靈長類動物的進化正在變得越來越顯而易見,一旦開始去觀察靈長類動物,它們顯現出獨特特徵,而那一度曾被認為是人類所唯一固有的(諸如語言能力的獲得以及病理學反應)。

 

第四密度:

“體積的完全控制”的察覺認識;超意識;群體屬性的再整合,但不失去個體自我身份;由於振動的提升增強,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知覺和觀念變得更加流動,流體化(時間將不再那麼僵硬,而變得更有可塑性,延展性,可逆性,跳躍性,穿越時間線將變的更容易。---譯者注),並且伴隨著,連接到“多面,多維度,多密度”的現實實相,並與之進行相互作用的能力;負面導向的意識和觀念,變的更加難以存續。

在地球上,不久,第四密度現實實相是重疊在第三密度現實上。在人類的這個轉換事件裏,這個重疊能夠導致,對統一聯合,安寧和平的渴望,被放大增強;作為第三密度特徵的描述“分離和限制錯覺”,而與之相反的“無條件的喜愛”會日益增進。某個人的振動等級被升高了,於是這個人可能會在一個更加迅速和強烈的方式上,去面對屬於他個人的很多重要問題的顯露。很容易看到它是如何在心理及生理治療方面,在濫用藥物及治療程式方面,對地球上的數以千計的個體們產生作用的,並且更有興趣忙去做“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努力,以使地球變得更好。這是頻率導致的。這是當一個人,開始憶起“自由意志”的編碼時的---頻率。這是作為【意識】展現和表達的載具的---“物質身體”的---最後頻率。因此很多文明體系,選擇在這個密度裏,去渡過一個很長的時期。

 

第五密度:

從親身經歷和體驗的經驗中採集而來的“自我”覺察和認識,作為一個集合(個性)身份;不受“線性”時間束縛。

在這個密度裏,有感知知覺力的【意識】開始醒悟到它的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這是一個智慧,知識,才能的密度。由於一旦激發了內在的智慧,他們非常頻繁的,常常想要去分享它,分享給那些,還依然將意識聚焦在更低密度的那些個體們。

很多來自於這個密度領域的“存有”,選擇去成為其他(存有)個體的引導者。一個第五密度的存有,是融入它的【意識家族】(“超靈”,或者 “高我”,如果你們願意這麼稱呼,並且開始回憶起的話)並和【意識家族】聯合在一起的。這是首次不需要物質身體的密度,在這個密度裏,會經驗一個非物質的取向。(注:當從第五密度向第六密度,以及第六密度向第七密度轉換時,是沒有輪廓清晰的轉換特質的。因為這些密度(第五~第七密度)不是物質的取向,在這些轉換過渡中,是更大的更多的和諧與融合。)

 

第六密度:

覺察和認識到“維度次元”它自身。(覺察和認識到它自己就是整個次元)

這個密度已常被提及,並已被稱為“基督意識”,在這個密度裏,它展現了一個等同於“耶穌基督”或者“佛陀”的頻率水準。來自於這個頻率,一個整體的全部的記憶儲存顯現了,並且一旦顯現就開始去為這個整體(次元)負起責任感,而不是自我。自我的成長,和作為一個整體(次元)的成長,就成了完全一樣的“同一成長”。

 

第七密度:

察覺和認識到,它是作為多面的多維度的體驗;集團矩陣的母體身份(完整的群體集合的複合合成的記憶聯合體)。這是全部統一性的【一體】或者全部一體化融合的“唯一整體”的振動頻率。那些振動到這個頻率的存有們融入同一恒等性,並且成為一個完整的“大規模集團群體自覺意識”。他們緊緊的吸引那些還處於其他頻率的存有們,並為走向一體化融合的自然流動供應“能量流”。

一旦第七密度存有們達到了臨界品質,他們會通過天琴座的棱鏡躍升(從我們的觀察視角來看,它隨後將是一個黑洞的出口離去點),並且進入下一個“八度”的振動,在那裏另一個更大的探險和開拓在等待著他們。

 

附加相關的名詞解釋

密度:

密度,表示了一個振動的頻率(或者說,頻率分佈的範圍),並不是一個位置上的定位,而位置上的定位,則叫做'維度,次元'。這個現實實相的密度結構體系是主要表現在7個層級上,但每一個層級內在,都包含一個同樣結構的“亞結構”。密度標度(音階)是一個模型,常常用來更清晰的表達,某一“存有”,與其他的大量“現實實相”(之間的)關聯關係的“感知和覺察力”的態度取向。

(譯者再詮釋:音樂是我們最熟悉的“振動或者叫波動法則”,江恩也是同樣在這個上面介紹過。而7個密度,就是1234567的基本音級。一個八度。在音樂的樂理體系,各個音就叫做音級。1234567(鬥來米發搜拉西)就是基本音級。全音和半音在寬度上是二倍關係,一個全音是兩半音的寬度。這就是“八度”和“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把一個八度的距離等分十二份,每一份,就是一個半音,兩個半音等於一個全音。在平均律中,半音是構成音樂的最小單位。各基本音級之間相隔的距離並不平均,所以十二個半音構成了有八個基本音級的音列,大調音階各音之音的關係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能量的振動,和能量的濃淡程度有關,一體的能量,只有濃度高的地方,濃度低的地方,但永遠不會斷開,沒有絕對的結束和開始,因為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就好像光譜的顏色之間,它是連續過渡的,你找不到絕對的分界線,連續的平滑的從不分離的。在能量之外,再無任何存在,一切在內。這就好比音樂振動的音階,是連續的,持續的,無限的。能量濃烈的地方,就好像音調比較低沉,而能量濃聚的地方,就是物質。能量比較稀薄的地方,就好像音調比較高亢,那裏就是精神和意識。我們的電腦,大家想想,386時代的電腦,每秒計算的次數和資料長度的位元數,只有8位。而奔騰是16位的,到後來32位,64位。電腦硬體的計算速度,資料資訊吞吐量就是位元寬,你可以對比,比喻性的去理解成密度的升高,振動的升高,於是,計算能力,設計思考能力,程式運行能力都提高了。)

 

維度,次元:

維度(次元)屬於某個“存有”在時/空上的定位,而不是一個人的振動頻率(密度)。

韋伯斯特定義“維度,次元”的概念為---“在一個特定的方向和角度上對量級的測量(測量方式),特定的長度,寬度或容度,厚度或濃度,或者說時間”。在一個給定的密度,或者說一個振動頻率下,有無限數量的“維度,次元”存在著。

(譯者再注釋:某種程度上,對比音樂的概念為---“在同一個大調下,可以有無限多首曲子”。或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為維度和次元,就是不同的現實版本,一個按照一定的方式編寫的曲譜。然而,即使同一個調子(密度)的曲譜(次元),不同的演奏方式,也帶有明顯的個性風格,也就是角度的不同。穿越時間線,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會改變所謂的“歷史”,而是在早已存在的無限可能性裏,一次個性化的演繹和體驗。我們是可以自由穿越,而且我們現在就在穿越著,只是因為分離和遮蔽,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覺察。)

 

頻率:

物質是正在振動著的能量。不同的振動率表示出屬性,頻率是在分子或者意識的振動上的一個估值。

作為【意識/能量】的湧現,它呈現7個密度的頻率範圍片段,很像一個棱鏡會將完整的光分成7種顏色。

(譯者注釋:一體的白光,在經過棱鏡折射後,按照頻率範圍,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那麼第三密度是黃色的光,第四密度是綠色的,而所謂的“藍靛兒童”,按照這個說法,則來自更高的第五,六密度。這就難怪巴夏介紹第四密度的地球時,說,那是翠綠的地球,飄揚著藍色的意識之光。

【你們將呼吸著新的空氣,而這些空氣會是一個你們自身意識的清晰的一個擴展,它會是水晶一樣清澈透明同時是甜香的,帶著你們自身的無條件的喜愛的芬芳甜美。地球晶體的振動會和你協調一致。翡翠一樣的綠色的地球,你們的【知曉】的靈性的藍色,以及你們的所有創造的【意識】的藍紫色,將會是你們裝扮你們的世界裏的橫幅,並且你們乘船,擴展進入太空,就如同我們已經做到的,如同無法計數的文明體系所做到的。----巴夏《超物理學》第七章 範本 --第二節】)

————————————————————————————————————————————————

(補充一段,Lyssa Royal 所談到的,有關於“密度”的介紹,翻譯比較倉促,個別單詞,查不到滿意的解釋,牽扯到英語的專業術語,因此有個別地方,拿不准,也歡迎有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們,給予指正!)

 

第三維度關聯關係

這種關聯關係方式,通常運作於我們目前所處的第三密度。

分離割裂

分離割斷是一個謊言,通過故意“遮蔽”和“隱瞞”。

與無極無限的一體存在的【本源】分離,遮障;

同一事物的【多個狀態】被彼此孤立隔開

【自我】的分裂

隱藏,遮蔽,掩蓋

遮蔽資訊,保密,對我的夥伴隱藏資訊,

自己掩蓋和隱藏自己,秘密的狀態

慣於掩蓋事物真相,保持秘密狀態,

我的夥伴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我真實的一面是什麼。

讓我自己從更大的自我中分裂出一個持續隱藏掩蓋的部分

逃避自我,將注意力投擲在他人身上

對自由選擇的恐懼

基於個體一一對應的孤立

由於我是處於一一對應的孤立個體關聯關係,

所以我是單獨存在的孤立個體,

在與任何其他的關聯關係裏,必須有效掩蓋自己的脆弱,

遮蔽,保護自己易受傷的脆弱性,防止自己受傷。

因為我這樣做了,我感覺“安全”(掩蓋和遮蔽下的“安全”)

有條件的愛

我要愛你的前提,僅僅是你能始終滿足我的需要和我對你的期望值。

如果你不能達到我對你的期望值,不能讓我滿意,我就要收回我的愛。

必須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

我必須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

以便於和其他人發生關聯關係中避免我的恐懼。

必須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是第三密度的幻覺。

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根本不能確保我的安全。

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只能讓我總想著或者總覺得

---我是不安全的。

期望值r> 我要求,我預期,並且努力的去獲得我的夥伴們來滿足我的期望值和需要。

我利用我的夥伴們來讓我的需要和期望值被滿足。

控制,操縱

我用明確的或者隱藏的操控,以便於我會得到我需要的,以便於我能從我對我自身的恐懼中持續的捍衛我得到的,我想要的。

我只看到我的夥伴們,成為我需要他們去是的誰,

而絕不能是他們真正是的誰

必須成為一個掌控者

我根本不相信任何事物的出現是因為我是最完美的。

因此,我必須成為一個掌控者,去掌控和塑造關聯關係,

以便於它將會帶來我希望它成為的那個模式。

我感覺我擁有我的夥伴們,他們皈依我屬於我。

最重要的個人成長的目標是爭奪關聯關係中的領先優先地位

依賴性

我必須依靠我自己之外的某個人,以便於獲得幸福快樂。

一個人不可能全身心的愛二個人

第三密度強調一對一的二元性。

如果我的夥伴開始也愛另一個傢伙,

那就意味著他或者她已經不再那麼多的愛我了

(這是錯覺)

我的夥伴花很少的時間來陪我,這很不好

(這一欄無文字解釋)

痛苦,艱難和傷害

第三密度,對關聯關係的思維模式

我運作和行動總是痛苦艱難和容易受傷的。

結束一個關聯關係會產生痛苦失落和損害,也意味著某種“失敗”

(這一欄無文字解釋)

孤獨寂寞的恐懼或者孤獨感帶來的痛苦煩惱

孤獨感是一個三維世界的錯覺。

對其他人生氣惱火

(外顯的,向外具體化宣洩出來的)

我對我的夥伴沒有能滿足我的需要而惱火生氣

存在傷害

'加害者' & '受害者'

我有時會傷害其他人

我是其他人意見評論或行為的受害者。

加害者和受害者是一個錯覺。

這裏根本不存在傷害,每個人自己選擇和創作了他們自己的現實實相

對我的夥伴的需要和要求,總感到負有責任和義務

我的夥伴似乎看上去,他們有外在的需要和要求是必須由我來滿足的

但一個人的需要和要求永遠不會被任何其他人滿足,

因此他們註定會最終遷怒於我的,因為沒有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要求。

 

第四維度關聯關係

這種關聯關係方式通常運作於第四密度

向【一體】融合 + 再融合

一切事物和一切個體都事實上全部連接在一起

開放,彰顯

誠實率真 + 坦蕩開放(不躲藏)

對我的夥伴全然的真實和直率。

帶著誠實和率真,我的夥伴能夠徹底瞭解真實的我。

誠實和率真的全部涵義就是做100%真實的我。

我不掩蓋和隱藏任何意見,不保留和阻擋資訊的表達,

直率正好避免傷害我的夥伴,率真正好避免關係的任何掌控企圖。

我可以從不去瞭解是什麼傷害了另一個人,

或者預測他們會對我的誠實和率真做怎樣的回應。

因此,我將停止假設對他人的責任義務,

這是對其他個體的情感,成長的自我責任的僭越,那是他們自我的事,

並且其他人對我的誠實率真的反應和回應,我不做任何資訊處理,開放而坦蕩的承受。

完全自由的選擇

可揀選一對一

可揀選一對多

可揀選更多邊的關係

對於任何類型的關聯關係,根本沒有天然的固有的“正確”或者“錯誤”。

它們的天然的固有的本性是中性是空白。

任何類型的關聯關係都可以。

如果我選擇一對一,這不意味著我期望或者必須要求我的夥伴們也同樣對我選擇一對一的關係。

無條件無保留的愛

即使你沒能滿足我的需要和期望值,我也會依然喜愛你。

我愛你是因為“你就是你”,從不試圖去改變你。

只是存在於當下

預測可能承擔的後果,只會讓我從當下脫離。

我只駐守在當下,現在。

我根本不用一個承擔後果的預測,

因為我信任未來它本身是舒適的,安全的。

無期望值

我絕對信任我的夥伴們並從未有任何期待和期望值。

我享受我的夥伴們帶給我的一切,但從沒有什麼特別要求和特別期待。

允許,接納,接受

我接受,允許--我的夥伴們是他們---所想要去“是”的人。

只有允許和接受,隨後我能領悟他們真正是誰

絕對的自信

我相信任何事物的出現,都因為我是最完美的。

所以,我沒有期望或者需要,去控制我的夥伴們。

最重要的關聯關係的目標是---獲得個人成長

自我獨立自我滿足

我確信,我!只有我!我是我自己世界的造物主。

所以,只有我!

是我自己快樂幸福的創造之神!

一個人可以全身心的愛更多人,乃至所有人

第四密度強調多樣性,平等性

我的夥伴愛其他很多人這很正常,這不會減少他對我的愛

他或者她愛別人多少就會同樣愛我多少。

我愛其他很多人也很正常,這不會減少我對我的夥伴的愛

我愛其他人多少,我就愛我的夥伴多少。

我的夥伴花很少的時間來陪我,這沒什麼啊,很好啊

如果我真正的無條件無預設的喜愛我自己,

那麼花在我的夥伴上的時間與花在自我上的時間是等值的平等的。

我愛我自己和我愛我的夥伴是平等的。

所以,我獨處的時候,和我與我的夥伴在一起的時候,都是愉快的享受。

因此,如果我很少與我的夥伴在一起也是完全可以的。

幸福快樂,興奮的享受和狂喜

第四密度對關聯關係的思維模式

我做什麼都沒有任何痛苦,一切都輕而易舉

只有幸福快樂,興奮的享受以及狂喜

結束一個關聯關係根本不產生痛苦和損害,也不意味著失敗

當我們清楚的認出,我們之間這樣一個關聯關係不再服務於我們,於是我們選擇了溫和的結束了它。

我們認識到這關聯關係是正在進入不同的方向上,

所以我們允許它結束,根本沒有任何沉重和阻礙的感受,只有喜愛。

顯著的感受到和龐大的其他個體的連接

即使在空間上,我和我的夥伴,距離非常非常遙遠

即使在時間上,我很久很久沒有看到我的夥伴

我依然始終感知到和他們完全的連接著。分離是一個表面的幻象,與之相反,真實的事實是始終連接在一起。

對我自己生氣惱火

(內在的,可內在吸收轉化的)

我對我自己創造這樣一個,我不喜歡的,不能讓我更加成長的“現實”很生氣惱火

我選擇和創作了我自己的現實實相

自我負責,自我承當

自我授權,自我准許

我選擇和創作了自己的現實,並且它包含著其他人對我的行為的回應和互動。

我永遠不會被其他任何人傷害。我永遠也不可能傷害其他任何人。

我對他人的言詞或行為的“回應和反應”---這是唯一我能負責,並能自由選擇的。

我負責選擇和決定

對我的夥伴,我喜歡給予什麼

將我們之間的關聯關係定義成什麼。

在我的關聯關係定義中,我的意向和動機都是純粹的完美的

在和我的夥伴一起時,我決定我是誰,就100%如實真正的是誰

以我最完整的如實,我為我喜歡給予我們之間的關係定義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