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之士,若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才複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潔”,“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時,這是金丹一點的根基,所以學道的人,這個一發動,精神好了就來真水,衰敗了就沒有。要“攝情歸性”,後天的妄想、欲念都屬情,學道的人要能夠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歸到清淨無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這裏,本來昏昏迷迷,忽然精神來了。一般人都在疲勞時去打坐,覺得蠻好蠻清淨,實際上並沒有修行,因為這是休息。疲勞了當然清淨,雜念也沒有了,沒有力氣妄想了,並不是工夫到了。那麼一般人何時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來了,精神也來了,覺得我差不多了,下來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遠不會成道,永遠不會得定。因為在先天真一之水來時,你穩不住,就不能“攝情歸性”,當然也空不掉。這個時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這叫做返本還原。
他這裏把做工夫的辦法告訴你,修道之士到這個境界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把兩種歸併成一個。兩種什麼呢?性跟情。理論上就是妄想空了,歸到本性上。這兩種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氣,神不動,神與氣兩樣凝結攏來,才能夠得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這個時候“水源至清至潔”,妄念一動,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欲念一動,這個水已經不清了,先天一炁變成後天混濁之水,沒有用了。
“此時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自然表裏洞澈,有如萬頃水壺”,到這個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學顯教、密宗,修止觀,修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呆定的法則。到了這個境界,先天真一之水來了,這個時候身心打成一片,怎麼打成一片?雜念妄想沒有了,身體感受也沒有。感受沒有不是勉強做的,如果一個念頭都不想動,甚至什麼都沒有興趣,什麼都沒有意思,那變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個學佛叫做枯木禪,是邪禪。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為一體,春意盎然,這個春意沒有什麼色情的作用,只代表生機充滿。“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所以心如明鏡台,那就一塵不染。那個時候,告訴諸位,你想動煩惱動妄想都動不起來了!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並沒有到家,這是第一步。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上告訴我們,到了這個境界,“煩惱無由更上心”,一個煩惱妄念都動不起來,沒有了!這個時候“自然表裏洞澈”,拿身體來講,一片空靈,身體好像空了沒有了,變成一個玻璃瓶子一樣——玻璃瓶子還有個玻璃,這個時候連玻璃都沒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長春真人,形容這個境界叫水晶塔,身心變成水晶的塔,內外透明。
道家所說真的活子時來,就是先天一炁,一切都從虛無中來,那個境界他都講得明白,“自然表裏洞澈,有如萬頃冰壺”,這是形容境界,不是真的冰冷,而是像玻璃一樣的透徹,把實際的境界都講出來了。他解釋道理是引用老子這一句話,“故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就是這個境界。
接著“大道離相離名,本無形象”,無名可得,所以連佛也不可說不可說,沒有名相的。“及其生出一炁,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本體,道的體無名無相無形,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拿佛學的道理說,在真空生出妙有的時候,起作用的時候,“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有一點形相可以抓住了。
“然此真一之炁,杳冥恍惚”,他把老子濃縮了,原文是“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空空洞洞中間有個作用,這個妙有作用哪里來呢?真空中來。“形于無形,象於無象。非一切意識可以蔔度揣摩而得”,它有形有相,又無形無相,這並不是指妄想境,注意啊!我們一般修道打坐都在想像或者有意去練工夫,那是自己意識去造作出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只不過,這是妄想,是假的不是真的。先天真一之炁不是意識可以“卜度”,蔔度就是猜想。這個不是意識分別,拿佛法來說,是在無分別心的時候,才能夠發起真一之炁。
“故曰,道之形象,真一難圖”,他說真正到先天一炁來的時候,很難說出一個樣子,如果一形容一描寫就著相了。一般修道的人沒有不著相的,佛家、道家一樣。所以說“真一難圖”,的確如此。
譬如我們要打坐坐得好,脊背骨真正直起來是如何呢?在我自己的感覺是向後面倒的,你們坐起來覺得很直是向前面彎的,已經錯了。所以真正直起來是脊背骨向後面的,是自然的,等到它氣通了自然而然就是那麽直,向後面倒的前面是直的。譬如打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含胸不是前胸窩起來這樣含,兩個肩膀撐開骨節脫開叫含胸,自然胸就含了,背脊就充滿了。現在大家學太極拳,含胸拔背是彎的,然後氣沈丹田,前面抱一個西瓜,兩個手像螳螂一樣,就在那裏混水摸魚摸它一陣叫做太極,同我們當年學的太極都不同。
所以大家註意這個身體背脊骨要豎,當然不要拼命挺。我告訴你們經驗,像我當年十二歲起就開始學這一套,其實我身體也不好,你不要看我現在還挺的那麽直,我當年十幾歲坐起來背是彎的,眼睛也有點近視,但是我就不服氣,眼睛不讓它近視,當然下了很大的功夫,身體要挺直就是會挺直起來,這兩句話中間的經過就很多了。可是我的重點告訴你,你如果身體天生實在不大好,你不要聽了說背脊骨一定直,就硬挺啊,會挺出毛病來;你只好讓它聽其自然彎,當然可以找一個會調整骨頭的骨科醫生把你調整好了。身體為什麽彎?一定是自己背上二十四節的骨頭,腰椎、胸椎、頸椎的哪節有了問題,慢慢調整好就行了。
不然你只好等到工夫到了,有一天會這樣哦,原本身體是彎著坐,真用功用好了以後,我就要借用道家這一句話“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道家的這句話真高明了,是經驗之談,什麽叫先天一炁呢?先天是代號,拿現在的話講,你念頭完全空靈清凈到極點了,這一股生命的功能自然來的,你如果坐得好真到了那個境界,我的經驗告訴你會怎麽樣呢?(師身體猛然挺直)好了,自己就直了,叫你彎都不可能,你自己想還是彎一下吧,不可能。你真到念頭空了、工夫到了以後,你本來彎著的樣子,“咚”一下,不是我故意要它這樣哦,那個生命的身體自己的功能就撐起來了,不過這沒有什麽了不起哦,你們到這一步不要認為那個南老頭講的,這一下我有功夫了,那算什麽?不過是身體調整好而已啊,姿勢擺正了。
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鬆,在一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這裏說“無念以為常”,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無念”做到了就是養性。下面告訴你身體不要緊張,一切放鬆,放鬆,從頭腦起放鬆,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鬆。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張。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專到無念境界。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候,身體在睡,裏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內心永遠在空靈的境界中。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意去修都不對。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精凡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這個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刹那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這個真從哪里來呢?從虛無中來。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炁從虛無中來。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在佛學講空,要空到什麼程度呢?“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如果身上還在這裏跳一下,那裏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六根包括身根,身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相應還不是完全,是同靜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謂“無念”,我們曾經發過呂純陽的《百字銘》給大家,上面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無念。真正無念是“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還能做人做事。所以禪宗強調這個地方,修養要做到“於心無事”,能夠遇事做事,心中沒有動念;“于事無心”,這就是真正無念。“不出規中”,沒有跳出過圓明清淨這個圓圈。所以講“非同木石之蠢然也”,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以為那是無念,認為是得定,佛經叫你不要做這個工夫,他生來世的果報是變豬。所以“常應常靜,不出規中”,不同于木石的無知。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藥之時。”長生不老之藥,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而來。所以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到這個境界,先天一炁才來,這個氣脈就通。修道學密的人,這些原理搞不清楚,拼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氣脈就一時頓通,這同於禪宗所謂的頓悟,一下就統統打開了。
(胎息實修)
功莫大焉,閉氣!修持得法,閉氣,即關閉或幾近關閉“後天呼吸”,力促“後天返先天”,必然導致弱呼吸→微呼吸→不呼吸——先天炁生而自然胎息!
2009年3月8日在北京召開了人體科學工作三十周年紀念座談會。
中國人體科學學會已經停止工作八年多了,我衷心希望早日復會,錢學森、張震寰等開創的人體科學工作能早日恢復工作,繼往開來,造福人類。
2005年以來我進行了兩項實驗,此兩項實驗都與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人體生命科學和人——天科學的瑰寶——內丹術相關。
這兩項實驗一項實驗是“辟穀采炁”,實驗物件是他人——5位元辟穀者;另一項實驗是“閉氣采炁修胎息”,實驗物件就是我自已。此兩項實驗是相關的:沒有第一項實驗就不會有第二項實驗。
2009年1月1日,我進行“浸水閉氣”,即將鼻口浸入盛水的塑膠小盆的水中,在鼻口始終不露出水面的狀態下閉氣(不吸不呼),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
經過一年五個月零十天的奮戰,我“窮理”所得的構思和預想“閉氣采炁修胎息”成真——我持續4小時既不吸進氧氣,又不呼出二氧化碳,實現了持續4小時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
“辟穀采炁”實驗
“辟穀采炁”,簡言之,就是“通過辟穀,即關閉或幾近關閉後天消化系統,力促‘後天返先天’,采得先天炁”。
所謂“辟穀”,從辟穀者的實踐來看,絕大多數辟穀者的“辟穀”並非“辟穀”一詞的字面意義,即不食五穀(糧食),而是絕食或幾近絕食。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一篇內丹術的長文——“趙巧芝現象值得重視”,此文就專門論述了“辟穀采炁”。
1、修丹(修持內丹術)的頭等大事就是修得先天炁,傳統修得先天炁的方式就是高度入靜即入定。
清•劉一明注唐末五代•呂洞賓《百字碑》說:“性命之道,始終修養先天虛無真一之氣而已,別無他物。”
而修得先天炁的傳統方式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裏講的“恍惚竅冥”、“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分明是告訴我們在恍惚窈冥中可修得“有精”、“有象”、“有信”之“物”——先天炁。
宋•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一語道破了“恍惚杳冥”的本質:“……恍惚杳冥,定之象也。”
老子在《道德經》裏又諄諄教誨,要“致虛極,守靜篤”,元明間張三豐在《道言淺近說》中點出了此“致虛極,守靜篤”的要害:“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
可見,恍惚窈冥也好,致虛極守靜篤也好,都是要求入定啊!只有由入靜至入定,方能修得此先天炁!一般人心猿意馬,連入靜都很難,入定就難上難。可見由此修得先天炁,難,極難。
無怪乎宋•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說:“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之也,但難耳!”
清•李涵虛在《收心法》中說:“昔我在洞天中,學鑽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
2、“辟穀采炁”實驗以科學資料證明修得先天炁並非只有高度入靜即入定一途。
“後天返先天”是丹道的一個重要“口訣”。(見張三豐《道言淺近說》)“趙巧芝現象值得重視”一文以很大篇幅證明辟穀即關閉或幾近關閉後天消化系統,力促“後天返先天”,可導致先天炁生,從微薄而至厚滿,實現“炁滿不思食”(這是丹經的名言)。
而“炁滿不思食”者不需食:厚滿的先天炁可以取代食物滿足修持者對能量的全部需求而長期甚至無限期不食。我將此現象稱之為“辟穀采炁”。
為了以科學資料證明此新認識、新觀點、新丹理,我專門進行了“辟穀采炁”實驗。
實驗物件是5名辟穀者(其中兩人為功能人,另三人為受功能人激發不餓而辟穀者),我請受試者在辟穀期間勤測自己的體重並每隔七天去醫院進行一次尿檢(我關注的是尿檢中的“尿酮體”指標)。
實驗證明:功能人自激不餓而辟穀,或一般人受功能人的激發不餓而辟穀(還有一個類型:自主辟谷,即修持想上水準的人認識到位,多次辟穀,最終亦可實現不餓而辟穀)。
在辟穀初期,在體重和尿酮體指標這兩個方面均呈有規律的變化:在體重逐漸下降、最後不再下降的同時,尿酮體由三個加號(呈強陽性)變成兩個加號,進而變為一個加號或一個加號、一個減號(呈弱陽性),最後變為減號(呈陰性)。
5名受試者中4名無一例外,均呈此變化;另一名受試者(功能人)因故只進行了15天的辟穀即停止辟穀,留下了3份尿酮體呈強陽性(三個加號)的尿液檢驗單和體重逐漸下降的記錄(完全符合我所預料的辟谷剛開始時的情形)。
不餓而辟穀,在體重和尿酮體指標這兩方面均呈規律性變化的事實證明,辟穀者在斷絕或幾近斷絕從食物取得能量的情況下,逐漸由向自身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糖原等能源索取能量(表現為尿酮體呈陽性)
過渡到向內丹術視為至寶的先天炁索取能量(表現為尿酮體由陽性逐漸轉為陰性,這說明辟谷者向自身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糖原等能源索取能量越來越少,向先天炁索取能量越來越多);
一旦辟穀者尿酮體呈陰性,體重將維持基本不變,尿酮體將恒呈陰性——這標誌著辟穀者通過不餓而辟穀已采得厚滿的先天炁,即可以長期甚至無限期地將辟穀持續下去。
這就是趙巧芝至2006年6月持續辟穀(絕食或幾近絕食)五年九個月的原因所在,這也是修丹有成者所以能“世味永絕”的原因所在。
通過體重和尿酮體指標的變化我們用現代科學手段捕捉住了這來無蹤、去無影的先天炁,清晰看到先天炁從無到有,從微薄到厚滿的發展軌跡。
劉海榮資訊辟谷的受益者達二十萬眾,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辟穀期間體重由逐漸下降到最後不再下降,僅憑這一條我們就可以判斷他們都通過辟穀采到了厚滿的先天炁;
辟穀者(包括已停止辟穀,複食後再次辟穀的功能人)辟穀初期體重逐漸下降,說明辟穀者從自身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糖原等能源索取能量;
體重最後不再下降,說明辟穀者不再從自身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糖原等能源索取能量,已采得厚滿的先天炁,“食炁遠勝於食食”,先天炁完全能取代食物滿足辟穀者對營養的全部需求。
二十萬眾辟穀者的實踐證明了“辟穀采炁”的真實不虛。我作的“辟穀采炁”實驗只不過除測體重外,增加了測尿酮體。
如果對這些眾多的辟谷者辟谷初期增加測尿酮體,可以肯定尿酮體同樣會呈由強陽性轉而呈弱陽性最後呈陰性的變化。
“辟穀采炁”是不通過入靜入定,而是通過關閉或幾近關閉後天消化系統,力促“後天返先天”,采得先天炁,從微薄而至厚滿而長期甚至無限期不食!這在丹經裏是找不到任何直接根據的。
對丹道來說,這可是一件關係到丹理的大事,這是今人在丹道理論和實踐上的一個創新。
3、“辟穀采炁”不僅可以使人“不食不饑”,還可使人“不渴不飲”。
元明間張三豐在《黃庭要道》中說修持至進入中關煉炁化神後,先天炁“時時發生”,“自然不食不饑,不飲不渴”。
辟谷者並未修丹,通過“辟穀采炁”,同樣可在采得厚滿的先天炁的作用下不僅“不食不饑”,而且“不飲不渴”。
劉海榮激發的一位辟谷者辟穀46天,最後8天體重不再下降(已采得厚滿的先天炁);
這8天中的最後6天發生了另一奇跡:“最後6天沒喝一口水,而唾液特別多,滿口滿口的吞咽,雖沒喝水,6天中還解了三次小便,量很少,不足500克。”
(見“趙巧芝現象值得重視”)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一般來說,在沒有水的情況下,72小時是一個極限。”
(國際公認72小時為“黃金救援時間”)72小時是3天,這位辟穀者是3天的一倍時間6天“沒喝一口水而唾液特別多,滿口滿口的吞咽,雖沒喝水,6天中還解了三次小便”!
4、從“辟穀采炁”入手修丹是修丹的一條捷徑。
這4名辟穀至尿酮體呈陰性的實驗者從辟穀開始到尿酮體呈陰性的時間分別是:12天、26天、28天、88天,就是說這四位辟穀者並未修持內丹術,只是自激不餓而辟穀(功能人)或受功能人激發不餓而辟穀(一般人),
分別只花了12至88天就證得了修持內丹術在完成初關煉精化炁(過初關就極難),進入中關煉炁化神三月、四月、五月或多月方能達到的“炁滿不思食”!
趙巧芝與其他辟穀者不同,她的辟穀從未中斷,她不知不覺間由此踏上了“從‘辟穀采炁’入手修丹”之途,在另一個偶然而又極為重要因素(夫妻分居14個月)的作用下,
她證得了多少修丹者夢寐以求的具有“三無”特徵即無精(女子無月經)、無竅、無欲的“無漏”和多少修丹者只聞其名、未見其實的“入定得定”,因此我們說,趙巧芝闖出了一條從“‘辟穀采炁’入手修丹”的捷徑。
5、趙巧芝現象對我有極大的震動和震憾作用。
丹理並沒有被窮盡啊,修得先天炁並非只有入定一途!丹家、仙家也是人做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難免有對錯!一些丹家反對辟穀是反對錯了啊,功莫大焉,辟穀!辟穀可采得先天炁,由此而另辟修丹蹊徑!我對丹道有了一嶄新的認識。丹道也應與時俱進!
“閉氣采炁修胎息”實驗
“閉氣采炁修胎息”,簡言之,就是“通過閉氣,即關閉或幾近關閉‘後天呼吸’,力促‘後天返先天’,采得先天炁而自然胎息。
”所謂“閉氣”,我查了人體生理學方面的資料,就是以會厭(喉頭蓋)關閉氣管(呼吸道),而以會厭關閉關氣管必然導致關閉或幾近關閉整個呼吸系統。
“閉氣采炁修胎息”實驗物件是我自身,第一階段實驗時間一年五個月零十天,2007/7/21-2009/1/1。
1、存在兩種呼吸,即“後天呼吸”和“先天呼吸”;丹道“後天返先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由“後天呼吸”逆返至“先天呼吸”。
現代科學認為,“機體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能量來自體內營養物質的氧化代謝,代謝過程消耗氧氣(O2)並產生二氧化碳(CO2)。
因此,機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O2,排除CO2來維持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這就是呼吸的本質,這也就是內丹術稱之為“後天呼吸”的本質。
現代科學對後天呼吸的表述比古丹家要高明得多,可見要發展內丹術必需將現代科學引進丹道。
道家和隨後的丹家(修持內丹術有成就者)認為還有一種呼吸,即“先天呼吸”: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準確些說,是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
什麼是“胎息”?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釋滯》中給“胎息”下了一個堪稱經典的定義:“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葛洪給“胎息”下的定義有四個特徵:
①葛洪明確指出能像在母體中的胎兒一樣雖有鼻口但不用鼻口呼吸即為“胎息”(請注意:任何比喻都是取其一點相似處而不及其餘);
②葛洪定義的“胎息”與後世丹家定義的內丹術的“胎息”截然不同,兩者有本質區別:葛洪的“胎息”與修持內丹術的“結胎”和“脫胎”無關,就是說並非因“結胎”而有胎息,“脫胎”而最終修成胎息;
③葛洪的定義未涉及修持者“胎息”的成因;
④石破天驚,葛洪斬釘截鐵地宣稱“得胎息者……則道成矣”:他將“得胎息”視為“道成矣”的唯一標準。
修持者何以能不用鼻口呼吸而“胎息”?
多位丹家明確指出:修持者所以能不以鼻口呼吸而胎息,其因就在修持者修得先天炁。
唐末五代•呂洞賓在《鐘呂傳道集》中說:“真氣生而自然胎息。”
明•伍沖虛在《天仙正理•胎息直論》中說:“呼吸之氣最難制伏,必有元炁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
清•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說:“若無先天元氣,則後天之胎息無以生……。”
三位丹家所說“真氣”、“元氣”、“元炁”就是指的先天炁。
三位丹家言之鑿鑿。這等於說,只要修得先天炁即可在不用鼻口從大氣中攝取新陳代謝所需的氧氣,排出新陳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情況下,將體內營養物質轉化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這是必然的邏輯推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