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聖道彰德

【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譯】:上天普施萬物按照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

行動時就如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卻沒有與任何事物發生爭執。就因為它本質柔弱與萬物無爭,所以也無所謂的擔憂。它處在人類所認為的厭惡即低劣的環境裏而悠然自得,就是與大道非常接近或者說就是按照著道而行的。

【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譯】:它居住在良好的規律的地方,內在也象客觀規律那樣淵博深遠,給與客觀規律以仁慈的行動,它的言行象客觀規律那樣是誠信的表現,以浩然正氣治理著萬物和人類,它運動是按照客觀規律是那樣的合乎時宜,恰到好處。

【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譯】:世界上最柔弱的要算水了,而能攻堅勝強的人卻戰勝不了它,這柔弱的性質沒有東西可以來代替它。弱之所以能勝強,柔之所以能勝剛,是因為它借助的是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的能量,世間的人沒有不知道此道理的,卻沒有人能按照這種規律去行動。

【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所以,天下間最柔弱的東西,往往能征服駕馭最堅強的東西。微小至於幾乎沒有的東西卻能鑽入幾乎沒有間隙的任何堅強的實體,所以我就知道了無所作為沒有做什麼有很大的益處。以身作則的不言之教,不擾亂人民的無所作為的益處,世間的人很少能懂得這種道理或達不到此種境界的。

【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人的生命初生之時是含柔弱在外,到他死亡時是含堅強在外,即生於柔弱死于強盛。一方面,生之柔弱含強大的規律能量而生長,死亡堅強含虛弱的規律能量而消亡。世上的萬物,草木之生亦是如此,其現象是得柔弱生長,至消亡時則枯黃幹槁,規律的能量歸其根蒂。所以,堅強的是發展到強盛的時候,強盛則衰,就到死亡的一方面。柔弱的是含強大的規律能量即生命力,就是出現生機的一方面。所以用強大的軍隊往往驕傲逞強的最終不是勝利的一方,樹木生長至壯大時往往就會被砍伐。由此可見,強大的事物是處於下方屬生命力有限而消亡,柔弱的事物卻是處於上升階段屬生命力是無限的。

【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當人類扔掉了愛心違背了宇宙間物質生成公正無私的客觀規律時,就會有虛偽的仁慈禮義出現;當人類出現各種各樣的所謂智慧和發明時,也同時出現了大奸大偽之人;當不講道德規範、私欲橫行,家庭不和而六親不認時,那麼孝順慈愛就來得那麼的可貴的了;當國家發生昏亂的時候,那麼直言忠告的忠臣就來得那麼的可敬。

【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譯】:天與地沒有感情可言也不講究仁慈禮義,而是以大自然作為芻狗一樣自生自滅;治理天下的聖人也不講究仁慈禮義,而是遵守著宇宙間物質生成公正無私的客觀規律讓人類作為芻狗一樣自生自滅。

【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譯】:放棄聖治和智慧,只講究追求物欲,則人民去爭就會獲得百倍的物質利益。如果放棄仁義這虛假的面孔,那麼人民就會恢復慈孝之心;如果放棄投機取巧和物質欲望時,那麼盜賊無施展的餘地也不會孽生。以上三種觀點,我認為還表達的不夠充分,另作補充分類歸屬:持著清靜坦蕩的心地,抱著純真樸實的胸懷,儘量減少私利和排除私欲。因為人類最大的禍患莫過於各種欲望的不滿足,最大的危害莫過於各種私心千方百計去得不到它。斷絕那種投機取巧的學問人就會變得簡單快樂起來而沒有憂愁。因為巧智是投機者的源泉,鑽空心思,巧利名目,變著花樣的吸取利益,只能使人等徒增許多煩惱。所以,修身養性,少私寡欲才能知足。

【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譯】:對於聖治來說,不崇尚提倡所謂的賢能之士,使人民沒有爭權奪利、趨炎附勢之心;不重視貴重難得的寶物貨品,使人民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流為盜匪;不可以宣傳一切利益欲望,而使人民不能會因此而產生內心混亂。

【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所以,遵守客觀規律的聖人統治以下的臣民,常用的方法就是除去人的貪得之心,講究修身養性,充實丹田之氣,減弱他的欲念,強大他的本質之氣骨髓之精。經常使人民處於不追求現象智慧那些根本無意義迷亂人心志的知識,不追求物質貪欲,使那些創造發明的的人,不敢用這些智慧放在追求爭名奪利的事情上。去追求也沒有施展的餘地,到那時天下將不治而治,無為而治,太平安定。

【文】: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由此,作為有道德修養的聖人無私無欲,以不貪得為宗旨,不尊重那些難得之貨物,瞭解本質不學習現象知識從而重複眾人所犯的錯誤過失。用順應萬物的自然客觀公正的規律而不敢有所作為。

【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所以,作為統治人們的聖人之君,常清靜寡欲,處無所作為的事物狀態,以實際行動以身作則;就象萬物更作而不言辭,生長而不靠什麼,有所作為而不居功自傲,自生自滅。順應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那是無所作為而又無所不為的。正因為它們功成而不居,自然而然,才能不遭到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公正無私的客觀規律所懲罰而長久存在下去。

【文】:美言可以迷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譯】:美妙動聽的花言巧語可以迷惑作為顯貴的君主,使其飄飄然從而枉行於世,那些所謂美好的行為可以激起人民爭相表現的欲望,使人民逐名趨利,忘卻自然的本性。人類這些不遵守客觀規律的行為和事,為何扔掉了又產生出來呢?難道人類真的要落入因果報應,輪回無常的無窮無盡的鎖鏈之中嗎?

【文】: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所以,世界上的物品,有的在前行進有的在後面跟隨,有的呼氣使其暖和有的吹氣使其冷卻,有的強健有的柔弱,有的小心承載也有的不小心傾覆毀壞的。所以,有才德出眾的聖人才體會到道德而行,排除那些過分的、奢侈的、嬌逸舒適的生活。

【文】: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譯】:所以,那些在世上被立為天子,封為三公的,雖然有許多金銀珠寶,配置各種馬乘而富貴至極的,卻不如經過修身養性進入與道一樣長生久視的聰慧的人。

【文】: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譯】:上古時代之所以尊重那些按照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的經過修煉得長生久視之道的人,為什麼呢?是因為那時不講究有什麼追求得到來滿足自身的各種欲望,只希望有罪之身能快點得到上天的寬恕可以赦免啊!這就是成為天下人重視的原因。

【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由此,上天行運的客觀規律,普施萬物時只有益處而沒有害處;同樣,有道德修養的聖人遵守這種客觀規律,有所作為也不爭權奪利居功自傲。

【文】: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譯】:樸實無華的事物往前發展成為可用之材的話,那麼遵守客觀規律的聖人利用它,就可以成為統治人類的長久法寶。所以,重大的制度以及層面上的智慧是不能分割成很多條的,簡樸和統治者的以身作則很重要,能做到就行。

【文】: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譯】:聖人無偏愛之心,是以拯救天下百姓的私欲之心為己任的。

【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譯】:善良的人,我用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用真誠善良之心對待他,這樣引導人人向善的行為叫功德無量的善。誠信的人我用誠信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亦用誠信對待他,這樣引導人人誠實守信的行為叫功德無量的信。

【文】: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該孩之。

【譯】:聖人在世上專心致志領導天下的百姓進行吐故納新修煉長生久視之道,使天下百姓首先達到虛空的境界,渾其心實其質,百姓們全都聚精會神,恭聽著聖人教訓,聖人應該使天下百姓修煉達到返璞歸真象孩子初出生那樣單純純潔。這就是長生久視之道。

【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譯】:由此,才德高超的聖人常能遵守宇宙間物質生存的客觀規律而起來拯救人類,所以沒有被上天客觀規律所遺棄的人;常常按著客觀規律拯救生物,所以沒有被上天客觀規律所遺棄的生物,這就是所謂的追求光明的道路。

【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譯】:當朝的政治制度寬厚而無所生息,則統治下的臣民也會淳厚樸實起來;反之,當朝的政治制度過於煩瑣條令很多的話,過多瞭解察知,則統治下的臣民缺這缺那,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

【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譯】:災禍往往就埋伏在所謂的幸福安樂奢侈享受之中,相反,幸運幸福的事也隱藏在所謂的禍患磨難之中。

【文】:孰知其極?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譯】:這種禍福迴圈,怎樣能知道它發展的極限呢?世上的事往往變幻莫測,迴圈無窮,下面的可以變成反面的,美好的也可以變成怪異的。其實人類沉浸在這因果迴圈之中已經很久了。答案是固守自己清靜無為之心、長生久視之道,而不是滿足自身的各種欲望從而被複雜紛呈的社會自然現象表面迷失了心志。

【文】: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所以,得道的聖人會遵道而行,堅持方正、廉朴、正直的品德,不去刺激臣民百姓的各種貪欲之心,從而使人民廉正淳樸。

【文】: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所以,有智慧的聖人說:我無所作為那麼人民將自我修煉,自生自化;我講究清靜不亂政,那麼人民也自然跟著走入正途;我無事則不擾民,那麼人民也會自給自足,富裕充實起來;我沒有各種欲望那麼人民也會自然而然地儉樸起來。

【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老百姓之所以饑餓吃不飽,是因為上面的當政者為了滿足個人享受,加稅於民,多的使人民不堪重負,所以會有饑饉發生。老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上面的當政者宣揚有所作為,從而引導人民狡詐相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號令無法統一實施,所以變得難以治理。老百姓之所以輕死犯險,是因為上面的當政者為了自己的欲望過度享樂,苛政猛于虎,國稅、地稅、攤丁稅等各種雜稅剝奪而使人民不堪承受,就會鋌而走險,不怕刑殺而輕視死亡。由此,當政者能儉樸自奉,不以享樂為務,人民就可以減輕負擔而安於現狀,這就比重享受而勞民傷財的政策優勝多了。

【文】: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譯】:所以政策的制定必以民為本,如果天下的各種各樣的忌諱多了起來,而人民就會患得患失不安心耕織,結果會弄得更貧;人民擁有許多鋒利的武器,互相逞強,目無法紀,國家就會昏暗混亂;人民越是有所謂的現象知識和技能就越能發明創造,離開本質越遠心志越迷,製造出奇形怪狀的東西代替人類逐漸失去的原有的功能,另外也會出現各種各樣奇怪的生物形態;各種新生事物出現越多,統治人類的政府部門的法律條文也越來越多禁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貧富懸殊,使一些人為了滿足私欲走上犯法的道路甚至流為盜賊,殺人搶劫,明爭暗鬥。

【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譯】:上古時代善於遵守客觀規律的聖人,統治階級採取的是愚民政策,不是用所謂的知識即事物的現象智慧曉諭人民,而是將人愚弄使人民返璞歸真,抓住本質修身養性。

【文】: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譯】:人民難以治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把看到的許多現象知識的表面當作本質來看待從而迷失自己原有的心志。

【文】: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譯】:所以,用所謂的知識智謀治理國家的,會引導人民步入更深的迷茫而短識淺薄,這就是國之盜賊。反之,引導人們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那樣的人民才會享福安樂,故為國之福音。

【文】: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譯】:這兩種使國家治或亂的方法,是不會變遷的法則。經常能知道這些法則並能運用的人,是所謂懂得宇宙奧妙的智慧者。宇宙的奧妙、道的規律是深遠久長的,是與自然萬物循環往復影響的,甚至達到大大順序,秩序井然。

疏:

此章節中老子用水性作形象化的比喻,從而解釋了上天無為不爭的品德。不論對何事何物何人何時,上天都是依道(客觀規律)而行。這種無為至善的行為最恰當的比喻莫若於天下最柔弱的水了。因為,水既不與萬物競爭而自甘處下,還會滋養萬物。水將利益賜給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上天的恩澤也在此,對人類有利而多於有害。

如果心懷競爭,就會讓對方產生抵抗意識,而水從不把抵抗感施加在任何事物身上,當然,也不會和任何事物發生紛爭和對抗。

人類是萬物的一份子,同樣含柔弱的本質在內,隨著時間的位移,由柔弱而走向堅強,由堅強走向死亡的邊緣,所以,柔弱是生生不息的基礎。由此,守柔含德,謙讓居下是人類所提倡的高尚品質。水與萬物無爭,卻能對萬物有所貢獻。人類也應該學習這種胸懷,在平穩中完成自己的任務以及使命,這樣就不會有失敗或紛爭了。

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不具一定形態的水,可是,這種至柔的物質,卻能水滴石穿,銹蝕鋼鐵,穿透最堅硬的岩石,無孔不入,並從地面湧出。由此說明水的無為之益和不言之教,柔和、低下、謙虛的品質,有助於偉大功業的完成。

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道理,可是,卻少有人會去實行,因為人人老師優先考慮的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所以會被一時的好處、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去爭強好勝,去爭名奪利,從而無法顧及他人甚至人類大眾以後的利益,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早已違背了客觀天道無為不爭的運行規律。不道早已,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發出的最為由衷的感歎了。

人道是建立在艱客觀天道公正無私,無為不爭的基礎上的,所以老子提倡的人道是以上古時代的淳樸無邪的大同世政治為標準的,是人類還沒有產生私有制之前的時代規範。所以說這種人道是聖人之道。

由此,聖道彰德,老子宣揚的這種人道與私有制現實世界的狀況格格不入,而歷代統治者總是把他當作一種警言看待。

然而,縱觀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的全局,不難看出老子的哲學思想有一種先天性預見的味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已沉溺於物欲之中,陷入於惡性循環的圈子裏而難以自拔。當今社會的政客根本無法瞭解客觀天道的運行規律,在本質智慧普遍迷惘的現下不知不覺做著違背客觀天道規律的蠢事,也更談不上遵道而行了。

自從人類誕生之後,人類整個歷史發展的軌跡並不是象達爾文所敍述的那樣,從愚昧無知的古猿人一直發展到現代高度智慧文明的社會史,有的只是形體的逐漸蛻變,而智慧的發展卻是一個循環往復,重複、重複再重複的歷史,在這不斷的重複中人類僅能安穩地或相當穩定地生存的歷史僅僅只有7168年的歷史。七千多年的歷史進行輪回迴圈,都是從本質智慧的退化導致現象智慧的高度發達,最終又回歸到本質智慧的迴圈。

人類知識文明的開始是自從違背客觀天道規律開始的,是本質智慧的逐漸退化所致。大道廢,人類自從私有制的產生就廢棄了客觀天道規律的大道,落入客觀天道公正無私的因果報應無窮無盡的鎖鏈之中。客觀天道的運行規律是公正無私的,不會因人因物因事而異有所改變,由此,有道德修養的聖人在統治臣下屬民時,必須遵循宇宙間客觀天道公正無私,無為不爭的原則,堅持方正、廉朴、正直,不去刺激人民的各種欲望,不尚賢不可見欲虛其心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輕徭薄賦,不用所謂無用的現象智慧迷惑人民的心志,而是以本質智慧曉諭大眾,使人類加緊修煉,早些坐進此道中。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隨便刺激民心,會招致許多害處,虛榮和功利心會誘發無止境的競爭心,由此,世上就會充斥著被虛榮心、功利心驅使的人,會幹出不擇手段,冒險輕生等有害社會的事來,自古以來,世局陷入混亂的原因,多半源於此。

另外還有一個最隱匿的禍患,就是最終導致整個人類涉臨滅絕的邊緣,在客觀天道公正無私、無為不爭巨大的客觀規律面前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不難想像,現人類高度發達的現代物質文明的公害,毀滅地球的原子能技術虎視眈眈,大氣層、地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地球的溫室效應使氣溫逐漸升高從而導致週期性的洪荒時刻危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些已經到了使人類不得不重視的關鍵時候了。

由此,老子這些一系列的哲學思想必將重新放射出閃耀的光芒。

注:

1)善:何為善?這是人類一直存在爭論的焦點,對於人類而言,是指對社會人類有益有利的行為和做事。然而,這種定義本身含有一定的欠缺。因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人類的行為準則必須遵道貴德,而人類早已違背了客觀天道規律,何以可用人類自身作一定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呢。由此,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遵守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的行為和做事。這是老子所說的最恰當的注釋。(2)尤:怨恨。(3)惡:拙劣的環境,厭惡之地。(4)幾:接近。(5)善:適應,恰好。(6)馳騁:指馬匹急速奔跑。(7)無有:極小而至於無的感覺。(8)無間:物體中細微得似乎沒有的間隙。(9)希及之:很少懂得這些道理。(10)脆:柔弱性。(11)枯槁:枯黃幹槁。(12)徒:方面。(13)兵:被砍伐。(14)易之:代替品,指沒有更柔弱的東西可以代替水的性質。(15)莫能行:沒有人能去按照著行動。(16)六親:這裏指父與子、兄弟或姐妹、夫婦的家庭成員。(17)不仁:不講究仁慈禮義,即無感情可言。(18)芻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狗,作祭祀用的,這裏是指沒有自主權的傀儡。(19)絕聖棄智:絕和棄都是捨棄的意思,聖和智,都是指高度的智慧。(20)文不足:文字表達得不夠充分。(21)屬:補充說明。(22)見素:持著簡單坦白、清靜坦蕩的心地。(23)抱樸:抱著純真樸實的胸懷。(24)不尚賢:不崇尚不提倡使用多智謀的所謂賢才和才能卓越者。(25)虛:空無,除去。(26)實其腹:填飽他的肚皮。以修煉上來講,就是充實他的腹氣即丹田之氣。(27)志:欲念。(28)為無為:以無為而治的做法,不必在治理上做工作。(29)辭:言辭,是不自讚美的意思。(30)恃:居功。(31)迷尊:迷惑君主。(32)加人:增添人的表現欲。(33)歔:細呼吸使暖。(34)羸:弱小。(35)隳:傾毀。(36)奢:奢侈豪華。(37)泰:安逸舒適,是事物發展到最高的狀態。(38)立:被立為。(39)拱璧:貴重的大玉,比喻尊貴顯赫。(40)坐進此道:對道有深厚修養的人經過修煉達到與道的規律同步運作,從而與道一樣長生久視。(41)以免:得到赦免。(42)樸散則為器:樸,返璞歸真,簡單平淡。器,成形的有用之物。(43)官長:統治得長久之意。(44)割:分開,分裂。(45)常心:偏愛之心。(46)德善:不分善惡,均以愛心待之。(47)德信:不分誠實和虛偽,亦以愛心一視同仁。(48)歙歙:專心致志。(49)渾其心:消除人心中的各種欲望,達到虛空的心境。(50)注其耳目:聚精會神。(51)皆孩之:如孩童般天真無邪。(52)棄人:被遺棄的人。(53)襲明:追求光明的道體。(54)悶悶:混沌,寬厚,無生息。(55)淳淳:樸實淳厚。(56)察察:清明,過多瞭解察知。這裏是指法律條令眾多。(57)缺缺:缺這缺那,不法的人就會鑽法律的空缺。(58)迷:迷惑,迷惘,沉浸於。(59)方而不割:做成方形的東西而不用刀割。(60)廉:銳利。(61)劌:割傷。(62)食稅:以稅收維持生存。(63)輕死:不怕死,冒死犯險。(64)求生:求取生活上的享受,過度享樂。(65)無以生為者:不以求取生活上的奢侈浪費,過度享受為務的當政者。(66)賢於貴生:能削減本身的享受,使人們安居受益,比那些注重自身利益的當政者優勝得多了。賢,優勝。貴生,生活奢侈,高享受。(67)忌諱:避免某些文字、言語,如果觸犯了,刑罰往往很重。這裏是指法律條文限制人的各種自由,特別是言論、文學上的禁忌。(68)滋昏:昏亂,民多犯法。(69)滋彰:越來越多,太嚴厲。彰,顯示出來。(70)明民:用現象智慧使人民聰明。其實質是使人民沉溺於物欲之中,迷惑自身的心志。(71)智:現象虛幻的表像知識。(72)稽式:法則、準則。(73)玄德:深悉道之理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