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修道攝德

【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紛雜的五色喻指自然表面現象,多看了會使人迷失心志,不能發揮正確的眼目功效而作出判斷;囂煩的五音,會使人迷失方向,精神無法集中,多聽了會傷害聽覺;強烈的五味,一旦吃慣了會失去正確的味覺;賓士在寬廣的原野裏打獵能使人心馳蕩漾而靜不下心來不利修煉;貴重那難得的財貨物品出來顯耀,會影響到修煉養性的行動,不能功成圓滿。所以,明智的聖人為了修煉而不被一切虛幻的現象假像所迷惑,教人擯棄外來之物干擾和引誘,確保自己的本質煉精補氣。

【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譯】:對於修身養性的人來說,將自己的欲望收斂起來,那麼他的修為必將張開;將自己的欲望減弱它,那麼他修為的力量必將逐漸強大起來;將自己的欲望放棄它,那麼他修為的力量必將呈現出來;將自己的欲望奪取掉,那麼他修為的力量必將替代它。這還是所謂的追求修身養性的第一步,達到微明的程度。

【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譯】:天下萬物初始於道的本體,而人類是萬物的一份子亦從道體中來。所以,這道體可以認為是產生天下萬物的生母(發生源)。既然得到這本源就也會知道它的子即事物現象;既然知道現象是從本質底蘊裏產生出來的,那麼就不要被這虛假的現象所迷惑,直接返歸到本質守住萬物之母體發生源,即使沒有了人類這種血肉之軀,這種道體也照樣不消亡而繼續存在。

【文】: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譯】:閉塞欲望之念,關閉通聲色的門戶,與外界隔絕,靜心修煉,終生不用去勞苦不會與煩惱接近。反之,打開欲望之念,滿足自身的各種欲念,將被紛繁的塵世及自然社會各種表像所迷惑,終生不能獲得救贖,從而陷入因果迴圈輪回報應之中。

【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貴?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欲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譯】:名望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親近?生命與財物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得到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樣的結果比較壞呢?所以,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

【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從而活得更長久。

【文】: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靜心修煉時,能夠感覺到這微小的東西說明你已達到明晰之時,守住這柔弱的東西你將會得到強大的資訊力量。借用這微弱的玄光,返照著本體而使其明亮起來,這樣即使你遺留下身軀也沒有兇險,這是所謂修身養性的第二步達到與恒常持久的規律同步。

【文】:含德之厚,比如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譯】:當一個人修身養性包含本體之氣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好象頑童赤子,本身亦能散發出各種各樣的香氣,那時有毒的蚊蟲不來叮咬,兇猛的野獸也不會來侵犯,鷹隼厲禽也不會來搏擊他。是因為他看起來象頑童赤子般筋骨柔弱其實他已經掌握了巨大的精純之氣的無形力量。

【文】: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譯】:不知道雌雄交尾即陰陽交媾時,這種稟賦的力量已經化作精液而到來啊。一旦嬰兒降生有時終日哭號而聲不啞,是因為調節的陰陽之氣達到中和的緣故。

【文】: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譯】:知道經常調和自己的陰陽之氣的人就與客觀規律同步,知道客觀規律恒常性的人就可以明白世上一切道理,從而經常修身養性而使自己充滿一片祥和之氣,福澤綿連,用心靈調節修煉的精純之氣而使它逐漸強盛。

【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譯】:不用走出門戶,在家裏就可以瞭解天下大事;不用偷看窗戶外面的天空,就可以明白天體運行的客觀規律,這是修身養性達到的最高境界。

【文】: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譯】:如果一個人不講究修煉執著地向外探索追求所謂的觀察發現的知識,趨名逐利,那麼他就會被各種社會現象、聲色犬馬所迷惑,追求的愈深愈遠愈迷惘,而他所知道的事物的本質就愈少。

【文】: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譯】:所以,作為有智慧的聖人,不必要去追求去觀察去行動才能獲得知識,只要掌握事物的本質即宇宙間的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就可以明白世上的一切虛幻現象,甚至不做什麼就能預見事物的產生而有所成就。

【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那些能瞭解人類生存現象的人是一種智慧,但未達到明白事理,只有瞭解了自身的本質面目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明白事理的人。那些與人競爭戰勝別人的只是四肢蠻力而已,只有真正戰勝自己的一切欲望修煉成仙才是最強大的。常常安于現實而知足的人內心很充實富有,但那些不滿足自身現狀被人稱之為有志氣的人總是強硬行動,不會有好結果的多。沒有失掉他修養的精氣神所以能永久存在,死後不再因果迴圈輪回投胎,那才是真正的壽即長生久視,永生於天地之間。

【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譯】:一個善於建功立業的人必定從自我修養開始,決不會好高騖遠,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一個善於抱樸的人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決不可脫離社會,脫離人民,做自我超脫;一個不脫離社會並有功於人民的人,人民會永遠懷念他,子孫後代會永遠紀念他。

【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譯】:進行修煉對於自身而言,其修煉的精氣神是真實的就會成為具有功德在身的人;如果修煉推廣普及到全家人,那麼你的功德就非常圓滿;如果修煉推廣普及到整個一個鄉村,那麼你的功德就延綿悠長;如果修煉推廣普及到整個一縣邦,那麼你的功德就豐滿無限;如果修煉推廣普及到整個人類天下,那麼你的功德就普澤萬世,永傳留芳。

【文】: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譯】:所以,不僅要自己進行修煉還要關注他人的修煉;不僅要指導自家人的修煉還要關注他人之家庭的修煉;不僅要指導自己的鄉村進行修煉還要關注他處鄉村的修煉;不僅要指導自己邦縣的修煉還要關注鄰邦他縣的修煉;不僅要指導自己的國家進行修煉還要關注整個地球人類的修煉指導。

【文】:故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譯】:所以,聖人常無偏愛之心,是以拯救天下百姓的私欲之心為己任的。

【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譯】:由此,作為一個超凡入聖的功德無量的聖人,常能遵守宇宙間物質生存的客觀規律而起來拯救人類,所以沒有被上天客觀規律所遺棄的人。

【文】: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我何以知道天下這些深奧道理的呢?以此,按照以上的說法。即強梁者這句話進行翻譯:是那些頭罩著鋼帽似的史前人類高智慧者(外星人),他們永生沒有死亡。我將他們稱之謂人類追求真理的教導者,他教給我這些道理讓我再教給地球上的人類。

【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所謂上士,即懂得事物本質的知識人士。所謂中士,即既懂得一些本質內容又沉溺于現象智慧中的人。所謂下士,即根本不懂得事物的本質只略知一些現象和常識的人。上士聽懂了我敍說的道理,就能勤奮修煉而達到最高境界;中士聽說了我敍說的道理,有的成功而生存有的半途放棄而消失;下士聽到了我敍說的道理,根本聽不懂,以為是空談也根本不會去瞭解,甚至大大的嘲笑,好像不嘲笑就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明他的言論才是真正的道理。

【文】: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質德若窬。

【譯】:所以,我提出幾點扼要的道理:明擺著的各種道理其實是惘然不清楚的;進入實質性的理論瞭解本質的道理其實是向後退的,即所謂的回光內視,瞭解自身的真面目;看上去非常平坦的大道多半是曲折的,上天的博愛象深谷那樣虛懷若谷;廣大的品德也有它不充足的地方;剛健的品德好象賊一樣悄悄來臨;實質性的本質特性好象虛空無物的樣子讓人感受不到。

【文】: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極大的光潔之中好像有小的污漬存在;極大的方形不會那麼有棱有角;極大的器具總是晚一步達到成功;極大的聲音總是不會顯露出來稀疏得聽不到;極大的形象是根本看不到形狀的因為我們本身就在形象之中,而客觀規律之道人們常常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隱藏在名字繁多之中猶如無名一般。也只有客觀規律之道才能廣施使萬物無所不成就。

【文】: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夫為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知道事物的本質實在不瞭解或不去瞭解複雜紛呈的自然現象的為上等境界的人;不知道事物的本質實在盡其一生只瞭解事物各種紛呈的自然現象知識的是為病入膏肓的人。如果認為只瞭解現象為其缺點毛病的人,就是成為沒有這種缺點毛病的人。作為有道德修養高境界的聖人之所以沒有這方面的缺點和毛病,是因為他知道事物的本質面目,以那些只知道事物的現象知識而虛幻表像的人為其缺點和毛病,所以是沒有這方面缺點毛病的人。

【文】:信者不美,美者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譯】:相信這些道理的不會再去追求外表服飾的表面美,講究穿著打扮追求外表服飾的人不會去認識這些道理也不會相信的。得道的聖人不會去與世俗辯論,世界上善於辯論而高談闊論的所謂雄辯家其實已經違道而行了。具有知識學識的人常常不是知識面寬廣淵博的人,而淵博的學者又常常不是具有專業精深知識的人。具有道德修養的聖人不會去積累無用的現象智慧,既然已經可以去幫助別人指導別人,就已經足夠了。

【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

【譯】:上天的行為做事的規律普施自然萬物時,是有利而無害的;聖人的行為做事的準則,是有為卻從不爭權奪利或爭強好勝。

【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譯】:知道本體的人不去發表演講,因為言語是線性局部的也不會三言二語就把道理說清楚的,往往到處演講發表言論的,都是沉溺於現象表面看不到本質的屬不知的人。

【文】: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為玄同。

【譯】:修道者修煉時會堵塞他的言論,關閉他的聲色之門,挫折他銳意進取的意志,解體或消滅他紛雜的情緒,融和著日月之光,同萬物生息在地球上,這就是叫做玄同即達到與本質同一。

【文】: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所以,達到同一的人,不會對任何人感到親疏、利害和貴賤的區分,他已經達到無私無欲、無為不爭的境界。正因為如此他才無所謂親疏利害貴賤的區別,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天下顯貴的原因。

【文】: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用其刃。

【譯】:聽到過傳說那些善於修身養性攝住精元的人,行走山路不會遇見犀牛和猛虎,參加軍隊不用盔甲也不會被殺傷。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修煉的精元根本沒有所謂的死地。從而使兇猛的犀牛無法施展它鋒利的尖角;猛虎無法施展它狠烈的爪子;善戰的士兵亦無法施用其善長的兵刃利器。

【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譯】:做學問學現象知識可以日日長進,學無止境,而修煉成道的人卻是天天消除自己的各種私念和欲望,損了又損,直至達到無為的境界,看似清靜無為而實質上是無所不能為的。

【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達到要多人才可合抱的樹木,開始也產生于細小的萌芽之物;九層高的樓臺也是開始於一筐泥土逐漸累積起來的;千里的路程的遠行也是從足底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文】: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大凡平民百姓行為做事,常常失敗于將要達到成功的時候。如果做事如開始時那般謹慎有毅力和恒心一直到最終成功,就不會有失敗的事。

【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我的語言理論或道理是簡單的,也是非常容易實行的;然而,天下的人類沒有能知道這些道理且理解這些道理卻不是那么容易,也沒有誰能去實行去運用。一切言論或道理都有它的根本所在,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主宰之君。而現在的人類往往自以為自己很有知識掌握了真理,於是就不會再認為我的知識和道理是大宗之法,事物的根本實質所在。由此,知道我的理論為道德本質的、研究我的道德理論觀的人是稀有的珍貴,所以,有道德修養的超凡入聖的人雖然他外表好象穿著粗布衣服,而胸中卻已經是滿懷珠玉似的珍貴的了。

疏:

修道攝德敍述的是怎樣進行修身養性,從而達到與天齊一,公正無私,無為不爭,長生久視的方法。老子在這章節中闡述了人類怎樣被外界所迷惑,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以至於無法去修煉,並明顯地提出修煉與不修煉的利害得失。也強調修身養性之道不僅僅是一家一鄉一邦之事,而是整個天下人類必須普及的事情,只有這樣既能使個人達到長壽的目的,也能使集體即整個人類以及發展史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貴?得與亡孰病?這一連串的詰問句提醒人們修身養性要比名利物欲享受來得至關重要。

但是,現人類往往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顧眼前的利益,沉溺於物欲聲色犬馬之中,以至於只能落入客觀天道因果輪回報應無窮無盡的鎖鏈之中。

追求真理是人類的職業天性。尋找世界的本質以及人類自身的本質,不懈努力地探索而從未放棄過。可是,方向錯了,不是追求外在的表像而是追求內在的本質。

人類自身內在的本質又恰恰是世界那至宇宙的本質所在,眾多合一,一含眾多,現象是從本質底蘊裏發展出來的,由此,人類探求事物的本質不是用機械性的眼光去外界追求,而是向自身內在求索。所以,認識你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走向內心是瞭解萬事萬物本質的第一步,隨著你對修身養性的不斷體悟深入,達到與道同化,與恒久持常的規律同步,你就能認識到客觀天道的規律,萬事萬物的自然世界,到那時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成為一個超凡入聖的高智慧者,也就知道如何實施長生久視之道了。

中國的道家功的修煉,其實質是對老子《道德經》修煉章的注釋和實踐,其中再主要體現的精神內涵來源於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返虛入靜,排除雜念,清心寡欲,無為不爭,抱元守一,意守丹田,是老子《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的入手訣竅。

聞道有先後,學術有專攻,學徒有智愚。

世上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在言論上有高低之別本質之區分,境界達到的高低也是有等級層次的,就連聞道者的反應也有三種:一是完全不相信,大笑之;一是半信半疑,若存若亡;一是努力去修行,勤奮不懈。

聞道之後能努力去修行的被稱為上士,他們在不斷的修煉之中逐漸領悟到無窮無盡的妙趣,久而久之,達到與道同一的精神境界,最終成為超凡入聖的智慧者。

而聞道之後,疑信參半的人被稱為中士。他們對道的認識似乎知道一點卻又無法更深領悟,大多數人是俗事纏身,又常常不能完全擺脫競爭心、對立心,由此會懷疑追隨道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疑信參半之中,有時進步有時又象停止不前,甚至有的會半途而廢。

再則,聞道之後大笑之的人被稱為下士。他們是一些完全不能擺脫競爭心、對立心,熱心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既不知禮讓,又不甘於人後。因此,對他們剖析道理,就會覺得不可思議從而大大地嘲笑。下士聞道而笑,是因為他們知識面不健全又沉溺於物欲之中不能自拔,且被客觀表像世界迷失了心志,不能瞭解事物真正本質所在的緣故。

由此,老子在這最後一章節中來一個簡單扼要的總結,並就此著重提出了聖道修煉的境界,遵道行道的難能可貴。

道為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德是道體的自然本性的流露。人類對客觀自然的認識往往注重事物的外部表像,而總是離開本質智慧很遠,所以,看似掌握了無窮無盡的現象智慧實則對本質智慧一無所知。老子所說的知者無知就是這種解釋。

要瞭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實在就必須回歸到研究人類自身的內在,而這與道同一卻與私有制的社會運行規律相反。所以,現人類的現象智慧者就會感覺到是在後退而並與之格格不入。

道體的自然本性就象深谷般的胸懷來接納萬川眾流,常常樸實無華,無聲息地到處佈施,恩滋萬物。天地沒有一定的界限和形態,而道亦無大小形態可辨,雖然肉眼看不到,但卻是遍及各地,無處不在。又道雖然看不見、無法說清,但萬物莫不是憑藉道體的力量而生成、成長,萬物從道借來的力量只是暫時性的,等時機一到就會還給道。綜上所述,就會發現,如果獲得成就的人認為這是自己的力量,可以長久維持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懂得客觀天道規律的人,遵道而行就會變得很謙虛,即使具有卓越的才能也不會表現出來。凡事都以平常心平等心博愛萬物,也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一份子。平等心那是不存在差別等級觀念,不會產生特別尊重誰或怨恨憎惡任何事物,無親疏利害貴賤之分。而公正無私,無為不爭卻是聖道修煉的原則,所以,修道之人就會閉塞通達聲色欲念的門戶,勤奮不懈,日進不已,達到與道同一。

然而,修道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過來的,而且自始至終需謹慎小心,不可半途而廢。

世上的人類各種不良的行為,如:憤怒、輕視、傲慢、怨恨、苦惱、悲觀、傷心、迷惑等等等等皆由競爭心引起的,是違背客觀天道產生出來的不良行為。所以,修道的人首先必須排除私欲雜念,才能沒有競爭之心。沒有競爭之心就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別人也無法與你相爭。從而具有這種聖道品德之人就能行不言之身教,處前不害,容納百川,引導人們樂於助人,為而不爭,順應天道而以輔萬物。

老子說:我的言論很容易明白,可是沒有人能夠完全明白,我所說的事很容易做到,可是卻沒有人能夠完全做到。老子的理論是建立在無私無欲的基礎上的,無私可以產生慈愛,而慈愛又可以產生儉樸,進而產生無爭和謙讓之心。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有好勝心,想表現自己比他人出色,比別人優秀,這就不能消除對立心和鬥爭心,因此,無法滲透慈愛、節儉、謙讓等這些優良品德,也不會去理解和認識老子的哲學思想,更別說去行動和實施了,所以達到象老子一樣高智慧的人就來得那麼的難能可貴和稀有的了。

注:

1)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鮮豔的基本色。(2)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基本音。(3)五味:指辛、酸、鹹、苦、甘五種食物味道。(4)爽:傷害。(5)馳騁:騎馬快跑。(6)妨:妨礙。(7)腹:本質內在之氣。(8)目:可看到的表像,外在現象。(9)彼:外物的誘惑。(10)此:內在的修煉。(11)歙:收縮狀。(12)固:原有本性,指內在本質之氣。(13)微明:剛開始體會到。(14)始:最初生者,道的本體。(15)母:本質來源,道的出口處。(16)子:母之所生,世界表像,泛指現象。(17)殆:危害。(18)兌:孔穴,這裏是指耳、目、口、鼻,接觸外界的感覺之門戶。(19)門:通聲色的門戶。(20)不勤:修身養性,不與煩惱接近。(21)濟其事:用智慧體力去追求事物的外在,沉溺於物欲聲色之中。(22)不救:不能跳出因果報應迴圈之煩惱中。(23)親:親愛,重要。(24)貴:重要,尊貴。(25)病:利害。(26)甚欲:追求過多的欲望,喜愛過多的物品。(27)大費:耗費甚多。(28)殆:消失、消亡、危險。(29)光:性光,本質之性,修煉者稱呼為元神。(30)無遺身殃:沒有遺留下來壞的東西而危害至本身。(31)襲常:襲為追求,常是規律,襲常就是追求與規律同步。(32)厚:程度,很高的境界。(33)赤子:初出生的嬰兒,因其色赤。(34)螫:用尾刺傷人。(35)據:用利爪傷人。(36)攫鳥:鷹隼之類的凶禽。(37)搏:用羽爪擊物。(38)握固:掌握內在本質之氣。(39)牝牲之合:雌雄交尾。(40)嗄:聲啞。(41)和:調合至中和。(42)常:規律。(43)明:通曉是非本質。(44)祥:福氣、吉利。(45)不出戶:在家中不出門外。(46)牖:窗戶。(47)智:通曉現象知識。(48)明:通曉本質智慧。(49)強行者有志: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稱為有志氣的人。(50)所:住所、所在地。這裏是指修煉時的本質之氣,又稱精氣神。(51)死而不亡:肉體死亡了,但精氣神沒有消失。(52)壽:長立天地間。(53)不拔:連根拔起。(54)不脫:永不脫離。(55)不輟:連續不斷。(56)真: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實實在在。(57)邦:大約等於一個市縣範圍地域。(58)然:這些理論和道理。(59)建言有之:提出幾點簡單扼要的理論。(60)昧:暗昧愚笨。(61)夷:平坦。(62)辱:污染。(63)健:剛強。(64)偷:無聲息地來到。(65)窬:空虛。(66)大方:極大的空間。(67)隅:角落,折角。(68)大象:博大的天象。(69)隱:暗藏的具有隱蔽性。(70)貸:施予。(71)上:上等的,高明的。(72)病:疾症,這裏是指對本質智慧的無知之症。(73)美:外表的裝飾華麗。(74)善者:遵守宇宙間物質生成客觀規律行為做事的人。(75)不善:即不遵守宇宙間物質生成的客觀規律的行為做事。(76)不博:不追求博學多聞。(77)不知:對本質智慧毫無所知。(78)積:積累,增長現象知識。(79)為:説明。(80)與:給予指導。(81)銳:鋒芒畢露,喻競爭心。(82)紛:雜亂,眾多的現象知識。(83)玄同:達到與深奧的本質同一。(84)善攝生者:善於修身養性而達長壽的人。(85)兕:指象野牛般獨角的猛獸。一說是犀牛。(86)被:偶然相逢。(87)甲兵:甲是保護身體的盔胄,兵是武器。(88)益:增加學識。(89)損:減少欲念。(90)無為:公正無私,清靜無為的境界。(91)毫末:毫毛的末端,喻細微。(92)累土:一小筐一小筐堆積成的小土堆。(93)幾成而敗之:失敗在將近成功之時,功敗垂成。(94)甚易之:非常容易明白。(95)言有宗:理論言語有根據。(96)事有君:作事有宗旨有法則。(97)有知:自作聰明,自以為很有知識,然都是虛幻的表像知識。(98)則:與我一樣。以我的理論為指導的。(99)被褐:穿著粗布的衣服。(100)懷玉:胸中充滿道德修養,象玉石般的高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