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後會去哪里?這是諸多哲人都曾思考過的問題。縱觀中西方的文化,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曾涉及到人生的終極問題。生在世上的人,多半是怕死的。

但其實人們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未知,這是人類從遠古時期就遺傳下來的問題。

因為對死後的世界不瞭解,所以才會害怕面對死亡。道家學說中認為,我們身處的有形世界歸根到底是由陰陽兩個字構成的。

人為萬物之一種,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也都脫離不了陰陽的大概念。以人之生為陽、人之死為陰,生死也只不過是二氣的相互轉化,這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觀同理。

道教認為,世界產生之初,由元始混沌肇分二氣以成陰陽,其中陽氣比較輕清,所以逐漸上升為天,所謂天朗氣清便是對這一存在的描述;

其中的陰氣因在性質上是濁滯的,所以慢慢下降為大地。天地陰陽雖然同本同源,但後天的性質表現卻完全不同。

大地有生養之德,上天有生化之功,萬物皆從具有陰之屬性的物質中誕生,卻在陽的屬性中不斷生長變化。

如人是由母親所生,母親代表的是坤陰。道祖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即是說明此理。

人在生下來之後,從懵懂的嬰兒逐漸成長為成熟的人,再到最後的衰老和死亡,整個一生的變化正是體內陽氣慢慢聚集至頂峰、然後又漸漸消散的結果。

體內陽氣最終耗散之時,也是肉體生命歸於沉寂的時刻。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是自然的規律。人的一生也可以比作為大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

春夏時候是陽氣上升的階段,所以天氣會越來越暖和,在人身之表現便是人從一個柔軟的嬰孩成長為骨肉強勁的青壯年;

陽極則要向陰轉化,因此盛夏之後便是秋收和冬藏,是陰氣逐漸生長而陽氣不斷消退的時間,所以天地間的溫度會慢慢降低,動物減少活動、植物開始凋零,其對應於人便是逐漸向晚年、乃至於人生百年而終的時辰過度。

天地四時有序,基於陰陽二氣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人之生死也是同理。人從玄陰之門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一點陽氣彙聚的時候,體內陽氣隨著漫長的一生而歷經了生長、盈滿再到消散的過程,待到陽盡之時,便又是陰生的時刻。

我們所有生人其實都處於陽的變化中,對陰的狀態是未知,所以在談論到死亡時總免不了有所恐懼。

但只要明白陰是陽的轉化,便可推出死是生的另一種延續的道理。

莊子曰死生如一,便是在告誡人們不必要過分擔心死亡之後的事情,而應該把心好好放在當下的生上。

安於當下,便是最好的修行。誠然,莊子是得道的高人,他提出的萬物齊一的道理是大道之論,能真正看透了生死的本質問題後,自然也就不會因為死後去哪里的問題而滋擾。

但如你我等凡人生在塵世間,難免又要發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感傷。

又或者會追問,為什麼有的人會在死後升天霞,而有的人會死後落地府呢?這一問題的答案,最終也仍然要落在陰陽本質上。人身之中的陽氣消散,代表的是肉體的終結。有形的外在消失了,但形成於人的陰陽二氣並不會消失。

對於普通人來說,陽盡之後的陰生,與陰氣相契合的便是沉濁的大地,所以人死之後是向下走的,這也就解釋了道教認為豐都鬼城是在地下的緣由。

人生在世時,往往因為對浮華世界產生無窮欲求,從而使身心都沉溺在濁穢之中。

因在生而為人之時不懂得懺除身心業障,所以其死後陰氣所形成的某種質體——我們俗稱為靈魂——在地府中便要歷經鬼神等眾的重重拷問,使之脫離了在世時的愛恨貪嗔,再次回歸至一塵不染的初陽,此便是嬰兒剛剛出生時候的狀態。

由此,便完成了陰陽的世世輪轉。

而對修行人來講,其在世之時便已明白須要時時遏制自身的不當欲求,並會經常懺悔身心,以求懺除身心意三業障,進而可以保養形神元和,不讓自身清靜的陽氣被污濁的穢氣吞噬。

雖然外在的肉體終將走向於毀壞,但其體內的陽氣所形成的某種質體——我們俗稱陽神——因為是輕清的至陽狀態,所以便與青天相合,於是就會上升到天霞,脫離凡殼而成為令人羡慕的逍遙神仙。

人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秩序,當一代人老去,必然有新一代人出生,由此才使人類社會得以生生不息。

人身難得,然而世人總是不懂得珍惜現世擁有,因為貪圖歡娛和一時的放縱,不自覺地把純陽之氣一點點丟失,從而使自身墮入了無盡的地獄輪回苦中。

道教素來有慈愛之心和度世之念,歷代祖師因不忍世人癡迷不悟,所以才用道法道術來教誨大眾,告知人們在世之時要及早修行,且莫等百年之後追悔莫及。

陰陽均在自家身中,百年之後是鬼是仙,一切選擇都在自己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