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鹿術

鹿狼,形狀似鹿而角觸向前,若進入叢林,則其角被林木推擋,行動受到阻滯,所以,在平淺的草叢中,將其驅逐入林,則極易將其捕獲。皮可作履襪,角正四據,因此南人用它來踞床。

捕猩猩術

猩猩最愛兩樣東西,一是酒,二是鞋子,如果想抓到它,就用這兩樣東西誘捕。猩猩初見此物,必定大罵似的嗷嗷直叫,好象說:這是引誘我受騙上當的。於是走開去了。過了一會兒,去而複至,稍稍相勸,即捧缸痛飲,傾刻盡醉,其足皆絆,被人捕獲。有歌贊道:爾形唯猿,爾面唯人,言不(黍)辱面,智不逾身。淮陰佐漢,李斯相秦,易落箕山,高臥養真。

捕猴術

猴的模仿性很強。看見和尚盤腿而坐,也都圍著和尚坐下,好象把和尚當作佛一樣供奉。兩廣和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常捕猴而食。其捕捉之術是:在野外山石上假扮和尚,盤腿而坐,帶上面罩,雙手合十,有如坐禪,則猴群相悅而來,馴服地圍繞假和尚或坐或戲耍,假和尚與眾猴周旋調教。過一會,眾猴皆去,唯留下一隻,仍伴隨假和尚坐一會,此時,假和尚取出暗藏之斧將其擊斃,弄回去充作食物。過些時日,又如前法偷襲,眾猴竟不會發覺。這是一種捕猴之法。還有一種是,有此地人因為猴常損害莊稼,特意把酒糟盛於盆中,放在野外猴群常出沒的地方,並且削制一二尺長的木棒三五十條,散放在酒糟盆四周。當猴群貪吃酒糟致醉後,紛紛揀起木棒互相打鬥,有頭破血流者,有四肢被擊折傷者,於是一起被人捕獲。

捕狼術

遼東多狼患,經常百十成群行於途中,一旦行人遇到狼群,無倖存。當地人設陷井,置火銑,想方設法捕狼,而狼卻非常狡詐,每當看到陷井就避開繞道而行,從來沒有狼踩到機關而落下陷井的。用火統轟狼,煙未消而狼已近,捕者反而被狼傷害。當地人也無可奈何,遇事只有眾人持械結伴而行。

胡案如,吉林新城人,以貨郎小販為業。宣統辛亥年冬,自新城販鞭炮十余萬回來,時近傍晚,天色已暮,途經雞楓山,遠遠看見有數十頭狼從山中走出,伸舌露牙,盤踞於道。胡急忙回頭反奔,群狼跟在後面追。胡狂奔十餘裏,見道旁有一莊院,雙門虛掩,推門進去一看,室無居人,僅僅是一座空院,看樣子好象是當地人堆入新割麥子的地方。心想,如果在此躲避,必為狼群所圍困。趕緊反身出門,見門首有一麥垛,高六尺許,於是躍登其上而息,優在上面觀察狼群的動靜。群狼隨後追至此處,知道被逐者必定躲在莊院內,果然相繼竄入室內。胡急忙從麥團頂上躍下,把捆鞭炮用的繩索,捆牢兩扇門的門環,用手緊緊拉住不放。然後再慢慢從衣袋中取出火柴,點燃長鞭萬餘,由牆頭擲入院內。群狼忽聽到連珠炮聲,煙法障眼,遂自相殘踏撕咬。不久,數十條狼相繼斃于莊院內。爆聲完了,胡亦疲倦不堪,靠著門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天已大明,院中杳無聲息。開門走進一看,群狼倒斃於地,點一點數,竟有三十八匹,大喜,分數次運回家。當時狼皮價錢很貴,每一具可值十余金,胡將狼肉送人,將狼皮賣掉,成了小康人家。

殺虎術

荊州有座陟記寺,寺內有位和尚,佛名那照,善於射箭。人們常常說到那照之射法有獨到之處。他曾說,他能看出獸類發光,光長而搖者是鹿,光貼地而時明時滅者是兔子,光低而不動者是老虎。又說,夜間打虎時,必見三虎同來,夾在當中的是其首領,兩傍是護衛,這樣才顯出其虎威,應當射殺中間那只虎。虎死,威乃入地,得此虎可卻百邪。虎剛死時,必須記住虎頭所挨著的那塊地皮,等到月黑之夜再去挖掘,欲掘時,必有虎來,有掘者前後吼叫跳躍,此時不必害怕,這是死虎之鬼。當掘土二尺深時,即可得到象琥珀一樣的東西,那是虎之目光淪入地下所造成的。

捕犀牛絕技

據《本草》所載,犀出於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自海南者為上,出自雲南、四川的次之。在成都、廣西、廣州、桂完、桐城、甚至河北等地均有所見,但皆非出產之地,乃舶來品聚集之地。犀似牛。豬首,大腹,腳有三趾,色黑,好食辣。其皮每孔生三根毛,項生一角,有的說二角或三有角。郭璞所著《爾雅》記載,犀三角,一在項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隋。亦有一角者。《嶺表錄》所載則不同,說:犀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峰犀,一在鼻上為帽犀。實際上雄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而今人多傳犀只有一角之說。

犀角的種類很多,最大者叫墜羅犀,一株有七、八斤重,據說是雄犀之額角,其花紋如撒豆斑,色深者可作帶誇,斑散而色淺者可作器皿。捕殺而得的犀角稱謂生犀;自然蛻落的犀角為退犀。據說,殺犀的方法:先在犀經常出沒的山路上多栽木樁,就象做豬羊棧一樣,因犀前腳直,常依木而息。時間長了,木樁必定被蛀蝕或腐朽,犀突然依靠上去,則木折犀倒,人即斃之而取其角。又據說,犀每次自己蛻角,必培土埋之,海南找到埋犀角處,取出犀角,換以木角,照舊埋好,否則,被犀發現失去蛻角,則遷徙他山,無處尋其跡。還有一種犀叫赭黃犀,裏外透明,瑩淨如真金色,是最珍貴的犀角。又有人說,犀有二種,一種叫山犀,一種叫水犀,水犀比較少見。《五穀記》中說:山犀者,食竹木,小便盡日不盡。夷賽以弓矢採取,故曰黔犀。

犀角性寒,能解百毒。筆者有位朋友叫章深之,病心經熱,口燥唇幹,百藥無效。有位醫者教他用犀角磨粉服下,他照醫生說的飲兩碗許,疾病頓除,成都雙流縣有一匠者,能用牛角仿造成通天犀角,但由於是人工刻畫得過於逼真,反易為人所識別。因此犀角之色澤紋路是無法仿造的。人說犀角之最下品是鬼犀,因為那是死犀之角,其紋色均暗然失色。

馴象術

在五嶺以南一帶,當地人會馴象。先將馴好的雌象驅入山洞,洞外沿途放一些甘蔗,當野象一吃甘蔗時,放縱雌馴象進入野象群,呼雌馴象入山洞,引誘野象入洞,再用巨石堵塞洞口。野象甚饑,馴象人攀緣石壁上只喂雌馴象飼料,野象見雌象得食,起初很害怕,慢慢地向雌象親近求食,人就用木棍鞭苔野象。如此反復,使象漸馴,稍馴後,則騎在象背上調教。馴象人正跨其頸,手拿鐵鉤,用以鉤頭:欲令象左行,鉤頭右側;欲右,鉤左;欲退,鉤額;欲進,不鉤;欲象跪伏,用鉤正按其腦門,複重按之則痛而嚎叫。在馴象表演時,人們只見群象列隊整齊,左右進退,很聽指揮,卻不知是用鐵鉤所致;只見象鳴嚎如應諾,卻不知因鐵鉤按腦致其痛而發聲。象雖然體形巨大卻很怕痛,所以馴象人能用數寸長之鐵鉤馴之。久而久之,象也能理解人意,見乘象者來,則低頭跪膝,人登其頸,則奮而起行。

象頭不能俯,頸不能回,口隱於面頰之下,而且離地較高,飲食都是靠一鼻運動。鼻端深大,可以開閉,其中又有小肉夾,即使如芥子那樣小的東西也可以用鼻拾起。象取食前,先用爪甲擊落泥垢,而後用鼻捲入口中,飲水亦用鼻吸而卷噴入口中。象足如柱,無指有爪甲。登高山,下峻坡,渡深水,其行臃腫,但卻敏捷。當地人呼叫著驅趕象,似乎能與象說話一樣。

象目細小,怕火。象群走到哪里,那裏的莊稼就受到損害。村民煮新豆時,灶頭髮出豆香,野象聞到香味而來,用鼻破壁而入食,是人之大患。倉促間,人受其害而不能制,就用長竹火炬驅趕才退。象能害人,群象雖多並不可怕,其實最可怕的是獨象。因為獨象不合群,獨來獨往,無所畏懼,遇到人必肆其毒,用鼻將人卷起擲拋而殺;然後用足踐踏人體,致人出血,再用鼻吸飲人血。殺一象,可供眾人飽餐其肉。最好吃的只有鼻肉,煮爛,納入酒糟切片之,是食物中之一雋品。象皮可以製成甲,非常堅固。把象皮裁成條狀,而幹之,製成杖或鞭,堅韌不折。

誘鹿術

木蘭,是清皇室的皇家獵場,又謂之哨。至所以稱哨,是出於哨鹿的緣故。平時,身懷絕技的哨鹿者,身穿鹿皮,戴著鹿角帽子,于半夜時分躲藏在山中吹哨,發出公鹿的的叫聲,引誘母鹿。聽到公鹿在,母鹿便口銜靈之草來哺公鹿。鹿性最淫,一頭公鹿往往能與百頭母鹿交配,以至脫力而死。常有這種情景:見到公鹿將死,母鹿就銜靈芝草讓公鹿食而複生。那哨鹿者,正是以發出哨聲來獲取母鹿口中的靈芝草的,而要學得酷似,卻如登天之難,百人唯一二。

捕虎之法

捕虎,慣用之技是弓矢、陷井、圍獵等,可宜興有一位善於捕虎的人,所用之技卻奇之又奇絕之又絕。他在虎蹤經常出現的地方,用自熬粘膠散佈在亂草上,虎來之後,必在草上打滾,那潑了粘膠的草全都粘在虎身,愈粘愈多,偶然成了一隻草虎。虎性最燥,急不可耐時,愈發滾得快,邊滾邊吼,繼而哮吼脫力而死。這一捕虎之法,不費一棍一棒,不必挖井布坑,更不必擔心虎口無情,區區粘膠一潑,即可捕虎而歸,實在是前人未有之奇技!

識馬術

唐代興元朝時期,有位識馬者,愛飼馬,姓李名幼清。閒暇時常去馬匹交易市場溜達。有一次,路上看到有賣馬人趕著一匹剿悍的棗紅馬走進市場。這匹馬被用粗糙的繩子交叉捆住馬頭,兩名大力士用木棍夾又著馬腮,另外還有三四人都拿著馬鞭跟在後面。只見此馬好象要咬人,顯得無法駕馭的樣子。幼清快步走上前去,靠近此馬仔細觀察,又詢問了賣主,然後對賣主說:這匹馬我要了,給你三萬錢。馬主尋思這匹劣馬哪能賣這麼多錢?感到不好意思,既而聚來了很多圍觀的人。有人問:先生為何肯出大價買這匹馬呢?幼清回答說:此馬色駿異非凡,體骨勻稱得度,毛光亮。馬主卻不識優劣,將其與其他跑不快的普通馬混雜在一起,想必是馬脫破漏,槽棧陷塌,糞穢狼籍,臭氣四溢,而且洗刷不及時,草料不適,四蹄亂踏,口齒亂咬,致使志性鬱塞,久無所賴,狂躁不安,繼而性發,則無所不為。幼清又買了一付新的蟹繩和馬具,輕輕地對馬說話,又好象自言自語:馬兒啊,你的性格才華不為人知,我替你換上新的韁繩,把這些又髒又硬的穢雜之物統統丟棄。此馬隨即點頭搖身,幼清知馬已知其意,於是牽回家中,親自為其調理,給馬沐浴剪刷,另辟一新的槽棧,喂以精飼料。數日後,此馬神氣有變化,過了一個月後就大不一樣了。變得志性如君子,步驟如俊人,嘶如龍,顏如風,色如火,馳如箭,成了天下不可多得的一匹駿馬。

訓猴術

燕窩出於廣東,以陽江縣最多。也許是海燕采小魚營巢,故名燕窩,或者是海燕啄食螺肉,肉化而筋不化,並精液吐出,結為小窩,銜飛過海,疲倦了則用其漂浮于水上暫息,過一會又銜以飛,人們可以按季節拾取。當今閩、廣入貢朝延之燕窩,鮮白無纖翳,據說是人工折制而成,並非天然燕窩。我的家鄉許青岩、方柏松結說:

燕窩產於海島中的懸岩竅穀,人之足力和繩竿難以觸及之處,所以,採集商往往蓄養小猿猴選善解人意者,做一小布袋系於猿背上,放出去讓他爬樹登岩,上下跳躍,盡剝燕窩,塞於袋中。猿猴採集燕窩一般三五日才能返回,苦不得食,商客將果餌先充塞布袋中,使他遠出不饑。笨掘的猿猴出去剝取數片燕窩塞於袋中即歸,回來傾倒布袋一看,燕窩很少,袋滿實為果餌所占;聰明的猿猴出去後則得將果餌先傾倒於山岩上較為平坦之處,待燕窩塞滿布袋立即返回,再去,如此往反數次,採集得又快又好,這種猿猴很通人性,往往一只要值數百金,價值比笨者高數倍。許謹齋黃門志進每天早晨起床以後,都要用蔗漿蒸燕窩食之,以融軟為度,據說一般人皆生食,可終日不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