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雲:“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萬物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經過衍化後變得複雜。
人生之初,本就是簡簡單單,什麼都沒有。
追求多了,欲望多了,生活就變複雜了。
人生在世,難以做到的是以簡馭繁;難以參透的是放下自在。
境界高的人,往往懂得捨棄多餘之物,放下煩心之事,追求簡單的生活和內心的平和。
精神越豐富,物質越簡樸
《莊子•天道》中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生活中最好的狀態往往是:物質上簡樸,精神上充盈。
陳道明回憶拜訪錢老的舊居時,曾說:“老人家裏沒有錄影機、電視機、電話,唯一的電器是煎藥的藥鍋子。整個家安靜、寧和,除了藥鍋子偶爾‘噗噗'幾聲,幾乎聽不見別的什麼聲音。藥香、書香,這就是生活的一切,從容、真實。”
晚年,楊絳先生一個人,依然深居簡出。
居室裏,簡單的水泥地與淡雅的花草,相得益彰,渲染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她一邊創作,一邊整理錢老生前留下的書稿。
生活簡單質樸,卻平和舒心。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凡事,舍掉一些不必要的紅塵瑣碎,就會多一些精神上的圓滿。
《論語》中,孔子評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修為越高的人,往往越重視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享受。
名利錢財,皆為一時,精神上的富足,才會讓靈魂自得其樂。
內心越澄澈,為人處事越簡單
看到過知乎中的一個高贊:內心乾淨的人,活得自在,過得心安。
大千世界,本不複雜,是你複雜,而後這個世界才複雜。
內心澄澈的人,為人正直,做事坦蕩,拿得起,放得下。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老和尚帶著小和尚雲遊四方,遇見一條河;此時,見一位女子正要過河。由於河水太湍急,女子不敢。老和尚便主動背起這位女子過河。到達河岸後,老和尚放下女子,繼續趕路。
小和尚不解:出家人應四大皆空,師父怎敢背一女子過河?問到:“師父,你背了女人,這是犯戒。”和尚歎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內心乾淨之人,處事光明,不拘小節。
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
即便做違背倫常之事,內心也沒有一絲陰暗的波瀾。
內心混濁之人,眼裏只有污穢,看萬物都是骯髒的。
王陽明曾說:破身外賊易,破心中賊難。
一個人想要擊敗山賊是很容易的,但是想擊敗心中的陰暗卻非常困難。
南漢後主劉鋹,喜歡賜毒酒鴆殺大臣。宋亡其國後,有一次宋太祖設宴招待,並御賜美酒給他。
劉鋹小人之心,以為趙匡胤也喜歡賜人毒酒,當場便嚇哭,跪地求饒。
趙匡胤見此,端起了手中的這杯禦酒一飲而盡,說到:“賜酒就是賜酒,怎麼會鴆殺你?”
內心不淨之人,往往狹隘,精於算計,喜歡以己度人,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俗話說:心中有溝壑,待人無城府。
做人應如一捧清水,純淨透明,來去自如。
一個人,內心若是澄淨,則處事易簡,無所畏懼。
所謂的苦難與渡劫,與他們而言不過是滾滾紅塵,隨風而逝,只求心安。
心安,則諸事順遂。
眼界越寬廣,言談越簡潔
梁漱溟曾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
一桶水不響,半桶水晃蕩。
層次低的人,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賣弄”自己的學識。最後往往暴露了自己的淺薄無知。
境界高的人,懂得隱藏鋒芒,言簡意賅,不說廢話,不在文字上較勁,反而贏得欣賞。
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墨子和弟子曾有這樣一番對話。
一次,子禽問墨子:“老師,多說話到底有沒有好處?”
墨子答:“話若是說太多,就失去意義了!你看池塘裏的青蛙,整日整夜叫個沒完,弄得口乾舌燥,也沒人注意。但是雞棚裏的雄雞,只在天亮之時啼叫一兩聲,大家都知道天快亮了。所以,說話要言之有物,要起到作用。”
三言兩語,言必有中,便能解決一件複雜的事。
《莊子》有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用的言論,往往氣勢盛大,而話語簡短,聽後便讓人信服。
而那些賣弄辭藻的言論,通常都是瑣碎且空洞的。
鄒韜奮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發表了演講:“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
高人只用一句話,就將魯迅的精神說了出來。
簡潔的表述,猶如一顆沉重的石塊,激起層層波浪,讓人稱道與回味。
眼界越高的人,越能夠通過萬象,看清事情的本質。
說話言之有物,一針見血。不會“掉書袋”,故弄玄虛。
著名散文大家林清玄,非常愛花。
他曾聽賣花人說:“幾乎白色的花都很香,但顏色豔麗的花往往不怎麼香。”
由此得出這樣一個人生道理:人也是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境界高的人,如一泓清泉,看上去簡單柔和,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周易》有雲: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世間萬物皆起于低,成之於低,低是高的發端與緣起。
簡單做人,實際上是一種終成其高的大智慧。
人生在世,往往簡單的人,活的更自在。太精明,則會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