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教義

1、問:什麼是道教?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我國特有的本土宗教。 □

 

2、問: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答:據道經記載:道教起於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時。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於其間,化名為盤古;經過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極),輕清上浮、重濁下凝而開天闢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雙眼化為日月、毫毛化為星辰、肌肉化為豐沃的土壤,骨骼化為堅硬的岩石、呼吸之氣化為風雲、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為雷電,身中的血脈化為江河湖泊、頭髮化為草木……由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生成、人倫興遠。至此,老君返於天宮,乙太虛為體,太微為宅。而後老君數次化身,歷經八十一化。軒轅黃帝時,化身為廣成子,授予黃帝養生之道;春秋時化身為老子,傳下《道德真經》,教關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脈興矣。

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即東漢順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時,老君降於蜀都,授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鬥真經》,於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天師道教。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于東華帝君王玄甫;漢代,東華帝君授道于正陽祖師鐘離權;至唐代,正陽祖師授道于純陽祖師呂洞賓。時至北宋末年,鐘呂二仙降于甘河橋上,授予重陽祖師以至道。重陽祖師匯四海宗風於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煉,傳道于山東,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於後世,教法大興。 □

3、問:道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圍繞著這一核心,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理教義。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信仰,對信仰的闡述即為教理。為方便宗教徒對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礎上,總結出簡明扼要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便於教徒記誦,作為指導教徒的日常修持稱為教義。這些教義能契合於所有教理,並不與教理有矛盾衝突(陳攖寧)。

道教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主要教義,宣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和、見素抱樸、抱元守一、清靜無為和慈儉不爭。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於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貴德,期於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成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義。原意是說人的生命長壽與否取決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泛指命運並非掌握在別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無形的神秘力量裏,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即我命在我,富貴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過服食藥物,行氣導引,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在沒病之前進行調養,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說:救濟受災的人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不如防患於未然,將災禍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這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思想,是道教修行、改變命運的根本指導思想。

 

4、問: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麼?

答: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學道、修道、行道為宗,故稱道教。尊奉《道德經》(即《老子》)為主要經典。道經記載: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當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化為三種炁,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擁有龐大的神靈系統,信奉的神還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禦、五老上帝、鬥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貴生,追求長生,人通過學道、修道、行道等修煉方法達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長生久視,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複歸於“嬰兒”,長存仙界,達到永生的境界。□

 

5、問:道教的宗旨是什麼?

答: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煉形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樂生貴生”。道教是對生命積極追求的宗教,而且對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現在對道教醫藥的鑽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對幽魂的濟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驅鬼、祈福禳災的人其實是受一些小說或者影視所誤導的。

 

6、問:道教究竟是張道淩創的?還是“老子”創的?道教的教義與老子的“道”有什麼關係?
   答:道教發源于中國,始于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早在張陵天師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方仙道、黃老道、太平道等等。早期的道士稱為方士或者羽士。只是現代歷史上以張陵為“道教”正式成立的標誌人物。道教以道祖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道教的核心教理教義基本上皆是由此而出。尊奉“道”為最高信仰,道是淩駕於所有尊神之上的。但由於“道”一氣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個時期即混元、洪元、太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論的具體體現,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著道,是代表道這一本體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說三清即是“道”。以後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諸神的根本。

 

7、問:道教為何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答:道教始源于黃帝、集成於老子、發揚于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學,並信仰崇奉,普及於中華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

 

8、問:道教為什麼以道名教?

答:道教徒對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五要踐行,所以道士是 “以道為事” “以‘道’教化眾生”故以“道”名教。□

 

9、問:什麼是道與德?

答: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中說“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聖紀》也說:“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雲:“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

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瞭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積德”。□

 

10、問:何為道教三寶?

答: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

(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老子•三寶章》雲:“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問:什麼是承負?

答: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12、問:什麼叫守庚申?

答: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屍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報告人的過失。三屍為:上屍名彭倨,中屍名彭質,下屍名彭矯,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稱為玄靈的。也有稱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屍使人好色、中屍使人多思、下屍使人淫欲,故三屍使人逐漸衰老,趨於死亡,更不利於道人修行,因此必須除之。

道教為了除去三屍神,採取了許多辦法。一種是去欲。所謂“欲生則三屍生,欲滅則三屍滅”。一種是服符誦咒,一種是厭勝,一種是服藥,一種是服氣。流行最廣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徹夜不眠,阻止三屍上天報告,或者斬卻三屍神。□

 

13、問:道教為何提倡無為?

答:無為的思想,源于《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簽》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14、問:道教為何提倡清靜?

答: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顯現。於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志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無為”,才有做到“清靜”的可能。□

 

15、問:道教為何提倡寡欲?

答:所謂“寡欲”,就是少私欲或節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將“寡欲”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制個人的私欲。

唐宋以後,“寡欲”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欲”,其實並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16、問:道教為何提倡不爭?

答:在道教教義中,“不爭”是指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老子想爾注》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並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雲笈七簽》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需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回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一個道教徒的修為境界。 □

 

17、問:何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答:道教十分重視人的生命,萬物都由道化而來,一切生命都體現著道,對生命的重視,即是對道的尊重。因此道教講的是長生不死、修道成仙,即是對道的信仰與實踐的結果。對於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太平經》中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

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煉成仙;

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故《度人經》雲:“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18、問:何為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答:濟世利物是道教修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濟世即普濟世間,利物即利益萬物。道教認為濟世利物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還有利於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對弟子解釋雲:你們之所以不能夠成為天仙,而做了個地仙,是因為“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時強調“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19、問:何謂三界十方?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皆稱為“三界”也。十方者,乃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為十方也。□

 

20、問:何謂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有四恩應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通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

 

21、問:何謂三皈五戒?

答: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

五戒(又稱為“積功歸根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葷酒。

身不染殺盜邪淫,將升入欲界十八天,心無貪、嗔、癡將升入色界六天,口無綺言華語、惡口妄言,將升入無色界四天,在此基礎上供養三寶,廣行方便,積功累德,將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不到,八難不侵,永脫輪回,常處清靜逍遙之境。

常人名籍,錄於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於六道。欲脫輪回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藉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回。因此,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之後,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於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後,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師,拜師必須心意虔誠。皈依之後,必須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規律也。□

 

22、問:如何拜師?

答:體悟大道,憑藉經。經文蘊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難以自悟,須借師之引導而進入道之門牆,故而拜師極為謹慎而嚴肅。(詳情請參閱《道教儀範》。)憑藉自身之緣分,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度師,由度師誦經諷咒,懺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儀。(出家入道皈依者詳見《冠巾科儀》或本書“開期傳戒是什麼?其意義如何?”條。)俗家皈依者,拜師之後,必須研習道經(習誦《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玄門日誦功課經》等),行善積德,做個道門的合格弟子。□

 

23、問:何謂三業與六根及六塵?

答: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謂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業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謂此六官能生六識之根,故謂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汙,故謂六塵也。□

 

24、問:何謂三障與十惡?

答:三障者:魔障、業障、災障也。一、因貪嗔癡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惡之業,而成業障。三、因三災八難之遭,而見災障。十惡者:口有四惡:綺語,妄言,惡口,兩舌。心有三惡:貪,嗔,癡。身有三惡:殺,盜,淫。合為十惡。□

 

25、問:何謂三塗五苦?

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噉食之處。三、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以:一者拷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饑則食炭之塗,號曰三塗。

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鑊湯地獄之苦,五、溟泠地獄之苦,是為五苦。□

 

26、問:何謂三災八難?

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

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雲笈七簽》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閒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欲八難。□

 

27、問:什麼是三元五臘?

答:三元節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五臘節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

 

28問:道教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答:道教最根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他主要經典則有《陰符經》、《清靜經》、《黃庭經》、《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等等。

 

29、問: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麼個關係?

答:道教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30問:道教的宇宙結構是怎樣的?
  答:道教認為宇宙之間,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分別是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又稱四梵天),分別為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大羅天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為九聖、九真、九仙所居,四種民天之人斷除生死之苦,三災不及;無色界人壽命長,但未斷生死;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種痛苦。

三十六地則為人死之後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間。道教認為,人死之後在陰間要受到十殿閻王的審判,有善行者則能轉生,作惡多端者則打入地獄受懲罰。修道證果者直接依修行層次進入到相應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閻王的審判。

31、問: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

答:道教將“天人感應”納入教義,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雲笈七簽》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繫。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當貫穿于“天道”。第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神仙可說論》說:“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內丹修煉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第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視這方面來解釋。□

 

32、問: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根據《道德經》,全真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33、問:道教對中國哲學有何影響?

答:道、儒、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就表現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關係,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生以來即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成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瞭解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瞭解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它的發展規律。□

34、問:道教哲學是根據何種哲學?

答:道教哲學是在道家哲學基礎上融合儒、墨、法、陰陽、神仙等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討、研習、證悟大道,從而達到參贊天地造化,體悟大道生化之機,修真悟道、與道合真、形神俱妙、積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學。□

 

35、問:道教之學術思想以何為中心?

答:道教的中心經典“五大經”,是道教學術思想的中心。□

 

36、問:何為道教五大經?

答: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莊子之《南華經》,《黃庭經》(金闕後聖君著),與《文始經》(關尹子作)為五大經。而此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典。□

 

37、問:老子道德經之旨要及定義為何?

答: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聖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上經”,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稱為“道經”。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頭一句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為“德經”。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

 

38、問: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剋關係?

答: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的關係: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39、問: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麼?

答: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後道教經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義,特別用以指導修煉內外丹。□

 

40、問:子午時是什麼時間?

答:深夜二十三點至淩晨一點為子時,上午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現代時制二小時為一個時辰)。□

 

41、問:天干和地支是什麼?

答: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天干與十二地支迴圈相配為六十甲子。□

 

42、問:十二黃道日歌內容?

答:子午臨申地,醜未戍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在寅,辰戍龍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

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黃道法。□

 

43、問:明正統《道藏》分類有:三洞,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

答: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類是: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

三、道教宗派

 

44、問:道教有哪些教派?
   答:在道教歷史上,先後產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傳時間很長,有的很短,難以一一列舉,這裏只介紹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教派。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後即湮沒無聞,五斗米道後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時,又先後出現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後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後成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後,茅山上清、閣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漸受到統治者尊崇。兩宋之際,北方還出現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東華、淨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紫陽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漸併入正一派(由天師道發展而來),金丹派南宗併入全真道(創始人為王重陽),於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後,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後,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傳播於江西、江蘇、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區的道士則大多屬於全真派。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在教規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結婚)、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

45、問:道士分哪幾類?

答: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規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
   另據資料,臺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烏頭道士”和“紅頭道士”兩大類。□

46、問:什麼是五斗米道?

答: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于東漢時由張道陵創立。張道陵於漢順帝時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後人稱張道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嗣師”和“系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祀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書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為五斗米道的尊神。並創立了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范,史稱: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47、問:什麼是太平道?

答: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後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過周密的佈署後,預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識,故稱“黃巾軍”。後被鎮壓而失敗。以後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

 

48、問:什麼是真大道教?

答: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

 

49、問:什麼是太一教?

答:太一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創立于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

 

50、問:什麼是正一道?

答: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道陵祖師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此後凡是道教的符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邪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51、問:什麼是全真道?

答: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道教宗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後道教兩大派。

王重陽,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釋、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重陽仙跡記》載:“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子。詩雲:“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

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南宋統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也出現了一個主張內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于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鐘離權,權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後五十餘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佈,盛極一時。

南北宗都有輕符、重煉養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南宗強調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並留下許多內修典籍,有詳盡、系統的內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鬆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後命,強調斬斷情欲,立志苦行,絕對禁欲,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2、問: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答: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後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西元1191年後,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於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太祖賞識。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賜邱祖金虎牌,由於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內道侶雲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欲,以此作為修道成仙之根本。□

 

四、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範而獨特的禮儀。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現僅將常見的禮儀簡介如下。

 

53、問:道士是什麼?

答:道教中,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稱為道士。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入道後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頌經,燒香燃燈,不染塵務。道士又稱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舊時,對道士也稱呼為黃冠,女道士(民間稱為道姑)則稱女冠。這是因為道書上說,古時人的衣冠都出自黃帝所定的規制,所以稱為黃冠。歷代下來已有很大的變異,唯獨道士衣冠沒有改變。

 

54、問:開期傳戒是什麼?其意義如何?

答: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須經過受戒儀式,受戒即表示接法,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觀為道童,拜師學經,蓄發結辮。在此期間要誦習《早晚功課經》、《三官經》、《玉皇經》、《玉皇寶懺》、《鬥科經》以及作道場之經咒。等到有十方叢林開壇傳戒時,小廟的師父便保薦其赴叢林受戒。戒期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叢林裏過十分嚴格的宗教生活,聽傳戒律師宣講戒律,求戒者要誦讀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條文。傳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叢林的方丈,這時稱為“傳戒律師”。律師之下,還有證盟師、監戒師、保舉師、演禮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籙師、引請師、糾察師、道值師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後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後或住叢林,或住小廟,或雲遊參訪,行動自由。

 

55、問:道教怎樣敬香叩拜?

答:道教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准,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擅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插入爐中間,二炷插于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香案上,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儀。“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拜下時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56問:道教怎樣叩拜?作揖磕頭是一回事嗎?

答: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伴隨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禮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57、問:敬香怎樣敬?
    答: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
    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2)點燃香(用左手點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吹滅)。(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4)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為三次上。分三次上時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超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裏供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後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
    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聖誕或供齋設醮時,由主持(方丈、監院)或高功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沉香、雲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三次投爐,直立(先中、次左、後右)或臥於香爐均可。拈香時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

 

58、問:誦經有些什麼禮儀?

答:我們知道,所謂“禮”,指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並由此而產生禮儀。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禮儀中以語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誦經。誦經包括念誦和歌贊兩部分。念誦是指詠念經文與念誦道教諸神和真仙聖號。諸神真仙為無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經都是道教三寶(道、經、師)之一,詠念經文與誦念諸神真仙聖號,既是對諸神真仙的敬禮,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贊是以唱的方式贊禮諸神、真仙的功德。贊詞多採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語,如《偈言》、《大贊》、《小贊韻》、《三皈依》等。誦經還是道教各種齋醮法事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誦經的作用在於:(1)唱誦諸神、真仙寶誥,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誠之心;(2)禮拜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陰度亡;(3)通過誦經,以求開悟經義,保養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誦經有—定的禮儀和嚴格的規定。如上殿誦經以鐘、鼓為號;開經前,焚香禮拜;要求道士齋戒身心,道裝整潔,同聲應和,不得交頭接耳,思念不專。

 

59、問:獻神供品有些什麼禮儀?
    答: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應當時時供養不怠。供,享獻也;養,以飲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之供品。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上,增設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現今道觀所獻供品一般有茶(茶葉或茶水)果(水果或乾果)、飯食(米飯或米製品)、麵食(饅頭或面製品)、菜(青菜或乾菜)。獻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其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一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致禮,然後輕放供桌上。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
   

60問:道教的教規有哪些?

答:道教的教規主要有四條。一是傳授。傳授是道家成仙證聖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傳密之事看得極為重要,以不能亂傳亂泄為戒。傳授時必須有虔誠求道的思想和行動,洗滌身心,燒香齋戒,並起宏誓、請師證盟,師方予以傳授。二是賞善懲惡。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仙宮府統轄三界十方,故人類的善惡亦屬神明的監察範圍。行惡的人定受懲罰,甚至喪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災免難而增延福壽。三是齋戒。道教修齋設供,以達到積累功德和防止出現過失、惡疾的目的。齋分為節食齋和心齋,節食齋以和神保壽,心齋以澡雪精神。戒,指對道教徒分別有不同的戒律,並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則天人善神護衛,永滅災殃,長致福佑。四是誦持。道教規定,凡師傳的經籙,必當念誦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須常念誦師傳的經法和佩持符籙。  
  

61、問:參訪道教宮觀的禮儀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儀錶,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等等。所以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

1、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可稱道長、仙長、師父、師傅、大師、爺、師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帶姓稱呼,如某道長、某爺。另外有職務可稱會長、方丈、監院、知客等。

見面一般用傳統禮節,抱拳拱手,稱“拱手”禮(俗稱作揖)。打招呼時,一面拱手,一面口稱“慈悲”(蓋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寶,即“慈、儉、不為天下先”,並落實到平日言行中。)或天尊聖號。拱手就是兩手抱拳(形如太極圖),這是道教對別人極為尊貴的打招呼方式。

2、與道士言談的禮儀。見了道士不問壽。即不詢問道士的年齡。中國有句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了長生久視,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道士入道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尋求生命解脫。有的是要學習傳統文化,也有的是想練就一身好武功等等。所以,如果沒有深交,請不要貿然問其身世。事實上,道人亦是普通人,有著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與之交往的。

3、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臺、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

4、叩首禮拜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法會),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宮觀不會禮拜,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道教主張為人要“慈悲為懷”、“以禮相待”,忌“輕忽言笑”、“舉止不雅”、“為人輕慢”、“鬥戲詼諧”、“衣著不整”等不禮行為。沿襲至今的禮節有;叩首、頓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師,行叩頭、頓首、稽首禮,要求三跪九拜;對長者作叩頭禮;對同輩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禮貌。

5、飲食用齋禮儀。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以素食為主;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淨而已。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醮必須吃素,因此,在齋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攜帶葷菜。

待客用膳有兩種。全真道宮觀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擺葷酒,以盛情為滿意;正一道宮觀待客可擺葷酒。另全真十方叢林裏有實行“過堂齋”的,無論道俗過堂時,均應按照叢林規矩,吃飯時不弄出聲音,不隨便走動、說笑起哄等,講究“食不語,寢不言”。依照齋堂負責人的指揮,作到威儀隨眾,就可以了。□

 

62、問:道教的稱謂有哪些方面?

答:道教稱謂,可以分為道教神仙、道教法壇、道教教徒、道教宮觀及叢林等若干方面。□

63、問:道教神仙怎樣稱呼?

答:道教神仙是對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的統稱。
:道的化身(如“三清”)或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化身(如“雷神”)。
:指通過道家修煉具有神通變化而能利濟世間的得道之士。
   道教信奉的神仙,有天尊(如“元始天尊”)、老君(如“太上老君”)、道君(如“靈寶道君”)、大帝(如“玉皇大帝”)、上帝(如“玄天上帝”)、帝君(如“梓潼帝君”)、真君(如“北斗真君”)、老人(如“南極老人”)、真人(如“長春真人”)、元君(如“碧霞元君”)、夫人(如“南嶽夫人”)、聖母(如“天上聖母”)、靈官(如“王靈官”)、元帥(如“溫瓊元帥”)、將軍(如“五道將軍”)、星官(如“七曜星官”)、娘娘(如“眼光娘娘”)、功曹(如“四值功曹”)等多種稱謂。其中男仙多稱真君、真人或帝君,女仙多稱元君、夫人或聖母。道教徒對神仙一律尊稱為“祖師”。□

 

64、問:道教法壇怎樣稱呼?

答:道教法壇:即道教舉行宗教活動的宗壇。基本上可以分為醮壇、籙壇和戒壇三類。
(1)、醮壇:即道教舉行齋醮科儀的法壇。醮壇之上參加科儀的道士,稱為“醮壇執事”,主要有:
   高功:又稱“法師”。是齋醮科儀中為主的執事。根據齋醮規模的不同,有時一位,有時三位。
   經師:是齋醮科儀中唱念經韻、擊打法器的執事。全真派醮壇一般要用八位,稱為“八大經師”。
   提科:負責提音接韻。
   表白:負責奏陳表文。
   其他還有侍經、侍香、侍燈等。
(2)、籙壇:是正一派道士授受經籙的法壇。稱為“萬法宗壇”。籙壇設有三師:
   傳度師:舉行授籙科儀的主持者。
   監度師:一般由正一派世襲的張天師擔任。
   保舉師:負責保送正一道士參加受籙。
(3)、戒壇: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壇。稱為“玄都律壇”。授戒由傳戒律師和八位大師共同完成。
   傳戒律師:又稱“傳戒本師”、“律師”。由傳戒叢林的方丈擔任,負責為戒子講說戒律、傳授戒法。律師的選拔非常嚴格,必須受滿三壇大戒,接過“方丈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的方丈始可榮膺此職。

傳戒八大師為:
1、證盟大師:負責為戒子(即受戒道士)解說教義經典、經懺威儀等。
2、監戒大師:負責監察戒子言行,不許違規犯戒,對不法者有權責罰。
(以上傳戒律師、證盟大師和監戒大師,又稱戒壇“三師”,是戒壇最主要的三位。)
3、保舉大師:一般由傳戒叢林的監院擔任,負責保舉戒子參加受戒。
4、演禮大師:負責傳授戒子登規演禮及戒壇威儀等。
5、糾儀大師:負責為戒子糾正禮儀規範。
6、提科大師:負責戒壇誦經拜懺諸事。
7、登籙大師:負責為戒子取道號,填寫“登真籙”(即戒壇考偈之後按名次排列所編的名冊)。
8、引請大師:又稱“迎請大師”。負責主持戒壇齋醮科儀,擔任高功。□

 

65、問:道教徒怎樣稱呼?其意義怎樣?

答:道教徒狹義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職業人員。廣義上包括五種人士: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職業人員現在泛稱“道士”或“道人”,不過多用於書面語。言談中多稱“道長”,尊稱“仙長”、“道爺”、“師傅”等。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教相信通過修煉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稱道士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為木制黃冠(一雲道教衣冠與黃帝之時相同),因而又稱“黃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則稱“女冠”(偶爾也稱“女黃冠”)。現在一般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
   道士初入道觀,稱為“道童”。道童先須在廟內出力苦行,培養功行,又稱“行行”(讀xínghéng)。冠巾拜師之後,方可成為正式道士。現代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稱。全真派道士擅長齋醮者,尊稱“法師”。正一道士散居民間從事齋醮活動者,稱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臺灣道教基本上全屬正一派,其中從事度生一類喪葬儀典者稱為“烏頭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稱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對於隱居修煉的道士,尊稱“大隱”或“高隱”。歷史上著名的高道,過去的皇帝多封贈以“先生”、“真人”或“天師”之號。“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東漢時稱傳道者為天師,張道陵創立正式道教稱為天師,其後代子孫世襲“張天師”稱號。道教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為“宗師”或“大師”。

對道士還有幾種稱呼:

(-)法師:是對教內精通教義教理、能為人師者的道士的尊稱;道士中學法精進、能主持齋儀的人,亦稱為法師。(二)煉師: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稱之為煉師。(三)嗣師、宗師、律師、大師:全真派中,沒有受戒的稱為嗣師;已受戒的稱為宗師;曾擔任方丈的,稱為律師;職司戒壇的,稱為大師。(四)天師:這是正一派道士對天師道創教人張道陵及其後代世襲教主的尊稱。(五)方丈:這是對道教十方叢林道觀主持人的稱謂,其所居靜室亦稱方丈。(六)監院:道觀內,對僅次於方丈的全觀事務總管者的稱謂。(七)住持:道教廟觀內維持道法和總持事務的道士,都可以稱為住持。據《道門十規》上說,“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剛方正直,言行端莊,學問明博,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八)知客:道觀中負責接待外方道眾和賓客者稱謂。
   道士之間互稱“道友”,亦稱“同道”或“同參”,尊稱“道兄”或“師兄”,無論乾道、坤道都如此稱呼。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道侶”或“煙霞侶”。 非專職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過三皈五戒者稱為“居士”,未受過皈依的信教者稱為“信士”。

   道士入道之後,沿用原來的姓氏,表示繼承中華民族古老傳統,不背親,不絕倫,不忘祖宗。入道之後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個字由宗派字譜上取,第二個字由師父按照教義來取,組合起來就構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號,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問訊道士姓氏稱“仙姓”,問訊名字稱“上下”,問訊宗派稱“仙派”。道士居所,稱為“丹房”或“丹室”。

道士壽終,稱“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尋師訪道,稱為“參訪”,現在各地道教團體之間的訪問團,也稱“參訪團”。道士外出遨遊,稱為“雲遊”。到其他道觀留住,稱為“掛單”。在某所道觀入道的道士,稱為這所道觀的“法眷”。 □

 

66、問:叢林執事有那些?怎樣稱呼?

答:道教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叢林各執事稱謂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淨頭。

其他還有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帳房等,又稱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詳見本書“道教宮觀·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條)

 

67、問:道教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內對違犯戒規道士的懲處條例稱作清規。道教創立時規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諒三次,如仍不改過,才給以懲罰。其目的是“聞人有過助其自誨”。使在淨室中向神叩頭思過,以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現存較著名的清規有《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長春真人規榜》等。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條規稱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制定出“五戒”、“九戒”、“十戒”和其他戒律,這些戒律均為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68、問:何謂符籙?

答:符籙,也稱“符字”、“墨籙”、“丹書”。為一種筆劃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謂可用它來“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東漢時張道陵祖師就曾以符籙為人“治病”或“驅鬼”。後世道士盛傳其法。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有親臨道壇受符籙事,魏太武親受符籙,自是之後,每帝即位,必先赴道壇接受符籙後才即位。□

 

69、問:何謂齋醮?

答: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必有戒,故亦雲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場,皆曰建醮,又統稱為“齋醮”。

道教宮觀逢祖師聖誕或道教節日都要建醮慶賀。另十方叢林有“賑孤”的醮儀,即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要作道場,追薦超度亡魂,超度已故(道教稱為羽化)的道士和十方信眾。平時有道士羽化,亦建醮超度。宮觀以外的信徒也可出資請宮觀修齋建醮,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壽、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等。除在觀廟內建醮外,也有外出到信徒家建醮的。□

70、問:道教認為人死之後會發生什麼?煉度是什麼?

答:人乃是氣聚而生,氣散而死。受魂於天,滯魄於地,死後魂魄分離。魂常使人行善,魄常使人行惡。所以,修行者必須調魂制魄,人常行善事則魂(陽氣)旺,死後魄隨魂上升天界;人常行惡事則魄(陰氣)滯,死後則魂隨魄沉,淪入幽冥,曆十八層地獄,六道輪回受無量苦。

道教的超度科儀就是將沉淪於幽冥的魂魄通過高功法師的濟煉,將其化為輕清之氣上升,隨其生前所做善惡之業,往生不同的天界。

煉度,是超度亡魂的科儀之一。道教認為,通過經功、符籙或內丹術可使亡魂受煉,消除罪業、重獲神形、獲得度化,故稱煉度。□

 

71、問:道教為何誦早晚功課?

答:玄門早晚功課,是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兩部經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功課者,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認真習誦,理解經意,深悟玄理,腳踏實地按經旨行持。道教講結三緣,《早課》誦清靜經,即分輕清之意,為祈求國泰民安,懺悔罪業,可結仙緣。《晚課》誦救苦經,超度鬼魂,可結鬼緣。《午課》誦三官經,可賜福、消災、解厄、赦罪,可結人緣。□

 

72、問:怎樣許願、還願?

答:許願是求神護佑自己,使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還願是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對神許下的諾言予以對現。許願、還願不需擇吉日,隨時隨地都可以許願、還願。

許願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齋戒淨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後在神前伏拜虔誠祈禱,默許所求心願,祈求神靈護佑實現其心願。許願可大可小,不拘形勢,有許做多少善事的,有許誦經、做道場、獻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書贈送、捐資修廟等。

求神護佑實現心願後,求神護佑之時許下的什麼諾言都必須兌現。□

 

73、問:塑像儀有哪些內容?

答:道教以先秦道家哲學思想為基礎,繼承了道家“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思想,所以在修建殿宇時,一般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在全真祖師重陽真人《立教十五論·第五蓋造》中講到“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所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故而稟此祖訓,所以道教殿宇一般不尚奢華,而以樸實見長,有些地方的道教宮觀甚至保持白牆灰瓦的樸素面目。

在造像時,與道教的修行也是息息相關的,道教宣導天人合一,認為“一身天地,天地一身”。把人身與天地萬靈相對應,通過存想自身體內之神祗,以契合天地之神祗,從而達到與道合真的目的,故而在塑像時,便於存想神靈金容,一般神像都比較小巧,但十分精緻。

道教塑像有一定的儀軌。《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規定了造像的先後次序,質料、尺寸、儀相、輔神、衣冠、華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經典規定。在塑像時,也要進行敬神儀禮。首先,要選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向神位或木料供奉,焚香、誦經、禮拜。“開臉”(也稱“開相”)後神像頭部要用紅布或紅紙蒙上。還要將經典、五穀、銅鏡、朱砂、沉香、雄黃、五色線、金銀珠寶、靈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體內。塑像造好後,還要進行開光點眼儀式,舉行祭祀慶祝活動。□

 

74、問:道教節日有哪些?

答:道教以神、仙之誕辰為節日,到時要舉行隆重齋醮,包括祭星與設道壇誦經。有的節日還有廟會集巿。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師,但對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誕生節日,都是很重視的,如:

1.三清節:即冬至日為元始天尊聖誕,夏至日是靈寶天尊聖誕,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聖誕。

2.三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

3.正月初九日: 玉皇上帝聖誕。

4.三月初三日:真武聖誕、王母娘娘聖誕,俗稱“蟠桃會”。

5.四月十四日:呂純陽祖師聖誕。

6.五月十八日:張天師聖誕。

7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聖誕。

8.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陽祖師聖誕。

9.六月初一至初六為南斗下降日(朝南斗會)、九月初一至初九為北斗下降日(朝北斗會)、

10.五臘節: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總之,每逢節日,宮觀都要設壇誦經慶賀。

 

75、問:朔,望,晦,電,是哪一天?

答:陰曆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三十為晦、十四為電。□

 

76、問:接駕是什麼時間舉行?

答:因為陰曆臘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故道教宮觀都舉行“接駕”儀式,在臘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時舉行。□

 

77、問:何為道曆?

答:道曆為道教專用之曆法也。是以我國夏曆及六十甲子紀年的一種曆法。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西元前二六九八年)開始,迄今(西元二00六年)道曆為四七零四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西元前一三00年)為道曆之開始,但至宋以後,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也。而道教齋醮道場,所用表奏文牒等,則皆書以天運甲子之歲,因對神明故不用道曆紀年也。

現在,炎黃子孫以為:中國乃數千年文明古國,應用自己的紀元。不應該惟西方的馬首是瞻。以基督教之曆法用於中華國土,豈不自取其辱?枉自稱五千年文明古國!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因此,提倡正規場合用黃帝紀元某某年(或稱中元某某年,或黃曆某某年),其餘凡用“西元”的一律改稱“西元某某年”。□

 

五、道教宮觀

 

78、問:道教廟宇的名稱有哪些 ?

答:道教宮觀是對道教廟宇的通稱,簡稱“道觀”。宮觀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靈、做道場、傳教的活動場所,是道教中道宮和道觀的合稱,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動場所,如庵、台、洞、祠、廟、堂等。

早期道教廟宇,有“治”、“靖”、“廬”之稱。現代尚有宮(如山西芮城縣永樂宮)、觀(如北京白雲觀)、廟(如河南省嵩山中嶽廟)、庵(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山東省泰山碧霞祠)、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樸道院)、洞(如遼寧省本溪市雲光洞)、館(如香港蓬瀛仙館)、府(如江西省龍虎山天師府)、台(如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閣(如寧夏自治區平羅縣玉皇閣)、殿(如上海市欽賜仰殿)等名稱,其他還有室、堂、房、壇、樓、舍、池、岩等稱謂。
  

79、問: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

子孫廟:又稱“小廟”。這種廟宇可以收徒弟,代代相傳。但是不得懸掛鐘板,沒有傳戒權利,一般不接納別處道友前來掛單。假如子孫廟懸掛鐘板,則稱“子孫叢林”或“子孫常住”,具有半“十方叢林”性質,允許道友掛單。
   十方叢林:又稱“十方常住”。這種廟宇懸掛鐘板,日常作務以鐘板為號令,具有傳戒特權。但是不得冠巾收徒,由子孫廟收的徒弟前來掛單留住而組成道眾,在叢林互相參學。因此叢林的道士流動性很大。
   現在道教的叢林,和過去有些不同。許多十方叢林,也在冠巾收徒。從前道士前往叢林掛單需要背誦道教經典,現在只要具備手續證明即可。

 

80、問: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

答:道教十方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常住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分工細緻,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監院(住持),即觀主。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和號等八大執事,分別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叢林各執事稱謂、職責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莊子·天下篇》成玄貢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必須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接過“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嚴,受全體道眾擁戴,始許選為方丈。又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監院由全體道眾推選,可以連選連任。如果本叢林無此人才,亦可到其他宮觀去請。監院若不稱職,方丈有權撤換之。《三乘集要》:“監院乃常住之首領,道眾之宗主,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已衛眾,柔和良善,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者,乃可當此大任。”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淨頭。

十方叢林,還設有其他重要執事:

總理:協助監院、都管統理內外公務。

知客:負責接送來往賓客及參訪道友。

巡照:監察叢林內外一切事務。

巡寮:主管叢林人事安排。

海巡:負責查理公事及調解糾紛。

監修:負責廟宇維修並兼管莊農。

公務: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貸還貸諸事。

迎賓:亦稱“號房”。負責對掛單道友進行考問、登記。

主翰:負責書寫文稿、繪圖等事。

書記:負責書寫表疏、信函。

典造:又稱“典座”或“點造”。負責辦理齋饈飲食。

帳房:管理賬目。

叢林中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帳房等,稱為: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

 

81、問: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別是?

答: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呂洞賓祖師);陝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北京的“白雲觀”(丘處機祖師)。□

 

82、問:何謂萬法宗壇?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沿用之。□

 

83、問:道教五嶽名山在什麼地方?

答:東嶽泰山(在山東泰安)、南嶽衡山(在湖南衡陽)、西嶽華山(在陝西華陰)、北嶽恒山(在河北曲陽或山西渾源)、中嶽嵩山(在河南登封)。□

 

84、問:現代有哪些著名宮觀?

答: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21座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它們是:北京白雲觀、遼寧瀋陽太清宮、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嶽廟、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和太和宮(包括金頂)、武漢市長春觀、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和祖師殿、陝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和鎮岳宮及東道院、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台。雲南昆明的著名宮觀有:太和宮(俗稱金殿)、真慶觀、龍泉觀(俗稱黑龍潭,內含黑龍宮)、三清閣、紫霞觀、萬壽宮、三元宮等。  

雲南道教主要分佈在昆明、保山、臨滄、大理、昭通等地。歷史上,雲南道觀很多,現保存較好的有40餘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龍潭、昆明真慶觀、昆明西山三清閣、保山玉皇閣、騰沖雲峰山、臨滄三元觀、昭通大龍洞、建水燕子洞等。而大理巍山巍寶山宮觀較多,有准提閣、巡山殿、玉皇閣、老君殿、長春洞等。因此,巍寶山有“雲南道教名山”之稱。□

 


85、問:道教名山有哪些?
   答:道教名山,往往是以優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跡並傳於世的。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上形成眾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許多。這裏限於篇幅,只能介紹很少的一部分。

泰山,五嶽中之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道教稱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另有碧霞祠、鬥姆宮、王母池、長春觀和岱廟等著名宮觀,岱廟主殿天貺殿有《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巨幅壁畫,聞名於世。

衡山,五嶽之南嶽,位於湖南省衡山縣西。道教稱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嶽司天昭聖帝。有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地的黃庭觀、徐靈期修行處的上清宮,以及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和五代道士聶師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觀(舊名白雲觀)。
   華山,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南。道教稱其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為西嶽金天順聖帝。有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祖師修煉處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陳摶亦隱居於此山。另有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恒山,五嶽之北嶽,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道教稱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為北嶽安天元聖帝。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山修煉。
   嵩山,亦名“嵩高”,五嶽之中嶽,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道教稱其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為中天崇聖帝。黃蓋峰下的中嶽廟,為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晉時鮑靚祖師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謙之、潘師正等曾于此山修道。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道教稱其山為第三十二福地。離山不遠處的上清鎮,建有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處“天師府”,為正一道祖庭。
   青城山,又名趙公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道教稱為第五洞天。相傳天師張道陵於此山傳五斗米道。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岡山、句曲山、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天,為道教茅山派發源地。
   閣皂山,位於江西省清江縣,道教稱其為第三十六福地。三國時,葛玄祖師建臥雲庵,煉丹修道。

羅浮山,位於廣東省博羅縣,有“嶺南第一山”之謂。道教稱其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晉時葛洪祖師晚年在此山煉丹著述。羅浮山還是東江抗日根據地。
   終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為秦嶺主峰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傳說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北五祖的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等人均于此修道。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太嶽山,位於湖北省均縣南。全山遍佈道教宮觀,有“五裏一庵十裏宮”之稱。真武大帝曾於此山修煉42年後得道飛升。東漢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洞賓、五代宋初陳摶、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明代極盛,有宮觀三百餘處,太和宮、紫宵宮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嶗山,又名牢盛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濱臨黃海。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煉丹修道。元時邱處機、明代張三豐曾於此修煉,留有遺跡。嶗山道教宮觀頗多,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
   巍山,又名巍寶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據道教史籍記載,五斗米道曾傳播到巍山一帶。巍山主峰南北兩側有宮觀20餘座,以清微觀、鬥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大,主祀老君、鬥姥、呂洞賓、張三豐等。巡山殿主祀土主神細奴羅。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以西30華里處,傳說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地方。秦漢時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煉。明朝萬曆後,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全山有較大廟觀42座,有八台、九宮、十二院的稱謂。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崇安縣南,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稱,道教稱為第十六洞天。魏時有王子騫、張湛等12人隱於山中得道;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的說法。現僅武夷宮和桃源洞保存了舊貌。
   千山,原名華山、積翠山亦稱千朵蓮花山。是長白山的支脈,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自古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的稱譽。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道教勝地。明清時極盛,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稱。現存道教宮觀主要有:無量觀、五龍宮、普安觀、太和宮、慈祥觀、鎏金庵等。道教聖跡還有一樓、二洞、三塔、三台等。□

86、問:近代何時成立全國性道教組織?

答:1912年,在北京白雲觀成立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發起人為白雲觀方丈陳毓坤。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由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

1957年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會,會長岳崇岱;1961年召開第二屆代表會,會長陳櫻甯;198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86年召開笫四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92年召開第五屆代表會,會長傅元天;1998年召開第六屆代表會,會長閔智亭。2005年召開第七屆代表會,會長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址設在北京市西便門外白雲觀。□

 

四、學道修行

 

87、問:修道是為什麼?

答: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徵,神仙是:在肉體上,擺脫生老病死、寒暑困擾、衣食所憂等諸多苦惱;在精神上,道德修養超越常人,極為高尚,人格完美,擺脫名利牽纏、恩愛之累,六根靜定的修行者。憑藉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故而修道。□


88問:如何加入道教?
  答:加入道教有兩種形式:一是成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為道教居士。成為正式的道士,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須履行拜師手續,但前者必須到道教宮觀出家,後者則不需出家。要成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宮觀辦理皈依手續,取得皈依證即可。


89問:普通人如何才能進入正宗的道門呢?

答: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大範圍。(也有分為: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五類的,法師可歸類到道士裏

信士是指信奉道教,但還沒經過宗教認定儀式的人。

居士是指經過道教皈依儀式,拜過度師,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道士是指在經受皈依儀式以後,再經受傳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儀式,發放度牒(道士證)的道教神職人員,民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

法師是指需要經受皈依、傳度成為道士以後修持了一段時間,再拜高級別法師(正一是高籙位,全真是高戒位)習學科儀奧秘,在法事中擔當主要領導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協或者大型的道觀都會為信徒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皈依儀式的,可以向道觀的“知客”諮詢。(詳見本書“如何拜師”條)

90、問:實修實煉是指什麼?

答:實修實煉,即是從經典中明智。經典中有很多是先賢已經走過的經驗總結,可以為我們這些後世的實踐者提供指導。從行為上實踐,將經典中提及到的理論付諸實踐。這種“實踐”囊括的面是很廣的。包括持誦經文、克服己心、修養自身、以善心待人,舉善行、言善語等等。其實也就是說,從理論中實踐後,再反過來理解理論的方式。


91問:能否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表達“修煉”一般有幾層境界(層次),各是什麼?
   答:依一般的說法,道教修煉的層次是:
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

92問: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麼?

答:對於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積德、濟物利人,存善念、舉善行,學習教儀、詠誦經典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師長、十愛惜物命)。煉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師承,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93、問:可以只通過現代的一些闡述性書籍瞭解道教嗎?

答:當代的人多數是通過現代的一些闡述性書籍瞭解宗教,但這些書籍很多都已經是脫離了經典而根據作者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資料編撰而成的。如果真的有心深入研究道教,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文水準,能夠自己辨別字義詞義,才不容易被流行解釋所誤導。而且還要從各家經典處下手,互相參照互相引證,才可以得窺本源。沒有師承,沒有先行者將一代一代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傳授下來,單憑自己主觀臆解,很難理解內裏的實際意義。

 

94、問:道教五術具體指什麼?

答:道教五術具體解釋如下:
一、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到改變身心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參玄、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改進體質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用以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等。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靜坐、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圓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二、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到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胳、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靈治——利用心靈意識(心理狀態)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與現所謂的“心理治療”有些類似。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易理命數的方式來瞭解人生,以洞達自然法則,進而改變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的學問。
四、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人類居所吉凶的一種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陰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五、蔔
   所謂“蔔”,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佈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是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95、問:什麼叫《道藏》?

答:“藏”(音zang,去聲)的意思是“府庫”。《道藏》就是道教經籍的總集。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各類經籍逐漸增多,陸續積累彙集而成。南北朝時即編有道教經籍目錄。唐以後,歷代皆曾編修《道藏》,至北宋,始鏤版刊行。□

96、問:道教崇拜偶像嗎?

答:正信的道教並沒有提倡崇拜偶像。提倡敬仰神明是為了讓我們記住神明修行濟世的風範事蹟。關鍵崇尚的是那些為國為民的事蹟和濟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體的神明。也可以說,道教裏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教理教義的化身。具象化表現是為了更好地讓當時文化低下的社會底層信眾所理解和接受。

 

97問:道士可以結婚嗎?

答: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有四點基本要求: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著道裝;第四,束發麵須。基本上都住在宮觀裏。
   正一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俗稱“散居道士”。

 

98問:道教與民間信仰為什麼有些相似?
   答:道教在一直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分的東西被漢傳佛教所吸收借用,一部分東西被民間巫道和民間宗教所借用,尤其是興盛於清末的那些出於政治目的而產生的混淆三教的白蓮教、八卦教、一貫道之類的民間宗教,更使人們對宗教界限產生極大的模糊。現在很多人對道教的誤解,都是源於這些“外道”與道教相混淆!

 

99、問:如何報考中國道教學院?
  答:中國道教學院不面向社會招生,只招正式道士。報考人員由所在道教宮觀或道教協會推薦,參加中國道教學院組織的考試,根據成績擇優錄取。



六、道教禁忌

 

100、問:什麼是“戊不朝真”?

答:道教凡遇六戊不朝真,不燒香、不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這叫“明戊”。《抱樸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念皇經和拜靜鬥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醜日)重千斤”。□

 

101、問:什麼是“道不言壽”?

答:修道之士,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礎是悅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

 


102、問:齋醮道場法會禁忌。

答: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莊嚴。因此,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 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等葷腥之物。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103、問:供品禁忌。

答: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

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乾淨,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

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時鮮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香味強烈、色澤過於濃豔、帶刺的鮮花忌用於敬神;

醮壇所用之燈,須用植物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

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

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且“寧供樹上吊的,不供地上種的”。常見的是供奉“四幹四水”即四種乾果(如棗子、桂圓、松子、核桃等)、四種水果(如蘋果、梨等)。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污穢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李子(不供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也都不能用於供神。

另道教中還有“十供養”,是“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 主要用於大型法會中供養上聖高真。□


104、問:敬香禁忌。

答: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敬神以三支香為准;忌用右手撚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齧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如果您想上香敬神,宮觀內都有“焚帛爐”,可了您心願,大殿內一般是不允許燒香的。□


105、問:道教服飾禁忌。

答: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忌著法服入廁、產房等污穢場所等等。□

 

106、問:修道者飲食禁忌有哪些?

答:修道者忌食葷辛、腥、香、辣之物。因其不利於“淨心止念、屏絕嗜欲”故。

葷辛,是氣味劇烈之蔬菜的統稱。通常說五辛或五葷,蔥、蒜、韮、薤(音“謝” 又名藠頭、小蒜)、胡荽又名香荽、胡菜五種此五辛何以稱葷?因其氣上沖於腦可令頭暈,故稱為葷。《康熙字典》解釋為:葷,臭菜也,道家所禁,謂氣不潔也。五葷有刺激性氣味,對煉氣不利。念經時,這種污穢之氣容易沖神。呼出的氣味難聞,讓人反感。誘發欲念,容易陽動。

腥(肉食):食腥讓人迷失本性,造諸殺業,製造惡因,墮落輪回。修道者體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殺害生命,免於冤孽牽纏,故而不食葷腥。

香:讓人貪圖享受,沉迷物欲,意志昏沉,不思進取。

辣:刺激上火,長棘生毒。攪擾清虛,不利修行。□


107、問:信士朝聖敬香禁忌?

答:信士朝聖敬香為祀神大事,必須虔誠祀事,遵守一定的宗教禁忌。

1、語言禁忌:即進香者要心意虔誠,進入宮觀要靜默清心,不能因朝聖勞累而生懊惱怨悔之心,叫苦叫累;也不能在進香沿途說污穢不淨、褻瀆神明或不吉利的話。無論您是香客,還是遊人,在特定的道教文化環境內,都要有所尊重,這叫“入鄉隨俗”。
    2、行為禁忌:進香者行走坐立必須端莊規矩.不得採摘宮觀內的樹木花卉;不得觸摸褻瀆神像;不得偷盜損壞供器、法器。進入宮觀不要指點神像,無論造型多麼讓你驚歎,因為用手指點神像無論如何都是不禮貌的事。另外,也最好不要背對著神像。進入殿堂時不要腳踏在門檻上,也不要高聲喧嘩、亂髮議論。道觀院中有許多花草盆景,請勿採摘。宮觀內有許多道房,有些是道人居住的地方,沒得到允許請勿進入。總之,常人生活中的基本文明準則,在道觀裏都是適用的。
    3、飲食禁忌。進香者忌食雁、鰻、龜、鱉、黑鯉、蛇、黃鱔、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荽等葷腥刺激食物,不得飲酒。
    4、供品禁忌:如果您想帶些供品敬神,時果類冬避石榴,夏忌李子,忌諱紅豔花、動物肉、雞、犬等不潔之物。

以上所談的禁忌,雖然並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內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大致瞭解道教的禁忌戒律。□

 

 

七、道教服飾

 

108、問: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答:自劉宋陸修靜始,道教服飾有了規定。現在道裝有:

1、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2、道袍或稱“得羅”(得讀“朵”音),袖寬一尺八寸,袖長隨身;大褂為日常服;3、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黃色黑邊,受戒時穿;4、法衣,花衣,或稱“班衣”、“經衣”,為無袖氅衣形狀。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時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法事時穿的繡花衣。□

 

109、問: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幾種?

答:有: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五嶽冠(覆鬥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星冠(覆鬥形,上刻五鬥星形,老修行拜鬥時戴)、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法師才戴)、伏魔冠、沖天冠、五老冠(蓮瓣形,中繡五老像,為高功法師做超度時戴)等等。□

 

110、問:道士戴的巾有九種是哪九巾?

答:道士戴的帽子,稱“巾”,約有九種。“九巾”是: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111、問:道士為什麼穿道裝,蓄頭髮?

答:道裝,又稱為唐裝或漢裝。道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道服寬鬆、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道士穿著道裝,以顯示其從事職業的傳統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發留須,一是作為從道的標誌,二是為了順應自然規律,三是為了表示盡孝之意,鬍鬚鬢髮為父母所授,不得輕易毀損。四是為了養生保健,人蓄頭髮,必須要經常梳理,經常梳理頭髮有助於大腦血液迴圈。大腦為人身之主,大腦健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鬚髮。□

 

112、問:全真道土為什麼要冠巾?

答:是出家道士正式成為道士的儀式。冠巾又稱“小受戒”,凡出家者,度師必親為誦經禮懺。如自悟大乘,未請科事,不妨道友代誦經禮懺。先令罪過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達三官大帝,牒移太乙靈官部下,即被擁護。

行冠巾禮,有數師,高功為冠巾師。度師即恩師,是親師父。梳發挽髻者稱:攏發師。引導行禮的稱:引進師或引禮師。□

 

 

八、祖師仙真

(一)先天尊神

113、問:道教的神仙譜系是怎樣的?
  答: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宮觀供奉的三清塑像,一般以玉清元始天尊居中,元始天尊左側為靈寶天尊,右側為道德天尊。
   三清之下的眾神則以得道之深淺、功德之多寡而分為不同的等級和職守,最高者為玉皇,其次為四禦(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後土皇地祇和南極長生大帝),再次則為眾天神。玉皇統禦諸天,為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分司不同職責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風、雨、雷、電、水、火諸神,以及財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114、問:何謂道教三祖?

答:道教始源于黃帝,乃尊黃帝為始祖;以闡揚道教精義的老子為道祖;以形成道教教團的張道陵為教祖,是謂道教三祖。□

 

115、問:道教的各種神明有什麼區別?

答:道教神明分先天真聖和後天尊神。先天真聖在道教裏是道在某一方面的化身,是不分大小的。後天尊神,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神仙了,不能說大小之分,而且很多後天尊神為先天尊神之化身。我們一般說的仙界,就是指後天尊神(即我們平常人說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修行法門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德大小,仙果不同,所居的仙界也不同。

 

116、問:何謂三清三境?

答:三清系元始天王所化法身,而三境則是三清所居之境。《列仙傳》雲: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時之一元精氣,在大羅天上,化身為三清。一化元始天尊,即天寶君,太初之時,常住於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靈寶天尊,即靈寶君,太始之時,常住于禹餘天之上清境。三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神寶君,太素之時,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

 

117、問:何為昊天玉皇上帝?

答:玉皇上帝乃元始天王所化法身,為太極界最高之神。道經以:玉皇上帝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量。統禦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總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主也。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西元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或“玉皇”。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闕彌羅天宮,總管三界(天上、地下、水府),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118、問:四禦是哪幾位?

答:道教信奉的天神。禦,是對帝王的敬稱。此指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一,中天紫微北極大帝;二,南極長生大帝;三,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四,承天效法土皇地祗。《道法會元》稱“三清”、“四禦”為“七寶”,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四禦是天地萬神的統率者。此外,四禦還協助玉皇執掌天道。□

 

119、問:何為北極大帝和長生大帝?

答:道教尊為四禦之一,“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之神。“南極長生大帝”,是協助玉皇執掌人間壽夭禍福的尊神。□

 

120、問:何為天皇大帝和土皇地祗?

答:道教尊為四禦之一,“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協助玉皇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禦諸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協助玉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121、問:何為三皇五帝?

答:三皇是上古時代帝王。道教奉為尊神。《史記·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曆》記載:為“天皇、地皇、人皇”。五帝:為道教供奉的五位天帝,據雲笈七簽卷十八《老子中經》(一名《珠宮玉曆》)記載:“東方蒼帝,東海君也”,“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黑帝,北海君也”,“中央黃帝君也”,“與中太一併治度人命,愛養善人,成就人”。□

 

122、問: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蹟有哪些?

答:老子生於商代武丁庚辰歲(西元前一三00年)二月十五日,其母懷孕八十一年,于李樹下,破腋而出。指李樹為姓,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名耳,字伯陽。是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道書以元始八十一化,至老子是為第十八化,世稱為太上老君。老子出生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123、問:何為鬥姥(音“母”)元君?

答:道教信奉的女神。是北斗眾星之母,故名鬥姥。原為龍漢年間鬥父周禦國王之妃,名紫光夫人。生九子,初生二子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後生七子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四頭八臂乘七豕之車,現紫金巨光,大施法力,而扶危護駕。能消災解厄,保命延生也。聖號曰:聖德巨光天后,圓明道姥天尊。□

 

124、問:何為三官大帝?

答: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上元天官,居紫微宮中,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號:上元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居北都宮中,考眾生禍福之機,號:中元七氣赦罪地官,青虛大帝;下元水官,居青靈宮中,錄眾生功過之由,號:下元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傳說,堯帝乃天官所降生,舜帝為地官所化生,大禹系水官所降生。□

 

 

(二)祖師仙真

125、問: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答: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也。□

 

126、問:雷神是何神?

答:雷神,泛指雷部諸神。或專指“風雲雷電”裏的雷神。《山海經·海內東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其形象為半人半獸形或鬼形。雷部最高尊神全稱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玉清真王”、“雷祖”,“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主要負責管理雷部。統轄“風伯、雲師、雷公、電母”、“五雷”及“三十六雷將”等龐大的雷部神將吏兵。□

 

127、問:玄天上帝來歷如何?

答: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之化身,北方之神。即二十八宿中之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作護衛神,以壯威儀。開皇元年三月三日,降誕於王宮,既長舍家棄國,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度世濟人,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帝封其為“玄武真君”。唐貞觀二年,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聖號:佑聖真武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

  

128、問:東嶽大帝是何神聖?

答:東嶽大帝,或稱“東嶽天齊大帝”。為道教所奉之泰山神,是五嶽之首,為五嶽神之尊。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多以祭泰山為重要祀典。唐玄宗封為“天齊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為“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掌人世貴賤高下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真簿籍,七十二司生死之期。與酆都大帝協助太乙救苦天尊掌管獄府之事。□

 

129、問:文昌帝君是何事蹟?

答: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為掌祿籍之神。據《明史·禮志》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教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仁宗延佑三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嗣祿宏仁帝君”。舊時士人多崇祀之,以其可保功名的原故,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130、問:關聖帝君事蹟如何?

答:關聖帝君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蜀漢大將,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五月十三日生,頜下美髯長而豐厚,有膽力,好讀春秋,秉性忠直。尊稱為關公、關帝。與劉先主同張飛在桃園結義,情若兄弟。宋徽宗崇甯元年封為“崇寧真君”,宣和五年封為“義勇武安王”。明萬曆三十三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131、問:何為碧霞元君?

答: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之一。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

 

132、問:何為天妃娘娘?

答:天妃娘娘,亦稱“天后娘娘”,簡稱“天妃”,俗稱“媽祖”。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因出生一個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願,曾任宋代都巡檢,林默在家最小,長得眉清目秀,聰明惹人喜愛。林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朱衣雲遊於島嶼間,乘船渡海,拯救海上遇難的漁民和客商,被當地人呼為神女、龍女。閩人稱為“媽祖”。元世祖(西元1279年)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清康熙二十九年,因顯聖助舟出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133、問:趙公明元帥是何來歷?

答:趙公元帥,亦稱趙玄壇,諱朗,字公明。道教所奉的財神,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後為張道陵天師,收其守護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據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買賣求財,使之宜利。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全稱:“上清正一龍虎玄壇金輪如意執法都督趙公大元帥”。□

 

134、問:王靈官是何來歷?

答:王靈官,亦稱“玉樞火府天將”,赤面,三目,披甲執鞭,為道教鎮守山門護法神。相傳姓王名善,宋徽宗時人。曾從薩守堅受符法,其飛升後被玉皇大帝封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明永樂年間封為“隆恩真君”。為道教的第一大護法靈官。

其師薩守堅功行圓滿後,玉帝下詔,敕封薩守堅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即將赴天庭領位時,真人欲奏玉帝提拔王善為隨身部將。可是王善見道法興隆,真人高道層出不窮,廣施教化,護國佑民。且名山福地宮觀眾多,卻不見護法之神,便請求留下來擔任鎮山護廟之職。真人贊許道:“爾立志護教,實在難得可貴,為師亦有此意,望好自為之”。從此,凡道教的宮觀山門內的第一座殿為靈官殿,殿內供奉著王善的法身。因為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於是老百姓贊其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

 

135、問:城隍爺是何神靈?

答: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周禮臘祭八神之一(即水庸)而變化者,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記載最早的是三國吳赤烏二年所建蕪湖城隍。唐以後郡縣皆祭城隍,張說、韓愈、杜牧等皆有祭城隍文。宋以後祀遍全國,如蘇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大都以有功於當地者為該地城隍。道教以城隍為“剪惡除凶,護國保邦”之神。稱他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又以城隍為管領亡魂之神,建醮“超度亡魂”時,鬚髮文書“知照”城隍(叫《城隍牒》),方能“拘解”亡魂到壇諦聽法音,以期聞經受度、證果生方。□

 

136、問:太歲君是何神明?

答:太歲君,歲神也,道書以六十甲子,由天干地支迴圈,六十年為一周,每年由一位太歲輪值,太歲能祛除邪魅,獎善罰惡,掌理人間禍福之事,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

 

137、問:土地公與財神爺是為何神?

答:土地即社神,俗稱裏社之神曰“土地”。公羊傳注:“社神者土地之主也”。蓋各地凡有裏社必祀土地之神,稱為“福德正神”,亦稱為“土地公”。按俗以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因又稱為財神爺,今凡廟宇亦皆祀之。又在道場法事中,土地與“四值功曹”負責傳遞文疏的工作。□

 

138、問:創成道教的張道陵天師其傳略如何?

答:道教教祖張道陵天師(本名陵),字輔漢,系張良(子房)八世孫,後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東漢五斗米道的創立者。漢順帝(西元125~144年)時於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修道。永和六年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凡入道者繳米五鬥,故稱五斗米道。教人悔過奉道,用符籙咒水冶病。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領道民。後道教徒尊為祖天師。後裔承繼道法,世居龍虎山,稱“張天師”。□

 

139、問:葛玄天師是何來歷?

答:葛玄 “葛天師”,三國(西元164~244年)時的道士,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人。葛洪的從祖父。《抱朴子·金丹》載: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三卷、《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後授弟子鄭隱。于江西閣皂山修道,常服餌,能用符,行諸奇術。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左仙公”。宋崇甯三年封為“沖應真人”。淳佑三年封“沖應孚佑真君”。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簡稱“四真”)。□

 

140、問:葛洪真人是何來歷?

答:葛洪是東晉道士(西元284~364年),是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葛玄從孫。少好神仙導引之法,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受煉丹術。著有《抱樸子》,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並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于修習,也不能成仙,對道教的理論有一定發展。□

 

141、問:許遜天師是何來歷?

答:許遜 “許天師”,為晉代道士,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明悅服,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東晉甯康二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飛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于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帝遂為其廟賜額為“玉隆萬壽宮”(江西南昌西山)。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後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薩守堅、葛玄共為四大天師(簡稱“四真”)。□

 

142、問:薩守堅真人是何來歷?

答: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名守堅。西河人,生於元符庚辰(西元1100年)九月廿五日。自稱汾陽薩客,少有濟世利人之心。嘗學醫誤用藥殺人,於是棄醫學道。曾師從於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侍宸。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王侍宸傳其雷法,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薩守堅學成秘法後,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為民報冤。於是道法大顯,聞名遐邇。後被玉帝封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葛玄、許遜共為四大天師。

 

143、問:三茅真君是何來歷?

答:三茅真君,為漢代修道成仙的大茅君茅盈、二茅君茅固、三茅君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梁書·陶弘景傳》載:“句容之句曲山,此山下是第八洞,名金壇華陽之天,周圍一百五十裏。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故謂之茅山”。他們大約是漢景帝時候的人。南北朝時,三兄弟俱修成仙。宋時,太宗、真宗封他們為“真應真君”、“妙應真君”和“神應真君”,統稱“九天司命三茅應化真君”,後世稱之為“三茅真君”。□

 

144、問:寇謙之是何來歷?

答:寇謙之是北魏時(西元365~448年)道士。字輔真,上穀昌平(今屬北京市)人。早年學張魯之道,經年無效。十八歲從成公興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言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並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又授予導引、服氣口訣。始光元年,由宰相崔浩之助,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師道場,稱新天師道(後人稱之為北天師道)。太武帝嘗親至道場受道籙,自稱“太平真君”,改元為“太平真君元年”。此後道教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

 

145、問:陸修靜是何來歷?

答:陸修靜是南朝宋時(西元406~477)道士,早期《道藏》的編輯者。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篤好文籍,旁究象緯。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元嘉末在建康(今南京)賣藥,後去廬山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奉命至建康,居崇虛館廣收道經,加以整理甄別,集經戒、方藥、符圖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礎。宋徽宗時封為“丹元真人”。□

 

146、問:陶弘景是何來歷?

答:陶弘景是南朝齊梁時(西元456~536年)道士,是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句曲山(茅山)。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研究。□

 

147、問:何為道教五祖?

答:道教五祖有南北二派。據呂祖全書仙派源流雲:“大道之傳,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呂祖。溯其源,少陽帝君得老君之傳也。蓋少陽帝君王玄甫,傳正陽帝君鐘離雲房。鐘離祖傳孚佑帝君呂純陽。呂祖傳海蟾帝君劉成宗;又傳重陽帝君王德威”。按此系為北派五祖,系出少陽祖師一脈傳承者也。□

 

148、問:少陽帝君仙跡如何?

答: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為第一祖。姓王諱誠,字玄甫,號少陽,又號東華子。系天仙東王公所降生,故亦稱為東華帝君,生於戰國時。據《金蓮正宗記》雲:東華帝君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道,授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東華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盡得其妙。遂隱居於昆侖山煙霞洞,結草庵以自居,額曰“東華觀”。度門人正陽子鐘離雲房,嗣法弘教。元世祖至元六年正月詔封其聖號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149、問:正陽祖師傳略如何?

答: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也稱正陽帝君,複姓鐘離名權,五代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人,號和穀子,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面容慈善,身材魁梧,美髯俊目,身長八尺。曆仕漢、魏、晉為將軍,後因兵失利,退隱終南山,得東華帝君授道真訣,複隱晉州羊角山,于正陽洞修煉登仙。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侯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詔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150、問:純陽祖師聖跡如何?

答: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也稱孚佑帝君。姓呂諱岩,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唐德宗貞元丙子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眾見一白鶴,自天而降,飛入其母房中,隨即呂祖降生。山西蒲阪縣(今山西濟縣)永樂鎮招賢裏人。傳說唐代鹹通三年六十四歲進士及第。後游長安,遇鐘離權,經過“十試”,乃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其修行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改丹鉛與黃白之術為內功,改劍術為斷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北宋宣和元年詔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151、問:海蟾祖師仙跡如何?

答: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五代時道士。名操,字昭遠,又字宗成,以號行。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為遼進士,又說名哲,字元(鉉或玄)英。事燕主劉守光為丞相。好黃老之學。一日,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謁,海蟾待以賓禮。道人為演清靜無為之宗,金液還丹之要,並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一文置幾上,累十卵於金錢上,若浮圖狀。海蟾驚曰:“危哉!”道人曰:“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盡以其錢劈破擲之,辭去。海蟾大悟,遂棄官隱于華山、終南山。後得道仙去。元世祖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152、問:重陽祖師傳略如何?

答: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金代道士,全真道的創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應武舉,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咸陽(今屬陝西)大魏村人。政和壬辰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出身豪門,偽齊阜昌(西元1130~1137年)時曾應禮部試未第,金熙宗天眷時應武舉,中甲科。年四十七,頓猛省,解綬歸。棄妻兒,拂衣塵外。游終南山,遇正陽、純陽二師,因再拜求道,密授金丹口訣。次年複遇二師於醴泉觀,更授金丹真旨。大定八年和九年間創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主張儒、道、釋三教的合流,提倡“全神煉氣”,“出家修真”,不煉外丹,並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元世祖至元六年追封為“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著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十五論》等。度化弟子有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等,後世稱“北七真”,又分別創立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崳山、華山、清靜七派,極大地弘揚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53、問:何為道教全真七祖(七真)?

答:七真是由王重陽祖師一脈傳承者:

一、邱長春(邱處機傳龍門派)

二、劉長生(劉處玄傳隨山派)

三、譚長真(譚處端傳南無派)

四、馬丹陽(馬 鈺傳遇仙派。)

五、郝廣甯(郝大通傳華山派)

六、王玉陽(王處一傳崳山派)

七、孫不二(孫清靜傳清靜派)。是為北派七真也。□

 

154、問:邱長春真人傳略如何?

答:邱祖(西元1148~1227年)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字通密,自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十九歲在寧海昆崳山(今山東牟平東南)出家,拜王重陽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入蹯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人稱“蓑衣先生”。隨後赴隴州龍門山隱居修道,為龍門派創始人。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召之,翌年應詔與弟子尹志平、宋德方、李志常等十八人同往西域雪山。太祖問治國之方,邱祖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賜號“神仙”,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賜居太極宮,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元世祖至元六年追贈為:“長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時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是為龍門派祖師。清乾隆皇帝贊邱祖曰:“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155、問:劉長生真人事蹟如何?

答:劉祖(西元1147~1203年)金代道士。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山東萊州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七月十二日。事母至孝,立誓不婚不宦,清靜固守。屢欲修道,其母不許。至孝宗五年,其母棄世。大定九年重陽祖師見其神采不群,引之入道。後常乞食煉形,離人遠物。金章宗泰和三年二月初六日,處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封其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為“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俗稱隨山劉祖,留傳隨山派。□

 

156、問:譚長真真人傳略如何?

答:譚祖(西元1123~1185年)金代道士。長真真人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河南洛陽人,後遷山東寧海州,生於金天會元年三月初一日。幼時失足墮井,坐于水而不浸,後遇人救起。年十五有志于文,因感風痹疾。大定七年,聞馬丹陽拜王重陽為師之事,遂棄家往拜重陽為師學道,宿疾頓除,後得授道訣。至淳熙丁未年七月十二日仙化。元世祖至元六年春正月贈封為“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武宗加封為“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為南無派祖師。□

 

157、問:馬丹陽真人事略如何?

答:馬祖(西元1123~1183年)金代道士。丹陽真人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生於金天會元年五月二十日子時。母夢麻姑賜丹一粒,吞之覺而有孕。遂名之曰從義,字宜甫。兄弟五人,丹陽居其次,家財巨富。幼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詩。娶孫氏女,生三子。年四十五,遇重陽祖,乃乞為師!授得真訣。孫氏亦好道。金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陽祖師自終南山來甯海傳播全真道,見面一句:“終南不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耳”。令丹陽大吃一驚,遂拉妻子孫不二拜于重陽祖師足下,以王重陽為師,出家學道,捐資為其築庵,名曰“全真庵”,從此,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全真道遂正式建立。後夫婦相繼成道。元世祖至元六年西元,封其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元武宗加封為“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俗稱遇仙馬祖,留傳遇仙派。□

 

158、問:郝廣甯真人事蹟如何?

答:郝祖(西元1140~1212年)金代道士。廣甯真人名大通,字太古,號廣甯子,山東寧海人,生於金熙宗天會十八年正月初三日。初名玲,號恬然。事母至孝,有出塵修真之志,好讀易,曉蔔筮。年二十八,遇重陽祖于寧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祖曰:“君何不回頭”?郝忽驚異!遂拜為師。重陽授以二詞,郝大悟曰:“有母在,未能即入道”!次年母終,遂棄家尋師,入昆侖山修行,得授真訣,後乃成道。元世祖至元六年追賜為“廣甯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時加封為“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俗稱華山郝祖,留傳華山派。□

 

159、問:王玉陽真人傳略如何?

答:王祖(西元1142~1217年)金代道士。玉陽真人名處一,字靜通,號玉陽子。甯海(今山東牟平)人,宋高宗紹興十二年三月初十日,其母夢丹霞披體而生。七歲時疾死而復蘇,由是知生死之事。大定戊子年,聞重陽祖師至州,往迎之,拜為師。重陽攜之至昆崳山煙霞洞修仙,授以真道口訣。元世祖至元六年追封為“玉陽體玄廣度真人”,元武宗時加封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俗稱崳山王祖,留傳崳山派。□

 

160、問:孫清靜仙姑事蹟如何?

答:孫祖(西元1119~1182年)金代女道士。清靜仙姑名不二,號清靜散人,山東寧海人,生於金天會二年正月初三日,母夢六鶴飛舞於庭,一鶴入懷,覺而遂生。孫姑性慧聰明,溫和慈善,嚴于禮法。長適馬丹陽,克盡婦道,生三子。與夫丹陽拜重陽祖為師,築全真庵學道。後孫姑從風仙姑居洛陽風仙洞,修煉七年,道成。元世祖至元六年追贈為“清靜淵真順化真人”。元武宗加封為“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俗稱清靜孫祖,留傳清靜派。□

 

161、問:何為南五祖?

答:南宗五祖系由劉海蟾祖師所傳,張紫陽、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玉蟾等五位真人為南五祖。□

 

162、問:張紫陽真人傳略如何?

答:悟真紫陽真人(西元984~1082年)北宋道士。姓張名伯端,字平叔,浙江台州天臺縣人。幼習儒業,曆久不第,改學玄道,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因未遇至人,常遊西蜀。年八十二,感遇海蟾祖師,傳授金丹藥物火候之秘。改名用誠,號紫陽。北宋熙寧八年作《悟真篇》,宣揚內丹修煉和道教、禪宗、儒教 “三教一理”思想。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被全真尊奉為南宗五祖之首,紫陽派的祖師,稱“紫陽真人”。□

 

163、問:石杏林真人事蹟如何?

答:翠玄杏林真人(西元1022~1158年)宋代道士。姓石名泰,字得之,號翠玄子,號杏林,又號紫虛子。常州(今屬江蘇)人。性好黃老之道,宋神宗元豐年間,得遇紫陽祖師,授以大丹秘法,修之。經常行醫救人,不受答謝,惟願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為“石杏林”。主張以修煉內丹(亦稱“修性命”)為主。強調“只尋身內藥,不用檢丹書。”至崇寧丙戍年,時八十五歲,綠發朱顏,神宇不凡,苦修道成。□

 

164、問:薛道光真人事略如何?

答:道光紫賢真人(西元1078~1191年)宋代道士。姓薛名式,字道源,陝西鳳翔府寶雞縣人。初為僧,號毗陵禪師,居福安寺,參修嚴長老,深明佛法。宋徽宗大觀時,忽念談禪不能長生,志向金丹玄學。丙辰歲得遇石翠玄真人,因語昔時傳道之故,道源聞言,即稽首皈依,求受玄功。翠玄真人見其誠意,乃授以丹道,後改名道光,號紫賢。成道後人稱為道光紫賢真人。□

 

165、問:陳泥丸真人事蹟如何?

答:泥丸翠虛真人,宋代道士。姓陳名楠,字南木,號翠虛,廣東惠州博羅縣白水山人。好黃老道學,先遇黎母山靈人,授景霄火雷琅書,能捏土為藥醫人,故號泥丸翠虛。宋政和年間,擢道院錄事。後遇薛道光真人,授以刀圭大丹,居羅浮山,煉成仙去。□

 

166、問:白玉蟾真人傳略如何?

答:玉蟾真人(西元1194~1229年)南宋道士。白玉蟾真人本姓葛,諱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瓊州(今海南島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長而篤志玄學,辭家遍訪名師,苦志修煉,參游各地,于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攜歸羅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後居武夷山得道,稱為瓊綰紫清真人。□

 

167、問: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答:道教八仙,最早見於元時 “八仙慶壽”劇本,指八位修道證果的仙人,即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是也。□

 

168、問:漢鐘離系何來歷?

答:漢鐘離系古仙人,複姓鐘離名權,字雲房,即正陽帝君也。其事蹟詳于《正陽祖師傳略》。□

 

169、問:呂洞賓仙跡如何?

答:呂洞賓即孚佑帝君,姓呂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其事蹟詳于《純陽祖師聖跡》。□

 

170、問:張果老來歷如何?

答:唐代人,姓張名果,隱居中條山。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屢遣使召之,問治道神仙事,語秘不傳。欲以玉真公主嫁之,果笑,固不奉詔。擢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懇辭還山,玄宗為之建棲霞觀。《太平廣記》卷三十載: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

 

171、問:韓湘子傳略如何?

答:唐時人,姓韓名湘,呂洞賓度之學道成仙。《酉陽雜俎》載,其為韓愈宗侄,性狂放,能奇術。湘欲度其叔愈,曾在初冬時數日內令牡丹花開數色,每朵又有詩一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句。愈不悟,湘乃別去。後愈以諫迎佛骨事,貶剌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湘忽至,愈悟曰:“子言驗矣”!然志忠於君,終不欲隨湘學仙。此為韓湘子度叔之事略也。□

 

172、問:李鐵拐事蹟如何?

答:李鐵拐也稱“鐵拐李”。姓李名玄,曾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赴李老君之約于華山,屬其徒曰:“吾魄在此,倘遊魂七日不返,方可焚吾魄也”。後徒以母急病迅歸,六日即化之,李至七日歸,失魄無依,乃附一餓殍之屍而起,蓬首垢面,坦腹跛足,並用水噴倚身的竹杖,變成鐵杖,故名。□

 

173、問:曹國舅得道之事蹟如何?

答:姓曹名景休,宋徐州人。據《續文獻通考》雲:“曹國舅宋曹太后之弟,因稱國舅,學道山岩間,遇鐘離權呂洞賓輩,引入仙班”。一日呂祖同鐘離權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曰:道何在?曹因指天。曰:天何在?曹又指心。二祖笑曰:天即道,道即心,子見本來矣!遂授以修真秘旨,令其修煉,未幾道成,二祖來引之去。□

 

174、問:藍采和之行略如何?

答:藍采和是唐時逸士,常著破爛衫,夏則加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時攜籃唱踏踏歌于長安市,歌詞多神仙意。其踏歌雲:“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蒼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後得鐘離祖師度引,在濠梁間酒樓,酒醉乘鶴仙去。□

 

175、問:何仙姑是何出處?

答:何仙姑名瓊,為唐廣東增城女子,住雲母溪。年十三,隨女伴入山採茶,俄失伴獨行,迷歸路。見東峰下一人,修髯紺目,冠高冠,衣六銖衣,即呂祖也。仙姑亟拜之。呂祖與一桃曰:食此盡,他日當飛升,不然只居地中也。仙姑僅食其半,祖指以歸路。仙姑歸,自謂只一日,不知已逾月矣,自是不餓,無漏。洞知人事休咎,後屍解去。此為何仙姑得呂祖度化而成道之事也。□

 

176、問:扁鵲是何來歷?

答:扁鵲是我國古代的名醫,《史記》稱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莫人(今河北任邱)。他精通醫道,聞名天下,被譽為神醫。因醫術神奇,醫德高尚,遂被封為藥王。祭祀扁鵲的藥王廟(含墓)在河北任邱。□

 

177、問:孫思邈是何來歷?

答:藥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醫孫思邈。《舊唐書》說其為京兆(今陝西耀縣)人。北周宣帝時,居太白山修道,後期隱居終南山,行醫濟世。著書《備急千金要方》,北宋崇寧二年,贈封為“妙應真人”。孫思邈擅長陰陽術,主張治病必須“天人合一”,認為“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人亦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寢”與之相應;天轉運,“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為霜雪,張而為虹霓”,謂此為“天地之常數也”,人“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營)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稱此為“人之常數也”。二者相結合,“陽用其神,陰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提倡“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聖德,輔之以人事”,最終使“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後人以此理論治病,救活了許多人,德蔭後世,享齡一百二十余壽而羽化歸真,因此後人尊稱他為“藥王”,又稱之為“真人”。□

 

178、問:張三豐是何來歷?

答:張三豐本為宋、明間道士,名通,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時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張邋遢”。據《王征南墓誌銘》和《寧波府志》稱,北宋時的張三豐北赴汴京的一個晚上,夢見真武大帝降臨,傳授給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強盜打家劫舍,張三豐便用此拳打敗了這夥強盜。此後,他來到武當山繼續修煉拳法掌訣,並將所煉之術定名為武當內家拳,不久便以此聞名於世。明英宗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

 

179、問:道教裏對龍是怎麼解釋的,對“神通”是怎麼解釋的?

答:龍是中國傳統的四靈之一,後被佛教借用為護法的八部眾。而且傳統上的龍與神仙及神話傳說一般都是分不開的。
   神通,本來是形容通神的本領,後來引申為一些外顯的法術。神通不過是修行大道中的副產品。這些不是目標。所以道教認為只專門修行神通的人是術士,而這種偏離大道而專修神通的方式稱為旁門。

180、問:道教的現狀如何?
  答:目前全國各地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有五千多處,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約三萬余人,普通信徒的人數則難以統計。道教界有自己的全國性組織——中國道教協會。各地還成立了許多地方性的道教組織。在北京有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各地也設立了一些道教教育和研究機構。中國道教協會辦有《中國道教》雜誌,一些省市道協和宮觀也辦有道教刊物。改革開放後,道教界舉行了數次全真派傳戒和正一派授籙活動,使道教的傳承按傳統的儀軌有序進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