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練功要具備三個條件——松、靜、自然

放鬆、入靜與自然,是氣功鍛煉過程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論何種功法,練功的哪個階段都必須符合這一基本準則。一般說來,在練功過程中,松靜自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卻要下一番功夫。

  松是指整個身體和精神放鬆。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在覺醒的時候受種種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精神和身體常處在緊張狀態,使身體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因此,練功首先要從消除緊張狀態入手,把世事勞碌、人生憂患放在一邊,先使精神儘量放鬆。只有精神不緊張才能做到身體的真正放鬆。所謂身體放鬆,也不是完全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緊、緊而不僵。每一種功法對姿勢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勢必須有一定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這和練功放鬆似有一定矛盾。其實,這時的肌肉緊張是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將矛盾統一起來。在練功初期,由於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動來排除雜念,這種狀態與精神的放鬆也要統一起來,在開始練習時不容易做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做到松中有緊、緊而不僵。

靜是指練功過程中,雜念相對減少,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入靜”狀態。入靜程度的深淺,反映著練功狀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練功效果,其詳細內容已在本書中有關入靜的部分談及。需要指出的是,松與靜是同時要求並互相促進的,放鬆可以幫助入靜,入靜可以進一步放鬆。練功要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靜功要儘量在家裏練,不要在外面練。因為練功時百脈皆開,汗毛孔也是開放的,在外面容易受風。一般的動功和樁功在外面練比較好。練功地點沒有一點動靜最好,有一點聲音也不要緊,只要沒有突如其來的大聲響就行,我們練功就是要習慣於鬧中取靜,這本身就是功夫,是真功夫。在有聲響的環境裏練功,就要求我們緊閉四門,眼不外視,視而不見;耳不外聽,聽而不聞;鼻不外嗅,嗅而不覺;神不外失,失而攝回。久久調熟,自然能入靜。我們練功要儘量選擇幽靜的環境,心喜幽靜,腎宜安然。在幽靜的環境裏練功,能使練功者泰然自若,心曠神怡,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力的加深,就可以逐漸排除外界干擾,鬧中取靜,對逆境抗性增強。當功夫練到心寂空明、一塵不染、心如岩壁、高聳萬仞之時,就是泰山崩于前、黃河決于後也自然是巋然不動。很多人總覺得自己不適合練功,說自己心靜不下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練功最初都是雜念紛紜的,沒有一個人能做到一下就靜下來的,都需要反復訓練。在練功中,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有雜念,就怕沒有警覺之心。念頭來了,我們要覺知,馬上斬斷念頭,不斷消除雜念的過程就是練功。至於怎麼入靜,靜到什麼程度,嚴新大師講得比較好。

要高度的入靜,至少要訓練九個方面的入靜問題。即:安靜、平靜、寧靜、定靜、虛靜、空靜、真靜、明靜、靈靜九大過程。

是指心境安靜、安祥。安靜來源於平常做事踏實,“幹一行愛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安心本職工作。做事要有計劃性,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才能安心坦然,才能安心修煉氣功。不要“這山望得那山高”,好高騖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喜新厭舊等等。要儘量地在辦事過程中,注意安靜、安心,首先要把現在的事情辦好,一心一意專注地去做。有人提到這樣一條經驗,“不要老是追述過去,懷念過去”。懷念過去固然可以吸收過去的經驗教訓,但是不能沾沾自喜,居功驕傲。“好漢不誇當年勇”,老是回憶過去的辛酸、悲痛,老是停留在悲傷的狀態,不能夠自拔,不能夠自解,那是一種處在氣餒的狀態,不足以為英雄,不能有大作為。要化悲傷為力量,要看現在。不要老是把將來想得太美妙,想入非非,一味空談,要重點著眼於現在,要儘量地安於現狀,要儘量地知足常樂。在大理想下面立足於現狀,在現狀之中又要不滿足於現在對社會、對人類、對宇宙的貢獻,貢獻上要長遠。在個人要求和享受方面要儘量低標準,要儘量在安足於現狀的條件下來發展。由安靜到平靜。

平靜:平靜就是心平氣和、文明待人、禮貌待人、平等待人,在靠生活中與人為善。任何時候不能發脾氣,發脾氣是人身體中某些高能量物質,以能量的形式突然爆發出來,如同炸彈爆炸,傷人毀己。平時不能用“忍”字來要求自己,要用“和”字來要求自己,要用“慧”字來要求自己,要用“敬”字來要求自己,要用 “化”字來對待自己面臨的整個問題。很多朋友在自己的房間裏寫一個“忍”字,認為這已經不簡單了。按氣功來講這是不對的,“忍”字頭上一把刀,越忍仇恨越大,越忍你內心的干擾越大。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不符合氣功的要求。從氣功講,“忍”只是一時的,不能解決長久的靜。從氣功講,要從內心深處解決問題,要用智慧。該化的要化解,該和的要和解,該讓的要讓,該幫的要幫。在平時待人處事中,既要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也要充份的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要有平等之心。只有在生活中平和自如,練功時才能平靜。由平靜進入寧靜。

寧靜:寧靜是指心如止水,長時間的保持安靜,是在以上兩靜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入靜,不是表面上的,是內心深處的入靜,是全身性的入靜。寧靜全靠平常慈善、慈祥、慈悲,處處要有一顆愛心,友善之心,愛惜生命之心,愛護萬事萬物之心。在任何時候,你都不會傷害他人、他物,不做虧心事,否則別人的潛意識就會干擾你,使你不能進入高度的入靜。比如偷了別人的東西,以為別人沒有看見,但是別人的潛意識知道,潛意識就會干擾你練功的狀態。同樣殺生會造成生物種系對殺生者的強烈的資訊報復。在任何時候,你都不會咬牙切齒。要象耶穌那個心態一樣,哪怕釘在十字架上他還在說,“我是希望你們天下的人都能上天堂”;要象釋迦牟尼那樣,當玻璃王斬下他的胳膊和腿的時候還笑眯眯地說,“我成佛先度你”。只有這樣,練氣功才可以寧靜。不然的話,你靜坐時,三、五分鐘內什麼都可以不想,過一會兒什麼都在想,那是不行的。所以,入靜並不是那麼容易,要訓練。寧靜全靠平常有一顆明靜的心,有一付由內心表現出來的安祥、慈祥的像貌。在《西遊記》裏,白骨精把唐僧裝在蒸籠裏面,要吃唐僧肉了,唐僧還不著急。因為他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急的,信佛的朋友都知道,“三世因果,六度輪回”,事出有因。氣功不是宗教,但它的很多理論與宗教有相聯繫之處,有相通之處。很多朋友看《西遊記》,忽視了《西遊記》是一部氣功效應的小說,是一部修煉氣功的法門小說,它把修煉氣功的方法、技術、效應用小說的形式表述出來。其中唐僧是很有意思的,作者費盡苦心去描寫唐僧的形像。唐僧能夠置生死於度外,我們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寧靜一定要置生死於度外,置名利是非於度外,才能夠達到。寧靜使身體中的能量得到理想、平穩的利用。為我們的身體進一步敏銳、人生進一步的覺醒,應變能力進一步提高打下基礎。由寧靜才能夠進入定靜。

定靜:定靜首先要有定力,要定如松,不但可以把握自己的狀態,還可以把握周圍的環境。沒有定力不容易深入練功。定力不是指在練功過程中可以坐著不動就叫有定力,有自發動功的人就是沒有定力。沒有定力是指修煉氣功不能入門,入門以後又跳出來了;老是沒有效果,既便有效果,很快又消失了;或者你接觸氣功,三、二天就沒有興趣了。定力是一個廣義的名詞,定力的訓練全靠辦事的認真程度,在於立大志,立大目標,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一往無前,絕不動搖。辦任何事都要認真,要有始有終,要有頭有尾,不要中途放棄。這不但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還需要智慧。要把通向目的道路上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成功和失敗都作為成功的一部份,失敗是成功之母,哪怕失敗了,也要總結教訓,不能兵敗如山倒。成功是鑄造在這每一件小事、每一個小的成功和一次次的失敗之上的。要有達摩祖師面壁九年的精神,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定力來源於事業的成功,來源於學業的成功,來源於大大小小事情的成功,來源於我們一生大小事情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他人、對得起全社會。這是定靜。由定靜才能夠進入到虛靜。

虛靜:虛靜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的狀態,不是心虛,不是邊練功邊心虛,看到一個影子就認為是魔鬼妖精來了,那就不對了。虛靜是在定靜的條件下面出現的。虛靜全靠平常謙虛謹慎。全靠平常不斷的求學問,學而不厭、會而不倦。要儘量把自己看成一個需要所有人指教的、指責的、冤枉的、打擊的、幫助的小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虛靜。虛是排除了雜念、排除了干擾、排除了病態、排除了驕傲以後,更需要吸收好的、更需要吸收原來以為是壞的實際上也是好的,方方面面的物質、能量、資訊、經驗、教訓,這樣才叫虛靜。如果平常自以為是、自以為大、自命不凡、自己認為自己是領袖人才、自己一定認為自己是一個大教授、大專家,其實那就落後了。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就是這個道理。越是有學問的人越是謙虛,越是有貢獻的人越是要做更大的貢獻。總之,虛靜不只是什麼都不想,它可能想得更多、想得更細、想得更美妙。我們有很多修了很多年、修過各種方法的朋友,認為修得很不錯了,其實不然。要不然打坐那麼多年了,怎麼沒有氣感呢。有些朋友想,靜坐也是練功。但是為什麼練了這麼多年這個功、那個法了,怎麼還沒有得到這個功、那個功呢?問題就出在什麼都不想還不是練功,純粹的打坐與練氣功還差了十萬八千里。虛靜不只是一句話,全靠平常來做,來謙虛。它是靠謙虛來達到狀態進入境界的。這是虛靜。在虛靜的前提下面才能進入空靜。

空靜:“四大皆空”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泰山壓頂腰不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管牛大似馬,馬大似牛”,什麼事情,都視而不見,毫不關心。氣功講的空,有點象佛家講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並不是真空,空指的是一種境界,是比虛更加‘廣’、‘大’、‘寬’、‘深’‘遠’,更能夠容納萬事萬物,象太空一樣能夠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你的頭腦、整個意念、整個人生能夠容納方方面面。空靜是在虛靜的基礎上,進一步謙虛謹慎,在此基礎上,心胸變得非常開闊、空曠,能包容天下萬事萬物。海燈法師曾經在記者提到“海燈法師您怎麼對待是非、怎麼對待誹謗”的問題時,說過:“是非以不辯為明,立身無謗不英雄”。就是說,一個有貢獻的人,不能將別人的誹謗當做包袱,如果當成包袱來背就無法立身,要想成為英雄就要能夠容納別人的誹謗。所以空靜比虛靜更進一步,是在謙虛的前提下,全靠‘求’、‘學’二字,進一步博學眾才,多才多藝,積眾家之長,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夠達到空靜。空靜是一種採集外界能量、接受眾人和先人資訊的重要狀態。只有平時容得下別人的批評、別人的反對,以眾為師,自然心中沒有難容之事,則心無掛礙,海闊天空。空靜還表現在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謙虛的基礎上,能者多勞,時刻想著給予,想著助人,多為社會作貢獻。這是空靜。在平靜、安靜、寧靜、定靜、虛靜、空靜這六大入靜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入靜,達到真靜。

真靜:真靜就是真正地達到入靜狀態,心如止水。在此狀態下,未開的功能在頃刻之間得到開發,身體中的高能量物質可以轉換成能量做功而出現神奇、神效。在真靜的過程中,功能和智慧得到進一步地開發。使人的認識從理性認識進入到感性認識,從下意識和不可知意識進入到顯意識和可把握意識。逐漸認識和感受到以前不能認識和感受到的事。認識空間不斷開闊。簡單地講真靜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真靜靠平常隨時隨地糾正錯誤、不斷地改正錯誤、不斷地創新才能夠進入真靜。真正的入靜只有真正有貢獻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真正入靜的狀態。真靜靠成果、靠發明、靠創造、靠新的貢獻來實現。簡單地講真靜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明靜:明靜是指在真靜的基礎上,周身透明,認識透明,感覺透明,想像透明。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明徹的理解,廣泛的聯繫。 人可以在對事物高度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發明和創新。

靈靜:高度的靈敏、敏銳,心靈高度的健全。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下,仍可以有條有理的、靈活的處理好每一件事。 猶如智慧化分散式電腦系統一樣,高度分佈智慧化、全息化、生命化。不但可以把握現在,而且可以把握未來。

自然,是指初練氣功時應心情自然,姿勢動作自然和呼吸自然。練功中不要用意過強,主觀追求境界和功夫。要勿忘勿助,似有意似無意。氣功界有“萬法歸自然”,“練功貴乎自然”的論述,可見“自然”這一原則的重要。自然原則要貫徹到練功各方面和全過程中。首先,不論坐、臥、站、行,姿勢都應做到自然舒適,毫無勉強;呼吸時也應在自然的前提下,寧神靜息,逐步達到柔、細、勻、長;意念活動也應自然,即使在入靜後偶有雜念起伏也是正常的,慢慢會自然過渡到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其次,在練功初期,要求自然,主要是要求練功的方法、練功的過程中的自然,這往往需要人為地努力才能做到。只有自然,才能具體懂“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深刻含義。

上面所說的松靜自然主要針對練功過程而言,廣義的松靜自然,即生活中時時也要注意松靜自然,才能鞏固和擴大練功效果,並成為更高氣功境界的基礎。

二、練功的三個要素——調形、調息、調心

調神調息調形,又稱之為三調。三調在氣功和修真功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實現“人和”的基本要素。人體內環境中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在基礎上是進行高品質的三調。三調的總原則是調整後天機體,使之符合先天要求,通過調整、調節後天的生理機制,使修持者的人體內環境整體性地趨向、接近太極弦,也就是先天領域,利於身心進入最佳的修證狀態和環境之中。

1、調形:
  調形,是指身體形態的調整、調節。調形主要是指顯態全身運動系統,內臟系統、五官百骸的全面調整、調節。以顯態三源而論,是調整顯態物源的生理組織結構系統,調整顯態的質源系統體液(血液、淋巴液、神經遞質等),使這兩大顯態生理系統接近、趨向先天無為狀態,有利於隱態物元生理組織結構全息運動系統、全息內臟系統、全息五官百骸、全息傳輸系統的經絡、八脈、丹線竅等隱態生理組織和隱態質元物質元精、元炁的昇華、凝聚。
  調形實際上應分為兩個層次,在性體未調動前和性體調動後,以性體是否調出為界線。前者的調形是有為而為之,是為後者奠定基礎。後者是無為自然而為之,是最理想的調形。
  前者調形的原則是使顯態物源和質源生理組織這一大的後天顯態系統適應隱態先天物元和質元生理組織的需要,交通陰陽,保護自身磁碭生物場。例如雙腿交叉或接近,雙手重疊或接近等姿式,使姿式符合進入先天無為狀態的各類功法的需要。後者是以性體為主而調形,原則是順其自然而又不任其自然,以什麼姿勢最自感舒服自然為原則。
  調形總的原則要求是後天服從於先天,輕合雙唇,舌輕抵上齶,齒勿咬合,垂簾微留一線之光;沉肩垂肘,雙肩宜鬆弛,微張雙腋,以利氣機運行通過腋下,雙肘下垂如墜,這樣上肢易充分放鬆;頸部肌肉鬆馳,下頜微收,以利鼻尖對臍;含胸拔背,胸部微微內含,腰背要求松而直。
  2、調息:
  調息是修真功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在修煉中加以運用。調息也是調神的重要輔助手段,故並簡書之。
  人是無根之樹,落入後天出生之後,僅靠鼻息與外環境緊密相連。鼻息是後天人體與外界相交通,維繫生命功能的重要機能。但重視和充分利用這一機能,為身心健康服務之法卻鮮為人知和使用。修真乃研究人體生命科學,所以對人體的這一後天機能尤為重視。息,分為鼻息、體息、胎息、真息等不同層次不同質性。鼻息是後天之呼吸,體息、胎息是初乘先天之息,真息是先天之內息,采小藥得大藥的先決條件是真息的產生和出現。
  調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調整呼吸之氣,此為後天之息,調整鼻息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調出先天之息,體息、自心之息、胎息、真息這才是調息的目的。
  調後天之息,在丹法中稱為武火,是將意念同呼吸配合在一起調整的方法,其功用有兩點,一是以此法祛除雜念,達到入靜的目的。二是藉呼吸之力將意念力所調動收集的能量送到相應的部位,達到調整身心之目的。
  調煉先天之息,在丹法中稱為文火,是僅以默照之法,心息相依,物我兩忘,逐漸趨於無後天之鼻息,先天之息萌發,體息、胎息顯現繼而真息產生。真息是采藥結丹的先決條件,較體息、胎息又深入一層次,中級教材再結合功理介紹,體息胎息也是無為之法,晃惚之中出現全身毛孔呼吸或臍部呼吸,鼻吸似有若無或完全停止。
  調息的方法有很多種,難以一一備述。僅就與吾所介紹的功法有關的內容給予介紹。
  間歇呼吸法、此法是武火呼吸法,用於聚靈法和胎息、真息勾引法之中,用於靜坐剛開始時或靜坐中雜念叢生時。
  此法呼吸的頻率要求細、勻、慢、深、長,呼吸的模式是吸停呼的節律。呼吸節律的長短,要求循序慚進,不可急於求成。
  煉習的第一周按照吸氣四秒鐘,閉氣三秒鐘,呼氣三秒鐘的節律進行;第二周按吸氣五秒,閉氣四秒,呼氣三秒的節律煉習,第三周按吸氣六秒,閉氣六秒,呼氣四秒的節律煉習。
  以後逐漸增加吸氣和閉氣的時間,達到入多出少,以延長閉氣時間為主。每星期只可調整 12 秒鐘左右,萬勿操之過急以免產生憋氣和耳嗚,眩暈、出汗、大便溏稀等現象。循序漸進地調煉,調整至每分鐘只呼吸一次即算功成。
  此法對外氣的引入或內氣的儲存調動都有較好的效果,但由於這一方法是後天有為之法,如何使它符合自身內環境和科學地掌握進度,使它高效率地發揮作用,就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掌握好進度和火候。每次練習應控制在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不宜操煉時間過長,短則數分鐘,在靜坐的清除雜念過程中使用時尤其如此。專門煉習此法時可稍長一點時間。自行靈活掌握和調整,不急不燥,不松不馳,循序漸進。
  此法運用時使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氣時腹部肌內緩緩收縮腹部下陷,胸腔充分擴張。呼氣時腹部肌肉緩緩放鬆。
  此法吸氣時會陰部肌肉應微微收縮,如忍大便狀,使會陰三角區獲得氣機調整,產生內熱,有助於屆時下玄關的開啟。呼氣時緩緩放鬆。這一點非常關鍵和重要,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行持,才能產生整體效應。
  此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調神和勾引胎息、真息具有確鑿效驗,只要掌握要求和注意事項,依法行持,必獲效應。呼吸中的意念活動配合請參看後面章節。初煉功者,最好先不管後面的意念配合,分解單項煉熟練後,再加入意念配合。它是採光聚氣法(聚靈法)的呼吸方法,兩者合煉修持。

3、調神:
  調神目前大都改稱為調心,在傳統上調心、調神通用,山人認為還是以調神一詞較為準確,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在此仍沿用它。
  調神基礎階段是指調整修煉者的主觀意識和潛意識,當培生性性體形成後是指調識神和元神,調神的目的主要是化人心為道心,制伏識神中的後天諸欲,培育調整出性體。
  調神的中心環節是拴心猿鎖意馬,訓煉和淨化識神。在煉功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識神,也就是主觀意識、思想、情緒與功法的要求高度統一起來,協調一致,進入靜的境界,從而達到後天與先天的有機配合,以有利於培育性體、調整出性體以及符合滿足整個修證不同層次和階段的需求。
  調神的方法,關鍵在收心止念,斂制後天。收心包括收伏識神和收集先天的質元成份兩個部分。收伏識神是指將意識集中于體內的丹田、陰蹺或其他一些穴竅部位中,收集是指將魂魄意志神等資訊物質凝集於一處,例如收集于丹田氣穴中,聚為一體,增陽滌陰提純,而且這是兩個收的關鍵。
  止念,僅指意識的外向性思維活動,要求做到心不外想,目不外視,耳不外聽,三心歸一,歸到功法所要求的特殊竅穴部位處,例如下丹田或上丹田。
  能夠收心止念後,繼而要求制識,對於煉功中出現的動機(雜念),及時用深呼吸的武火方法或其他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將其除去,或用聽息數息法將其制伏,控制下來,複歸於靜中歸一的境地。
  識神收伏被控制後,要及時鬆馳,不可過於緊張,經雲:“知而不守是正功。”這就是要求達到晃晃惚惚,似有似無,似意非意,似守非守的渺茫狀態、只有將識神保持在這一最接近先天的狀態,性體的信號和質元才能凝集、培育成功。才能充分解脫識神對性體的錮禁,使性體解脫出來做功。
  調神用神,當你充分控制了識神後,就要儘量將性體調出來。早期的陰性全息體的調動,陽性全息體的調動都是培育性體的必然,應當注意把握和認識。性體培成功後,使它變化無窮,首先要在體內調煉,天目穴是大多數人調煉性體的首要部位,當你能看到光線、圖像、景物時,這實際是性體的初期效應,要很好地把握住,在見光階段,光色較齊較穩定後,就應進行調控,這一技術稱為控光。
  控光之法是當光彩明顯後,先在體外調控純熟,放收自如。所謂放是指先將光用意念送遠,當送出自身這一小宇宙生物靈場之外後就比較易於調控,然後又拉近,再又送遠反復調控,然後定住它收入下丹田等處,不要讓性體的能量丟失。煉功有素者均知道,當性體被師父收走調整後,自己是什麼玄境也看不到的,這是正常的盲修期,應以無為修心、養性法為主度過這一階段。
  用神,要使性體能聽你識神的使喚,必須的大前題是你的意識要有志、有德。其次應明白它是獨立於肉體的一個特殊全息體,它處於先天自然環境中,行為的絕大部分符合自然大道的客觀規律,但也有其不足不純之處需用佛性陶冶制約。但總體上它有別於肉身和主觀意識,它比識神聰明千百倍,你必須用心培養它,不可得罪它,相敬如賓,謹慎小心對待,只要你用於修德、修身,符合自然客觀規律,一般都是易於指揮的。修真界不主張頻繁的用神,當神具佛性後,則強調“神用”,這樣最符合先天大道規律。
  性體在初期很可能因你的意念存想物象不同而變化成不同形狀,例如各種圖象形、爐形、火球形、荷花形等等,它們實質是性體所變化,不要疑惑。
  性體的內用,一般先應收在下丹田之中培養,然後可讓它擴大致全身,或在五臟依生克關係運動內煉五臟,或沿小周天線路運轉,或沿身體大周天運行,要有意識地以微意暗示,也要注意順其自然,不可偏執一端,使它與識神充分同步統一,不要瞎指揮開玩笑,以尊師的態度待之,但也不應放任自流,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辨證統一的,要準確地把握。
  性體的外用,性體不僅能在體內運煉自如,還可以運行於體外,在太極弦兩側自由穿行,在三維空間和多維空間運行,可以采氣,拜師學功,如果有空間恩師培育則能生慧,能量達到一定層次,就可穿山入石,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為他人、它物療疾去病、解厄消災,積玄德於無形。
  性體在體外的活動,主觀意識不要完全控制它,要把握順其自然,宏觀上控制就行了。在初期,由近處活動做功到遠處活動采氣,可以運用意識讓它到很遠的地方去采氣,或很近的地方采氣。可以暗示他,依照外五行的次序采氣,或進入地、水、火、風、空、星、月、日這些物體中,一寶一寶地去采煉精華,回聚於身中,這樣能量就會不斷提高,聚集更多的丹材。
  性體在體外,如果不是由心生假幻,遇到高功師父,應靜觀他的言行,尊師重道,謙虛謹慎,恭敬謙和,勿存門派觀念,禮貌周到,學之不倦。如能信守上述要求,所見均為有緣,必獲恩賜物品或加功授法,獲益非淺,較之采氣的能量又不知勝過幾殊矣。願煉到此層次者,把握機緣,千萬不可當面錯過,煉功前一定要應修持啟師立志法,讓性體自覺把握機緣。進入功態後則應執中,不可動心,不可以凡心、識心瞎指揮性體追求物欲。
  道、德、仁、義、禮,是福緣機緣的基礎,全靠平時一貫行持,滴水穿石,逐步積累,所以培養德心、德行是修真的基石,功夫進入中、高層次後,其作用就愈明朗化矣。
  調神修到調煉性體的層次後,才是把握了調神的真諦,這點在修真中特別重要。煉功調整到性體出來了,才能說真正進入了修真之門或氣功修功之門、這一點也是檢驗是否入門的標準和試金石。性體調出後才能揮灑自如地調整識神,如意地調心。
  就法而論,正法就是運用自身的性體施法做功,因為他能千變萬化,變化由心,不神而神,正法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自神而神和變神。
  性體乃四維空間以上的全息生命體真我,在高層次空間中,他來去自如,掌握法後,其活動範圍將更廣泛,請師相助可直趨洞府門庭,招請不露痕跡,不假於符號,不泥於真言,所運用的全息符圖均是先天大道全息符圖。其中奧妙實難表述,身曆其境者,自能體會。有志修法者,何不悟此正法光明大道而屈就於低級資訊體,仰其鼻息,僅滿足於小法小術等傍門,豈不可悲可憐?

 

張三豐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神,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閒。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靜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約,嬰兒姹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靈藥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入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複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藥齊鳴非等閒。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饑則吃飲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天機妙,非等閒,洩露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機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三、練功的效應

我們通過練功,很多人都會覺得在心理和生理上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是必然結果。練過會出現很多生理效應和積極效果,我們成為良性反應或積極效應。

1、熱感

練功特別是練靜功時,最常見、最普遍的感覺是發熱、出汗,手腳、腹部、腰部、背部以及全身都會一陣陣發熱,或者像冬天暖和的陽光,或者如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謂“如飲醍醐”,令人舒適。熱感是因為丹田之火循脈道流動,周遍全身。練功者意念集中,隨著呼吸一吐一納,就會感覺到下丹田產生一團熱氣,有明顯的熱感。這團熱氣隨著呼吸的深、長、升、降,會愈聚愈多,聚到了相當程度,它就會從丹田開始沿著脈道周身運行,因而產生熱感。熱感應該是溫暖舒適,不灼不燙。對這種熱感,練功者既不要有意去追求,也不要緊張。身心要放鬆,怡然恬靜,順其自然,連喜歡的意識也不要有,爭取平淡視之的態度。

2、癢感

練功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癢的感覺。皮膚發癢,如蟲爬蟻行,很想拍打抓搔。有時癢的難受,全身癢,心中癢。這是真氣在體表運行,體表經絡氣血初通,毛細血管擴張,因而發癢。這是正常現象,不必特意管它,儘量不要去撓。實在受不了了,可以輕輕地按摩發癢處。

3、其他異感

除了熱感、癢感外,常出現的感覺還有:麻木感、酸脹感、鬆弛感、緊縮感、重壓感、輕飄感、下沉感、墮落感、形體消失感、形體變大感、形體縮小感、騰空感、倒立感、電麻感等等。有的四肢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顫動;有的覺得四肢冰涼,如侵冰穀;有時如泰山壓身,有時又身輕如雲;有時甚至聽到體內“轟”的一聲巨響,感到自己被炸得粉身碎骨,化為虛無。

應該說,這些異常感覺都屬於正常的的練功效應。而且這些感覺大都是片斷零碎,有的暫時出現一下,忽又消失,也有的經常出現。但它並不是練功的唯一效果,也不是練功的唯一目的,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須全部出現。而且,有的人異感強烈,有的人異感微弱;有的人反應大,有的人反應小。一般來說,經絡通暢的人反應小,經絡不通暢的人反應大,但都是正常的練功效應。練功當中出現這些感覺,都不要在意,更不要緊張害怕,一定要放鬆,順其自然,忍過去。

4、唾液增多

練功入靜後,常會感到口水涓涓而來,具有淡香微甜的氣味,晶瑩透明,不同于平時泡沫很多的唾液。

中醫認為:“腎液為唾”,所以腎虧的人都容易口乾舌燥。練功時,“柱舌”和“攪舌”都能促使唾液分泌增多。“柱舌”是舌尖抵接上齶,這叫搭鵲橋。這樣不但使呼吸更加順暢,而且使嘴角後拉,有利於面部肌肉放鬆和唾液的分泌。“攪舌”就是舌頭在口中上下左右攪動,刺激唾液腺加速分泌唾液。唾液分泌增多,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練功時分泌的唾液是人體五臟精華與脾胃五穀之氣上升而產生的,應該隨時咽下,並用意念送至丹田。古人稱唾液為“玉液瓊漿”、“無泉甘露”,主張“吞津”、“咽津”。因為吞津可以生化新精,是練功非常重要的手段。古人把吞津當做延年益壽之術,是很有道理的。

5、腸胃蠕動活躍

練功入靜後,呼吸之氣經肚臍而至丹田,練功者就會聽到腹部咕咕作響,這就是腹鳴。它可以使腸液、胃液分泌增多,腸胃蠕動活躍,小腸的微循環明顯改善,這就增強了腸胃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

腸胃蠕動力提高,能及時排出體內濁氣,所以矢多、噯氣會較多。我們練功時,如果想打嗝、放屁,不要憋著,要把它排出去,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腸胃蠕動增強,大便次數會增多,但繼續練功後,一般都會自動糾正。

6、食欲增強

由於腸胃蠕動加強,胃液、腸液增多,人的消化功能得以改善,所以食欲增強,食量增加,體重也有所變化。有的人不把食欲增強,食量增加,看成是練功的積極效應,而認為“辟穀”才是練功改善鮮花功能的最理想的效果。其實食欲增強,食量增加,是屬於積極的、良性的練功效應。少數人出現的辟穀現象,無饑餓感,精力卻很充沛旺盛,身體素質也變好,也屬於練功的積極效應。前者是普遍現象,後者是道家養生功的神奇之處,但不要故意去追求,以免出現嚴重後果。

7、頭腦清醒,精力充沛

練功有了一定成效,每次練功後都會覺得全身特別舒展輕鬆,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心情愉快。這是由於練功者意念集中,呼吸勻暢,全身肌肉放鬆,特別是任脈和督脈貫通後,感覺肢體溫熱,骨節輕健。炁行體內,經絡自然貫通,氣血充足,周流全身,滋潤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百病消除。

以上幾點屬於練功後正常的生理效應,也是練功初具效果的表現,但不一定每個人都全部具有。由於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不同,因此出現效應的強弱大小也不同。總之,對於練功效應,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必過分注意。

8、“八觸”之說

“八觸”本來是佛家禪宗大乘功法的術語,是指禪宗坐禪修煉時身體產生的八種感觸,即動、癢、輕、重、冷、熱、澀、滑,所以叫八觸。因為它講的就是入靜後常出現的感覺,與以上所說的練功效應基本相似。

四、防偏糾偏方法

修煉三清老子氣功玄妙大法一般不會出偏,這是有功法的特殊修煉方法所決定的。但是如果不按功法要領去做,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

1、防止偏差的方法

(1)胸悶氣短。一是調息不當造成的,如過分追求呼吸達到標準,過於認真之故,結果適得其反。二是姿勢不正確,如彎腰凸背,或過度挺胸等。三是練功時空氣不好,如在充滿香煙煙霧的室中練功。調治方法:調息時不要過於認真,如果掌握不好的話,先做幾次深長呼吸,然後再調息。調息中,在掌握吸氣不超過膻中的同時,意守湧泉穴,想著呼氣時,氣儘量往下沉,一直沉到腳底。調整姿勢,做到松、靜、自然。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地方練功。

(2)頭昏頭痛。一是用意過度,意念太重,如過分專注地意守祖竅。二是你可能是高血壓患者。三是姿勢不當,如練功過分低頭,造成頭部供血不足。調治辦法:要掌握好意守的要領,要做到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知而不守是功夫,也就是把你的意識、注意力輕輕地放在祖竅上,就是你的思想絲毫不活動了,靜在這一點上了。佛、道兩家最高的心法和境界都表現在意守的訣竅和對它掌握的分寸上。有高血壓病的人練功,在調息時,手心一定要向下,可以不練守玄功的第二節,等病好了以後再練。可以練扇濁功。練功時要注意頭部高低適中,“仰面起邪火,埋頭陰氣生。”

(3)胸脹腹脹。一是過分用意調息,氣機在胸腹部滯滿。二是呼吸方法掌握的不好。調治辦法:掌握好調息的方法,尤其是要把握一上一下的呼吸方法。

(4)心慌心跳。一是練功時突然是受驚嚇。二是呼吸過於猛促。三是精神情緒過於緊張。調治辦法:練功時要儘量選擇安靜的場所,叮囑家人不要打擾。練功前要注意穩定情緒,做心平氣和,做到身心、內外的放鬆,達到松、靜、自然。受到驚嚇以後,要注意放鬆,穩定情緒,或乾脆就不練了,溜達溜達一會就好了。

2、處理入魔問題

很多人練功到一定程度,再入靜當中會見到一些奇妙景象,或愉快或恐怖,不一而足。這就是所謂的幻覺(幻象、幻境)。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要在功夫上漲的時候出現。對於幻覺,不可執著;無論幻境是喜是悲,,均不可使注意力集中在上面。而應當是提起意念,一心練功,牢守松靜自然的法則,幻覺自滅。

修煉氣功,解決入魔問題,是關鍵性的技術問題,它直接關係到修煉的成敗。所謂幻覺,就是人們在練功時大腦中的潛意識被氣化成形,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景象。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幻覺,是一種潛意識,而且是一種不良情緒的潛伏。這種潛意識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輕重之分。練功出現幻覺,可以說是這種潛意識的釋放。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說好,是因為經過這種釋放,使積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不良因素得以排除,使大腦恢復健全。說他不好,是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對待,很可能因執著而出現偏差。它好象是真的,其實它是假的。比如色欲心重的人,可能就會在眼前出現美女形象;迫切成仙成佛的人,就會出現仙、佛、菩薩等形象。無論幻覺是好是壞,那都是氣的作用,不要去認真。出現幻覺時,要正心定念,一心精進,幻覺自然就消退。只要你定下心來,不理不睬,不去認真,它就會自消自滅。不斷消除幻覺的過程,就是深化練功的過程,消盡雜念,最後入於虛靜、入於大定。修煉氣功,對待幻覺的態度應當是“見怪不怪,其怪必敗”、“見魔殺魔,見佛殺佛”。所謂魔由心生,入魔就是人們追求幻覺,認假為真造成的。

五、修煉者要元神主事

我們修煉道家功法,其實就是為了自主生命,解脫生死,不入輪回,因此修道是人生中第一大事。我們就應該把修煉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做,要把練功緊密和生活、工作結合起來,練功生活化,生活練功化,做到一天24小時都練功,隨時隨地都在練功中。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元神主事,時時刻刻保持清靜無為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道樞》中所雲:“虛無生性,謂之元神”。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生命活動狀態。

真念,也稱正念、真意。《道言淺念》引丹家雲:“一念從規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玄機真講》雲:“妄念既止,真念自現。”又雲:“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規中指南》說:“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佛家則稱之為念無為,《安般守意經》雲:“意向道行,雖有所念,本趣無為也。”佛家認為,“自性念起,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壇經》)

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真念是指處於最低或接近於最低閥限的自我意識活動,是一種高度純化、淨化和模糊化的自我意識活動。

所謂純化和淨化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形成單一、單純、沒有認識意義的意念,即所謂心雖有念而意不著萬有。2,不但顯在的雜念已被摒除,連雜念留在神經通路的痕跡也已消褪了。3,自我意識已同空靈、圓淨之感結合在一起。

真念所以能在功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在於它是元神的體現。《聽心齋客問》說:“此意者即元神之用。”《壇經》說:“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佛家的真如即道家的元神。

從現代科學觀點看,元神是人類大腦皮層高級神經功能同人類自我感知、自我主宰本能的統一體現,它是體內一種自動導向系統,能使我們機體的生理運動,同自然界的有機規律,同宇宙的物質規律保持一致性,它能使我們的經驗具有統一性和連續性,它那主動、活躍的功能,時刻調控著機體內部的生理運化,使之實現穩態平衡和高度協調。古人說:“人之真性,以其靈明而莫測,妙應而無窮,故名之曰神。”(《養真集》)《黃庭外景經》則乾脆把元神解釋為“心中之意”。可見元神為體、真念為用,正是真念在功中發揮重要功用的根本原因。

真念是在“萬念俱泯”的情況下產生的,而“萬念俱泯”正是元神主事的時候。只有形成元神主事的心態,才有可能出現“不著萬有”真念。

要維持元神主事的心態,必須建立和維護恬淡虛無的心境,真念由於是長期修持所形成的,蘊含著全部的作功意念和修證體會,能有效控制氣功態,所以真念能保證元神充分發揮其主事的功能。

由於真念是全部作功意念和修持體證的凝縮,它同隱入心理深層的氣功態潛意識一線相連,並不斷對全身生理功能進行有效的激惹和調控,這實質上就是配合協調元神行使其自我主宰、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功能。

在生活當中,元神主事,就是用心無心。“跟著感覺走,步步奔虛無。”只要我們能夠做到清靜無為,就是與道合體,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宇宙的能量自然就源源不斷地進入體內。元神是至神至靈的,它具有自動化功能。元神主事,就是法練人,功練人。

六、練功最忌頑空

在練功過程中,有人過於追求空,執於空,癡呆傻坐,心中無主,無知無識,無靈無覺,不能生起妙有,這就是頑空。觀空不空,是乃真空.觀空乃空,是為頑空。執於空,練一輩子也是沒用的。練功必須要把握好中道,執中而行,既不能落於有,又不能落於無。練功在心空無物、念頭不起的虛靜狀態下,要一靈獨耀,要有靈知靈覺。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所以表現得像那樣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如果在練功中,心中無主,無知無識,沒有靈覺,就會眼前漆黑,體內沒有生機,即使坐一輩子也是枉費時光。因此,切記,切記。

七、要時時觀照湧泉穴

在人體中,腎是先天之本,元氣之根,它藏元精、元氣。我們練功首先要強腎,腎氣足,身體就強健,練功就快。很多人練功到一定程度就沒有進展了,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注重排濁,體內陰濁氣太重,真氣不足,就難以進步。怎樣去排濁呢?那就是要重視湧泉穴。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直接通腎。經常意守湧泉穴,就可以潛陰育陽,恢復和增強腎功能,激發陽氣,提高五臟功能,練功就會進步神速。此穴是有效快速排出病氣的關鍵,又是練功者安全可靠、不出偏的關鍵,也是練功者長功快的關鍵。湧泉穴既是人體排出病濁之氣的通道,又是練功者測知自身狀況和內氣質量的警報器。我們時時觀照湧泉穴,只要發現腳底發涼或者燥熱,那就是你體內有病濁之氣了,真氣不純正了,應該及時排除。寒從足起,時時觀照湧泉穴,可以使我們做到上虛下實,真氣永鎮下盤,不讓陰寒之氣沿著兩腿上侵,氣血不浮躁,真陽不上亢,就不會出現偏差。時時觀照湧泉穴,就不用造關照下丹田了,自然能攏火歸爐,生髮真陽。有人擔心總意守湧泉穴,會把練出的真氣也排出去了。須知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就像一個風箱一樣,有進就有出,有出就有進,身心不空,真氣不來,後進來的總比出去的好。要把湧泉穴守到什麼程度呢,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湧泉穴始終是溫熱的,如果能大熱而不燥,大熱而舒適的程度,功夫自然就達到上乘了。因此,我們除了在練功之外,應該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意沉腳底,觀照湧泉穴,讓所有的病濁之氣通過湧泉穴排入地下。

八、玄關真義

玄關一竅是修煉先天大道的一個根本之竅,道家內丹派把它列為四大密竅(一玄關竅、二陰蹺、三丹田、四玉枕)中的一個主竅。所謂“採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在此,結胎在此,脫胎神化無不在此。”故古仙說:“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畢矣。”

玄關一竅,至為玄虛。玄關又名玄牝、祖竅、歸根竅、眾妙門、複命關等。他大到相當與釋門所說的真如、自性、法身、真空、本來面目。說真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說其虛,內有無量之功德,用之不竭。古微妙無相不可言有,備應萬形不可言無,彌綸八極不可言小,細入無間不可言大。它圓滿、清靜、光明。

紫陽真人說:“夫此一竅,亦無邊旁,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穀。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也。”

修煉之道,“不可執于無為,不可形於有作,不可泥於存想,不可著於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煉”,“豈可泥象執文,而游於旁蹊曲徑?然金丹之於無,又不可為頑空。當知此空,乃是真空,無中不無,乃是真虛無”。

首先,玄關乃“虛無之穀”,並無實體。“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者,虛也、空也。“神”者,神明也,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穀神"兩字合起來說,即是空穀之神,亦可稱謂虛靈,或虛靈不昧之神。“玄”就是天,也就是陽;“牝”就是地,也就是陰。玄牝兩字蟬聯並用,不可分割。拆穿了說,就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人體任何組織,任何穴位,他們都是後天之物,而不是“先天玄妙之處”。雖然玄關一竅有陰陽,但這“乾坤”這“陰陽”,應是先天之真陰真陽。

其次,玄關是“神氣之根"。“無中不無,乃真虛無”,“虛無”中的“不無”,便是神和氣《它們便是先天真陰真陽。“先天祖氣至陽晶,煉盡陰魂一點靈,九轉玄功成頃刻,陰陽交媾結胎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由此看來,玄關並無實處,而是“神氣和融”的一種現象。

玄關現象至為重要,只有神氣和融才能出現玄關現象。只有出現玄關現象,才標誌著人體潛能得到開發,所以將此現象稱為玄關——玄妙之關鍵所在。

陳櫻寧:“玄關一竅者,既不在印堂眉間,亦不在心之下腎之上,更非臍下一寸三分。執於肉體內搜求,固屬非是。離開肉體在外搜索,又等於捕風捉影,水花鏡月,結果亦毫無效驗。總之,著相著空皆非道器,學者苟能于‘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則庶幾矣。此乃實語,非喻言也。”

什麼是“內外相感”、“天人合發”呢?用現代語言講,就是人體場與宇宙場相合併發生共振之現象。只有當自己的心神高度淨化時,內外才能相感;只有當自身的先天期實力雄厚、應機發動時才能產生共振現象。而先天氣又必須以自身只元氣從虛空中收積;元氣又須從胎息中求之;息定又必須念止,“念有一毫之未止,則息不能定;息有一毫之未定,則命非我有。不知定息靜神,從有思有慮之神氣上用功,莫說丹不能成,即藥也不可得;莫說命不能主,即病亦難除”。可見,定息靜神又是第一步功夫。

排除雜念,淨化心神,促成胎息,啟動元氣,越積越多,越煉越靈,到一定程度,必然應機發動,發生全身突然大震。周身經脈關竅在大震中相繼開合的特殊現象。這靜定中的突然一震,就是正陽活子時,就是玄關竅開在自己身上的真實反應,就是人體場與宇宙場“內外相感”並發生共振的“天人合發”之機。這裏,關鍵是一個“機”字,實際上也並不神秘,就是恍惚杳冥的氣功態。只要你進入恍恍惚惚的功態,大震現象必然發生,百無一失。

玄關現象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一動而覺”(黃元吉)。“心可以明?忽然而明,此玄關也。性何以見?忽然而見,此玄關也。玄關為明心見性之靈機,結胎煉丹之妙括”。這也說明玄關是現象,而不是竅穴。是入靜入定,“無人無我”,識神休息之後,靜極生動,“忽然”有覺,元神用事,“有人無我”,感知體外資訊、能量。其表現因人而異,或見電光石火,一片通明,或聞雷霆隱隱,或兼而有之。“萬有無一臭,地下聽雷聲”(呂洞賓)。“雷聲隱隱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種”(張紫陽)。“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因為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講到“入定”之時--不覺睡著,鼻聲酣酣,一驚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爾等務要在靜定時偶有鼻餱喉,急忙起立,趁此清空一氣收攝將來”,有人便以“入定時不覺睡著而鼻息酣酣”為“一覺而動”的“雷聲”。實際上入定時鼻息酣酣乃是未覺,是“無人無我”時的無覺,此後才有一覺,確可以“忽然 ”聽到轟然“雷聲”,竟將自己震起(坐或臥時身體被震離坐墊或床鋪再落下),還可以聽到體內劈劈啪啪“萬戶千門次第開”之覺。

更多的是“忽然”見到電光閃閃,一片通明。我們以為這才是“一覺而動“,靜極生動,是自然地忽然發生,而不是人為的”急忙起立”。“一覺而震”發生於入定、出定之際,“無我”、“有我”之時。其後,或出現圖像(非主觀意像),或出現熱流,或思緒萬千(潛意識流),“悟”--自動“流”出一片道理來。若加重“有我”,失去“無我”,景象即失,思緒也為後天思索,若保持“無我”“有我”之際便可延續一段時間,真到徹底“清醒”而動——收功。

開啟玄關的口訣是:先天一氣自虛無中生。所謂玄關,就是至玄至妙之機關也。玄關開啟,就是打開了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相溝通的門戶。這其中關鍵的技術就是讓識神退位,元神主事。也就是說,你找到了元神,也就找到了玄關。玄關還有層次之分,但讓元神主事是關鍵.。玄關是一種特定的功態,而不是指具體的部位。

九、辟穀

辟谷又稱“斷穀”或“絕穀”、“休糧”,即斷絕飲食不食五穀。這既是道家修煉的一種方法,又是練功後出現的特異效果。因為辟穀是以食氣為前提的,也就是說,雖然不食五穀,但仍然要練行氣、咽氣、導引等功法。

道家認為人體中有三蟲,“一者上蟲居腦宮,二者中蟲住名堂,三者下蟲居腹胃。”三蟲是人的欲望產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它們在人體中是靠谷氣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穀氣,那麼三蟲就無法生存。三蟲既死,人就可以長生不死。所以道家、佛家都追求辟穀。

古人認為,斷穀食氣,可以使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家把辟穀稱為“渴飲玉泉饑食棗”,意思是不食五穀,而用玉泉解渴,食棗充饑。其實,玉泉和棗都是指人口中的唾液。食棗,就是在吞咽唾液時,如咽棗等硬物一樣。辟穀後,人可以將平時積累在體內的不容易利用的營養,通過胃液、腸液等途徑,重新合成高營養的物質加以吸收。練功的人還能吸收一般人不能吸收的高能量物質,因此可以少吃或不吃。

如何判斷將要出現辟穀現象,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將要出現辟穀前,會出現見飯就飽,根本就不想吃的現象,平時也沒有饑餓感,要順其自然。

情緒特別好,內心總有一種喜悅感,從內心對外界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從內到外都感到特別清爽、輕健。

辟穀後,身體稍許有些消瘦,重量要減一些,但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辟穀期間,可以喝點水或吃點水果,但不可勉強。

辟穀以後,什麼時候有饑餓感了,想吃飯了,就是辟穀結束了,就可以吃飯了。

要注意把辟穀現象同病態厭食區別開。

總之,對於辟谷不要有意去追求,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十、胎息

顧名思義,胎息就是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法。練到胎息的境界,也就是回復到了先天的狀態。胎息又叫臍呼吸,是一種較高深的呼吸法,即呼吸的幅度、頻率最大限度地變淺、減緩,腹部幾乎不動。道家認為,通過練功返還於胎息,即斷了後天生死之路,是長生成仙之要。因此《太微升玄經》上說:“氣絕曰死,氣閉曰仙。”《抱樸子》中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胎胞之中,則道成矣。”胎息時練功到高深階段,達到“鼻息微微,若有如無”的境界時才會出現。胎息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勉強追求,只有功夫到達一定程度時,才能逐漸體會到。

十一、點卯現象

練功可以強身健體,但在練功過程中會出現點卯現象。也就是說,通過練功身體健康起來,病症逐漸消除。但是練功治病,就像剝筍一樣,層層深入,不斷挖掘病根。每深入一層,就會舊病復發一次,但病症發作要比原有病症輕,發作幾次後,病根就徹底消除了,這就是點卯現象,佛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翻病。這是正常的反應,出現點卯現象,練功者不必驚慌,這是好現象,不必去醫院,堅持練功就會好的。

十二、三清老子氣功與道德經          

作者王繼昌(作家、易學家、書法家)

三清老子氣功是性命雙修的九轉金丹大道, 道家視為修煉珍寶, 長期密不外傳。全真教龍門派第22代傳人道士劉理真是位道高德重、慈祥可敬的長者, 是瀋陽三清觀創始人之一。龍門派第23代傳人田雨時 ( 宗傑 ) 孔慶連 ( 宗仁 ) 在劉老的贊許下, 為濟世救人, 在20世紀80年代初先後將此功法獻出, 深受練功者的喜愛,治癒了很多疑難病症。
   劉理真道長已仙逝於北京,尊師田宗傑、孔宗仁也於 1996 年先後駕鶴西歸。田師父臨終前, 握住我手, 殷殷相囑, 把傳授和振興老子氣功的重任交付於我。恩師之命, 銘刻於心, 為紀念劉、田、孔尊師, 發揚光大老子氣功, 有必要對三清老子氣功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闡述。根據師祖及師父的教誨及個人的練功體會, 我認為, 雖無正史資料可查, 但三清老子氣功的理論確實淵源於老子的《道德經》, 並代代相傳。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老子《道德經》雲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這裏的“道”, 就是虛, 至虛之中,一氣萌動,天地生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即一生二也, 也就是陰陽, 陰陽會合而生三才, 三才生萬物。萬物皆是背陰而抱陽。陰陽收斂於下, 以生太和之氣。從練功的內景看, 虛就是道,“道生一”即虛生精, 精即是性。精生氣, 氣即是命。氣化神, 神即元神, 亦即是和氣。道是獨一無偶的,它稟賦陰陽兩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勻適的狀態, 萬物在這種狀態下產生。萬物背陰抱陽,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內景在練功時是這種情況, 而練功姿勢也合乎這種理論。
   三清老子氣功的坐姿是自然盤坐, 左腿在外, 右腿在內, 左腿屬陽, 右腿屬陰, 這是以陽抱陰。兩手的姿勢是左手拇指捏子紋, 其他四指合攏輕握拳,右手拇指插入左拳眼中按住左手勞宮穴, 其餘四指包在左拳外側, 右手食指與左手食指平行, 兩手虎口成陰陽魚狀, 此為握固,形成以陰抱陽之態。這樣就達到了體內陰陽平衡的狀態, 形成一個合諧的磁場, 像電流一樣流轉不已。久之,即可在身體周圍形成光圈,有功夫的人便會看到。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三清老子氣功的初級功一一築基功的第一節名曰調息。尊師傳我調息真訣曰:調息需端身正坐, 手掐子紋放膝上, 目勿停光口勿合, 呼吸之氣要勻細;雖名調息則忘息, 外不知天下萬物, 內不知有我肌體, 掃除三心斬六賊( 三心為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六賊為由眼、耳、鼻、舌、身、意、引起的色、聲、香、味、觸、法 ),萬緣放下,了心了念,存想去私, 一塵不染, 時時拴心, 刻刻鎖意, 將淫身、淫心、淫根撥盡。煉至真空景界, 內景不出, 外景不入。調息功夫在靜, 即身心不動、雜念驅除、無人無我、萬有皆空, 故靜為調息真妙訣。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雲:“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 ?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蓋觀天地, 上浮為天, 下凝為地, 其中空洞了明, 渾無物事, 不過一開一闔, 猶橐之無底, 龠之相通。渾浩流轉, 毫無障礙。 老子教人從守中用功, 而消息在囊龠, 道盡修煉之密。老子全真氣功築基功的調息一節的守中, 即意守中丹田。
   人身之中, 乃中丹田。中丹田在人體中部, 胸腔心臟地區, 為思維意識樞紐。中丹田區域最重要的器官首推心臟, 為“身國”的君主“心”的住所。 “心主神明”、“心藏神”( 識神), 是思維意識之主體。從現代內分泌學看, 胸腺屬於中丹田範圍, 是控制人體衰老的內分泌器官, 所分泌胸腺素是一種長壽素, 胸腺還產生 T 淋巴細胞, 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修煉的實踐證明, 堅持練功可以恢復胸腺的內分泌功能, 從而使人重返青春。三清老子氣功調息要求意守膻中(中丹田),其意在此,男女練功者皆宜,這與《道德經》所述完全吻合。

致虛極 守靜篤

調息乃是練功入門之捷徑, 凡息不調, 其氣必濁, 要不調其真息, 心猿意馬則無處可拴, 它關係功夫的成敗, 影晌練功的效果 O 因而, 老子全真氣功十分重視調息。
   調息有兩層涵義:一對初練功者來說, 是指調整呼吸;二對練功有素者來講, 調的是真息。從字義上講 ,“息”是由“自”和 “心”兩字組成,就是通過調整自己的心使思想安定下來, 從而使呼吸達到松、軟、綿、長, 進入氣功態, 最終達到胎息。 “調息必須調真息, 調得真息立命基o ”練功有素者調的是真息, 用真息帶凡息, 最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道德經》所講 “ 致虛極 , 守靜篤 ” 就是“外忘其身, 內忘其心” 、把意識化為虛無的狀態o
   “致虛極, 守靜篤”是老子的六字真言。這個“虛”和佛家的“空”有異曲同工之妙。調息, 最後忘掉呼吸, 空到極點, 沒有任何染汙。修練“守靜篤”, 就是練功時要堅持守住心無雜念, 用禪宗黃龍南禪師的幾句話:“如靈貓捕鼠, 目睛不瞬, 四足據地, 諸根順向, 首尾直立, 擬無不中。”一隻精靈的貓, 等著要抓老鼠, 四隻腳蹲在地上, 頭端正, 尾巴直豎起來,兩隻銳利的眼珠直盯著將到手的獵物, 聚精匯神, 動也不動,伺機一躍而捕獲。這是練功者精神集中、心無旁騖的情形, 不如此, 練功便無法成就。
   真息並非是口鼻之氣息, 乃吾一呼一吸, 息中有四個往來, 兩重天地, 此為真息。須將真息服進玄牝之內, 玄牝就是天地之根, 此時口鼻之氣不知有無, 達到靜篤之際 , 玄牝之根恍惚湧動, 此時一派春暢之暖信。
   玄牝之門 是為天地根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 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何為“穀神”?山穴稱之為穀, 表示虛, 亦即“道”的意思。變動不拘叫神,“不死” 就是永恆不停息 , 道的這種變化永不停息叫玄牝。玄牝出而闔癖成, 其間一上一下 , 一往一來, 旋循於虛無窟子, 即玄牝之門。這個門也可稱之為陰陽往來之路 , 天地造化之鄉, 得之則生, 失之則死, 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 聖人顛倒之則為生門。人欲煉丹以成長生久視之道, 舍此玄牝之門, 別無他徑。
   丹功經典上常出現“玄關、玄牝、玄竅”等名詞, 不能混為一談。就其範圍而言,玄牝最大, 玄關次之, 玄竅最小。玄關就是玄牝之門 , 是即將進入虛空境界的關隘, 是至玄至妙的機關。人們修煉得道的途徑、方法不同, 因而進入大道最高境界一一“虛空”的關隘也各不相同。尊師田宗傑認為, 玄牧之門是人與自然交換精、氣、神的門戶, 玄憂之門外有目、鼻、祖 竅 ( 即腦 ) 三器, 內有四竇八室, 是目、鼻、祖竅的內空 , 目之精、鼻之氣、腦之神匯合之洞府、修煉內丹之田。
   老子認為, 人體要修煉大道, 關鍵在“玄化”, 即人的口鼻, 它與天地之氣相通, 是為天地之根。老子氣功中的調息要求達到“輕、 松、軟、綿、小”, 與一般氣功的呼吸要求“勻、細、深、長”有區別。輕:指呼吸不粗狀, 輕飄飄的;松:指人的身體放鬆, 沒有強勁, 松而自然, 心神安適, 恬淡虛無, 由頭到腳都好象有水往下沉落的感覺;軟:指呼吸要柔和, 氣出軟軟乎乎的;綿:指呼吸要錦綿不絕地出入鼻中;小:指呼吸好象胎兒在母腹中的形態, 氣小到鼻孔放根鴻毛都不動的程度, 這才是調息的最佳尺度。
   玄關是玄牝的門戶, 練功必須從此入手方得要領, 因而, 老子氣功就有“守玄”一節。
     “玄關”到底在何處, 老子氣功認為,“玄關”即在兩目中間的山根處, 又稱祖竅。當練功者守玄一節練到一定程度, 玄關處開始發麻、發緊、發脹, 繼續守玄時玄關就會有蟲爬感;再深入時,玄關會突然發生跳動,到最後能見到玄關前方有黍米大的一個亮點,這叫作“黍米玄珠”,也就是先天元性。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老子《道德經》雲:“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無為。”求學與求道在方式上是不同的, 求學的人必須多聽多見, 而求道的人必須不斷克服私心雜念和去掉濁氣。老子全真氣功第三節名“排濁”。通過第一、二節的修煉, 人體正氣不斷充實, 體內清、濁二氣逐漸分明, 如果濁氣不排出, 必然會衝擊身體各處, 使之產生自發動作, 因而需要排濁。加之人們生活在塵世中, 有七情六淫的干擾, 臟腑隨時有濁氣產生, 通過練功不斷將其濁氣排出體外, 體內的真氣就會變得越來越清。因而, 排濁是練得一身純陽之氣, 使人保持純陽之體的手段。
     排濁真訣為 :“兩腿長伸, 兩手搭膝, 兩眼睜開注視足尖, 身輕心靜, 泄盡陰濁, 退符之法, 是祛渾濁。”
     “進陽火, 退陰符”, 退陰符即排濁, 方法是在守玄升陽之後, 立即用心意和目光將全身之陰濁之氣從湧泉穴排出。《道德經》講:“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的肌體要想正常運轉, 必須吐故納新,留清去濁。人生於世, 內有七情之干擾, 外有六淫之侵蝕, 不斷產生濁氣, 應時時除之。人體中陽在上, 陰 在下, 陽浮陰沉, 意在湧泉穴 , 陰氣就會隨意念從湧泉穴排出, 體內陰氣不斷減少, 從而解放了先天元性。
   三清老子氣功 , 無論在道德修養上 , 還是在心性涵養、 身體的修煉上 , 都與老子的《道德經》是一致的, 是典型的道家功法, 對繼承我國傳統道家氣功文化和法病健身、延年益壽大有益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