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譚概•迂腐部》記載:有一群儒家學者聚在一起高談“萬物一體”的大道理,認為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化為一體。有個不識相的迂老夫子忽然插進來問:“人要是碰見一隻大老虎,怎樣同它化為一體呢?”另一個儒者打斷他的話,說:“好愚蠢的問題。告訴你,一個得道的人有降龍伏虎的本領,騎在虎背上,不就是化為一體了嗎?”眾人聽了,連連點頭。旁邊有個叫周海門的笑著說:“騎在虎背上,還是兩體,必須讓老虎吃進肚裏,才叫做一體。”

 

世界上的統一性是物質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萬物一體”是根本不存在的。“萬物一體”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觀點,它否認事物之間質的差異,是宋明理學家為緩和階級矛盾和逃避現實鬥爭製造的理論依據。這個故事生動地揭露了它的荒謬性。

以上,似有幾點疑竇——

且不說“萬物一體”是否是“宋明理學家們為緩和階級矛盾和逃避現實鬥爭製造的理論依據”,也先不說這是否是“唯心主義”,我們從現代科學知識談起:

 

其一,根據現代科學常識,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界的物質不外乎是由兩種東西組成:即分子和細胞。在無生物的世界中,各種物質之間之所以存在“質的差異”,那是由於構成物質的元素不同或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碳元素。同樣是碳元素,由於其分子結構不同,就可以生成三種物質——炭(煤)、石墨(寫毛筆字的墨)和金剛石(鑽石)。在生物世界中,各種生物之間之所以存在“質的差異”,那也是由於構成各種生物的細胞或遺傳物質DNA不同所致。而生物的細胞構造大致相同:都是由細胞壁(有的生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如動物細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四部分或三部分組成。如進一步探討,細胞各部分的組成物質也應該叫“分子”吧(比如遺傳物質的載體DNA)。

 

其二、大家都知道:分子都是由原子、電子、中子等組成。那麼,生物分子(有機分子)和非生物分子(無機分子)它們的分子的組成是否相同呢?

其二,根據現代天文理論,宇宙的起源都緣於一次“宇宙大爆炸”。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在“大爆炸”未發生之前,爆炸之後所生成的各種宇宙物質如大氣、岩石、水、火、光、空間等及後來的各種生物體的“原材料”,是否緊緊聚在一起、密不可分呢?是否可以認為,那時的宇宙萬物統統都是“一體”呢?

 

其三,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理論,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衰亡的過程。由此可知,宇宙也一樣。就拿太陽來說,科學家們說它有100億年左右的壽命,而目前太陽已有50億歲左右了,還有50億年左右的時間,太陽就衰老了,滅亡了。到那時,太陽將成為一個白矮星或黑洞,將會把包括地球在內的一些天體“吞併”了,進而“消化”了,然後,又進行為未來宇宙孕育演化新的天體之活動。太陽系如此,銀河系不是如此嗎?總星系難道不是如此嗎?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到那時,世界上的萬物是不是歸為“一體”呢?

 

其三,從宇宙學上可知,地球(包括宇宙中的各種天體)最初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氣體或塵埃慢慢收縮凝聚而成;而我們現在世界上的各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氣化的——即,一切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化為氣體!絕大多數的流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不是都被燒成灰燼、化為氣體了嗎?根據天文學家的論斷,若干年後,太陽將吞併地球,地球將化為灰燼,將被氣化,灰飛湮滅。那時,地球上的各種物體(包括生物)將統統隨地球化為灰燼,成為氣體,飄蕩在宇宙空間!

 

其四,宇宙的爆炸與坍塌(收縮)到下次的爆炸是否印證了古人“分久必合,合和久必分”的哲言?

由此可知,古代儒家學者“高談‘萬物一體’的大道理”不無道理。只是那時的科學文化不夠發達,人們對於“宇宙大爆炸”這樣尖端的科學理論一無所知(他們也根本不可能知道),對宇宙天體的誕生與衰亡等知識一無所知,因而也不可能從大的方面或從根本上去闡述“萬物一體”的大道理。當然,儒家所說,人只要“騎在虎背上”就與虎“化為一體”的說法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而那個叫周海門的歧解——“必須讓老虎吃進肚裏”,人與虎“才叫著一體”——也是用形而上學的思路來嘲諷儒家學者的。其實,他對“萬物一體”更是一無所知!

 

綜上所述,我倒是覺得,本書——《新編十萬個為什麼•文化卷》的編者和古代那個叫周海門的人倒要端正一下自己的態度,糾正一下自己的觀念了。“萬物一體”(那時,只是生物特徵和無生物特徵已消失了)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這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因此,“世界上的統一性是物質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只是暫時性的,“萬物一體”也是個暫時性的過程,都不可能永久或永恆。“萬物一體”論怎麼能說是“唯心主義”呢?應該說是“唯物主義的萌芽”或者是“唯物主義的初級階段”才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