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是中國對學術理論的傳統稱謂。

在中國文化中,許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各自著重於一個中心問題去探討其哲理,這類學術問題皆名之曰

於是的含義變得複雜起來,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紊亂,諸如大學之道、中庸之道、治國之道、行兵之道、茶道、拳道等等。

由於所論述的中心問題,各有側重而形成各自的特色。

自從老子的《道德經》在流傳中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以及道教的興起,於是被視為修煉的專用名稱了。

老子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說: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可以用通常的道理,所能理解和解釋的;給取個名字也是可以的:但所取的名字也是不同於通常的名字,所以取了這樣的不同尋常的名字。也就是不同於通常的名字罷了。以此對照,非常道當解釋為不同於一般之所謂道了。這才符合老子的本義。不是嗎?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當解釋為是可以說得清楚的,不少人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認為是玄虛的,是不可用語言文字所能說得出來的。從而把這句話理解為:是不可以、也不可能說得出來的,能說出來的那就不是恒常的了,而是非恒常的了。於是把分別為常道和不恒常的非常道,形成兩種不同概念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帶有普遍性,似乎已成定論。

如果說老子的是不可言說的,那他又何必辛辛苦苦寫下這五千言呢?五千言的主旨不就是要向大家介紹他所論證的,並遵循的規律辦事,以實現其以治國的主張麼?

這就已經說明他的不但是甚易知,也是甚易行的,要是說不清楚的話,那怎麼能令人易知、易行呢?!

本義是道路,引伸為道理。是一個哲學概念,所以老子把天道的恒常規律命名為,其用意在於此。

老子論的目的

宇宙初始的演變規律;物質的衍生規律;天人相應的統一規律;有無之間的演化規律;的作用規律。

是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極力從各個方面來論述他的

他的是從道法自然中來,這正是他論的思想基礎,自不同於通常之所謂,故曰:非常道

宇宙的初始狀態

老子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認為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一種混成物。意思是說:宇宙初始,茫茫、浩瀚、廣闊的太空,就已醞釀著一個充塞太空的碩大朦朧體。此朦朧體古人稱之為混元或稱為混沌。形容其混混沌沌不甚清晰,這是孕育宇宙、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然而它是在生成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他形容這種混成物的存在狀況作了如下描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裏提到的道之為物,實際就是之所以發生的物質基礎。恍恍惚惚即指這種混成物的若隱若現,對道之為物來說,可謂似無還有、若隱還存,恍惚之物不明顯也不穩定。

但在恍惚迷離間,能觀察到一些時隱、時現的現象,這種體現只有在修煉者的功能態中才能反映出來。也獨有修煉者才能在此恍惚境界中觀察到它的存在。是知老子論是從修煉中窺視到天道之奧秘,而不是憑腦子想出來的。

所謂者給人以一種跡象也,所謂混成之物者非有實體之物乃不實之物也。所謂者時而閃爍其間,顯現出它的光華,光華者精華也。既有光華存在則其更真實可信,故曰甚真其中有信者給人以資訊,令人確信其存在而無疑也。

是謂無形之物,無狀之象。是謂恍惚這樣感受到的的本體,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的物質、沒有形狀的物象,這樣的物質、物象可謂恍惚是謂恍惚指此無形、無狀之物象也。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經文明明白白寫著道之為物,為什麼又把它視同先天地生混成物呢?當知即來之自然,則與自然本為一體,自然是的物質基礎,而則是此物質的衍生演變功用。沒有基礎物質,就不能產生的功用,則物質就無以發生變化。

讀《道德經》須具有認識道可道,非常道的特點,要以道心去認識、理解老子所謂的,方有可能認識的真諦,當知老子之造化規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