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從何說起?

一粒:九轉金丹,從何下手?

呂祖曰:七返還丹,先須煉己。

 

己,是我:本來之虛靈,渾然太虛。

則為性,用則為神明,質而言之:曰:心。

 

修真之道,先觀:其心。

觀心之妙,只在:靈關一竅。

 

人生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

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主宰。

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佛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此乃:論其所。

 

道曰:

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

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此乃:論其形。

 

此竅,乃:神靈之台、秘密之府。

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

 

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

諸佛之所得,故曰:菩薩。

 

交徹融攝,故曰:法界。

寂淨常樂,故曰:涅槃。

不濁不漏,故曰:清淨。

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離過絕非,故曰:佛性。

護善遮惡,故曰:總持。

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

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

 

統眾德,而大備,

燦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

其實皆是:一竅。

 

若欲:體其大道,

莫若:觀照本心。

 

若欲:觀照本心,

莫如:外息諸緣,內絕諸妄。

 

二六時中,時時刻刻

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

行立坐臥,心心,常在此竅。

 

不可:刹那忘照,率爾相違。

神光一出,便:收來,

造次弗離,常:在是。

經曰:至妙之要,先存後忘。

儒曰:須臾不可離。

又曰:求放心,不動心。

 

故煉己者:

寂淡直捷,純一不二,以靜而渾,以虛而靈,

常飄飄乎,隨處隨緣,而安止,

 

不究其所往,是:過去心己了,

不求其未至,是:未來心已了,

不迷其現在,是:現在心已了,

 

醒醒寂寂,寂寂醒醒,油然神清,浩然炁暢,

凝然不動,漠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

 

形體者,不拘不滯,虛靈者,亦有亦無,

 

了澈一心,不生他疑。精神朗發,智慧日生。

心性光明,隱顯自在。直入於:無為之化境。

 

自然居士曰:

心如明鏡連天淨,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沖妙曰:

身不動,而心自安,

心不動,而神自守。

 

此乃:智者、上根之煉法。

 

若是:中下之人,當其:未煉心時,

此時,自心無主,每為:識神所權,

紛紛擾擾,諸妄叢生,偶遇:丹田炁動,

則行:世間之法,任情交媾,順而生人。

 

即不交媾,而其:炁即發動,

已離玄關,亦將:洩漏耗散。

 

欲煉精,而精不住,

欲煉炁,而炁不來,

 

撫熟境,而難忘,

即神馳,而炁散。

 

安能:奪得造化之機?豈能:還我丹田神室?

故曰:不得虛無,不得仙。

 

如此者,宜用:漸法。

漸法下手工夫:在於止念。

念頭起處,系:人生之根。

 

經曰: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圓覺經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起心論曰: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法門,惟在於此。

 

虛靖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不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辟境成妄,非實有體。

 

在眾生時,智劣識強,曰識。

當佛地時,智強識劣,曰智。

 

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 

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

 

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複還妙湛,

洞澈精了,而意念全消。

 

意念即銷,自六識而下,莫不:皆銷。

一根即返元,六根成解脫。

 

此時,我的一點真心,獨立無倚,清清靜靜,

空空蕩蕩,光光淨浄,萬劫長存,永生不滅。

 

止其妄念,以煉己:

 

虛心求師,恭迎哀懇,歃血盟誓,秘守口訣,是煉己。 

訪求道侶,備置法器,外護維持,始終如一,是煉己。 

堅苦卓絕,立志不退,斷欲離愛,逃名棄利,是煉己。 

視妻子,若敝履,拋世事,若芻狗,是煉己。 

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諸境,與我與幹者,是煉己。 

經患難憂疑,恐懼艱險諸境,舉不足撓我者,是煉己。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煉己。

 

須防魔來,其魔有:

 

天魔、鬼魔、邪魔、妖魔

禍福、水火、刀兵、劫殺、

罵詈、毆打、等等之:魔。

 

紛紛遝來,爭欲嘗試,

我於此時,或見奇異,

或見有光,或見光中物像,

或聞異聲,或聞異言,

此即正是:外魔嘗試之事。

 

我心一動,則著其魔。

此時須以:慧劍斬之,

置:生死榮辱於不顧,

其魔自退,不復侵擾。

 

重陽曰:

湛然不動,昏昏默默,

萬緣皆空,一塵不染,

日用平常,如如然也。

 

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趣,

自然有一點:清寧闔辟機。

自然有一點真陽,從中出。

 

下降黃庭,入於土釜,

上沖天谷,即上丹田。

下達曲江,即下丹田。

流通百脈,灌溉三田。

 

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

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

 

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鹹消,

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

 

所謂:

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如此,則:念止,

念止,則:心定。

心定,則煉已之事,畢。

 

迨至:煉己已熟,心性靈空。

調藥,而得其所調,

辨時,而得其真時,

運:周天之始終,

如:法輪之升降,

如此行之,則大道必成。

 

否則,施法之際,

會被:舊習所弄,

錯亂節序,不得終其候,

煉己之功,只在於勤。

不勤則不熟,於道終遙。

 

呂祖,被正陽十試,而不疑。

 

丘祖,隨重陽,學道。

經過:二番死魔,二次飛石,

三折臂膊,苦行七年而不懈。

 

費長房,靜坐,見大石墜頂,

其心,不懼不怕,不驚不動。

 

世尊坐於:菩提樹下,

魔王波旬,領百萬魔眾,

以兵戈,恐佛,

以魔女淫事,誘佛,

世尊自言:我終不離此坐。

 

此皆:止念定心,煉己之例。

 

己要煉之,

六識不伏,終不能煉至極地。

 

釋曰:人之受生,

必從:父精母血,

與其:前生之識神,

三者相合,而後成胎。

精氣,受之於:父母。

識神,不受之于父母。

識神,從無始劫流來。

亦謂之:生滅性。

故曰: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六識。

 

造化間,

有一個:萬古不移之主宰,

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

真宰與氣運合,曰: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即是:元神。

氣質之性,即是:識神。

 

有:變化氣質之言。

有:返識為智之法。

 

道有:妄認方寸之中,

有個:昭昭靈靈之物

混然,與物同體,

便以為是:元神。

豈知此即:生生死死之本。

而非:不生不滅之元神。

噫!識識易,伏識難。

若不以天命元神,戰退無明業識,

終在:生死場中,難有出頭之日。

 

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喜色,耳喜聲,鼻喜香,

喜味,身喜逸,意喜欲。

 

六識之中,

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之界。

六而三之,是為:十八界。

此十八界,日日縈繞於六識之間,

其勢甚橫,其權甚固。

一為迷惑,萬劫輪回,

墮于阿鼻,永無出期。

釋曰:十八層地獄,即此。

 

非是:陰山背後,果有地獄。

欲求大道,莫若,觀照本心,

 

定中慧照,

合眼光,而:不視,

凝耳鼓,而:不聽,

調鼻息,而:不嗅,

緘舌根,而:不嘗,

束身體,而:不動,

冥意念,而:不馳,

造次如是,六識清淨。

 

人之六識,與生俱來,

有此氣血,即有六識。

 

總氣血還空,而六識仍在。

是不能去,只有伏之一法。

 

六識,以意,為之主。

眼耳鼻舌身之:五識,

皆:環而聽命。

 

強目不視,強耳不聞,

強鼻不嗅,強舌不嘗,強身不動,

意在暗中,為之:發縱指使。

不視而視,不聞而聞,

不嗅而嗅,不嘗而嘗,

不動而動,六根仍未能淨,

故,欲伏五識,先伏意識。

 

意識,即是:念之轉機。

 

一念初起,萌芽初動,美惡未判。

及轉念為意,美惡判然,黑白分明,

分而運之於:五識之界。

使不能自主,遂意之所至,

而呈見:聞嗅嘗動之外象。

 

欲伏五識,先伏意識。

欲伏意識,先求止念。

一波初光,旋即攝伏

久之,

風平浪靜,纖毫不起,

攝境歸心,剷除感觸,

對境不迷,逢緣不動,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而不知嗅,食而不知味,

而不求安,感而不覺,

 

真如,離垢解脫,

永合:清淨本然,

 

如混沌未鑿,不生:大地諸相,

如樹木已槁,豈有:枝葉再生?

一得永得,脫離跡象,而入聖域,

此即:伏識煉己之法。

 

釋曰:

一切眾生,從曠劫來,

迷倒本心,不自覺悟,

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

 

譬如:千百大海不認,

但認:一小小之浮漚。

 

以此

迷中複迷,妄中起妄,

隨境流轉,寓目生情,

取捨萬端,無時暫暇,

起惑造業,迴圈六道,

密網自圍,不能自出。

 

皆是:一妄迷真之咎。

此即:六識不伏之害。

 

無心真人曰:

妄念才興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回在眼前。

 

太乙真人曰:

一點圓明等太慮,只因念起結成軀,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海月禪師曰:

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必更遮攔,

從他事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

 

逍遙翁曰:

掃除六賊淨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

專炁致柔窺內景,自然神室產摩尼。

 

此皆成仙作聖之要,入道入德之門。

 

昔時,

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

息緣返照,暫時,即證:無生。

 

凡人,日逐六識,逾遠逾背,

惟返照者,檢識攝念,

攝念定心,定心煉己,

煉己養神,養神歸性

故曰:

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