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神炁,日主動,而夜主靜,天然之靜,惟夜為然。
百日關中,靜室中,守一月調息,
二月精進,時至神知,運一周天。
此後,一夕行過:三五周天,
又至:十余周天,精盡化氣,
總計,不過三月,火候已足,故曰:百日關。
必使:無精者有精,陽痿者不痿,
且能:禦女生子,與少壯者無異,
若能如此,方成:采外藥之基礎。
年壯之人,晝夜功勤,一月二月,即能火足,采其大藥,
五日,而得:火珠馳驟,上沖下突,有自然投關之妙,
此乃:中年氣壯之故。
如至:八九十歲、百歲,衰邁不堪者,
必須百日關,始能采彼外藥,補我不足。
精化氣生,方為:火足之候。
欲知火足之候,在得玄妙機之周天,滿其三百候之限數。
凡行周天之火,有不善於行火者,有善於行火者,
水源清真,采封如法,煉止合度,心不散亂,意不昏沉,
如或:三百息,數斷,而複連,神氣不均,時離時合,
此一周天,乃失玄妙機之周天。
除去:失玄妙機之周天,不計之外。
獨計:得玄妙機之周天,要滿:三百候之限數,
方為:火足之候、止火之候。此即:積之於內者。
兩眉間之明堂,陽光發現,恍如掣電,虛室生白,
而其:外陽,有:不舉之景,
皆為:火足之候、止火之候,此即:形之於外者。
當其煉精之時,即有陽光一現之景。
此時,火候未全,淫根未縮。
一遇陽生,即當采煉,轉一法輪,轉而複靜,動而複轉,
務期圓滿:三百玄妙周天之限數,而後止。
限數已滿,惟宜入定,以培養其真陽,
可以靜聽:陽光之二現。
於是,由靜定之中,眉間掣電,外陽不舉,
此陽光二現,正是:止火之景、止火之候。
此時動氣,雖不妄馳於腎竅,生機卻動於氣根,
故其:氣機發動一二,亦常:有之。
如果:覺其二動,以為:可采,
輒行:采煉,則有:傾危之害。
精盡化氣,采煉封固,限數圓滿,則火之已足,有徵。
攝此動氣,凝成丹藥,方得:淫根之縮。
淫根既縮,則其:藥之已成,又足徵;
陽關已閉,無竅可通,無精可煉,
則其:火之當止,又:足徵;
所積陽氣,盡複氣根,方得:陽光二現,
光既二現,則陽氣之定,又:足徵。
故,陽光二現,繼有動機,亦宜止火,
更須入定,以培養其真陽,可以,靜聽:陽光之三現。
由是:靜聽之中,忽然:又掣電光,
虛室生白,此即:陽光之三現,
此時,真陽團聚,大藥純乾,
氣根之內,已有:大藥可采,又足徵。
要之:
止火,當自:陽光二現,為始,三現為終,
故二現三現,皆名:止火之景、止火之候。
必至,三現,方名:采藥之景,采藥之候。
如或:不依止法,妄自行火,
至其:陽光四現,則其:藥之可定者,
必然隨其:火之不定者,而溢出於外,
化為:後天有形之精,不可不戒。
所謂:如來善護寶珠,自然放光有節,即是此義。
陽光三現,即當止火。此時,純陽真氣,凝聚中宮,
正是:丹熟之候。圓陀陀,活潑潑,
如露如電,非霧非煙,輝煌閃爍,光耀氣穴。
紫陽翁雲: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上陽子雲:丹熟不須行火候,再行火候必傷丹。
此時,輪也不轉,液也不降,潛龍抱珠,靜候機動。
待至:六根震動。
外而:眼生光,耳生風,腦後鳴,身湧鼻搐,兩腎湯煎;
內而:丹田火熾,旋覺有物衝動,
噓噓噴噴,跳跳躍躍,上沖心府。
宜行過關服食之法,防危慮險,渡過三關,逆上昆侖頂。
丹在昆侖,何由:下而結聖胎?
此時,全仗目光,陰符經所謂:機在目。
蓋以:鉛之體,有氣無質,清而上浮,積在昆侖。
要以目光上視,神氣相息於頂中,
凝住一時,陽極陰生,始以舌抵上齶,鼻息要勻。
抵齶久之,乃有:美津降下,寒泉滴滴,
雖不甚多,然一吞下重樓,以意送回中宮。
最奇異者,其腹有澎湃之音,始知:太上甘露,不可多得。
降入黃庭,結為內丹,急用大周天法,左右旋轉各一度,
霎時雲騰雨施,電掣雷轟,鏖戰片晌之間,銷盡一身陰滓。
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無不通達。
則其:百靈如輻之輳轂,七寶若水之朝宗,盡皆:聚之於此。
昔,無上元君,謂老子曰:神丹入口壽無窮。
故,老子,修之為:道祖。
許宣平曰:神居竅而千智生,丹入鼎而萬種化。
陳虛白曰:我初凝結聖胎時,百脈俱停氣不馳。
然我既得:靈丹入腹,其呼吸之火,自能內運,
任火自運,絕不著意於火,亦不馳意於火,此即所謂:文火。
此時,專以目光,為招攝,
日間,用目光,專視中田,
夜間,以目光,留守不怠。
邱祖偈雲:
金丹大藥不難求,日視中田夜守留,
水火自交無上下,一團生意在雙眸。
此段工夫,全以:至靜為主。
老子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當其:兩陽乍合,聖胎初凝,
當用:文火常常覺照,謹謹護持。
如同:小龍之乍養珠,
如同:幼婦之初懷孕,
牢關神室,不可:使之滲漏。
故經雲:固濟胎不泄,變化在須臾。
更於:
一切時中,四修界內,刻刻照顧,念念在茲,
混混沌沌,如在母胞,終日如愚而不違,不可:須臾間斷。
葛仙翁雲:息息歸中無間斷,天真胎裏自凝堅。
薛道光雲:四象包含歸戊己,辛勤十月產嬰孩。
張紫陽雲: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
鐘離翁雲:
胎內嬰兒就,勤加溫養功。
時時照丹扄,刻刻守黃中。
陳抱一雲:
大道無私感即來,神仙此語豈虛哉。
苟非著意求鉛汞,爭晤天機結聖胎。
上陽子雲:
玉皇若也問丹材,偃月爐中取下來。
馳騁英雄吞一粒,男兒懷了一年胎。
陳致虛雲: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
十月聖胎完就了,一升霹靂出丹山。
及至:形成胎全,則有:移胎換鼎之法。
前面,火候已足,聖胎已圓。
若果之未熟,兒之初生,彌曆十月,脫出其胞。
釋氏,以此謂之:法身、寶相。
玄門,以此謂之:赤子、嬰兒。
溫養功到,嬰兒,當:移胎換鼎之時,
躍然而出,潛居氣穴之間,又重開一混沌。
此穴,原是:
神仙:長胎住息之鄉,
赤子:安身立命之處,
因是熟境,順路而歸,
嬰兒,既:宴坐靜室,安處道場,
須,藏以玄玄,守以默默。
始,則藉坤母黃芽,以育之,
繼,則聚天地生意,以哺之。
此感彼應,發近見遠,其中,
自呼自吸,自闔自開,自動自靜,自由自在,
既到此:大安樂處,仍須:密守關元,
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妄念所亂。
若坐若臥,常施:瑩淨之功,
時止時行,廣運:修持之力,
遂得:六門不漏,一道常通,其體如如,永固丹基。
日夕,如此衛護,如此保顧,
不可,頃刻暫忘,刹那失照。
鐘離翁曰:
孩兒幼小未成人,須借坤娘養育恩。
李清庵曰:
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
息念息緣調祖氣,忘聞忘見養嬰兒。
呂純陽曰:
腹內嬰兒養已成,且居廛市暫娛情。
無端措大剛饒舌,卻入白雲深處行。
溫養育嬰,乃:作仙之一大事。
若養育失調,嬰兒有棄殼離窠之變。
此時,著實提防,不可:輕於遷移。
倘養功未到,一經遷移,遂失舍而無歸。
故歎曰:重整釣魚竿,再斫秋筠節。
養護之訣:密固三要,為緊。
參同契曰: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
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其法只是:
以眼觀眼,以耳聽耳,
以鼻調鼻,以口緘口,
潛藏飛躍,在正一心。
外無:聲色臭味之牽,
內無:意念固我之累,
自然:方寸虛明,萬緣澄寂,
而我:本來赤子,怡怡然,安處其中。
外固三要,內遣三害。
三要,即:耳、目、口。
三害,即:邪念、煩惱、嗔恚。
故曰:修此定戒慧,斷彼嗔貪癡。
貪癡:易於制伏,惟有嗔毒難降。
聖胎訣雲:
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馬,
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於廬舍。
儒曰:懲忿窒欲。去嗔之法:
老子之:日損,
周易之:懲忿,
世尊之:覺照。
高妙普雲:
嗔火正燃時,我以覺照之。
猶如湯消水,了了無分別。
緣此嗔火,非實有體,皆從:無名而來。
寶積經,偈曰:
如鑽木取火,要假眾緣力。
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
是不悅意聲,畢究無所有。
知聲性空故,嗔亦不復生。
嗔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
因緣和合起,離緣即不生。
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
嗔自性無起,因於粗惡事。
愚者不能了,熱腦自燃燒。
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
嗔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
嗔恚即實際,以依其如起。
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
寶積經雲:求自然智,破無名殼。
無名,變為:慧炬,
嗔火,化作:心燈。
嗔之一毒,既消;
八萬四千煩惱,亦滅。
釋雲:諸魔平等,煩惱為先。
又雲:無障大悲,觀諸眾生,
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
知諸煩惱,體性自離。
如是隨覺,即是菩提。
煩惱之性,即菩提性。
又雲: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以智慧刀,裂煩惱網,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圓照雲:對治煩惱魔,清淨常歡喜。
煩惱性空,勿為窒礙,
觀如夢幻,不用介懷。
設使:觸景情動,如回應聲,
既應即止,若此則:
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
胎真赤子,不假修,而自靈。
壇經雲: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佛言:我從本來,不得一法,
究竟定意,始知所謂:無念。
若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
因此,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世人,不能成道,而脫生死者,
良由:妄念,為:輪回種子。
妄念起處,即是:生滅,
妄念息處,即是:真元。
道以止念,為本,
佛以無念,為宗。
無念,即是無邪念,非是無正念。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凡是:苦樂、生滅、取捨、
冤親、憎愛,並名:邪念。
不念苦樂等,是名:正念。
事來之時,不受一切,
處以無心,即是無念。
無念之念,謂之正念,
若佛若祖,若聖若仙,
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
故尚書曰:惟狂,克念,作聖。
克念之功,須要:躬行實踐,方有進步。
不然,一片太虛,途路甚遠,
少一步,定是:到不得。
工夫不到,不方圓。
工夫,做到:極處,
自然,入於:無念,
既得無念,則其:玄竅嬰兒,
寂寂然,而絕無:擾攘之患。
劉虛穀雲:
大功欲到三千日,妙用無虧十二時。
陳朝元雲:
含養胞胎須十月,育嬰乳哺要千朝。
初行大周天之時,聖胎雖居中田,
卻連合下田二氣,以為妙用,
必須元神寂照於:中下二田,
相與渾融,化為一虛空之大境,
使二氣助神結胎,故二田皆是歸處。
若拘守于一田,則其道胎,有所滯礙,
而失其:大圓鏡之智用。
故世尊曰:於欲色天,二界中間,化七寶坊,
如:三千大千世界,說甚深佛法,令法久住。
欲色,是為梵語,即是下中二田。
二田,化為虛境,故曰:七寶坊。
煉胎時,住于下田用功,謂之:一千說法。
必由:中上二田之迴圈。
養胎時,住于中田,有十月之功,
故曰:令法久住,亦曰:一千說法。
必由:上下二田之道路,
而後,出定之時,住於:上田,
亦曰:一千說法。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胎養中田,必調心息,
心依於息,息隨其心,
不急不縱,聽其自然,
不可隨其:荒蕩氾濫,而無知。
真息在內,本:有息之胎,
如空空無息,非果無息而實有。
故金剛經解雲:
不知誰解強安排,捏聚依然又放開。
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此即:心息相依之義,
即是:如來有餘涅槃之義。
不可:貪住於息,
若,念念不舍,住於有息,則息又縛心。
同於:六根之縛心,是為:不了之心。
故金剛經曰: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法即息也。心既住已,當施捨其息。
經雲: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
斯時,心息俱住,鼻無出氣,
六脈俱伏,渾然大定,絕無生滅,
即《華嚴經》所謂:三禪,脈住。
養胎之法,只是:靜照,二字。
不靜則不生髮,不照則不出爐。
世尊所謂:心目所在。
譬如:
婦人之胎,得二氣,而成形,
又假呼吸,化育之。
母呼一呼,胎亦:呼一呼;
母吸一吸,胎亦:吸一吸,
道胎亦然。
初結道胎之時,假呼吸之火以薰養,
及至:五六月,二氣漸微,
至其:八九月,二氣全定,
只知有神,不知有氣。
當空之時,而頑然乎空,則墮於斷見,
故,空而又若不空,此正:寂而常照;
當不空之時,
而只知乎不空者,此即:墮於長見,
故不空而又若空,此正:照而常寂。
一到大定,渾然合一,則有:開關出神之功。
陳泥丸雲:片晌工夫修便見,老成須是過三年。
三年工夫,已完,
溫養事畢,神已純全,胎已滿足,
必不可:久留於胎,再用:遷法,
自中下二田,循:脊髓督脈之路,
遷于上丹田,再加三年乳哺之法。
其法,何也?上丹田,即是:泥丸宮,
是為:陽神歸伏之本宮。
初歸本宮,尚未:壯健。
如小兒幼弱,必憑乳哺,故有:乳哺之名。
倘拘神於:上田之小境,
則失:還丹之義,大悖:乳哺之法。
其法,兼存養之全體、出收之大用,而言。
存養之功,不著意於:上田,
惟一陽神,而寂照於:上田,
相與混融,化成一:虛空之大境。
斯為:存養之全體,亦為:乳哺之首務。
悟真篇雲: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陰長生雲:
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礙。
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工夫在。
所謂:真人出現,真人居上界,
即是:嬰兒出離苦海,移居上田之時。
施肩吾曰:
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
世尊,冥心六載,始脫樊籠。
此即:乳養之功。
冥心之法:
深居靜室,端拱默然,一塵不染,萬慮皆空,
無思無為,任運自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無內無外,無將無迎,離相離空,離迷離妄,
但冥此心,萬法歸一。
則,嬰兒:
安居於:清靈之境,
棲止於:不動之場,
色,不得而:礙之,
空,不得而:縛之,
體若虛空,安然自在。
乳養功深,斯時:
六通俱足,變化無窮,
尤當默耀,韜晦匿光,
若露圭角,邪魔即來。
正定之時,
聞,種種:善惡之聲,
現,種種:違順之境,
眼內,有:金星璨耀,
頂上,有:紅霞繚繞,
眉間:湧出圓光,
靜中,見:樓閣花草,美女笙歌。
此皆:幻境,莫受他累,但行工夫,休證效驗,
所謂:道高一尺,魔一丈。
直到:九載功完,
忽然,跳出五行之外,返於無極之初。
證實相,妙之又妙;
得真功,全之又全。
成:金剛不壞之身,
作:萬年不死之人,
三千功滿,而,白鶴來迎;
八百行圓,而,丹書宣詔。
諸仙棄殼,各有不同:
有:從寶塔,而出者,
有:從紅樓,而出者,
有:看月、對鏡,而出者,
有:沖頂門,而出者,
故,玄奧集雲:
塞斷黃泉路,衝開紫府門。
如何海蟾子,化鶴出泥丸。
中和集雲:
成就頂門開一竅,個中別是一乾坤。
頂門一竅,豈易開哉!
先發:三昧光,透之,不通;
次聚:太陽火,沖之,略啟;
二火騰騰,攻擊不已,霎時
紅光遍界,紫焰彌天,
霹靂一聲,頂門即開。
呂純陽雲:
九年火候直經過,忽而天門頂中破。
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仙可相賀。
斯時,隱顯從心,變化莫測,
入水火,而不溺不焚,
步日月,而無形無影,
陰陽不能操縱,五行不能陶鑄,
縱橫自由,出入自在。
天門既開,又有:出神之景。
華嚴經曰:
世尊,從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如來出現。
金仙曰:
從肉髻中,湧百寶光,
光中湧出:千葉寶蓮,
有化如來,坐寶花中。
寂無禪師曰:
胎圓節至雪花飛,念動飄空上頂機。
莫謂如來枯寂道,法身出寂又歸依。
或放白光,或放寶光,或飛雪花,
出神之景不同,急用收光之法,否則易於馳散。
有形而不能化至無形,性雖妙,而形不妙。
故,初出之時,離身:三五尺,
慎勿驚恐,一切事物,莫要認真。
候至:出一金光,如車輪大,
以念,入於光中,收攝性中,是為化身之妙本。
如初出時,或見佛祖菩薩、諸仙神聖,
一切:美異之景,皆非:真景,
乃是:魔之變化,若認,即著魔,
為魔所誘,迷失自軀,即無歸宿。
且初出時,尤不可:稍涉放縱。
世尊曰:
初成正覺,乃入龍宮,入定七日。
觀菩薩樹王,入定七日,至二七三七,
于乳汁林,入定七七四十九日,不食。
法身,出離凡軀時,
即速依然收歸泥丸,養純一七再出,
又至:二七再出,至三七再出,至七七再出。
一出天門,即便收回,謹慎防護乳養。
所謂:乳汁,即是:乳養之義,
譬如:嬰兒,不能遠行,
全仗母恩,朝夕乳養,元神出關,亦然。
朝夕乳養在上田,
到此,不飲不食,然非勉強,
真氣,既歸中宮,漸漸充滿,
有:三月不食、四月不食者,
定力專者,斷食速,
定力散者,斷食遲。
氣滿神足,自然而然,
世尊所謂:法喜充滿。
當調神出殼時,則乙太虛,為超脫之境;
當陽神收歸時,則以上田,為存養之所。
須知:出收之時少,而乳養之時多。
又出,宜暫而不宜久,宜近而不宜遠。
始出,則出一步而旋收,或出數步而旋收,
久之,或出一裏而旋收,或出數裏而旋收,
乃至:十餘裏,數十裏,百餘裏,千餘裏,
以漸次而至,不可躐等。
以其:嬰兒幼小,迷失難歸。
或有:天魔來試,亂我心君;
或因:識神用事,不能變化。
故須:出入謹慎,
方能:全虛空全體於往來之中,
以完:乳哺之大用。
若是:仙佛種子,
最初:還虛之功純,則靈台湛寂,
不染一塵,永無一物,魔何自來?
此是:頓法之越度等夷者。
學者,當以:最初還虛為急務。
若能:乳哺謹慎,還虛於三年,
則其:陽神始老成,
自可:達地通天,變化無窮,
一而化二,二而化三,化化無窮,
所謂:千百億化身。
釋雲:始成正覺,如來出現。
又雲:神出胎成,親為佛子,即是此義。
上田煉神,有:九年面壁之名,
又有:末後還虛之法,
何也?煉神,即無神可礙之謂。
緣守中乳哺時,尚有寂照之神,
此後神不自神,複歸無極,體證空虛,雖曆億劫,
只以:完其恒性,豈特:九年面壁。
曰九年,是欲使初證神仙者,
知還虛,為:證天仙之先務。
故於:九年之中,
不見有:大道之可修,
不見有:仙佛之可證,
萬象皆空,一念不起,
六根大定,一塵不染,
無: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心與俱化,法與俱忘,
寂之而無所寂,照之而無所照,
並無:神之可雲。
雖曰:無神,不可:無名。
故強名,以立法,名為:末後還虛。
若不還虛,則不能曆千萬億劫,不生不滅。
釋曰:
欲證虛空體,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華嚴經雲:法性如空虛,諸佛於中住。
證道歌雲:到無為處不無為,方知吾道是希夷。
荷澤禪師雲:
本來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認得渠,
萬劫迷頭今始悟,方知自性是文殊。
悟真篇雲:
始於有作人爭覺,及至無為眾始知,
但見無為為道妙,不知有作是根基。
劉海蟾雲:
卦行火候周天畢,孕個嬰兒鎮下田,
霹靂一聲從地起,乾戶劈開光萬里,
翻身撞出太玄關,這回方是真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