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的概括,而體現于天道無為之

的應用則是對天道無為之的體會,而引用到一切事物中去的法則。

《道德經》自必是先論而後論,既符合行文次遞也便於後文的論述。

是以老子先論述的各個方面,然後必然轉述於,並從天道無為之的領會中,提出符合天道法則的應用指南。

老子對道的應用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修煉的綱領和方法(另有專篇論述,此不贅述);

愛民治國的行為法則;

治世的政策綱領。

現綜述如下:

1道常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意思是說:無為,是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其功可大了,所以我知道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全句的意思是說:行不言之教,如之無為,不言不語悄然進行,此隱隱無為之體現。無為的有益之處廣泛,功不可沒。

可惜的是天下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也少有人效法這一點。無為之治是治國的方略,不言之教是愛民的法則,所以統稱為愛民治國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意思是說:無為之治是治國的方略,不言之教是愛民的法則,統稱為愛民治國。作為一個侯王能夠以無為的原則,去愛民治國麼?

侯王若能守,萬民將自化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侯王能夠以無為的原則,信守自己的諾言,自己首先做到無為,以自己的無私行為,作為萬民的榜樣。萬民將自然而然的效法,而受到感化。並且還能夠激發萬民,作出無私的奉獻。

以自己的無私行為去帶動萬民,這樣國家就會安靜而定,國家幸甚、民族幸甚、萬民幸甚!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意思是說:民固然可以感化,然而也有不受感化者,或者開始已經被感化,而後又再度作亂者並非無有,但是可以譴責他的行為,給以無名之樸的教育。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意思是說:通過這種無名之樸的教育以後,這樣就不會再有不服的想法和過多的私心雜念了。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意思是說:萬民都已經真誠的歸化了,沒有了過多的欲念,天下也就歸於平靜了,長此下去這樣天下不正也就自正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全句的意思是說:所以聖人總是本著道常無為的原則,以無私的行為處事、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則民眾自然得到教育和感化。所謂無為也就是無私的行為,無私心而為公也。

愛養萬民而不名有,可名於小意思是說:聖人愛護萬民、輔育萬民而不自己標榜有功,不自居功而成名於小小一方,為一域之侯王。

萬民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意思是說:萬民都自然而然來歸順他,而不自以為是萬民之主,結果反而顯示弘揚於一邦,而被萬民尊敬和擁護愛戴,其結果成就了更大的事業。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全句的意思是說:功成而不自居有功,因為不自居功,反而功績永存不會被人忘記。

功成,身退,天之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功成之後就退身事外,這樣才符合天道無為精神。

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全句的意思是說:之所以聖人最終能夠成就大業,就因為他不自以為大。而是以無私的奉獻,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和能力,結果始終不自以為大,反而能夠成就一番大業。

老子之言豈空談哉!我國初期不亦如此乎?如不重於教育而重于法制,國多滋章,民自昏昏矣,大道廢仁義出,而法制興矣。

天地不以仁萬物為芻狗。萬物作焉,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辭。聖人以仁百姓為芻狗。輔萬民而尚自然之無為。一章中論述了天地之于萬物,聖人之于百姓之間的德性關係。此之所謂仁者愛養也,不同于仁義之仁。又不可不知也。

天地本是無思想、無感情的。天地並不是以什麼仁慈才視萬物為幼小生靈而哺育之。聖人是以天地為榜樣,輔百姓而尚自然無為。生而不有,天地輔萬物以生,不據為己有;為而不恃,實秉乎自然之本性,輔助萬物純隨自然而生息繁榮,故無所推辭。這樣的德行乃之本性,輔育萬物,其大德矣,故曰是謂玄德玄德,大德也。

長而不宰是用以說明聖人不強制主宰老百姓的意願。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謂聖人不願顯現他的賢能,故曰其不欲見賢悠兮其貴言悠兮淡然貌,,少也,其貴言,不自多言也。百姓皆謂我自然,正由於聖人不自居功,不自表白,雖竭力輔助萬民,而百姓並不一定能感到聖人的呵護,所以還自以為今日的生活安定是很自然的結局。

聖人于百姓猶太上之於萬物。不因得百姓親之、譽之而自以為施仁于百姓,不因百姓畏之、侮之而不施仁于百姓,功成不居,事遂而身退,故百姓亦不感知聖人之仁,百姓皆謂我自然。

聖人稟天道而行,故聖人亦無為

2柔弱處下

老子認為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莫之能勝。故,柔勝剛,弱勝強,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不入於無間。故主張以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的一個重要的主導思想。柔弱並非軟弱,乃本寒勝躁,靜勝熱是以,要以柔弱去戰勝剛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是很實際的例子。以此看來,柔弱是可以勝過剛強的,弱小的也能勝過強大的,所以沒有什麼是可以輕易成就的。這是一條不可改變的真理。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反而能夠攻克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這種柔弱的東西,沒有不能侵入的空隙,也就是只有像水一樣柔弱的東西,才可能是無孔不入的、無堅不摧的。

處柔弱不是忍辱受屈、自甘懦弱,而是一種致勝的最佳策略,能夠收到最大的勝利效果,全面的勝利才是目的。

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以下處之,辟道之於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者,百川之大彙集處也,處其下則百川將自歸。

同理,人總以謙虛自居,則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從而能得到大多數人擁戴,使一己之力變為眾志成城的一股巨大力量,則攻無不克,此以柔克剛之至理也。豈是懦弱委屈,謂之守柔,忍讓不抗,謂之處下哉,作如此解,左矣。

老子論不單只論哲理,其論道的目的在於應用,謂老子之道為玄虛者,實未能讀懂《道德經》這本曠世哲學經典,未能徹底理解的真諦,不明老子之主旨也。

一般多把老子之論與道教之謂混同一談。道教之行修實得老子守中抱一之啟迪多矣,然行修之法在《道德經》中只是其論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故不可,以道教之道概括老子之,世人猶當知曉,否則本末倒置矣。

從整部《道德經》中老子對的論述已夠清楚的了,概略的歸納起來他告訴了我們以下一些道理:

道的本體是:先天地生,綿綿若存,可以為天下母的混沌體。

道的起源是:混沌體解體前後出現的奇妙的玄牝變化。

道的實質是:有、無同源,同謂之玄

道的變易是:道為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的衍生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的本性是:虛實互化,其演變的機理出自造化的本能。

道的特性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的運化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的化生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的偉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四域之中道大居首。

道的形態是:無形之物,無狀之象。是謂恍惚

道的範疇是: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的往復是:由虛化實,有複還虛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

道的永恆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的大業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夫唯不盈,故蔽而新成

道的修煉是:以守中抱一為綱領,以致虛極,守靜篤為方法。

以上還不能說是已全面的概括了的全部,但由此已足以說明老子的是可以論述的,並且完全能夠說清楚。

老子在最後一章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意思是說:我的話是有來源、有根據的,並且也是很有哲理的。可惜普天下的人多不理解,也都不肯去實行。唯獨我不知道其中原因,所以能夠理解深知我心的人太少了。瞭解我的人不但稀少,然而效法我的人就更少了。

看來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曠世哲學經典,首先必須具有道心,否則正如老子自己所預見到的那樣: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於是只好被褐而懷玉了。

為此不禁感歎曰:良苦道德經,悟透皆道心。道心換人心,本我人類心。修道同修德,大道永不棄。惟恐本無道,偽善欺眾心。

老子在《道德經》這本曠世哲學經典中,提出的幾大科學原理是其價值的精髓,是其科學論述的偉大成就。可謂是前不見古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