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火而後,
有:采藥、過關、服食之候。
大藥生時,六根:先自震動。
六根震動:
丹田火熾,兩腎湯煎,
眼吐金光,耳後生風,
腦後鷘鳴,身湧鼻搐,
如此皆是:得藥之景。
采藥至其:三四日間,
當其:真定未定之時,
得藥六景,次第而現。
采藥至其:五六日間,
真意一定,大藥發生。
采藥之候,約以:七日為期,
儒家所謂:七日來複。
采藥之時,又有:過關服食之正功。
試以,大藥初生,言之,
因其:多精積累,始得:形如火珠,
此:先天純陽之氣,能生後天真息之火。
藥,由:火生。故言藥,不言火,火在其中。
大藥發生,不附外體,只內動於:炁穴之中。
須知:炁穴之下,尾閭界地,有四道歧路。
上通心位,前通陽關,後通尾閭,下通穀道。
三竅髓實,呼吸不通,惟有:穀道一竅,虛而且通,
乃是:氣液通行之熟路。
尾閭穀道,一實一虛,故名:下鵲橋。
尾閭關上,夾脊三竅,至玉枕三竅,與其:鼻上印堂,
皆:髓實填塞,呼吸不通,鼻下二竅,虛而且通。
乃:呼吸往來之徑路,印堂鼻竅,一實一虛,
故名:上鵲橋。
關竅既明,要知:防危慮險之功。
大藥將生之時,先有:六根震動之景。
六根既動,當使:六根不漏,以遂其生機。
大藥既生之後,
六根即當:遷入中田,以化陰神,
務先:逆入河車,而超脫之,
尤當:六根不漏,以裹其軸。
下用木座,抵住穀道,
所以使其:身根不漏;
上用木夾,雙封鼻竅,
所以使其:鼻根不漏。
含兩眼之光,勿令外視,
所以,使其:眼根不漏;
凝兩耳之韻,勿令外聽,
所以,使其:耳根不漏;
唇齒相合,舌抵上齶,
所以使其:舌根不漏;
一念不生,六塵不染,
所以使其:意根不漏。
六根既能不漏,是:防備之至。
大藥,方生於:炁穴,
流動活潑,自能飛升,上騰心位。
心位不儲,轉向下田,前觸陽關;
陽關已閉,自轉中田,沖其尾閭。
尾閭不通,必自轉動,
由其尾閭,下奔穀道。
谷道易開,大藥洩去,前工盡廢,
此是:下鵲橋之危險。
預用木座,狀如饅首,
覆棉取軟,座抵穀道,
其勢上聳,不使大藥下奔。
外固有具,又有:內固之法。
大藥,沖尾閭,不透,必自轉動,下奔穀道。
才見:真陽之炁,下奔,
微微,輕撮穀道,以禁之,此為:內固之嚴
木座,抵住穀道,故大藥,沖尾閭,不透。
亦有:不下奔穀道者,即可:不用輕撮之法。
內外,如此:固嚴,
自能:保全大藥,不致:下奔穀道。
只附尾閭,遇阻而:不動!
若用真意導引,則失倡隨之機,
縱其導引頻頻,終難過關。
故有:善引之正功。
當其才見:遇阻不動,一意不生,凝神不動。
只可:動而後引,不可:引而使動。
忽而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
相知,即是:正覺,經曰:時至神知。
輕輕引上,自然度過尾閭,而至:夾脊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大藥,遇阻不通,
惟是:一念不生,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夾脊,而至:玉枕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
大藥遇阻不通,惟是一意不生,
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玉枕關,直貫頂門,
向前引下,至於:印堂。
印堂髓阻不通,必自轉動,
而妄行於鼻下便道之虛竅,
若不用木夾,為之:關鎖,
大藥走泄,則:前功盡廢,
此即,上鵲橋之:大危險。
故,必用木夾,以為:預防,
預防之法,有具,
大藥不致:下馳於鼻竅,
只附於印堂,遇阻而不動。
惟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動,
以待其動,忽又:自動衝突。
隨其動機,而有兩相知之微意,
輕輕引下,自然交通印堂,
降下十二重樓,猶如服食,
而入於:丹田神室之中,
點化陰神,而為乾坤交姤,
通:中下二田,合而為一,
故名曰:過關服食之正功,
斯時,當用:大周天之法,
未漏精之童真,及漏精二度之人,
則用:過關服食之助功。
若:漏精多度,及年衰之人,
則:助功不可用,當用此:正功,
此即:過關服食之火候。
邱祖偈曰:
金丹中上幹天罡,何患阻橋又阻關。
一意不生神不動,六根不動引迴圈。
佛經雲:
未有:常行而不住,
未有:常住而不行。
皆即:過關之義。
過關,行住之機,要順其自然,
不可:以意用火,催逼,方合:正功之訣。
此正功,又名:五龍捧聖者,
五乃土數,真意屬土,龍乃元神,
元神,乃:真意之體,
真意,乃:元神之用,
體用,原不相離,
真意與神,凝合為一,
聽其自然,衝動過關,
故又曰五龍捧聖,此是:秘喻。
法輪一法,亦名:小周天,
亦名:乾坤交媾,子午交媾,
是為:收外藥,采小藥。
此系:大周天,亦名:卯酉周天,
是為:收內藥,采大藥。
外交媾,即是:後上前下,一升一降。
內交媾,即是:左旋右轉,一起一伏。
兩者迴圈,狀似璿璣。
故魏伯陽雲:
迴圈璿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
人只知有:小周天,乾坤交媾,
而不知有:大周天,卯酉周天,
是猶:有車而無輪,有舟而無舵。
欲望遠載,誕登彼岸,豈能得之?
故《還元篇》雲:
輪回玉兔與金雞,道在人身人自迷。
滿目盡知調水火,到頭幾個識東西。
東,是:木性;
西,是:金情。
一物分二,間隔東西。
今得:斗柄之機斡旋,
木性愛金,金情戀木,
兩相交結,而金木並。
金木交並,方成:水火全功,丹經謂之:和合四象。
鉛火秘訣雲:
大藥之生有時節,亥末子初正半夜。
精神相媾合光華。恍恍惚惚生明月。
媾罷流下噴泡然,一陽來複休輕泄。
急須閉在太玄關,火逼藥過尾閭穴。
采時用目守泥丸,自下左上且凝歇。
謂之瞻理腦升玄,右邊放下複起折。
六六數畢藥升乾,陽極陰生往右遷。
須開關門以退火,目光下矚守坤田。
右上左下方凝住,三八數了一周天。
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
也無弦望與晦朔,也無沐浴共長篇。
異名翦除譬喻掃,只斯兩句是真詮。
其法:在過關服食後,行之,
則其:所結金丹,不致耗散,
先以法器,頂住:大玄關口。
下用木座,抵住穀道,使身根不漏。
上用木夾,封住鼻竅,使鼻根不漏。
次以:行氣主宰,下照:坤臍良久,
徐徐,從左,上照乾頂。
少停,從右,降下坤臍,是為一度,
又從坤臍,而上升乾頂,
又從乾頂,而降下坤臍,
如此:三十六轉,是為:進陽火,
三十六度畢,開關以退火,亦用:下照坤臍,
從右,上至乾頂,
左邊,放下坤臍,是為:一度,
如此:二十四轉,是為:退陰符。
二十四度,畢。
故張紫陽雲:
鬥極建四時,八節無不順。
鬥極實兀然,魁杓自移動,
只用兩眼皎,上下交相送。
須向靜中行,莫向忙裏送。
用兩眼皎:
眼,為:陽竅。
我以:一點之陽,
從下至上,從左至右,轉而又轉,
戰退群陰,則其:陽長陰消。
能使:真氣上下迴圈,
如其:天河之流轉。
其大功,而在於眼。
陰符經,所謂:機在目。
如來,所謂:正法眼藏。
群仙珠玉雲:
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無遮護。
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
這些消息甚幽微,術人遙指白雲歸。
此個玄關口難說,目前見得便忘機。
大周天,與法輪,共是一理,
承上接下,端如貫珠。
採取藥物,於曲江之下,
聚火載之,而上升於乾,
乾坤交媾,於九宮之上,
大周天運之,而凝結於鼎。
輕清者,凝於泥丸,
重濁者,流歸氣穴。
逐日,如此抽添,如此交媾,
汞漸多,鉛漸少,
久之,則鉛將盡,汞亦幹,
結成一顆:摩尼定珠,
是為:金液大還丹。
坎中之鉛,本是:父之真精;
離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
始因:乾體一破,二物遂分兩弦。
是以,常人日離日分,分盡而死。
所以,至人,
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
求:坎中之鉛,制:離中之汞,
取:坎之中陽,填:離之中陰,
陰盡陽純,複成:乾元本體。
故經雲: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
自此變化成乾健,潛藏飛躍盡由心。
上陽子曰:
玄微妙訣無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顧。
南穀子雲:
至道不遠兮,恒在目前,
竊天地之機兮修成胎仙。
呂純陽雲:
有人問我修行法,遙指天邊日月輪。
崇正篇雲:
搬運有功連晝夜,斡旋至妙體璿璣。
劉海蟾雲:
下降上升循轂軸,左旋右轉合樞機。
王子真雲:
昨宵姹女啟靈扉,窺見神仙會紫薇。
北斗南辰前後布,兩輪日月往來飛。
玄學統宗雲:
幾回抖搜上昆侖,運動璿璣造化分。
晝夜周而還複始,嬰兒從此長長存。
金丹賦雲:
呼龍吸虎,魂吞魄吐,
南北交媾於水火,卯酉輪還於子午,
總括:乾坤之策,優遊:變化之主,
母子包藏于匡廓,育養因依於鼎釜,
此即:大周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