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同源而異流。下士聞之,而大笑之。
甚者,不惟嗤鼻,而且反唇。
此皆耳食,未嘗:細究其理。
經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十六字,
乃是:三王五帝列聖,口口相傳之:心法。
人心惟危,去其:人心。
儒曰:克己,降心。
釋曰:去識,空心。
道曰:煉魔,煉心,
道心惟微,堅其:道心。
儒曰:醒心。
釋曰:明心。
道曰:煉心。
精一執中;
儒曰:精一執中。
釋曰:歸一空中。
道曰:得一守中。
三教法門:
儒曰:道義之門。
釋曰:方便之門。
道曰:眾妙之門。
人心,若能到:無為之時,
內裏,有一物,超然而出。
此:靜極生動,一陽初生。
六祖曰:吾有一物。
此物:
儒曰:複見天心。
釋曰:因地果生。
道曰:一陽初動。
三教之教旨:
儒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釋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道教人:修性命,以得長生,其旨:切。
教法不同,其道不異。
春秋時,恒星不見。識者曰:西方之聖人生焉。
老子,見其中國之士,足以:傳其道而光大之。
此時,孔子在世,以傳其道。
見其:西方有人,遂欲:樹其一幟。
於是,
罷其官,棄其家,騎青牛,下函關,
渡流沙,而西去,到印度,傳其道。
因其:地,因其:時,
因其習慣,因其氣質,而成:佛氏一派。
得其:真傳者,
西土: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修習秘法:
上繼:道德,下合:參同。
故其:成就,天仙:程度。
自:六祖,而後,流於空寂,僅至上乘。
正法失傳。
與天仙白日飛升,迥判天壤。
所修只是:人仙、地仙之境。
及至:漢明帝時,流入中國。
大道:返本還原,複歸中土。
孔子時,老子尚在,佛尚未來。
老子之道,原自於:崆峒。
執中心法,黃帝為:鼻祖。
老子當時,為周,柱下史。
老子之子,名宗,後為:魏將。
宗之子,名:注。
注之子,名:宮。
玄孫,名假,仕漢文帝。
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太傅。
子孫世顯,俱以:忠孝而稱。
佛經之中,每卷之:卷首,
皆有:耶輪陀、摩候羅,二人。
耶輪陀,是:釋迦之妻。
摩候羅,是:釋迦之子。
三教相傳源流
黃帝----彭祖----老子。
黃帝----五帝----三王----孔子----孟子。
老子----釋迦----迦葉----達摩----六祖。
老子----關尹----魏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