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藥過關服食
大藥過關,有:五龍捧聖之秘機。
諸祖,欲明:過關秘旨,
故借:玄帝捨身得道之事,以喻言之。
所以喻言者,以五,乃:土數。
真意,屬:土。
龍,乃:元神。
元神,為:真意之體,
真意,為:元神之用。
體用,原不相離,故雲:五龍捧聖,即是:大藥之喻。
用意:引大藥過關,故雲:五龍捧聖。
其間,有:過關服食之助工。
童真,與漏精二度之人,則其:過關服食之助工,自當:應用。
若漏精多度,則此助功,不復可用。即當行:過關服食之正工。
大藥初生,固其多精積累,始得形如火珠,
此:先天純陽之炁,能生:後天真息之火。
火藥全而生,故言藥,不言火.而火即在其中。
大藥發生,不附外體,只內動於炁穴。
須知:炁穴之下,尾間界地,有:四道歧路:
上通心位,前通陽關,後通尾間,下通穀道。
三竅髓實,呼吸不通。
穀道一竅,虛而且通,乃氣液皆通之熟路。
又,氣液皆通,乃:平日所有之舊事,
故《直論》注中,有“熟路舊事”四字,即指此言。
尾閭、穀道:一實一虛,故名:下鵲橋。
尾閭關,上夾脊,三竅,至玉枕,三竅,
與其鼻上印堂,皆髓實填塞,呼吸不通。
鼻下二竅,虛而且通,乃呼吸往來之徑路。
印堂、鼻竅,一實一虛,故名:上鵲橋。
關竅既明,則防危慮險之功,不可不知。
大藥,將生之時,先有:六根震動之景。
六根,既已震動,即當:六根不漏,以遂其:生機。
大藥,既生之後,六根,即宜:遷入中田,以化陰神。
務先:逆運河車,而超脫之,尤當:六根不漏,以襄其轉軸.
下用木座,抵住穀道,身根不漏。
上用木夾,牢封鼻竅,鼻根不漏。
含其眼光,勿令外視,眼根不漏。
凝其耳韻,勿令外聽,耳根不漏。
唇齒相合,舌抵上齶,舌根不漏。
一念不生,六塵不染,意根不漏。
既能六根不漏,可謂防備之至密。
大藥生於炁穴,流動活潑,自能飛升而上騰於:心位。
心位不貯,自然轉向:下田界地,
陽關已閉,自由界地,沖其尾閭。
尾閭不通,自由尾閭,下奔穀道。
谷道易開,大藥泄出,前功盡廢。
下鵲橋,是為:危險之地、走丹之處。
若欲:防其危險,可以:預用木座。
木座,狀如饅首,覆棉取軟,坐抵穀道。
其勢上聳,不使大藥下奔,此為:外固之具。
又有:內固之法。
大藥沖其尾閭不透,自轉動,而有下奔穀道之勢。
才見其:大藥下奔,即:微微輕撮穀道,以禁之,
此為:內固之至嚴。
內外:如此固嚴,自能:保全大藥,
不至:下奔于穀道,只附尾間,遇阻而不動。
此時若用真意導引,則失其:唱隨之機。
縱能導引頻頻,終難過關,故有善引之正功。
才見其:遇阻不動,即一意不生,凝神不動。
動而後引,不可引而使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尾閭,而至:夾脊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大藥遇阻不動。
惟是一念不生,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夾脊,而至:玉枕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大藥遇阻不動。
惟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玉枕,直貫:頂門。
向前引下,至於:印堂。
印堂,髓阻不通,自轉動,而妄行於:鼻下便道之虛竅。
若非:木夾為之關鎖,幾何,而不淪於潛漏泄?
漏泄,則其前功盡廢,此即上鵲橋之大危險。
必須:用木夾以預防之。
預防有具,則大藥不致下馳於鼻竅,只附於印堂,遇阻而不動。
唯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動,以持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下,
自然,度過印堂,降下十二重樓,
猶如:服食,而入於:中丹田神室之中,
點化陰神,為:乾坤交媾。
通:中下二田,合而為一。此即:過關服食之正工。
邱祖雲:
金丹沖上斡天罡,何患阻橋又阻關?
一意不生神不動,六根不漏引迴圈。
天罡,居於:天之正中,名曰:天心。
在天,為:天心,
在人,為:真意。
大藥,憑:真意之轉旋,而升降。
猶:天輪,籍天心之斡運而迴圈,皆是一理。
須知:初用木座,抵住:穀道,
因其:勢已上聳,不使:大藥下奔。
故,大藥,沖尾閭關,不透,
亦有:不下奔穀道者,即不必:行輕撮穀道之事,
惟用:過關之工,而已。
過關正工,其行住之機,惟在順其自然為要。
釋雲:未有常行而不住,亦未有常住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