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怎樣發生的呢?這是“道”萌芽的關鍵,至關重要。是認識“道”的基本,是體察“道”的重要法則,這也正是老子論述哲理的依據來由。
宇宙(指包括眾多星辰的整個宇宙內空間)和萬物的生成,固基於“先天地生”的“混沌體”,但其衍生演變的功能作用卻是“道”。
老子曰:“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浴神”乃虛空中的靈性,亦即是造化的功能,不死者時刻作用而永不停息也。這就是“玄牝”,“玄牝”就是奇妙的陰陽交變。這個交變的演化是一切變化的開端門徑。這種變化的開端就是生成天地(萬物)的根本所在,也就是“道”發生的起源。
緊接下文:“綿綿若存,用之不堇,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誰之子,象蒂之先”。
此段謂虛空中的靈性,“綿綿若存,用之不堇”,“綿綿若存”者,微弱不顯似乎存在也。“用之不堇”者,不是用之不完,而是作用無窮也。對於“混成物”的來源,連高深莫測的老子也不知道,他也不僅感歎的說:“吾不知其誰之子,象蒂之先”。意思是說:我不知道它究竟由誰所生,更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個“混沌體”是滋養生成天地萬物的根蒂,就像果子出自於花蒂一樣,花蒂先於果子而存在。
老子給“可以為天下母”的“混成物”,取名曰:“道”,而不把萬物之宗的“浴神”命名為“道”又是什麼道理呢?其觀點是“道”在於“先天地而有萬物”,“混成物”是“道”的本源,而“浴神”則是“道”的“玄牝”作用功能。當然只能把“混成物”看作是“道”的本源,而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此“混成物”就是“道”。若是如此,則“道”就成了一種靜止的、沒有生機的死寂之物了。
老子之所以給“道”命名,謂之“強為之名曰道”這不是一句謙虛的話頭,而是一句非常實際的老實話,也的確是一件為難的事。為了它而深感為難!
因為“道”不是單純的“混成物”的概念,而是體現於各個規律的總體概括。也就是沒有物質基礎就不可能產生“道”,是以“道”的起源就發生在這個“混成物”上,故名“可以為天下母”的“母”為“道”。既有母體的物質基礎,更有“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天然特性。這就總括了物質基礎和“玄牝”作用的雙重意義了。儘管這樣,那也還有不得已而勉強的為難之處。
既以“天下母”命名為“道”,為什麼還要“字之曰大”,並且更深一步解說“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按自然現象分析,當是由大而擴之深遠。至於不可見,此之謂逝,逝,失其行蹤也。是大到了極處,而並非消失無有。返是返回本源,反,即返也。
這正是老子行文謹慎之處,惟恐被人誤解,“道”即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成物”,而且是具有大、遠、逝、返的演化作用。
由此可見前面的解釋,恒當符合老子的本義,而不是妄加揣測,故創新說、以亂視聽者。
道法自然
老子給“道”的勉強命名之外,還“字之曰大”。之所以要“字之曰大”,是因為“道”本身就有博大淵深的特點和功用。
故緊接上章而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以此補述“大”不是“道”所特有的特徵,天、地、人亦皆域中四大之一。
由此可見前章“強名之曰道,字之曰大”的更正是有道理的,畢竟“大”不能概括“道”的全部內涵,若寫作“強名之曰大,字之曰道”,而以“大”為主名是不符合哲理的,故疑其有誤,本此。
老子進一步的論述““域”中四大的次遞,與四大之間的關係,並首先突出了“道大”為首的重要位置,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至於四大之間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少人把“法”字當作“法天效地”的“法”字來解釋,被解釋為“效法”,這種解釋還有待商榷的必要。
“法”遵循其法則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人要遵循地的法則,同時還要遵循天的法則、道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地也要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則;天也要遵循道的法則、自然的法則;“道”則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切不可理解為人只遵循地的法則,地只遵循天的法則…。
“法”是遵循其法則的意思,不作效法解。因為除了人之外,地、天、道都是沒有思想的。地怎麼可能去效法天,天又怎麼可能去效法“道”和自然呢?
這是一種自然法則,是大自然的統一法則。也就是說人、天、地、道,都必然遵循大自然的統一法則,這就是“道”的必然規律。
馬王堆本“人亦大”改作“王亦大”,人之所以被列稱四大之一者,不僅在於人數眾多,而更主要的是人為萬物之靈,主宰著世界,豈能與人相比。改“人”為“王”只不過是出於對封建王朝的歌頌而已,不足取。更不可因其為出土的較早期文物,就認為更接近《道德經》原貌。
有生於無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道德經》中的又一重大哲理。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麼是“有”、什麼是“無”?
此處“無”並不是說空洞無物,而是指“先天地生”的“混成物”。當其處於初期狀態時,只是一個混而為一的“混成物”,充塞整個宇宙而無餘。那時,是處於靜寂嚴寒的境況中,一片死寂毫無生機、毫無動向的狀態。這種無生機、無動向的狀態,就謂之曰“無”。
天地初始之時,宇宙中還一無所有。混沌也靜而不動、也無變化、也沒有生機,故給天地之始命名為“無”。
萬物之母是已有了生成萬物的母體和衍生機制,亦即已有動向。在運動中發生變化而具有生機,這就有了生成萬物的條件,故給萬物之母命名為“有”。
要弄清楚“有生於無”的問題,還得先從宇宙說起。宇宙是指廣闊無際的空間,在此空間中懸浮著眾多的星體,和蘊藏著不為人們所察覺的“隱形物質”,以及天地之間的萬類生物。
當這些星體萬物生成之前,宇宙還只是一個“混沌體”的時候,這就叫作宇宙的“初始狀態”,古人把它叫做“太初時期”。
“混沌體”在嚴寒的作用下緊縮,邊緣部分逐漸稀疏開來,於是有物浮游而出,這時宇宙開始有了動向,這就是宇宙的“始動狀態”,古人把它叫做“太始時期”。
當浮游物不斷增多時,“混沌體”也同時向內壓縮而形成內密外疏的狀況,浮游物在邊緣漂浮移動中,不可避免的發生碰撞。開始是雜亂無章的無序運動撞來撞去,然後逐漸形成成群結隊的有序運轉。當這些成群結隊運動的浮游物,一上一下的衝擊著混沌物的頂部和底部,於是“混沌體”中央受到擠壓,而蘊聚內壓能量。一旦超過了抵抗內壓的極限時,“混沌體”就不可避免的產生爆炸,於是“混沌體”被震裂為不可數計的無數多個小氣點,整個宇宙被這些小氣點充塞無餘,由於這些小氣點還是形象不明的虛物質,可稱之為虛子。這種充滿虛子的“太虛狀態”,古人把它叫做“太虛時期”。
虛子在發生碰撞衝擊中,激發而產生了最基本的能量。這種能量以陰子和陽子的形態,分別蘊積於虛子中。因而各自分別有了陰、陽不同的兩個屬性,當虛子與虛子再度發生碰撞時,陰子和陽子被激發出來而產生了玄牝的交變。
一個虛子的陰子端和另一虛子的陽子端串聯起來,或陰子端和陰子端並聯起來,於是產生了多個虛子的串聯體和並聯體,而演變為太素物質。宇宙的這個狀態,古人把它叫做“太素時期”。
“太素”也還是隱形物質,還不等於現代科學之所謂“元素”,只有當太素與太素之間發生碰撞、衝擊,而後發生核激變時才產生、並生成了能量。這時能量以光、電、熱三種形式存在,這就是生成物質的三大要素。由此三大要素進一步演化為元素,而後化合生成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結構、不同屬性的粒子型物質。
所以老子說:“玄牝是一切演變的開端,是生成天地的根本”。太虛是物質的基礎,故謂之“有”。“有”是從“無”中演變出來的,故老子說:“有、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者,奇妙之變化也,即有其幽冥莫測之玄妙,更有其物質演變的機理。故不可但視之為玄虛不實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