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凡念貪及至此,則將人生有限之軀,強納無緣之緣。用有限之壽命,貪無窮之享受。此稱之為樂極,即落及也。必然要導致人走向短命。此命乃指真命,特指人的壽夭窮通之法權。所以現代的消費之快,俗緣之廣,也就是迴圈節奏的加快,這個快回饋到現代生活中說明了物質領域的快速淘汰正在加速人們俗緣的到來和結束。所以凡人未修之緣過多並非善本,實乃惡緣。

人貴在自知,緣貴在自生。

修煉者的緣卻不同。不同在於修道者視緣為內生之事而向心求根。既然是緣,必然要分成內外兩個部分。

我們每天都要遇到人情事物,這是人的外緣。我們每天都要產生七情六欲,這是人的內緣。這些內外之緣本無善惡,都是一念之內的正負變化。若是明白道理,萬緣皆可為善果之種。

內緣的善化,要靠資訊的調控,外緣的善化,要靠人本身的自知自省。

與世人的強納其緣不同,修煉者是很講究隨緣而定的。得來不動心,失去無遺憾。最重要的是將緣的變化轉移到人心難及的地方去。這是修煉所應該努力的方向。人心難及並非只是調心所能夠達到的。主要是通過煉神還虛以便使人的存在方式達到虛實同在,虛有實空的狀態。達到這個狀態了,所有惡緣的轉化就必然會符合潛在規律的推動。這個規律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人被其用,生存的意義也就無窮。

02

修煉者的愛好之所以殊途同歸,都返回到自身生命意義的追求上,就是因為修煉者受了資訊調控的作用。每位修煉者最終能否成功,還是要回到人心自知自省這個問題上來才能解決。僅此方能通及祖氣,達及道根。

天有好生之德。出路對每個人都提供了同等的善緣,以此來增加每個人的福緣和轉化惡緣,無奈人心多不能由善及法,而總是寄希望於以法得善。所以修行難,修善緣更難。

從內緣修起,可以找到自身的活動特點及規律,隨時注意克己修德,以無事取天下,則天下能自運自化而達真作。所以修緣者實乃修心,明白了外其身而身存的神修之理,實踐起來,一是要將尊師之法遍及萬物,以取得資訊上的無限支援;二是要將靈性的開啟放到一個非常自然的環境中;三是凡心的工作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去瞭解和總結這一切。

世人不知善惡之緣均為道所生的玄理,往往在善緣面前多猜疑,在惡緣面前多怨恨,以此修道則無功敗垂成。儘管功夫下了不少,心卻不能慧生善法以應萬緣。其中主要因素當然是由於修德不知取反,修心未能入常。

修道之途如同守護煉丹之爐,只可心志專一,調息聚神,雖有群魔亂舞而不驚恐,雖有萬般好事而不喜,雖有人間柔情而無心動,雖有天翻地覆的變故也無動於衷。

人有七情六欲,抱一之道即為修德,反此六賊所生之處,則上德生矣。然而,將七情六欲的干擾都放到一個特殊的環境中去進行回避和抑制,那也不能算是上德之舉,上德無以為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修心對緣,在善惡之緣的面前均以真心的反應來驗證,所得的收益當然不是單純的忙碌,而是智慧和功力的上升。道根從修後天意識開始以通達先天靈源這是一個方向。

人之心,好以既成法對待所生緣,而不審事物之陰陽向背,從而造成不少的善緣失之於頃刻。例如,某修道者用科學實驗之方法來驗證修行中的玄象之緣,認為在玄景中出現的恩師一定要具有重複性,一個師傅要顯像三次以上他才相信是真師。否則他就持懷疑態度。因此,在他求取真一之師的目標前,師傅的變化不停的更新。一會年長,一會年少,一會男,一會女,使他無法辨認,時間一長,多年積蓄下來的一點內能也就慢慢侵蝕掉了。眼前的圖像也越來越模糊,直至師像不顯。

03

修煉之中沒有資訊之緣也就沒有真師之緣,這是個先陰後陽的客觀規律,由假到真是一種變化過程。假亦非假,思維中出現的事物都不可能全假,都是人體中陰陽兩種物質對事物記錄的客觀反映。利用人體中現有物質與外界資訊的溝通,來達到激發本來,返樸歸真的目的這恐怕是每一位修真者不可回避的正確修煉之法。尊重逢緣的事物,特別是尊重逢緣的資訊,是我們能夠常行正道的保障。人未修之前,真心不現,恩師用外緣而激發人的靈感,使人走向修真的起跑線,若是此人的內因不足,就像一部收音機沒有接受某一頻道的波段一樣,師父的信號再強,其人也會充耳無聞。所以世人修道者並不普見,傳道之人也只可隨緣,可見這緣是與人的內因——人的根是相關的。

人在入修之後,真心入主人生是良好的開端,然而這中間卻充滿了人的魔念和真心之間的鬥爭。人的魔意識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臺,他要將人拉向死亡,而人的真意識卻要爭取主動,響應天地恩師的呼喚,其中,心的活動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魔相外顯,真心內藏,修煉中發現真心的痕跡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一點需要我們重視緣分來處理。

要看到事物的相對依存性,有了不利的緣,有利的根也就紮下了。

所有的緣分都是我們修煉者認識自己和改造自己的極好機會。要把握住緣分給我們帶來的轉化條件,用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的原則來反映事物,無任在顯態和隱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適應真意識的增長,把握每一個成功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