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及不上空無。說這話的得看是什麼人,真正覺悟者說這話和一般學法的人說這話,完全就是雲泥之別了。
沒有拿起,談何放下。從未擁有,也不會懂真正看淡看透究竟是什麼境界。
不怕空,怕就怕還未曾體會到什麼是“有”就妄談“空”。
還未明白什麼是“有為法”,就幻想直接入手“無為”
世人皆知無為是妙道,不知有作是根基。
不能執迷於有,也不能執迷於空,因為他們皆非“道”。
有和無就是一對陰陽。一陰一陽,才謂之“道”。
“出有入無”的功夫和境界,普通人還是得從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悟真篇雲:不遇真師莫強猜。真正修煉的見地和一些秘密,還是必須得有明師點化才得究竟的。
@心光之路
從小白到二把刀到大蝦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除了少數天賦異稟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不學”則“無術”的。從網路上受益的的主要是能夠賺錢的少數金融項目以及採購商品,更多的則是各類資訊。我的維修技術的學習來源有三分之一來自師傅及同事,三分之一來自實踐經驗,三分之一來自網路,而實踐中除了少部分來自靈感外,大部分也是在網上速查的,合併後有九分之五來自網路,所以現在我離了手機幾乎都無法工作。今天通過在網上學習解決了一個硒鼓問題,其實就是個齒輪和彈簧安裝方法的問題。
我們是凡不是聖!
作者:海天
常見有些朋友講:佛在心中,平常心是道、色即是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罜,故下心來,便是真悟這些”口頭禪"。念經一樣的把它們念完,就心安理得的做我們的凡人去了。
因為你看。佛祖都是這麼說的。我這麼做有什麼錯呢?
但我有必要說的是,講佛在心中的是心口可以放光有大神通的高僧.講平常心是道的是大聖趙州和尚的師父,講色即是空的是菩薩,講酒肉芽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是羅漢,而我們呢,什麼都不是,他們的平常心就真的是平常心,說佛在心中,就真的佛在心中,火化了一顆心成堅固舍利的聖者,我們呢?
佛在心中只是我們吃肉喝酒的一個藉口罷了。無它,剛看到一句話,有點感慨。寫下這段話。
標題:大言不慚談入門
作者:鬱悶的大水牛
我在這裏開帖後許多朋友來交流,那種不是誠心向道的就不說了,心裏向佛向道 想易的人都有很多走向極端的人,真的令人心痛。
現在知識交流真的是方便了,古時候知識的交流是你到了1個臺階老師就跟你講上1個臺階的東西,因為現在的知識爆炸,小沙彌也可以看菩薩的東西了,佛不說我既佛嗎,人人都說我既是佛。沙彌的東西都還沒理解就佛了。
佛都講佛不佛我還信佛幹什麼 我既佛,請問你現在的位置在那,能水火不侵嗎?能到佛的高度嗎?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有那麼容易?修行有次第,就象脫殼子一樣,先把人的欲望都去了,就跳出了欲界,進入了色界。如果今天有人告訴我自己一點欲望也沒有了,那我恭喜你,雖然人在娑婆,但已經神在色界了。真能做到嗎?那如何跳出色界呢?對不起,我們連人都沒做好的,就不要想那麼高遠了。
離開現實太高、太遠的東西就是虛了,給了你也沒有用。很多普通人自己過的日子不如意都不在意,反倒孜孜不倦地紮進學術領域去鑽研些高深的東西。有些人成天腦子裏都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諦…——這是文科生;有些人開口閉口量子理學、薛定諤貓和絃論…——這是理科生。退到什麼距離合適呢?就是退到生活本身,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每時每刻發生在諸位身上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這才是最佳距離。
今天看到靈性群裏一段對話
A問:最近網路上有什麼好玩的消息?
B回答:就是每天都告訴你,你是神,每天都告訴你,在等天堂的指令,每天都告訴你,黑暗勢力快要完蛋了
小心不要被大師誤導!
作者:BluceYoung
越接近宇宙源頭,就越接近實相本身。可是我們正處於的是宇宙最低等級的星球,運用的是近乎最低檔次的法則。這時候你如果要把宇宙源頭裏的那些實相東西生搬硬套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說你是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幻象。
一切都是幻象,那幻象本身呢?也是個幻象……那幻象就不再是幻象。
“真亦假時假亦真,假亦真時真亦假”“萬物皆空”,一切都是虛空,那迎頭而來的汽車也是虛空,你能不躲嗎?你不躲就被撞死!
時間是虛幻的,是不存在的,但在這個地球這個維度,一切都是在時間的掌控下,昨天摔碎的花瓶今天不會復原。
大師們說的是真相,是事實,但那些並不一定就都適合現階段的你。
如果你自己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甄別能力,就會不斷的走在別人的道路上。
Miu的量子催眠記錄裏就說到過一個,個案被Miu說的動物靈知識所誤導,而被自己的潛意識糾正過來了。
你可以去瞭解宇宙本身是什麼樣的、宇宙源頭是什麼樣的,但前提是以你自己為中心向外擴展,而不是通過聽某個大師的語言描述來進行瞭解。
你現在在地球,是分裂的狀態,宇宙源頭那裏是什麼有什麼跟你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當你真正將自己擴展到與宇宙源頭處於連接的狀態,不用某個大師告訴你,你自己就知道那裏有什麼是什麼。
宇宙源頭沒有愛,但你到這裏就是為了體驗愛,如果你自己也想把自己弄成源頭的那種狀態,那乾脆死掉算了……
這篇文章專門寫給那些被Miu誤導的Miu的粉絲們。我說Miu很容易誤導別人,並不是說她本身有問題,而是她跟眾多靈性導師相比,更接近源頭,不穿“光與愛”這種糖衣。所以會說出很多接近源頭的話,闡述很多接近源頭的真理。但對於尚處於分裂狀態的人們,卻無法領受這些東西,阻礙自己活在當下。
人們如果把精力放在外界所謂的知識上,那必然會相應的忽略自己的內心。整天瞭解地球哪些地方出了UFO,宇宙哪個星球又出了什麼事,沒有意義。其實對終極實相感興趣,也跟這一樣,都會造成對自己內心和當下的忽略。
作者:大道本相源流
適應
要健康平安的生存,適應是關鍵。在教育,健康養生,為人處事,工作事業,都離不開適應。不能適應,身體,運氣,就都不好。所以,我們學習,修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學會適應。不會適應,就會做出不合適的行為。沒有合適的行為,就會產生混亂。
一切都要從實際需求出發。越是符合實際契合實際的東西,就越是普通,越是平淡無奇。
我給你講宇宙的大道理,你就能飛上天嗎?我跟你講哲學思想,你能當飯吃嗎?我跟你講外星人,能解決你的住房嗎?
吃,住,穿,健康,平安,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看看自己的知識智慧,所作所言能不能解決這些?當然了,不把自己的命當命看待的人,可以什麼都不用考慮了。
以上文章摘錄說明人類有一種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一切不能僅憑著一腔熱血,而是要在智慧處觀察。
作者:融行
看到很多網上的朋友,一談起佛學,口中之言,縱橫千里,而且觀其言,也覺得他一派逍遙,有點放任狂禪的感覺。這類人,總覺得一步一步去修,是漸門,自己所行所修的是上上之法,是徹底的證悟之門。言下多是看不起念佛號之類的法門。
他感覺了我非我,因而恍惚之際,覺得天地只是一馬,自己混沌於天地,不分彼此,沒有分別。
他感覺到了一切如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自己會不再熱心於功名與利祿。
他會感覺到做善做惡,都是心行,因而覺得自己已經佛魔不二,踏入不二法門之境。
這類人,在一般人看起來,就是高人,就是有成就者。他們指點迷津,讓一般學佛者頂禮膜拜。
其實他們的問題就是出在感悟不是悟道上。
他們不是真正的悟道,如果真要與悟的東西相關,那麼勉強可以說這種人得瞭解悟。就是借著佛經或者大德的開示,從文字或理論上明白了佛講的道理,只是對佛理的明白,不是真證得,與真正的明心見性相隔數千里。當然得瞭解悟的人,也會得到法喜,所謂法喜就是上面所說的那樣,有些出離心,感覺到佛法的喜樂,覺得修習佛法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苦行。
但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卻不是這樣的。南師曾有一個標準,如果沒有證到法報化三身,他就認為這人就沒有悟道。什麼是法報化三身?有點佛學基礎的都知道一些。所以從這個標準來看,其實悟道這事很難很難,不是理解就能明白的。
解悟就好象你在地圖上或者在網上看到了北京的一些描述,通過你多方收集北京的資料,你對北京越來越熟,與你交談起來,比如你就知道北大與清華相距多遠,水立方裏面有些什麼東西,甚至你還知道哪一路上有些什麼標誌性建築。在沒有去過北京的人,聽你一說,就會感覺你是老北京了,事實上呢,你根本沒有實地去過北京,但是根據所有的資料你對北京又瞭解到了七七八八,以致有時自己或者別人都認為你是老北京了。
而真正的明心見性,卻是親身去過北京,逛過北京,在那裏生活過一段時間。他講的北京才是他真正去過的地方,他的資料才是他心底裏流出來的,不是資料上記述的。所以是活生生的東西,不是資料上死的東西。因此禪宗批評一些解悟的人是數他人之寶,自己沒有真正契入過境界,只是在數別人的寶貝而已。所以禪宗一聽有人在引經據典,就知道這人根本沒有悟過。悟過的人才說麻三斤,才說佛是幹屎橛。你沒有悟過的一說佛,就是十八不共法等等學術性的回答。
真正悟過的人,他知道自己生生世世的因緣。他知道與他有關事情發生的因因果果。他知道自己來源與去處。他知道與自己有緣的人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的法脈在哪里。他知道自己要度的人在哪里,跟自己的人根器是什麼,會到什麼程度。他是道高龍虎佩德高鬼神欽。他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度化無形眾生。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哪怕是世人看起來是功名利祿,他同樣有滋有味地去做,就象祖師去妓院一樣,你不瞭解他的妙用,你只是用你世俗的心去看他們的蹤跡,徒增自己的煩惱。他知道自己入世的時間。
他也會生病,但是病卻不會妨礙他的妙用。他也會生氣,但是生氣背後的大機大用別人難以摩仿。他知道誰是真菩薩,誰是真佛心。他知道自己應如何真正用功。他知道他在修行路上會遇到的問題,並知道如何去化解。他知道這個宇宙運化的很多規律,絕不會說什麼世界末日之類的笑話。他明物化之道人心之道,所以真正的悟道者要財自然會生財,要有權,自然會生權。他無論在哪一行,都是頂尖者,不是無用者。
如果你只有一顆看起來象聖者一樣的心,但是你沒有任何出神入化的妙用,沒有一點運轉如意的世出世間的事業,沒有生起法報化三身的影子,那麼你基本上是一個解悟者。你自以為自的悟其實只是一種麻醉劑,使你自己覺得感覺妙極了,等到臘月三十那一天,你才會發現,以前的這種感覺那個時候一點也沒有用,你一樣會到那個黑涯涯的地方去了,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的覺醒,但只怕一切已遲了。
佛法深如海,雖然佛法無多子,但是哪怕只有一個,但是它卻讓你生生世世都難掌握到手。不要得少為足,不要自以為自,一切都還是開始,而且永遠還只是開始,有了這個心態,才會真正去接納更多的更深的東西。
生活不是修行,修行必須拜師
作者:龍在天
自我入道修行以來,常和全國各地的修行愛好者聊天,互相交流彼此對修行的感悟和體驗。受益匪淺之餘,也發現了一些有意思,值得探討的問題。
比如,很多人對於修行有這麼一種理解,認為修行就是修心,無需特定的模式,不需要刻意去得到明師傳承,也不一定就必須打坐、持咒、誦經、調息、吃素,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不需要神通,也不要什麼功夫。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對於這種說法。我本人有不同的看法。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這話是一點都沒錯。可關鍵是這話由誰來說。
就好像對於一個拳術高手來說,他砍柴、擔水、炒菜,甚至是他行走坐臥,無一不是在練功。他已經可以完全把功夫融入到生活中去了。
禪宗大德也說:修行就是吃飯睡覺,就是餓了吃飯困來眠。看,修行在他們眼裏,是多簡單的事啊!
於是很多普通修行愛好者就誤以為這就是修行了,一個個有樣學樣,喜滋滋的說自己這是把生活當成了修行,認為只要好好生活就已經是在修行了,不需要再按特定的方式去訓練自己了。
如果我對他們這種行為稍微有些質疑,他們還會說:修行法門千千萬,何必用你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你有你的方法,你願意去打坐持咒誦經那是你的法門。我在生活中修行這就是我的法門。
也有人說:我把生活當修行,生活中的起心動念裏,觀心覺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斷自己的習氣,這和你所謂打坐持咒去修行有什麼分別?
聽到這種說法,我常常是啼笑皆非。想說點什麼,可是看著人家那理直氣壯的樣子,苦笑兩聲,還是閉嘴算了。不過,嘴是閉住了,但心沒有閉住,這不,琢磨了一宿,還是決定寫寫我的看法。萬一又得罪了人,還希望不要和我一般見識。
我想說,不管你修的是什麼法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打基礎。
咱們道家就說“百日築基”,當然,這個百日並非真的指一百天,而只是一個概數罷了。
這個基礎就是通過一些有形有相的方法來強制自己攝心。
比如《樂育堂語錄》中寫到:“大凡修真程途,必要先明次序。初入門時,一片浪子野心,猶之劣馬狂猿,一時實難栓鎖,必欲強之就範,勢必收取邪火。”
這一段話,就寫明瞭剛入道門時,必須要用一些有為之方法,如站樁,打坐,調息,持咒等等,去強制攝心不動。這個過程,就是築基。
很多人覺得自己在生活裏面修行了很多年,經書也讀了不少,學佛的道理也聽了不少,和別人講起來還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其實自己心裏很虛,因為感覺自己還是老樣子,習氣還是原來的習氣,散亂還是依舊散亂。他們也疑惑不解,到底怎樣才是修行,到底怎樣修行才有進步。
他們問到我這裏來,我就說:因為你們缺少了築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有形有相的,帶有一種強迫性、方向性和目的性的。
現在很多學佛的朋友最喜歡說“隨緣”或是“順其自然”之類的話。這其實是缺乏正見。
我們的習染,累世也不知道積累了多少,最開始必須在師父的教導下,用一些強制性的有為的方法去慢慢剔除,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要順其自然,那是永遠也無法改變自己。
順其自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做到的,所以這四個字,不是一開始對初學者而言的,而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而言的。
孔子說的“隨心所欲而又不逾矩”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那也是要等到七十歲才可能出現,沒有前面的歲月作為經歷做鋪墊,我們是一輩子都不會領悟到這個境界的。
可初學者往往抱著這四個字作為偷懶的理由,還振振有詞,這不得不令人覺得好笑。基礎都沒有,有什麼資格去順其自然?那順的可就不是自然,而是隨大流放任自己了。
既然是打基礎,那就必須有幾個條件:首先必須要有明師,得其傳承,明師對於我們修行的築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傳授、指點、保護、糾偏等等。其作用之大,實在是不可小覷。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尋師訪道,而不是自己在家裏瞎搗鼓。現在很多人都把修行看得簡單了,內心輕慢,而且疑慮重重,我執很重,腦子裏沒有尊師重道的概念。他們認為修行無需拜師,說那是心外求法。他們願意去給木雕泥塑的菩薩磕頭,也不肯給修行的前輩鞠躬。因為老前輩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要讓人家看著自己磕頭,會覺得不好意思,一時間我執,我慢就冒出來了:大家都是人,憑什麼要我來給你磕頭?現在的人啊,沒有尊師、禮師的想法,自然也就沒有供養的概念。還有很多自詡為修佛之人,吃飯的時候不願供佛,平時也不禮佛,就是每天看看佛經自學。還振振有詞的說自己的佛在心裏,無需搞這些外在形式了。
我哭笑不得,每天看看經書,就把自己當菩薩了嗎?你到了那種“無需”的地步了嗎?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無需”,而是“急需”、“極需”。
先通過這些有形有相的有為的方法,比如吃飯的時候先供佛,看見佛像就磕頭等,來一步步訓練自己去尊重佛菩薩,慢慢培養自己對佛的信心和誠心。
沒有這種長時間的刻意訓練,你就大言不慚的說佛在自己心裏了,那不過是一句妄語罷了。
《西遊記》裏面,唐僧去西天取經路上,逢廟必拜,逢塔必掃,以此來供養,他也沒有說什麼佛在心裏,無需這些形式的話。所以現在很多人啊,一個個都是狂妄自大還不自知。
必須要先拜得明師,在明師的嚴格要求下,通過一些有為的方法,如打坐,誦經,持咒等等把習氣都磨光,把全身的刺拔掉,這樣才能在其他地方也能適應。
大家可以看看臺灣星雲大師寫的文章,他幼年時在叢林中挨了師父的棍子和耳光多少次,沒有師父的嚴格教導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一個人在世俗中懶散慣了,世俗的事業也做不好,是一個庸人。一個人如果在修行路上也是懶散,把修行當成休息,那修行永遠沒有成功的一日。
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庸人說自己要修行,其實是世俗裏面不願努力,混得不如意,就想來修行,修行也不願意花力氣,也是同樣混日子而已。
這種人我見得不少,他們學佛,可能有一些口才,就被派到外面做講師,和普通信眾講佛法,頭頭是道,受人尊崇。但他自己根本毫無修行的緊迫性。你和這種人說學道要先尋訪明師,他壓根就懶得聽。理由還一大堆,說什麼現在明師難尋了,邪師偽師橫行了,萬一上當了怎麼辦啊等等。又或者說無需拜師,每個人身上都有佛性啊,自己在生活當中也可以修行啊。
對這種人,鯉魚師弟的說法就是你想當姚明或是李娜,就得自己去費心找好教練,高薪聘請,還得每天苦練。如果只是泛泛愛好,自己買本書在家裏看看就行了。
其次,拜得明師後,在其嚴格教導下,我們以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地點,專心練功修持,比如我們每天固定時間去做功課,去煉氣、持咒修法等等。
為什麼要從這些方法去下手呢?因為不能要求大家一開始就從最虛無縹緲的地方開始,讓大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一開始就要人家去生活裏面修行。去參悟。人家怎麼可能做得到?所以要從一個有形有相的地方來下手打基礎。
這個道理很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學習游泳,多數人是在很小的四方游泳池或是小池塘邊上,讓教練教幾個固定的動作,每天就這樣反復練習,但我們的目的,是去無邊無際的大海裏面去暢遊,去體驗大海的波濤如潮,去迎風搏狼。
我們雖不執著於有形有相的訓練方式,但這卻是一個重要基礎,我們不能將其與無形無相完全對立起來。這個基礎過程很枯坐漫長,也很艱苦。
我們必須通過這種特定的修持方式,先初步打磨自己,穩固自己的身心,而這個過程中,都離不開師父的看護和指導。
我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心無旁騖的修持,大概過了幾年,或是十幾年,師父覺得初步打磨得差不多了。築基有成了,就會讓弟子去紅塵當中去接受進一步的考驗和打磨。
因為一個修煉者,除了每天練功外,還得修煉心態、智慧、慈悲,藉以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就必須去紅塵當中,在人群中去修行,去體驗生活,把自己在平時所做的功課,去一點一滴的融入到生活當中來。在紅塵中,和各種人接觸,任勞任怨,提升自己的心性,消除自己種種習氣。這就不是山林能修煉好的。
但是沒有在山林中這個長時間的嚴格築基,直接就去紅塵當中,那只會讓人變得更散漫。
有了良好的築基做底子,才能保證自己到了紅塵裏,也不會輕易迷失,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修煉。
就好像我剛舉例的拳術大師,他即使下了山,也能做到在生活裏面行走坐臥皆是用功,可以想像,他在少年時必然也是和常人一樣在師父的調教下每天站樁、打拳,用盡種種方法來訓練自己。而那位禪宗大德,也不知道暗中用了多少功,吃了多少苦,才能做到把生活也當成修行,做到修行的最高境界——饑來吃飯困來眠。
當時有人不解,問他:“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有什麼難的?人人都會。”
事實上,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幾個人能做得到?
這位大德說:“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睡覺時不肯安睡,百種思索,千般計較。”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問問那些自稱自己在生活中修行的朋友們,你們能做到嗎?你們能保證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倒頭就安然入睡嗎?
為什麼你們做不到呢?很簡單,誰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的,如果少了前面兩個步驟:拜師和築基。那換到誰的身上,都很難做到。
能在生活中觀心覺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斷自己的習氣,是不錯,但那也需要很扎實的功底才能做到,可能要訓練很多年才能做到,而不是自己說自己可以做到,那就可以做到。
事實上,我們在築基的訓練中,在日常功課中去打坐,持咒等等,不也是在訓練自己觀心覺照嗎?如果平時的功課都做不到,又怎麼敢說自己到生活裏面就一定可以做到?
由此可知,能在生活中修行悟道的人,本身一定有相當的修為了,他們曾經在修行上吃過大苦,勤奮用功,已經把基礎打牢。所以,同樣在生活中,他能把平時的修行落實到生活裏面來,而大眾卻做不到。
大眾沒有明師指點,沒有進行長期的對身心特殊修煉,平時腦子裏雜念紛紜,而自己卻意識不到,平時起心動念,皆為妄想,都是執著之心,都是分別之念,心裏沒有一個主人公。
對於修行之人來說,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靜的時候能進入先天狀態,有所行動的時候就是元神之妙用,就是真意,雖然也會起心動念,但卻不會執著和分別。
可大眾呢?靜的時候就是一片昏沉,散亂,動起來也是胡思亂想,行為顛倒。
所以,在生活中修行,前提條件是已經築基好了,方可“煉鉛於塵世”。這個次序是不能錯的。
此時,師父才會指示弟子後面要把平時的功夫融入到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去,就如禪宗講的“打成一片”。要弟子們不僅僅在自己練功的時候,而且在整個生活裏面,都能保持這種修行的狀態。
就好像那位那位拳術大師,人家能做到劈柴也是在用功,能劈得那麼瀟灑如意而又那麼整齊。那麼我們可以肯定,他在少年時期,不知道揮刀千萬次,流了多少血汗。又有如那位禪師,他能達到饑來吃飯困來眠的境界,說明他已經可以做到無念無想,自然而然,那麼平時打坐用功的時候,他必然可以察知自己在打坐時候的每一個念頭,通過慢慢的刻苦訓練,他才能有這樣的定力去攝心不亂。
你換一個普通人去打坐,滿腦子雜念紛紛,自己跟著雜念跑得老遠了還不知道。連打坐都定不住自己心,又怎麼好意思說自己要去生活中修行?這說出去豈非是笑話?
至於有些人一副淡然的模樣說自己的修行在生活中,不想追求功夫和神通,似乎自己已然悟道。這話說出來,足以讓一些信徒連連點頭,崇拜萬分,覺得對方的境界真高,只是我不以為然,甚至覺得幼稚可笑。
難道前面的苦修,天天用功來打基礎,就是為了追求神通?祖師說: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這話也沒錯,關鍵的問題還是看誰來說,是站在什麼樣的高度去說的。對於已經悟道,證道的祖師,當然可以有資格這樣說。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我認為是沒有資格說這種話的。
就好像現在有些人自己沒有任何本事,學了一肚子佛道的理論又不求甚解,還眼光特高,動輒瞧不起神通,說還不究竟,看見別人靜坐幾天就說人家這是枯坐,墮入頑空。笑話!你來靜坐幾天不動試試看?別說枯坐,你連盤腿一個小時都做不到,有什麼資格說人家?
說白了,這根本就不是你追求不追求的事,而是你即使想百般求索也未必能得到的事。
事實上,功夫,神通,那也是修持到了一定境界才出來的產物,你以為就那麼好求?以至於讓你們還不屑求之啊?就算有明師指點,還不知道要用多少功夫,流下多少汗水才能出一點神通。以為出神通很容易嗎?
不錯,神通的確還不算究竟,不算徹底,修出神通不代表得道,但神通也是大道的顯化,能把神通修出來,也是你在修行中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其實,佛教並不排斥神通,當年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個被稱為神通第一,和其他智慧第一,密行第一,說法第一等弟子並列。這也說明神通的重要性。
如果一點神通功夫都沒有,拿什麼去濟世救人?拿什麼去衛道降魔?祖師是告誡我們不要去追求神通,不迷戀神通,有了神通後不要就停止不前,而是要繼續往前走。事實上,說這些話的祖師,個個都具備無量神通,無邊法力。
可現在的人就極端偏執的理解為:修行不需要神通,我只要修心就好了。聽了這話,我真是無語。所以說,偏執的人,理解什麼話都是偏執。
他們不知道,沒有神通之前的修心,和已經具備某些神通之後的修心,在層次上大不一樣。我認為,只有修出一定的神通之後,才有資格去說更進一步的修心。
因為你沒擁有神通之前,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具備神通之後的心性會如何。有了神通以後的修心才顯得更加重要,為什麼神通離神經只有一字之差?就是因為很多人修出神通後心性就亂了。
所以,神通對修行人來說,是一道非常重要,非常必須,也是非常危險的考驗。我們每個修行之人,都必須勇敢的面對。而那些說什麼自己的修行就是生活,不需要神通的人,就少了這一道重要的考驗。
神通,是我們在修行路上必然會遇到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進入靜定狀態,一些神通在身體裏面被開發出來這很正常。如果從來都沒有體驗過神通,而又口口聲聲說不追求神通的人,最終也就是嘴上的修行者,他們從來沒有在修行上吃過苦,沒有資格做一個真正的實修者。
修行要吃苦,尤其是前面的築基階段更要下苦功,不敢鬆懈,用黃元吉的話說就是一棍一點血,一棒一點痕,不能不痛不癢的練。這讓我時常想起師父回憶自己在山裏閉關之時,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居然就是爬著竹梯去上廁所的那一小會。由此可知修行之艱難。淨土宗念佛求往生,也是年復一年不間斷的念誦。密宗的修行就更艱苦,很多大成就者都是九死一生。就算一個普通的喇嘛,持咒都是十萬遍,百萬遍。禪宗也是時時刻刻都在參禪,參話頭,
為什麼修行的人都這樣吃苦?因為我們常人的心,都是漂浮不定,妄念不斷,必須靠這種嚴格苛刻的方式來使得自己的心不散漫,使得自己可以集中精神專心致志。
築基成功後,為什麼還要到生活上去修行?就是因為要“打成一片”才算真正的功夫。就好像你打坐的時候能定住心還不行,你在生活中也得定得住,夢境中能定得住,只有這樣反復的訓練自己,到了臨終時你才不會慌亂,也能定得住,平時的功夫才算有用,是真功夫。
只有過渡到生活中修煉成功,才可以逐漸不需要那些特定的修持方法,真正做到“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過程,吃喝玩樂都是修持的方法”。
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把修行當成了休閒,把祖師們說的話當成了偷懶的藉口。動不動就說什麼“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說什麼不需要拜師,自心有法,不需外求,拜自己就好了,動不動就說要在生活中去修心。
這些人,在我的眼裏,都不算修行之人,都是一些假把式,嘴把式。試問你怎麼去修心?拿什麼去修心?你找到自己的心了嗎?你又能找到自己的心嗎?你已經修煉到那個可以借生活來煉心,修心的地步了嗎?你的修為已經到了可以不用打基礎,直接到世間來覺悟的地步了嗎?
我這些問題一問出去,多數人都是面面相覷,無言以對,甚至有的人惱羞成怒,勃然大怒。
我奉勸一句,修行,還是別想著偷懶,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從最基礎的開始吧,沒有前面的基礎,所謂在生活中修行,也只是一句很堂而皇之而且很好聽的話,是空中樓閣而已,是一朵美麗的花,可惜這朵花永遠開不出果實來。
所以奉勸有心修行的朋友們:不要一開始就完全以生活代替修行,還不到那個層次。還是等到什麼山上,再學著唱什麼歌吧!
作者:蘇子木
上次寫了一篇題為:道傳有心,法度有緣的文章,放在網上,想必有很多有心人也看過思考過了,師父還特意用一句話評論道:天宇雖廣,不度無根之草。草有沒有根就是人有沒有心啊。法度的是有情眾生,而不是無心之人。
今日龍師兄又給我提了一個話題來討論,呵呵,跟前面文章的話題也有些接近,於是寫來作為續篇,我們也認為有必要把我們關於一些修行的話題,作為一個系列,一個個話題寫下去,給茫茫人海,有緣有心之士來評鑒,若是眾人看了有收穫,也算是為弘揚我中華道法略盡綿薄之力吧。
龍在天發來一段話:
現在有很多人說,修行沒有特定的模式,不需要明師傳承,也不用打坐,持咒,調息,吃素,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就是在修行。我不需要神通,也不要什麼功夫。
對此你怎麼看?我一看,呵呵,這話題很有代表性啊,也是現在一部分玄學愛好者、道學票友們的心態。針對這種說法,我馬上回復了三點看法:
首先:功夫和神通是修行到了一定層次的顯化,即是道的顯化。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身心的超越,必須有能量級別的層次提高和心靈層次的提高。雖然修行不追求神通,但修行到一定的高度一定會伴隨這神通和功夫的存在,這個是必然的,無論你修行的目的是否是要追求這個東西。
再次,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這話雖然沒錯,但修行的層次也跟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相對應,什麼樣的生命存在形式也決定了修行的層次,普通的生活也是修行,但只能是普通的修行層次,什麼都證不到。
只有師承的,有特定模式的修行,才能達到一定的層次,正如同普通士兵的訓練和特種兵訓練的模式及強度不一樣。想到什麼樣的層次,必定要經過什麼樣層次的修行。這個是很淺顯的道理。
最後:說“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就是在修行”只不過是懶惰、隨便、不用心、不堅定的一個藉口而已。要說生活的道理很簡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播撒種子、不施肥料的土壤,始終只能長野草,不可能開花結果。正如不尋師修行一般,只是個普通庸碌的人而已,跟螻蟻走獸有何區別。
接著龍在天又發來另外一個朋友的看法,亥子是去年來學法的學員,年紀較長,閱歷豐富,以前學佛之餘也練過氣功,對這些事情的看法,還是有一定的見地。他們的對話如下:
亥子看了龍發的那段話題,回答說:呵呵。原來我也這麼想過。可還是謎呀。修行的過程一定是不容易的。否則怎麼解脫?沒有明師,就會處處是魔障。到頭來怎麼成魔都不清楚。當然有大智慧的人例外。這也是他多少世修行來的,這其實是覺悟以後的日常心態了。
很簡單,有人罵我,我還會生氣,肚子餓了,我還得吃飯
龍在天:是的,我覺得,覺悟以後,就可以說這樣的話。
亥子:生活就是修行是沒錯,可那是進在一種沒有路的荒漠裏。
龍在天:如果自己還沒有覺悟,就說生活是修行這樣的話,無異於畫餅充饑。
亥子:是的,現在許多人總是拿開悟後的前輩說的話來安慰自己,總喜歡拿六祖的,菩提本無樹來說事。前幾年看佛經,佛經上都說。能看到這本經的功德無量,說你做多少多少佈施都不及持誦經的功德大。百千萬分之所不及。
也就是只要信受奉持,簡單地說足以成佛,但回頭看看,自己還是自己,還是沒有開悟。再看看周圍的持誦經的人,也還是在執謎中。
按說“信受奉持”很簡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看似也很簡單,為什麼不容易做到?這裏面分明有修練的方法和過程。(並不是簡單的念念經就有多少修行的功力了,還是要有一套修行的方法來指導,所謂的生活就是修行,往往就是隨便,隨意,沒有啥結果)
還有些同門也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摘錄如下:
小崔:生活是修行。但只是修行的一部分。
海川:對這些說法我持反對態度。
人之初,性本善。一點點長大,會發生後天變化。沒有正念的師父傳、幫、帶,可能會走偏路,修成魔。人具有惰性和散漫性。打坐,持咒,調息,吃素,這些只是幫助人改變不良的習性,利於修心的一些方法。
修行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確實可以體驗出一個人的修為。真正能做到的有幾人啊?那些大成就者,也都是從打坐,持咒,調息,吃素這些開始修起的。
北京大貓:呵呵這明顯是一個偷換概念的問題,不可否認當今的社會裏,不做壞事就等於在做好事(可以說成自修)這只是尋求心靈上的一種解脫和真正的修行是兩碼事 不能混為一談。
在我看來:“現在許多人總是拿開悟後的前輩說的話來安慰自己”這個話的確說出了很多人的心態,很多人都是這個想法。他們不知道人家已經經過了很艱苦的修行才證到了幾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際前面都是十幾年、幾十年的血淚修行之路。
說到這些,我又想起了師父說的,以前閉關修煉,每天最美好,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爬上廁所那個梯子的那一小段時間。修行不是休閒啊!以前密宗的大成就者米勒日巴修行吃的那個苦,有幾個人受得了?可是很多人看不到修行的苦,可能也吃不了這個苦。
他們的理由就是:生活就是修行。
我把生活過好了,這就是修行。人道都做不好,還修什麼仙道啊?你要是和他們說自己通過修煉,慢慢的能入靜了。
他們會不屑的說:如果只在練功中入靜,算什麼功夫?如果一切不能在生活中驗證,打坐打的再久也是枯坐。我不稀罕這樣的修行。
這種人完全以生活來取代修行,其實並不能說有錯,只是自己還沒到那個層次,就不能說這樣的話。枯坐怎麼了?能枯坐幾天幾夜難道不是功夫?只有在修行上有很成就的人,才有資格說生活就是修行這樣的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還得一點一滴從日常功課做起。除非是大根器者,有他特殊的修行方法,但那也是我們模仿不來的。就算是米勒日巴,都老老實實的苦修,幾次在閉關中差點死掉。密宗很多弟子最初的修行,都是持咒,幾十萬遍,上百萬遍的持咒來打基礎。
在基礎還沒打牢的情況下,就到社會上去,完全以世俗生活來取代修行,還是不妥的。
古人修煉,很多也是在山裏修了十幾年後,師父才放其下山,去紅塵中煉心。並不是一開始就任其在社會上廝混,進行所謂的“修心”。如果要這樣說,那世俗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說他在“修行”。那真是全民都在修行了。
所以,我認為,去世俗中修行,那不是初學者可以做的。咱們初學者,還得老老實死聽師父的話,煉氣,站樁,打坐,持咒,做一些日常功課。
“修行,只是尋求心靈上的一種解脫”,——很多人特別喜歡說這句話,說自己的修行不需要什麼拜師求道,只是求心靈上的解脫。實際上,我認為,這種心靈上的解脫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對大多數人來說,身心是一體的。
身體都不能解脫,心靈怎麼解脫?你沒有通過一些修行的手段來煉氣,各種習氣都還在,比如某一天,你的身體偶爾患病了,你就心情就不好了,無端端的沖人發脾氣。又或者哪天見了美色你的身體就起了反應,身體有了反應,然後心裏就想入非非,欲念不斷。
作為一個普通人,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察覺到自己每一個細微的念頭,我們不是有大根基人,所以我們沒有那種真正的定力去面對身體的種種反應,才發現身體是如此深的影響到自己的心靈。
不解決好色身的問題,怎麼去解決心靈的問題?肉身的痛苦執著沒有經過特定的修煉怎麼解脫自由?身心是統一的,相互影響,所謂的不修行就想著心靈自由解脫,那正如龍師兄說的,是畫餅充饑,自欺欺人哦。
總的來說,很多人所謂的生活就是在修行,並不是在真正的艱苦修行之後的領悟,而是一種玩票的心態,偷懶的藉口。有些人生活上的事務都處理不好,又怎麼能說生活就是修行呢?
智者艱苦體驗後的的領悟,可不是凡人逃避現實的藉口。又想要修行者的名份,還想著要有休閒的狀態......簡直又貪又懶啊!沒有用心去修行的人,總是想些自欺欺人的說法。想輕鬆修行的人啊,早點覺悟,不要做休閒的夢了,一句話:修行總是要吃很多苦頭來磨練的。
從《綠野仙蹤》來看尊師重道(一)
作者:龍在天
古人雲:三教聖人無不有師,千古帝王無不有師。尤其是我等修行之輩,既有掌教祖師,也有傳道恩師。
陽師親度,玄師飛度,自古無師不傳道。對於一個發心學道之人,應該先從敬師、尊師、護師開始。
現代很多人對於修道的概念模糊,更不懂尊師重道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修行可以自學,以為每天吃齋念佛就是修行,或以為在廟裏隨便找個出家人皈依了就是修行了。
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是必須要拜師的,而且必須尋找到一位具有正統法脈傳承的師父,拜在其門下,聽師父開示大道,得傳大法,才有機會好好修行。
凡是不尋師,不拜師的,只能淪為普通信眾,他們縱然讀得再多經典,學得再多的教理,做得再多功課,但因為無師引進門,始終跪在門外仰望,難以踏入修行的大門得窺奧旨。
可好笑的是,他們卻往往以為自己這樣就已經是在修行了。等過了幾年,十幾年,他們慢慢的就會開始心虛了,清楚自己一直都未入門。
大多數人會心灰意冷,放棄信仰,這就是所謂的學道三年,道在天邊。
但極少數人會醒悟過來,就好像書中的冷于冰,毅然去尋覓真師。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尊師,以及如何尊師呢?清代的李百川所著的《綠野仙蹤》這部古典小說裏面,很好的闡述了如何尊師。現在我來為大家分說一二。我們先看冷於冰是如何尊師的。書上這類細節很多。
比如,每次火龍真人和紫陽真人來冷于冰的洞中指點一番離去後,冷於冰皆跪送二師出門,直至他們騰雲到天際看不見之時方敢起身。後來冷于冰的異類弟子袁不邪也有樣學樣,每次冷於冰駕雲出洞門,他也恭恭敬敬的跪送。冷於冰在峨眉山木仙那裏得到桂寶幾個,也送去供養師父。冷于冰第一次去火龍真人的洞府時,都不敢擅入,求師兄桃仙客通報後,方敢入內。種種細節,我就不再多說,因為這些都是從明處落筆墨,而且這些表面上的恭敬,也容易做到。
其實書上另外有一條隱線,剛開始我也沒在意,後來逐漸品出味來。才知道“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其實始終貫穿小說之中。為什麼對於尊師重道這個內容,書上明著講了後,還要暗著講,作者用心良苦啊!隱線伏得更深,把什麼是真正的尊師點得很透徹,可謂是設置重重考驗。就看讀者是否能悟到了。這裏我不多講,就大致提一下幾點吧!
一、真人化身乞丐以死癩蛤蟆試探冷於冰
冷於冰在西湖遇見扮作乞丐的火龍真人之時,厚著臉拉扯人家說話,想求金丹大道。乞丐大怒,指著一個腐爛的癩蛤蟆,裏面有無數蟲蟻在爬,腥臭無比,說這就是金丹,你把它吃了吧。冷於冰硬著頭皮吃了下去。乞丐點頭說此子可以教矣!
家師曾說學道首先要學會謙卑,放下自我。
為什麼很多人一輩子苦苦尋覓而不得,因為他們是懷揣著貪婪、嗔怒、愚癡、輕慢和狐疑。
不說普通人吧,就算是世面上的一些大師,即使名聲在外,著作無數,也依然意識不到這一點。
某位大師的著作內有一個當年他拜師學道的小故事,大意是大師在年輕時四處尋師,在湖南遇到一位修道人,門下弟子眾多,擅長用符水咒語治病。這位大師沒接觸過道法,以前都是學佛,對於符水,除了佛教的大悲咒水外,幾乎是一無所知,非常好奇,磕頭花錢,向人家求了半天,花多少錢都要學。
人家說“法不傳六耳”。讓他跪在旁邊,先傳五個字的口訣。當時他規規矩矩跪著,當這位師父告訴他,五字訣就是“某某某菩薩”, 他一聽就不高興了,這個我祖母、我媽媽都會念,還等你教我嗎?連“南無”都沒有,太不正宗了。他勉強保持風度,笑一笑,磕頭謝師,拱手而去。
我讀到這故事時很感慨,他為了學符水治病,苦苦哀求,花錢磕頭,要求拜師,但又對師父所傳生不起信心,習慣性的以自己以前所學到的知識為尺規去衡量這位民間師父所傳,估計這位師父看出他的臉色不愉,咒語也懶得教了,看他是個讀書人,索性把《大學》的開篇當咒語教給他。他的心更加涼了,八歲就會的東西還等你教我?一時間對所拜的這位師父失望透頂。我想,這位師父只怕也對他徹底寒心了吧。
什麼是拜師?拜師必須要有恭敬心,也許在普通人看來,這位大師前面磕頭求法,求了很久,就已經是恭敬了,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恭敬而已。他才聽到一點皮毛,就開始用自己的想法自以為是去評價師父所教的東西,內心的傲慢還是浮現了出來。花錢磕頭就是拜師?古人為了學道在外面一訪道就是幾十年,現在很多人上午拜師,後晌就想求法,來兩回就想學本事,這算哪門子徒弟?要學本事也可以,問題是又沒誠意,還拿架子,稍不如意,這個當師父的都要被你鄙視了,這要如何學道?人家當師父的也不是傻瓜,難不成剛磕頭拜師,就要他把真傳拿出來教人?
在我看來,這位師父教的所謂的五字訣,其實和老乞丐丟出來的死癩蛤蟆是一樣的,是拿來試探弟子的。如果弟子對師父深信不疑,那麼吞入後就是金丹,否則只會惱羞成怒,認為對方在戲耍自己,拂袖而去。冷于冰連一個骯髒的蛤蟆都吞了,而他卻連一個五字訣都接受不了,這差距何其之大?
民間的師父傳法,其實是非常謹慎的。磕頭花錢是學不到東西的,必須要跟他很多年,才能學到一點點東西。這其中有無數次的考驗。
通常師父都是教一個簡單的東西,或殘缺的東西試探弟子的誠意,如果弟子看了覺得太簡單,那麼這種弟子不要也罷。若是毫不懷疑,哪怕是得了一個假的咒語,歡喜不已的每天念誦,也一定會有效果的,關鍵不在咒語本身,而在人心,在於你有沒有和師父的心契合。師父一看孺子可教,才會慢慢的教一點真東西。說白了,就是看你是不是真正的相信師父,是不是真正的尊重他。
修行就要做個老實人,師父讓你幹嘛就幹嘛,別那麼多疑問和自以為是的聰明。事實上,我們在修行的路上,最難的就是打破我執,對師父升起信心。
修法最關鍵的就是信師父,而不是信書本,信各種理論,信自己。
很多人都問我,修道的第一步是什麼?有人說是不是先學八大神咒,有人問是不是打通小周天,有人問是不是先讀道德經等等。我覺得第一步,應該是如何篤信你的師父。你要是不信他,給你金子你也接不住,一輩子永遠在下層打轉。
這位大師晚年承認自己當時心意不誠,可是他依舊沒意識到最大的錯其實是——他只信書,信自己,就是不信師。
這位大師說:我錯了,學佛以後明白他沒有騙人,為什麼?佛法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咒語)”,《大學》也說“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我的意已經不誠懇了,所以不靈。如果意識一旦誠懇,就是精神起了作用,那麼無論你念什麼都是靈的。所以,念什麼咒語啊,拜什麼師父啊,那統統都是形式,沒啥意義。只要你能做到很有誠意,就可以做到‘格物’。”
看到他這段反省,我想,如果冷于冰當年錯過了老乞丐,若干年後他也許會自責的說:我錯了,因為科學說“一切肉類都是高蛋白”,所以即使是腐爛的癩蛤蟆也是有營養的。只是我當時意不誠,嫌不好吃,不合口味,沒有享受到。
顯然,這位大師只是認為自己念咒不夠誠懇而已,他的誠意,僅僅只是放在咒語上,認為只要心誠,咒語就靈。
從頭到尾都是從自我出發,最關鍵的師父卻被他忽略,根本沒有用半點誠心對師。
因為覺得咒語簡單,不是秘密,就已經對師父的信心動搖了。事後的反思還停留在研究咒語來揣摩修行之路,還是在玩弄文字遊戲,什麼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等等。他的頭腦已經被各種書籍武裝了起來,師父教他的每一點,他都要用自己頭腦裏面的“知識”印證一番。
這到底是信師,還是信自己?文人學道,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清高自傲,總是自以為是,那麼永遠無法接觸到真正的實修。
再說,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說,拜師是一件慎重的事,尤其是選擇自己的本師,更是大事,怎麼能是一種形式呢?
你即使有天大的誠意,也要你的師父認可了才行,他若不認可,你還覺得自己多有誠意,那不是一廂情願嗎?畢竟,對師父都不誠,還談得上其他嗎?
我們的誠意,必須是建立在師父認可的基礎上,而不是自以為是。這位大師認為只要自己心誠,咒語也好,師父也罷,一切都是形式。對這種自以為是的“誠意”,我委實不敢苟同。
何況,這裏不光是誠意的問題,而是作為一個弟子,你都不信你的師父,對師父都沒有信心,卻對一個咒語有信心,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首先要相信你的師父,這是最關鍵的。然後再相信他所傳的東西。應該是沖著某個師父去求法,而不是沖著某個法去拜師。
社會上常常有某大師宣稱自己在傳某某法,信眾們一看這個“法”的名字多麼高大上啊,激動無比,一窩蜂的跑過去學,求加持。我想問他們,你們瞭解這位師父嗎?你們對他有多信任?如果你們之間都沒有互信,彼此以誠相交,怎麼接得到他的法?
現代人對學法真是毫無概念,他們壓根不在意是誰在傳法,所以沒有尊師的概念,他們把自己想學的“法”當成一門特殊技術,一種稀缺資源,誰有就去找誰要,把拜師學法當成一個利益平臺了,入門後很快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各自的利益為主導形成了一個個小團體,愛好練功的就去結識練功厲害的同門,喜歡賺錢的就去結識有資源的師兄,雖然名義上以修道人自居,天天練這個功,修那個法的,其實人人都趨利去了,為的還是自己,重的還是俗情,求的還是如何得好處而不是如何恭敬、頂禮在前面引路的人。
他們不知道傳法的特殊性,弟子必須把尊師重道做到極致,誠心和信心都已經完全具備,自己的心意已經和師父高度契合,心心相印,這個法才能傳得下來。
並不是把咒語和口訣,訣印教給你,光是靠你個人那點自以為是的“誠意”就可以練得成的。
就好像這位大師認為一個普通人只要對咒語有誠意,一心一意對著一碗水念觀世音菩薩,寫中國字,就可以和符水一樣靈驗。我有些忍俊不禁,這不是教人催眠自己嗎?就好像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嶗山道士》裏面那個傢伙,不斷催眠自己可以穿牆,結果頭上一個大包。
很多人啊,這輩子都在尋師,但真正遇到一個稍有點本事的師父,又不肯老老實實學,總是賣弄自己那點少得可憐的學問和自以為是的聰明,不把師父放在眼裏。難怪這位大師說自己活到九十歲,一輩子都在苦苦尋覓,也沒有看到過大家想像中的仙佛。其實未必是他沒有找到,而是仙佛沒有按他想像中的模樣出現在他面前。
什麼是仙佛?所拜的師父就是仙佛。問題是他有把自己的師父當仙佛那樣誠心誠意去敬奉嗎?記得家師曾經和我說過。他十幾年前,曾經拜了一個老隱士。那個老人雖然很喜歡家師,但也不教東西,只是讓他每天反復念幾個菩薩的名諱要求他每年要念誦多少萬遍。過幾年去見這位老隱士,又會增加一兩個菩薩的名字,讓他繼續念。家師也不敢不念。如果換了這位大師,一看這麼簡單容易,心裏肯定會想這不是忽悠我嗎?這幾個菩薩的名字有什麼好念的,誰都會念,說不定也大怒而去。但家師卻對這位老隱士的修為推崇備至,以為當世之高人。
我想,在乞丐要冷于冰吞死蛤蟆的時候,冷也有一番天人交戰,因為他頭腦裏面固有的識見告訴他,這個不能吃,不好吃,但最後他還是戰勝了自我,既然要學道,就要豁出去。如果當年這位大師也肯豁出去,無論對方教自己什麼,都一心一意照做,也許他就真的見到仙佛了。
(按:此文雖然我是談的學佛的四類人,其實也適合學道的。)
幾個月前,我在某佛學群和大眾佛友一起閒聊,我一時興起,談到了我曾經定義過學佛者分為四類人。眾佛友非常好奇,問我是怎麼分類的。當我把自己的分類說出來後,他們各自對號入座,看自己究竟屬於哪一類,結果發現,按我的分類,居然都能對應起來,只是讓我遺憾的是,都屬於前三類,而沒有我歸納的第四類。
我把學佛之人,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文藝性的學佛者。
嚴格來說,這類人,還不能稱之為學佛者,頂多可以說是對佛學有些傾向,想親近佛學,找幾本最淺顯的書看看,如《覺海慈航》、《醒世明燈》、
《了凡四訓》,學習一點佛學知識和思想,作為豐富自己精神內涵的一種工具。
他們對於打坐、磕頭、誦經、持咒等修持沒有太多興趣,頂多看看禪宗那些充滿趣味而又機智的佛理小故事,聽一聽佛教充滿祥和寧靜的音樂,有空的時候就去寺廟逛逛,看著莊嚴的大殿佛像,在香煙嫋嫋中獲取一種安寧。
這部分學佛者,大多是白領高管,因為職場上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家庭繁重的負擔,又或者是愛情遭遇到了挫折等等不順,給他們帶來壓力讓他們倍感疲憊,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問題,帶來種種苦惱,希望到佛教的殿堂裏面來尋找人生的答案,同時也來尋找一種心靈寄託,他們希望借助佛的智慧解決他們人生的疑惑,然後獲得內心的安寧。所以宗教成為了他們閒暇之餘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佛學,會教他們放下煩惱和執著,不要計較得失,一切順其自然。會教他們不要為名所惑,或為利所動,或為官奔波,或為情煩惱。不要把名、利、祿、情,視為人生最高追求,他們會暫時放下,於是感受到放下後的清風明月是多麼愜意。但他們也只能是放下一時,又馬上被俗世的力量給拉回去。(按:這有點類似於最近所傳的馬雲在縉雲山呆幾天,美名其曰:“閉關”,其實也就是一個放鬆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修煉。但現在很多寺廟開始流行起閉關來了。閉關七天,收費不等。呵呵,閉關也成為了一種商業時髦了,不得不佩服現在僧人們的經濟意識也在與時俱進。)
這類人,對於佛法的瞭解也就是淺嘗輒止,所以對苦修苦行的密宗興趣不大,而淨土宗每天念佛磕頭的修行方式也讓他們厭煩,覺得太過於呆板。至於華嚴宗、唯識宗等哲學意味濃重的教派就更加提不起興趣了。倒是禪宗的風花雪月讓他們頗感愜意,覺得禪意濃濃。
所以這類學佛者,對真正的佛法修煉其實是不感興趣的,雖然他們也常說自己學佛是在進行“修心”,其實他們追求的不過是內心的平靜而已,還遠遠談不上一個“修”字。他們要的只是在這裏放鬆娛樂一下,也或者暫時說是逃避一下這個俗世。對他們來說,能把心量放大一點,在生活中能遇事豁達開朗一些,少去計較一點,這就足矣。這對他們來說就已經是“修心”了。
當然,在真正的修行人看來,這還遠遠達不到“修心”的層次,頂多就是磨一磨性子罷了。真正開始下手去“修”,
那是有方法的,不像他們想的這麼簡單。
所以,這一類人談不上信仰,也沒有多少佛學知識,不要和他們說什麼因果輪回,他們頂多可以接受的就是要修身養性,行善積德。能如此也足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