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哲學性的學佛者。
這一類人,我經常在網上碰到,他們具備一定的佛學知識和思辨能力。他們好像思想家一樣,整天思索一些所謂的哲學問題。
比如宇宙是怎麼起源的?宇宙有中心嗎,有邊際嗎?什麼是道?陰陽二氣是怎麼來的?因果輪回是真的存在嗎?
對於人來說,客觀世界是不可知的,為什麼佛就是跳脫不可知論而認識到世界真正本質的人呢?佛說人人都具備佛性是什麼意思?人死了以後還真的有另外一種生活嗎?修道可以解決生死問題嗎?如何解釋非物質實體?如精神、意識、理念、存在等這些非物質概念?比如精神、意識,我們不可能在實在世界中找到對應物,它是真理還是謬誤?……
這種問題非常的多,提問的人多半都是喜歡讀書的人,這些問題,他們會用非常哲學的語言提出來。
其實,群裏這些人之所以來學佛,也不是為了修煉,他們就是喜歡看書、思索,但又不願意下手去真正修煉,於是整天就和一些“同道”在網上進行辯論,每天談佛論道,引經據典辯得不亦樂乎,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我在群裏看著這些人整天辯論著,都感覺頭暈腦脹的。
我以前經常遭遇這種人,問我這個那個的,問的都是高深問題,一個個都擺出一副要探索宇宙的真相,悟脫生死的真諦的架勢。
我說你想親證真相,怎麼不學當年的佛祖釋迦牟尼(悉達多太子)那樣去一步步修行親證呢?他們搖搖頭,跑了。他們才懶得修煉呢,他們只想要別人告訴答案,如果沒有人告訴,那就繼續看書思索。他們的快樂,可能不在於獲取答案,而在於探索答案的過程中。
所以,他們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去看書,比如佛道等宗教經典,從哲學的角度去研究,希望找到所謂的真理。也有的人純粹就是興趣使然,還有的人是想改變一下自己的信仰,以前老是研究唯物主義,也想換換口味,來研究一下宗教的唯心主義。
當然,會有少部分哲學性的學佛者,最後會慢慢成為我下面說的第三種學佛者,也就是宗教式的學佛者,成為宗教徒,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徹底走入宗教成為信徒,才有機會搞明白他們思索的問題。
其實他們不知道,即使走進宗教,也未必就能搞明白,因為現在的宗教人士未必就懂得真正的實修之法,大部分僧侶我看也都是在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就算運氣好,能在宗教當中遇到隱修的高人(按:大家看過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吧,對了,我說的就是少林寺的那個掃地僧,雖然長期混宗教,他卻一直隱修著而不為人所知,但他的功夫遠比什麼方丈首座高明得多。)也必須要真正下手去實修實證才有機會搞明白。
而且這還要看你的實修到了哪一步,你實證到了哪一步。你若是沒修到那一步,沒證到那一步,也是白說。布袋和尚為何喜歡說:說不得,說不得。的確,很多東西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說出來就是錯。
所以答案只能是自證自知,不可能從別人嘴裏獲知。從人家嘴裏知道的,永遠是似懂非懂。
另外,無論是文藝性學佛還是哲學性的學佛人群中,有少部分人還有一個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趕時髦,追潮流,和人家說我愛好佛學,感覺自己挺有面子的,似乎自己的精神境界比別人高出一籌來。現在不是只有大腕大亨們才喜歡皈依佛門嗎?咱們現在也有那種境界。
第三種:宗教式的學佛者。
上面講的這兩類,還只能說是佛學愛好者,不能稱之為修行者,他們愛好並鑽研佛法,但並不修持,也無緣得到真正的修煉密法。而我所講的第三類的學佛者,就有少部分是稍微和修行沾邊了。(有極少部分甚至是完全進入了修行階段,可以說已經成為第四類的學佛者了。)
宗教式的學佛者,一般會成為虔誠的信徒,也就是宗教徒。我認為這其中又分三種:
第一種是篤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他們可能是村夫,農民,工人,沒有太多的文化知識,對佛學知識也談不上多瞭解,但他們對佛教有著最樸素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懷。這些人可以千里迢迢,三步一磕的去寺廟朝拜,其誠心令人感動。他們在寺廟磕頭,一天可以磕頭幾百上千次都不肯歇息。但他們未必願意真正修行,也搞不懂佛法奧義,可能對他們來說,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他們還沒有那麼大的願力。對他們來說,能頂禮膜拜就心滿意足了,或者每天念念佛號,念念六字大明咒,他們就覺得這也不錯了。而且他們會極度維護自己的信仰,哪怕為了信仰而犧牲自己。
在他們看來,信仰比真相更重要,因為他們不進行真正的修煉,也不研究佛學奧秘,所以無法觸及到修煉的本質和事實的真相,他們只是憑著最樸素的信仰去做事。他們會把一些和尚的話奉為聖旨,即使有真正的修煉者告訴他們真相,他們也不會信。一旦真相和他們的信仰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就會抵制真相。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他們手裏拿著“紅寶書”,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勝於自己的老師和父母的教導。但其實他們又並不真正懂得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一群人思想最樸素,但因為智慧未開,習慣了盲從,所以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
第二種則是學者式的信徒,他們多成為居士或直接皈依為僧人。這種信徒,多從前面我說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學佛者發展而來,以高學歷或中年人為主。
人的智商高了,知識多了,問題也就越多,於是走向宗教去尋求答案,所以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名校的博士生放棄學業遁入空門。而人到中年,便多哀了,是故許多人都在中年的時候開始信佛。尤其是讀書人。少年時喜文藝,到中年便傾向於哲理,由是接觸到佛典,於是便談空說有,成為了佛教徒了。中年人都比較成熟了,佛教在社會上勢大,所以接觸佛學機會很多,他們不信則已,一信,信仰便比較堅定。
第三種是有志于修行的信徒。他們希望能在宗教裏面找到真師真法,進行下手修煉。隱修的高人他們找不到,就只能到宗教裏面去碰碰運氣了。這種信徒一般信仰比較堅定,這本來是極好的事,但也有其缺點,蓋當末法時期,每多偽師偽法,若錯投偽師門下,錯學偽法,則信仰越堅定,反而為害最深。這時候,即使費勁唇舌,亦很難令其醒悟。
所以,信仰堅定雖好,還必須有智慧才行。否則錯投了一些內偽外真之人為師,那真是耽誤自己一生了,斷了自己的慧命。這類有志于修行的信徒,雖然在誠心和信仰上面都過得去了,但能不能得到真師傳真法,就很難說了。
這裏我要說一下,很多人以為皈依了佛門,受戒了,拜了師,有了一個法號,從此就可以正式開始修行了。其實修行哪里那麼簡單的。
自古以來,修行講究“法財侶地”,
而最難的就是求法,所謂“真師難遇,正法難求”,很多人一輩子到處奔波求法,都遇不到一個真正的明師傳法。
如果以為到寺廟去皈依一下,就可以遇到真師,學到正法,那麼得法也未免太容易了點。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遇到真師,有這個因緣可以得到好的引導。
很多人把宗教式的學佛者,當成了真正的修行者,其實我覺得這類人離真正的實修者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按:當然,有些福報很大的宗教式學佛者,能夠跨越這段距離而成為真正的實修者,這種實修者就會在寺廟當中成為真正的高僧大德,比如六祖慧能,黃梅寺眾多僧人,唯獨他一個人悄悄得了法,躲在外面十幾年進行苦修去了,搞得其他宗教式學佛者——黃梅寺的僧人們一個個的都成了恐怖分子,對他的追殺就沒消停過。可見“法”之珍貴,以至於讓六祖慧能都不得不隱起來,否則性命難保。這其實還說明這些想奪法的僧人是明白人,知道要“法”的重要性,只是採取的方式不正確罷了。換了現在的宗教式學佛者,可能都未必有這樣的覺悟了,都不知道這些僧人幹嘛要去搶)
而且,宗教式的修行方式,有著非常強宗教烙印,即使是最講究的實修的密宗也不例外。比如整天有功課要做,要讀經,誦經,背經,辯經等等。
我看現在很多佛學院上課,一群和尚尼姑坐在教室裏面聽課,那情形就和中學生沒什麼兩樣。感覺他們不像是在學法,倒像是在學習宗教文化知識。
有一位密宗的活佛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寺院中傳承的是以教典為主,山洞中傳承的是以竅訣心法心得為最。”這位活佛不喜歡呆在寺廟,經常去印度或川藏地區一些岩洞尋訪高人,他認為岩洞裏面一些修士的修為,比起他們的法王來,更加深不可測。而且他們所傳承的佛法,連一些法王都未曾聽聞過。而現在大陸的很多寺廟,究竟還有多少這種真正的修行之人,我都感到很懷疑。
我去了很多寺廟,感覺很多和尚這輩子就是從事這個職業而已,並不知道修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就好像少林寺的一個僧人說他在少林寺二十年,他的工作就是在寺內擺攤賣紀念品給遊客。
另外一些寺廟的僧人,雖然也具備一些佛學知識,但是感覺和真正的修行人相差很遠。一個寺廟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沒有高僧大德,這個寺廟就少了靈魂,有的只是一個軀殼,而且這個軀殼還不斷的發出銅臭。我覺得很多宗教式學佛者,不管居士也好,還是僧尼也好,其實只是在研究、傳播、傳承這種佛學文化,還不算真正的修行之人。
第四種:進行實修的學佛者。
這種實修者是最少見的,很難尋訪到,在他們心裏其實沒有太多宗教的分別心了,佛道相通了。因為宗教只不過是社會上各種信仰不同的團體劃分出來的一種勢力範圍。真正的修行人不會參與到這種勢力之爭裏面去。因為這種爭鬥,說到底還是名利之爭。天上神仙是一家,太上老君和如來佛是好朋友,呵呵,可是下面的徒子徒孫為了一點點名利鬥得不亦樂乎。佛教雖然宣稱四大皆空,可在中國圈的地可一點都不空,搶佔了不少山頭,道教的洞天福地,大多被佛教徒不客氣霸佔著,而道教還依然謹守著“清靜無為”的宗旨,退避三尺,不與外來佛教爭鋒。以至於搞得不少道觀都地處偏僻,甚至把道觀改為寺廟的情形也不少見。目前看來,中國的道教在節節敗退,佛教大獲全勝,呵呵,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扯遠了,這類實修者一般都喜歡隱居,一些喜歡旅遊的“驢友”也許有機會看到,因為他們喜歡在大山裏面,人跡罕至的地方搭一個茅棚修煉。上次群裏一個驢友說他們曾在某山某處看到有茅棚,不遠處就有一個修行者,好奇的看著他們走過,他們想去和他交談,但是他不大願意說話,可能是不喜歡和人聒噪,隨即飄然而去。還有一些實修者,就好像那位活佛說的,躲在某一處岩洞裏面閉關。但不是所有的實修者都避世,還有一些是隱在農村裏面,或者在城市裏面的某處暗中修煉。
他們有著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公司裏面一個普通職員,但他們卻是得到真正佛法的傳承者,得到了竅訣心法,所以只需下手苦修就是了。他們所傳承之法,乃是真法,密法,大法,可不是在課堂裏面學法,呵呵,課堂裏面只能學到最粗淺的東西。真正核心的東西,歷來都是口傳心授,不入六耳的。他們得到了修煉的核心秘密,就不願意浪費時間,不喜歡被人打擾,除了基本的生活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修煉上面。
他們默默無聞,樸實無華,雖然不像現在世面上這些大師們這麼出名,整天出書立作,全世界到處巡迴演講,名利雙收,但他們卻各有一身驚人藝。
(按:本門有幾位師兄弟也是如此,工作下班回來就是練功,同事之間的應酬很少去參合。就連廣東一個小師妹都是如此。她下班後不和其他女友一起逛商場、超市,也不看電影,而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裏面打坐練功,卻騙同租的室友說自己在復習功課准備考註冊會計師。這位師妹雖然拜師年限不長,但她的功夫卻比世面上一些傳法的“大師”要扎實得多!)
這種真正的實修者,不為名利所動,不輕易傳法。只能以誠心去求法。他們的法,只傳有緣、有福、有德之人,而不是只傳有權、有錢、有名之人,不管你是高官還是富豪、明星,對他來說,都是一樣。想當年達摩祖師連梁武帝都留不住他,而他卻將佛法傳給了二祖神光大師。是因為神光大師悟性本高,又極有誠心,斷臂求法,天降紅雪的故事婦孺皆知。而五祖弘忍大師為何傳衣缽給六祖慧能,卻不傳給心愛的弟子神秀,那是因為真法只能傳有緣之人,而不能拿來出售或是送人情。可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大師”,自己都沒學幾天,就迫不及待售法以謀利,靠的就是一個騙。
對此,我的師父曾經有過一番這樣的感慨:“ 得一法一術,好自大自滿者多,得微末之道,好為人師者多,看書者多, 實修者少。誇誇其談者多, 耐寂寞者少,能傳者少。求速成,少能苦其心志。尋捷徑,少能探其究竟。做一時之客者多,持之以恆者少。一時興趣者多, 為修煉者少,能得者微, 而自古高師修煉不是驚人藝,而是藝驚人。”
有很多朋友愛好修行,也到處聽大師講課,或是買經書回家閱讀,這種精神很是可嘉,因為他們這樣也是在積極的為自己打造一把“傘”,且不論成功與否,至少道心發起,靈光初現,此即是緣也。
應該說,與佛學、道學或是易經等神秘玄學生起親近之心,是需要緣的。
此種緣,我稱之為“道緣”。
正如佛家所講的“佛性”一樣,佛家認為大眾皆有“佛性”,乃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樣,“道緣”也是人人皆有,自給自足。這就好像水具備了水性一樣,無論是海水、江水、河水、溪水,還是陰溝水、自來水或是茶水、尿水,皆有水性。一滴水的水性和汪洋大海的水性也是一般,在本質上並無分別。
正因如此,佛講“眾生平等”,即是此意,既然人人皆是自性自足,當然人人皆有成佛之機緣,人人都可能是未來佛。
但是,具備了佛性,道緣,並不代表就能成佛成仙。因為大多數人在塵世中生活,雖然幼年還能一塵不染,心如白雪,沒有過多的欲望,無邪純真,但日子久了,長大後走出家門,漸漸的就被花花世界所誘惑,內心的欲望如毒草在蔓延,貪嗔癡三毒猶如毒蛇冤鬼一般纏繞身心,佛性也被七情六欲所蔽,以致明珠蒙塵,不能明心見性,以至於認賊作父,認假為真。
宋代的柴陵郁禪師曾寫過一首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詩講的就是眾生之佛性已是明珠蒙塵,然卻自迷自誤而不自知,以至於在苦海中沉淪。
禪宗還有一首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早向靈山塔下修。”此偈寓意深刻,告訴人們佛性人人皆是自給自足,只需自證自悟,明心見性,自然可以悟透本來面目而成佛。
但是,話雖如此,又有幾個人可以自證自悟的?學佛易而見性難,慧根智性,無上妙明,得之與人,成之於天,悟之於人,啟之於天,非人事所能定。即使是五祖弘忍上師的得意門生神秀大師,也是天天在給自己的心上掃塵,他寫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認為此偈尚未見性,只能為自己廣種福田,不造惡業,不墮惡道,卻不能悟透生死,連神秀大師尚且沒有悟透“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何況是他人?
可見學佛之難,佛學乃大智慧之學,用不得世間聰明,必須見自本性,識自本性,否則窮經皓首,終老念佛,晨昏參禪也是無用。若是見性了,即使是如一字不識的六祖大師,一樣的成佛成祖。
在佛法昌盛的唐代,真正成佛的人尚且極少,何況是現在的末法時代。如今,雖然佛教在人間的勢力極大,到處傳播佛學,但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早已經開始凋萎,再也沒有宗師級的高僧來出來授法了。
而且我感覺如今的寺廟都已經商業化了,與其說是修行場所,倒不如說是旅遊景點了。我上個月去長沙的某某寺,發現廟門關閉,門上貼一公告,大意是由於周邊賣香燭的小販沖進寺內毆打工作人員,所以暫閉廟門,整頓秩序。我大是不解,這裏的小販和寺廟的利益可以說是互依互利,香客在小販手中買香火,然後到寺廟中拜佛燒香。怎麼他們之間會打起來呢?後來我一問旁邊開店賣香火佛具的老闆,方知原委:原來寺廟規定凡是來上香的香客,一律不准從外面帶香進來,必須在寺廟中購買。這樣一來,豈不就斷了那些小販的活路了。難怪有此衝突。
那老闆恨恨的說:“這些和尚尼姑的日子已經夠好過了,每人的房間都有電視空調,衣食無憂,又不用勞動,卻還要來和我們這些人搶生意,斷我們的活路,這些人哪里是修佛的,哪里還有慈悲心,簡直比強盜還黑。”我聽了半晌無語。
這個月,我因為陪一個同學去買地藏經,又去了一趟該寺。裏面的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每間房子裏面都擺放了高大的菩薩金剛,門口的右邊放了一張桌子,一個尼姑坐在旁邊,桌上有一個本子和一支筆,大意是要拜一下菩薩,就要捐錢,然後記下自己的名字。
當然,他也不強迫你捐,但既然拜了菩薩,總不好不捐一點吧。
我的那個同學很是虔誠,一路拜過去,我在旁邊看,心想,若是無錢,只怕是連參拜一下菩薩都不好意思。也不知道是佛貪財呢,還是這些僧人貪財?
我一路逛過去,到了另外一間房,裏面是專門求籤的。求籤一次是5元,解簽一次是10元。解簽的可能是個居士,大概50多歲的樣子,感覺伶牙俐齒的。她給人解簽,簽也不看,就直接問對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問了以後排也不排,張開就說,說你婚姻怎麼樣啊,事業這幾年又怎麼樣啊,每個人大概就只說一兩句話就打發走了。比如我看見有個女孩把八字報給她,她就問:“你想問什麼?”,那女孩說:“我想問做生意能不能行?”她就一幅教訓的口氣說:“做生意是好事啊,又不是要你作奸犯科,既然想到了就去做啊,你不做怎麼知道行不行呢?佛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啊,不能只想不做啊……”就這麼幾句話,就說的那個女孩連連點頭。而我則大搖其頭,哪怕是胡謅,她也得多說幾句吧,在寺廟外也有好多算命先生,他們給人算個八字至少也要十幾分鐘,而且也就賺了5元。這可真是廟大欺香客啊! 我皺了一下眉,不願意再看下去,便催同學趕快走了。
整個寺廟給我的感覺就是俗不可耐,我沒看見有誰在這裏參禪悟道,也沒有看見誰在談佛論經,我看到的就是,每到一處,就要磕頭,收錢。廟中還有賣玉器的,賣各種商品的。給我的感覺,此絕非清淨之地。何況,這些來參拜的香客,又有幾個是一心向佛,請求超脫的?恐怕大部分的人皆是有所求而來吧!就好像我的這個同學,他以前是不信佛的,只是因為生病了,希望佛祖保佑他早些痊癒而已,故而來此參拜。
佛法被宗教化後,實際上就是被妖魔化了。如來曾有一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若是按照佛祖此偈的意思,這些香客豈不是都是在走邪道?佛祖是要我們自證自悟自度的,可如今的香客都抱了功利的目的來求佛保佑,都想靠在“佛”這棵大樹旁邊,這豈不是離佛的宗旨越來越遠?
佛家和道家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認為人人皆可成佛成仙,只需要努力修行。這一點是西方宗教不能比的。基督教是崇拜上帝的。因此教徒是不用修行的,只要靠在上帝這棵大樹下面就可以了,什麼事情都有“上帝保佑”,他們認為只需要虔誠的信仰上帝,自然事事可以逢凶化吉,死後可以進入天堂。在他們眼中,上帝就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神。
而現在,國人也接受了西方人的這一套,把佛祖,道祖視為心目中的“上帝”,他們只需要頂禮膜拜就行了。他們也不想成佛成仙,只要把這輩子的生活搞好就行了。基於這種目的,大多數人寧可去膜拜,也不願去修佛修道,而所謂的參拜,一來是圖個心理安慰,二來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內心還是希望能得到神靈的保佑。
畢竟修行太苦了,那些僧人中尚且已經找不到沒幾個長伴青燈,一心向佛的人了,又何況是普通的俗人呢!
我去過不少寺廟,感受不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倒覺得一股商業味撲面而來,我覺得現在的寺廟,就好像現在的大學一樣,光有一個宏偉的建築在那裏,骨子裏面那上千年的傳承卻早就已經沒有了。
想當年,蔡元培先生,胡適先生主持北京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北大是多麼的開明,大氣,學術交流,相容並包,百花齊放,還象個高等學府,可如今的北大,早就失去了那種精神、那種文明的百年傳承了,只剩下一個漂亮卻空洞的外殼。
這就是我佛所說的末法時代了。佛教勢力越擴大,佛法反而越凋萎,有的只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外殼而已,真正的佛法已經難尋了。現在我們的時代也沒有象六祖慧能大師那樣的佛法宗師了。而我們現在求法之心,也遠不如當年的僧人了。
記得當年五祖弘忍大師寂滅,東山寺的僧人亂成一團,惶惑無比,痛哭不已,他們認為弘忍大師一死,禪宗之法門就此湮滅。後來他們千里追殺六祖慧能大師,就是想奪回弘忍大師的衣缽。
為什麼弘忍大師的涅磐,會導致東山寺的凋零?而他在世之時,東山寺卻是聞名天下?因為他得到的是禪宗達摩祖師一脈的正宗傳承,這個傳承比什麼都重要。那些一心求佛的僧人心理清楚,佛教是假的,寺廟是虛的,只有佛法才是真的,是精髓。東山寺那麼大產業,在他們眼裏,還比不上弘忍大師的衣缽。傳法的人都沒有了,這個寺廟當然也就人氣凋零了。
可以說,佛法是一座寺廟的“魂”之所在,可惜如今的僧人有幾個去真正研究佛法?又有幾個能得到佛法的正宗傳承?在寺廟中再也聽不到有關於“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充滿智慧與哲理的禪宗辯論了,聽到的只是香客們的磕頭聲,僧人們的數鈔票的聲音和有氣無力的敲鐘誦經聲。
末法時代,本來求法甚難了,而大眾依舊不覺悟,為了一己之私來寺廟頂禮膜拜,卻不願意自悟本來而求得解脫,實在是讓人心痛。
作者:龍在天
導讀:這是一篇語言平實的短文,裏面包含了真修實證者的超然靜觀,在宗教爭辯沸沸揚揚的今天,如何平靜看清修行的本質和途徑,作者給了你一些很實在的觀點。自己慢慢品,慢慢悟。佛門熱鬧道門冷清,其中有很深原因。
現值艮八運,正是佛道、氣功昌盛之際,很多高人出山傳法,一時間,學習佛道法門的人也多了起來。佛門興盛,到處都有不少佛門弟子在傳法,密宗也有不少上師進入了大陸傳法。而道家隱了這麼多年,也慢慢開始在民間擇人授學。有不少虔誠的傳統道法、丹道愛好者到處拜師參學,使得佛道法脈傳承可以延續下去,香火不斷。誠為可喜之事。
只是,前來拜師學法之人之中,有些人只是憑興趣愛好來學習,有些人是為了想學點治病救人的方法,有的只是想單純的健身防身,還有的是想學點道法,以後當個術士混碗飯吃,還有人是因為喜歡佛道文化,想來學習做研究,只有極少數人是想真正的通過修行來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
也許,正因為大家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對修行的理解也就不同,追求也就不一樣了。有不少人對修行的理解還非常的膚淺。我發現,有很多學佛之人,對於佛法也並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他們不想成佛,覺得那個目標離自己實在是太遙遠了。當一個目標離自己太遠的時候,人們通常就會對其失去信心。所以大部分人學佛的目的就非常實際,就是希望得到菩薩的保佑,保佑自己在現世生活中的利益,比如為自己,為家人求福求貴求平安,這就足矣。
又或者,更深一點的追求,就是為自己和家人多積累一些福報,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廣種福田,積累資糧”,希望下一世還能繼續投胎做人。能有這種追求的,也不簡單了,至少他已經接受了佛教的“因果輪回”的理論。相信六道輪回的存在,相信因果的真實不虛。有這種追求的佛教徒,因為在認識上已經提高了,所以會知道要多行善事多積德少作惡。期望自己來世可以投得一個好人家裏再繼續享福。
再有更深一層的,就想以後可以遠離這個濁世,通過每天念佛,希冀可以借助佛陀的願力,死後可以投生在西方極樂淨土當中去享福,傳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要衣得衣,要食得食,遠比人間快樂。正因為淨土是如此美好,也許修淨土宗的人才很多吧!念佛,往生淨土,是一個不錯的方便法門,只是難以堅持,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亂,也需要長期的修為。不是三兩天就可以做到的。能堅持每天念佛,這其實已經是進入修行的層次了。
當然,還有更高的境界,靠自身的力量成佛,比如禪宗、密宗。不過那都需要多年的苦修了,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大家看看密宗的米勒日巴修得有多苦就知道了。大成就者都是苦修出來的。
佛教之所以影響力大,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宣揚來世。只要這輩子好好念佛積福,下一世就可以去淨土,再不濟還可以再投胎為人繼續修行,這種說法迎合了很多人。而道家不怎麼講來世,只講這輩子就要修煉成功。
師父告誡我一句話:“只有今生,絕無來世”。他的意思就是說,別想著還有下世可以繼續修行,下一世的你能不能再投人身都很難說了。道家就是要斬斷自己的退路,今生就要發勇猛心精進心去發奮修行。一講到還可以有來世繼續修行,很多人都有了偷懶之心,把修行不當回事。可事實上,今生都把握不住,來世也只是一句廢話。
很多人對道家不瞭解,以為就是畫畫符水治治病,看看風水算算命,或者驅個妖邪捉下鬼。其實那只不過是跑江湖的術士所為,混口飯吃罷了,算不得本事。
道家高人大部分都隱在民間,深藏不露,不怎麼出來顯擺。即使是傳法,也多是隱秘傳承,不為人所知,不像佛門四處傳教,知者甚眾,信眾也多。
大家去看看廟宇和道觀就知道了。
廟宇多半是熱鬧的,和尚們忙個不贏,而道觀總是冷冷清清的,道士們只管自己清修,對遊客大多是愛理不理。
正因為道家長期隱而不顯,所以世人對道家的認識非常膚淺。其實,佛門有成佛之法,道家亦有成仙之道。一顆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的元虛奧妙,並不比佛法遜色。只不過佛法雖然傳得廣,影響深遠,但傳的也只是一些普法,一些方便法門罷了,真正的密法也是密而不傳的。尤其是密法,更是萬兩黃金都難換。有幾個人能靠一些方便法門成就的呢?就好像天天念佛的人很多,有幾個真正往生了?道家的法不廣傳,只尋找有緣之人來傳承法脈。其實,這一點上,佛道都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法不輕傳。
有很多小孩子來問我,修道是什麼?是不是也分築基期,靈動期,金丹期,元嬰期,分神期、度劫期和大乘期。我對此只能是苦笑和無語。玄幻小說裏面定下來的修行標準,只是作者腦子裏面臆想出來的,怎麼可以和真實的修行相提並論呢?不過,很多東西,幾句話講不清,很多時候,我也只能是無語。
修道是什麼?我覺得簡單的來說,就是修身,修心,也就是常說的“性命雙修”!道家說:“只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只修命,不修性,壽同天地一愚夫”。
師父常說“煉氣為本,修心至上”。
道家認為,宇宙萬物,莫不由氣化而成,氣乃道之顯化。人也是一樣,氣聚成人,氣散成鬼。所以煉氣可以修身,保養肉身。
人的修行離不開這個色身,正所謂“人身難得”,又雲“一失人身,萬劫難複”。一旦失去這個色身,修行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也不能想像一個病懨懨的人怎麼去修行。
可修行到了最後,修來修去,仍然是修的一顆心。心性不定,不穩,不靜、不誠,道也難修成。正如佛家所說,一顆心“貪嗔癡慢疑”都占齊了,還修什麼佛,成什麼道呢?
其實,修佛也好,修道也好,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是殊途同歸。我們不要用宗教的觀念來看待修行,不要起分別心,因為修行不分宗教。事實上很多大成就者之中也不乏佛道雙修的高手。比如《悟真篇》的作者張紫陽真人就是佛道雙修,他羽化後也燒出不少舍利子來。而民間很多隱修者也有很多是佛道雙修。大家有機會真正到民間去深入瞭解的時候就會知道了。
之所以道家的修行不為人所知,主要和道家的隱士思想有關。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有弟子百八十人,而老子的弟子後學屈指可數。道家很少去迎合世人,不喜歡聚眾傳道,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從道祖老子的態度就可以知道,他當年收大弟子尹喜是迫不得已,此後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弟子,也只有列子、楊朱等人。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又把世人分為上中下三種根器的人,並說: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家是很孤高的,傳法也只傳上士,或者中士也行,所以造成了道家的法脈傳承流傳不廣。越是高層次的法脈,越是傳人稀少。而且道家對收徒極為苛刻,收徒三年,還要看徒三年,不輕易傳法。大家知道呂洞賓如此大根器之人,他的師父鐘離權尚且都對他進行了十次考驗後,方傳他大法。大家再去看看《大道行》這本書,龍門派的王力平又是被他的師父考驗了多少次,吃了多少苦,方傳他道法。一旦真正確定師徒關係,那感情就如同父子一般。
今天有人在網上找我,問及學道之事,說他的誠心有十分,可說實話,我實在看不出他有這份誠心。他就不高興了,說我不相信他。我很無語,我只不過和他打字聊了幾句話,對他的情況幾乎都不怎麼瞭解,和他也無交情,就要我相信他,這是不是太強人所難了呢?他又說:你們不是有道法嗎?可以感應一下,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嗎?
我對他這種論調感到非常的好笑。
有些事用不著動不動就去感應去查吧,難道每來一個人拜師,就要用功能去查他?那還不累死了,本來神通這個東西就要少用,要會而不用。
他又不是我們看中的人,有必要去查嗎?何況,做師父的又不是傻子,難道一個人有沒有誠意都看不出來?有時候自己的言行舉止都一一說明了自己到底有沒有誠意,難道誠意就是憑自己嘴上說的?而且還要強迫別人相信自己是有誠意的。哪里有這樣的道理?
照他這樣說,王力平先生的那三個師父道法通神,隨便感應一下某個人的心性,覺得好就把法傳給他算了。幹嗎還要千里迢迢到處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傳人,幹嗎不乾脆點,直接把法傳他算了,幹嗎還要去磨礪他,考驗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其實,師父對自己越喜歡的徒弟,就越是會去考驗他,磨礪他,而不是去感應他。
道家不怎麼喜歡整天講普渡眾生,對於那些“聞聽到道法就大笑的下士”,道家是不會去度的,道家是很務實的,不喜歡講道理,大家看《道德經》,也就五千字。言簡意賅。要不是當年尹喜先生死命的拖著老子,求他留本書來傳世,估計我們連這本道家經典都看不到。道家就是這樣,不喜歡花裏胡哨,看不上的人,永遠不會去過多的理睬,不會因為你不相信,就要講得你相信。
道家只喜歡上士,喜歡有靈性的人。因此道家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消極避世的感覺。也許正因為這個態度,所以道家在世間的影響力遠遠沒有佛家大。
佛教東進,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都是積極入世,打的就是普度眾生的牌,無論上士,中士,還是下士,只要你肯加入,就來度你,這和基督教的宣傳手段差不多,耶穌大聲疾呼:“你們都是有罪的,我是來拯救你們的,信我者上天堂。”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大行其道。不得不承認,這個牌打得很好,一個說普度,一個說拯救,都迎合了世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
相比之下,道家顯得默默無聞,曲高和寡。所以現在世人知道西方三聖的多,知道三清尊神的少。我常去寺廟裏面,寺廟裏面有專門給居士或一般俗人講佛的地方,我去長沙某寺廟,就常常看見一個年輕尼姑在臺上講課,下面幾十個居士在聽課。佛教就喜歡講課,道觀通常沒有這樣的講壇,道家不喜歡講。有緣之人自然會來結緣,無緣之人也不用理會。這就是道家的想法。
其實,佛教雖然說普度眾生,可也常說另外一句話:“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否定普度。事實上普渡也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對於無緣之人,你再怎麼發心去度也是枉然,他都不理你,不信你,不來和你相應,怎麼去度他?一棵草連根都沒有生根在地上,即使天降雨露又有什麼用?求法也是這樣,必須有人發心發願努力來求,才有希望得度,並非什麼人都可以度。
這個道理,佛道都明白。但佛教還是要打這個招牌,因為只有積極入世,才能擴大影響。大家現在看看寺廟的方丈有出門坐寶馬的。有誰見過道家的師父這樣顯擺的?尤其是民間的師父,出門可能頂多也就帶一把雨傘,後面帶一兩個徒弟而已。
現在民間散落的道家法脈也慢慢開始流傳出來了。雖然還談不上普度,但畢竟開始慢慢現世了。比如兩廣傳的“六壬仙教”,民間還有一些茅山道法也有在傳承。不過,同樣的道理,凡是普傳的法,層次永遠不會太高。
學了這些道法,只要法脈是真的,
那麼一般人學了後能保命護身,健身改運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想要超凡入聖,那還是不大可能的事。
這其實和佛教一樣,教大眾念念經,磕磕頭,每天念念佛,吃吃齋,告訴他們這有助於為自己積累福報,也可以為家人積福,保平安,大多數人是願意來學的。他們也不願意再深入學下去了,就這樣已經很好了。沒有幾個人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超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的成佛成仙。
所以,對大眾,永遠不可能去傳他們更深湛精深的法門,他們也不願意去修,畢竟要付出的代價太大。真正的密法,永遠只有極少數人願意去修習。
其實,修行不分佛道,關鍵是要有緣得其法,密法和普法的區別,我覺得還是有蠻大的。這個要自己真正修了才知道。我在這裏也不好具體的說,說了會得罪人。只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得了真傳的人念咒,和那些沒得真傳的人念咒,即使是念的同一個咒,那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點,只有自己去體會了。
所以,既然想修行,那麼最最重要的,就是去求得真法。修行的四大條件“法財侶地”之中,“法”是排在第一位的。不得其法,後面的一切功夫都是白費力氣。只有得了真法,才好真正下手修煉。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自己也就是一個初學者,在這裏,也只能談談自己一點膚淺的認識,但願我這篇文章,能對傳統道法文化感興趣的朋友起一點參考作用,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因果經》上說,菩薩以慈悲法力,於二月七日夜降伏群魔,即便入定,思維真諦,于諸法中,禪定自在,經過一夜的禪定思維,終於悟得佛法正道。
此時已成佛陀的釋迦牟尼心中暗自思忖:我在此處已除盡一切煩惱,要做的事情已經完畢,所乞求的誓願已經成功圓滿。但我所得到的佛法深奧難解,惟有佛陀與佛陀之間才能通達理解。
一切眾生處於五濁惡世之中,貪欲忌恨,愚癡邪見,驕慢無知,薄福鈍根,沒有智慧,怎麼能理解我所悟得的佛法真諦呢?現在如果我要轉動佛法巨輪,他們必定迷惑不解,不能相信接受,反而產生誹謗譏笑,這樣就會墮入惡道之中,遭受各種痛苦。不如我默默進入涅槃之道,免得眾生因誹謗佛法而造罪孽。
如來這樣一想,便唱了一首偈贊:聖道甚難證智慧果難得我於此難中 皆悉已能辯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順於生死流
不能反其源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從偈語,我們可以明白佛陀的苦心和慈悲,他雖然已經證得大道,但卻深深的憐憫仍在苦海中沉淪的眾生,雖然有心傳法於大眾,但心裏也清楚大眾福緣淺薄,傲慢無知,缺乏大智慧,被貪嗔癡三毒纏心而不得解脫,若是貿然傳法,他們不但不能接受,反而會謾駡誹謗佛法,以至於造下無端惡業。
這是上智者的悲哀,更是眾生的悲哀。佛陀作為覺悟者,看見大眾的本心被六欲所迷,雖然有心度化,但也頗感為難。
道家上把大眾分為上、中、下三等人,認為這三等人對大道的認知是不同的。《道德經》上說: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士"聽見了"道",就會積極照著實行,"中士"聽見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見了"道",就哈哈大笑,根本就不信。老子說,笑吧,若是不笑,反而不能證明這是真正的大道了。
自古以來,大道就是只能被"上士"所接受的。所謂"上士",實際上就是指的根器好的,悟性高的,福緣深厚之士。但這樣的人,註定只能是極少數。既然"上士"永遠是少數人,那麼大道就不可能被普及。這就好像一棵樹上結了很多果子,不可能每個果子都是甜的,總是有酸有甜有澀。但味道甜美的,總是只有少數幾個。我想,道家正因為是看透了這點,所以才沒有大喊口號說要普渡眾生吧,道家的修行歷來都是秘密的傳承,給人一種詭異而又有點飄逸的感覺,道家很多門派收徒,是師傅來尋徒弟,單線傳承。
道家也要度人,但所度之人皆是福緣深厚之人,若是無緣,連見面都難,若是有緣,師傅會自然走到你的面前把你帶走去隨他修行。
而佛家在人間擴展勢力,大張旗鼓的宣揚佛法,廣收門徒。佛教的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大眾產生好感,同時也迎合了他們的某種心理需求,給了他們一種精神上的信仰。
但普渡眾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好像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考上清華北大一樣,所以教育部也沒有打出口號說什麼:讓我們的學生個個都能上清華。因為,這種口號一聽就顯得很假,很虛偽。
樹上的果子有酸有甜,塵世中的人也是有愚有賢,怎麼可能大同化?相比佛的慈悲,道似乎顯得更加豁達,顯得更加隨緣隨意得多。沒辦法,這個世界上就是這樣,"下士"永遠比"上士"要多,有少部分人可以成佛成仙,但還有大部分人只能做炮灰,想度也度不了,時也,命也,運也,這就是宿命,佛法再博大精深,神通再廣大無邊,因果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業力是無法消除的,人力有時而窮,法力有時而盡,皆因天道不可違。所以佛家還有一句話,就是:"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
何謂有緣?何謂無緣?在道家看來,"上士"即是有緣之人,"下士"則是無緣之人。不得不承認,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心地善良,自覺的吃素,而且智慧極高,象這類人若是修行自然就比其他人要快的多,但大部分的人根器太淺,智慧晦而不明,被六欲迷失了本性,這些人只能墮入六道輪回當炮灰,這也是天數使然。對於覺悟者來說,最無奈的事情大概就是看到眾生沉淪苦海卻無可奈何吧!